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made in 1 月, 2024


路邊攤家鄉味:你心中也有個米其林無法取代的小吃攤嗎?   台灣街道常見的攤販,隨著業態、營業習慣不同,各自有其特色。圖片來源:鄭開翔 攤販是我們生活周邊隨處可見的商業模式。建築、道路等固定的設施就像空白的畫布,攤販則像灑在畫布上的顏料,散布在城市各個角落,使得原本冰冷的城市,妝點了許多「色彩」,也形成了台灣獨特的生活樣貌。 至於這些攤販的有趣之處在哪?我將從「造型趣味」「販賣內容」與「情感共鳴」來分析。   造型趣味   攤販可區分為攤車、地攤、桌攤、複合式攤位等不同的營業方式,即便是同一種營業方式,也會隨著業態不同、個人的營業習慣、美感等多重因素延伸出千變萬化的造型,使得每一個攤販都是獨立的個體,且往往色彩豐富,創意十足。...

Read More

在市場遇見存在主義 / 江冠明   攝影/江冠明   逛菜市場,沉思遇見轉化微妙聯想,煎煮炒炸燉滷烤不同昇華食材滋味,如何巧妙創造風味呢? 攝影/江冠明   何時喜歡逛市場?忘了! 那年去巴黎住在十三區,有天黃昏旅館外,突然洗街道搭帳棚,隔天出現攤販市集,從蔬菜到熟食眼花撩亂,橄欖攤擺滿二十多種各式橄欖,起司攤堆疊數十種不曾見過的起司,還有少見的異國蔬菜五顏六色。小販揮手招喚試吃,熱情滋味讓人迷戀嘗試。那時我不會做菜,不知如何運用這些食材,卻逛得入迷,遺忘前妻走失在哪裡?隔年離婚,也許逛菜市場流連忘返有關吧。離婚幾年後改行當廚師,意外寫《漫滋慢味 PASA廚房》一書,談料理存在主義,也許跟那天逛市場迷亂中,發現自我有關。   意識到那片刻跨越邊界的滋味,激盪出「豆腐VS起司」  ...

Read More

台北的街弄小店 / 王宣一   在台北生活了那麼多年,雖然常常行色匆匆,也許是職業病使然,有時眼角餘光自然就捕捉到了好吃的食物,尤其一些老社區裡總還藏著一些可愛的小吃店,因此,一有時間我喜歡徒步去探訪那些可能的美食地圖。 伊通街和松江路一帶,有不少小餐館,每一間的性質差很遠,不像是大稻埕和艋舺地區,大部份老店的同質性很高。我常去的遼寧街夜市,除了海產店小張龜山島之外,附近一檔賣紅粿的小攤是用餐之後吃甜點的首選,那裡的紅粿有古早味,花生和豆沙餡依然是我的最愛。再往前走,鵝肉和賣腰花的攤擔都讓人不想錯過,只是我一直對賣腰花的容器不太滿意,再往前的果汁店也是吃下太多味精之後最佳的解渴冷飲,老板娘調配果汁的比例拿捏得很好。 穿過民生東路,台式的小江日本料理豪邁中帶有風格,再過去的儂來台菜,已是台北名店。往錦州街方向,有很多老舊的小吃熱炒或台式日本料理,稱不上有多美味,但就是典型的街頭小吃店,填飽肚子一點也不會覺得委屈。...

Read More

行走市場採擷台灣風物美味 / 王宣一   「台灣的菜市場真是生氣蓬勃,太精采了,小小的島卻是豐富的食材寶庫,如果不做飯,真是可惜了。」-王宣一   台北南門市場有一個蔬菜攤的老闆,我們就像一起長大的同學。 當年我媽向她媽買菜,現在換成我跟她買。每次去,兩人老是罵來罵去,我嫌菜太貴,她愛趁我不注意偷偷塞一把到籃子裡(當然要算錢)。有時我刻意繞行,下回碰到還會被念:「妳上次從後面偷溜」,哇,簡直像舊情人一樣。 逛菜市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賣菜的老闆們是最眼尖、機靈的,我從他們身上探究食材的判斷與用法,也學會從口中套話。我常問賣魚的哪攤肉好,問賣菜的哪攤魚鮮,暗自交叉比對。有時在攤子上看到有採買的客人,手一指,要這個、要那個,氣勢不凡、很有定見,便向老闆打探是哪家餐廳來的,再找機會去試。看食材用料就知道餐廳品質必定不差;這樣買久了,老闆都變成我的樁腳和眼線。 平時我都會做飯開伙,所以一週上市場大買一次,中間缺什麼再添補。買菜我不避諱喜新厭舊, 開著車,...

Read More

菜市場那些小事/詹佳鑫 / 2012第7屆懷恩文學獎學生組首獎   此篇從細微處寫起,作者藉由母親在菜市場與他人的互動,建立起價值觀──關於人生、關於世事人情的體悟。文字也相當好,不濫情。──柯裕棻 這篇作品把傳統菜市場寫得活靈活現的,並不說什麼大道理,不刻意、不矯揉造作,平凡真實卻很溫暖。──阿盛   鬍渣滿面的老闆打開生鏽鐵籠,用力掐握一條雞頸,粗魯拉出籠後馬上拾起桌上短刀,側過身,輕輕一橫劃開雞的喉嚨。土黃色羽毛濺上濃稠鮮血,兩隻雞腳無力地抖動抽搐,狀似掙扎,發出嘶嘶嘶的死亡低鳴。我在對面睜大眼睛注視,嚥下口水,默默無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