Posts made in 1 月 22nd, 2024


五行 九宮 蔬食5 / 蔣勳 圖二:大暑前後嘉義山崎的蘋婆。(圖/蔣勳提供) 日常   小時候跟母親買菜,替她提著菜籃,在菜市場一家一家逛。這是日常生活,很平凡無奇,然而記憶深刻。那是一九六○年代前後,世界打過一次你死我活的戰爭,如果倖存活下來,就很珍惜平凡日常的生活。 日常,平凡,戰爭之後,是奢侈的幸福。倖存的男女,驚魂甫定,努力生孩子,像乾旱季節的植物,要用繁殖對抗毀滅。有一個世代叫「戰後嬰兒潮」,我有幸是這個世代之一,有幸至今沒有遇到戰爭。 小時候的台灣,還常常有空襲警報。半夜裡突然響起急促尖銳叫聲。父母親趕緊給孩子穿衣服,躲進防空洞。 原來社區有大防空洞,後來家家戶戶都有防空洞。按照戶口人數規定洞的大小。我們家後院防空洞可以容納八個人。 防空警報後來變成演習。知道是演習,就鬆懈很多。會慢吞吞爬起來,帶一些滷雞腿、滷蛋,一面嚼食,在防空洞裡摸黑聊天,等警報遲緩下來。 解除警報像高潮過後的虛脫,奄奄一息,頑皮的孩子就學著那懶懶的聲音,再爬到床上睡覺。...

Read More

論市場:市井小民的華麗舞臺 / 焦桐   傳統市場常見拍賣,商家戴著麥克風,口才絕佳,表演極具煽惑力,半條巷道彷彿升斗小民的舞臺。市場匆忙的嘈雜聲,是城市最真切的律動,充滿生活激情與活力,展現出庶民生活的鮮活面貌。    惦念集市 難以安枕   木新市場和木柵市場,是我最常去的傳統市場,每天清晨走的路徑幾乎都一樣:忠順廟, 保儀公園,興隆路,公寓的茶樹圍籬,邊走邊追索昨夜的夢。巷道兩旁有些店家和攤商已開始營業, 豆漿店、花店、饅頭店,煮玉米、煎包、蔬菜、水果、皮蛋、魚貨、肉舖;也有百貨、生鮮、衣飾、化緣、乞討、挽面⋯⋯等。經過潤餅攤,商家正傾大量的味精和雞粉入高麗菜鍋;豬肉攤老闆不停地剁豬腳、排骨,刀勢介於砍劈之間。一隻老鼠奔跑在巷道旁,正在掛衣服的女子尖聲驚叫,引發騷動,戴著口罩也能看得出大家的哄笑。一般傳統市場雜亂,不免老鼠孳生,正如亂世中鼠輩橫行。...

Read More

路邊攤家鄉味:你心中也有個米其林無法取代的小吃攤嗎?   台灣街道常見的攤販,隨著業態、營業習慣不同,各自有其特色。圖片來源:鄭開翔 攤販是我們生活周邊隨處可見的商業模式。建築、道路等固定的設施就像空白的畫布,攤販則像灑在畫布上的顏料,散布在城市各個角落,使得原本冰冷的城市,妝點了許多「色彩」,也形成了台灣獨特的生活樣貌。 至於這些攤販的有趣之處在哪?我將從「造型趣味」「販賣內容」與「情感共鳴」來分析。   造型趣味   攤販可區分為攤車、地攤、桌攤、複合式攤位等不同的營業方式,即便是同一種營業方式,也會隨著業態不同、個人的營業習慣、美感等多重因素延伸出千變萬化的造型,使得每一個攤販都是獨立的個體,且往往色彩豐富,創意十足。...

Read More

在市場遇見存在主義 / 江冠明   攝影/江冠明   逛菜市場,沉思遇見轉化微妙聯想,煎煮炒炸燉滷烤不同昇華食材滋味,如何巧妙創造風味呢? 攝影/江冠明   何時喜歡逛市場?忘了! 那年去巴黎住在十三區,有天黃昏旅館外,突然洗街道搭帳棚,隔天出現攤販市集,從蔬菜到熟食眼花撩亂,橄欖攤擺滿二十多種各式橄欖,起司攤堆疊數十種不曾見過的起司,還有少見的異國蔬菜五顏六色。小販揮手招喚試吃,熱情滋味讓人迷戀嘗試。那時我不會做菜,不知如何運用這些食材,卻逛得入迷,遺忘前妻走失在哪裡?隔年離婚,也許逛菜市場流連忘返有關吧。離婚幾年後改行當廚師,意外寫《漫滋慢味 PASA廚房》一書,談料理存在主義,也許跟那天逛市場迷亂中,發現自我有關。   意識到那片刻跨越邊界的滋味,激盪出「豆腐VS起司」  ...

Read More

台北的街弄小店 / 王宣一   在台北生活了那麼多年,雖然常常行色匆匆,也許是職業病使然,有時眼角餘光自然就捕捉到了好吃的食物,尤其一些老社區裡總還藏著一些可愛的小吃店,因此,一有時間我喜歡徒步去探訪那些可能的美食地圖。 伊通街和松江路一帶,有不少小餐館,每一間的性質差很遠,不像是大稻埕和艋舺地區,大部份老店的同質性很高。我常去的遼寧街夜市,除了海產店小張龜山島之外,附近一檔賣紅粿的小攤是用餐之後吃甜點的首選,那裡的紅粿有古早味,花生和豆沙餡依然是我的最愛。再往前走,鵝肉和賣腰花的攤擔都讓人不想錯過,只是我一直對賣腰花的容器不太滿意,再往前的果汁店也是吃下太多味精之後最佳的解渴冷飲,老板娘調配果汁的比例拿捏得很好。 穿過民生東路,台式的小江日本料理豪邁中帶有風格,再過去的儂來台菜,已是台北名店。往錦州街方向,有很多老舊的小吃熱炒或台式日本料理,稱不上有多美味,但就是典型的街頭小吃店,填飽肚子一點也不會覺得委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