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made in 1 月, 2022


國寫練習 / 永續設計


Posted By on 1 月 5, 2022

國寫練習 / 永續設計 甲、 日本設計師長岡賢明說:「正確的設計就是永續設計」。 他希望設計師在製作產品時,能夠摒除一切太設計的思考,深入瞭解物件背後的故事,而非以外觀美感作為設計的優先考量。他認為,如果一開始就馬上以造形設計切入,會讓產品變得像是一個空殼,因為設計師不瞭解生產的背景、文化,也不清楚製作者想傳達的訊息,以及消費者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 他指出,商品能持續被使用是很重要的價值,因此能夠被修理、並重複使用,是他設計理念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D&D二手店本身除了販售地方性商品之外,也持續回收中古產品、與修理再販售的計畫。 長岡賢明認為,這正是現下社會對大量消費習慣的一種反動。一如他提出的「Long Life Design」概念,便是以「不生產」的方式反思消費文化,而他開設的「D&D二手店」也正在這個生產過剩、浪費的當下,提出一種反思與實踐,為世人傳遞永續設計的「正確理念」。(改寫自〈正確的設計就是永續設計!長岡賢明的Long Life...

Read More

SOCIAL DESIGN社會設計的18個創新 文 / 30雜誌    攝影 / 關立衡…等   2015-05-21 全球都在討論,有沒有可能,用不同於工業革命利潤導向思維,而改以同理心進行社會創新,用社會設計的智慧,重新架構我們的生活。 這個新名詞叫社會設計、社會創新。 富裕的真相是,大部分資源及制度設計只集中在10%富裕人身上,其他90%的公眾需求卻遭漠視未被看見,造成的貧富差距、資源失衡,讓人類生存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有一個「Design forthe other 90%」的策展,關心的就是富裕貧窮下「失落的一角」。 社會設計、社會創新是什麼? IDEO 執行長暨總裁提姆.布朗(Tim Brown)認為,就是為「人」設計,其中有3 項不同的思考:一是洞見,從他人的生活學習反思,看見問題;二是觀察,看人們不做的,聽人們不說的,找到行動方案;三是同理心… … 提姆.布朗說,現在全球都需要有「大思考」(Think...

Read More

社會設計:當世界不夠理想,設計就是必須!5 個社會設計案例 一場有趣的街頭互動實驗,讓一般民眾能快速清楚理解快時尚產業背後對勞工的血汗剝削;一個被世界所遺忘的貧民窟,透過嶄新思維的網站設計規畫,居然能夠吸引世界的目光,短短一個月內便募到100萬歐元來重建家園,即使是看似龐大而難以扭轉的社會議題,其實都能透過充滿創新的設計思維促成實際改變。 相較於傳統以產品功能為導向的設計,愈來愈多設計師開始針對貧富差距、永續生態發展、人口老化等社會議題提出不同的觀察與解決方案,將對明日更好的期待,放進今日的設計中。 有趣的是,除了設計工作者開始反思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希望透過設計幫助社會,另一方面,我們也看見消費者愈來愈關注社會議題,他們也會回頭過來督促品牌、企業重視社會責任,帶動整個社會進入愈來愈良善的正向循環。 自動販賣機出選擇題:買廉價T恤?還是買良心? 在這個無所不賣的便利世界,除了飲料、零食、生活用品等各類消費品可以放在自動販賣機裡銷售外,...

Read More

5%設計的行動:為更多人設計出一個永續世界 主講:楊振甫 / 整理:吳立萍 我們日常生活所用的一切物品,都不是憑空出現,而是經由人為設計出來的。「設計」可以為人帶來更好的生活,但設計也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嗎? 當然可以!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創辦人楊振甫先生,曾是一位音樂表演家,後來成為服務設計師,一路走來都在思考如何利用設計讓社會更好。他從英文design的字根組合來解釋設計的定義,「de」是解決問題,「sign」是創造價值,也就是說,「設計」可以用來解決問題並創造新的價值。它沒有前例可循,亟需我們在思考上進行改變及突破,甚至對許多人來說,設計就是從混亂之中找到解決方案的過程。 楊振甫也提出,這兩年來,全球受疫情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步調都緩慢下來,與家人有更多相聚時刻,也擁抱新的生活型態。未來,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設計? 用設計為公益服務加分 楊振甫提起9年前成立5% Design...

Read More

蔣勳/歲月無驚


Posted By on 1 月 4, 2022

【美學系列】蔣勳/歲月無驚 2021-11-28 05:46 聯合報 / 蔣勳 文.圖片提供 疫情 圖一:金剛山下咖啡屋的扶桑花。(圖/蔣勳提供) ▋歲月,莫不靜好 二○二○年,二○二一年,對許多人都是艱難的歲月吧。 記得二○一九年,我還在濟南,去了青州看北齊窖藏佛像。去了杭州,再次拜謁弘一大師舍利塔。西湖一片初冬的蕭瑟平靜,走過斷橋,橋下一片颯颯的枯荷,望著湖邊孤山上冷峭的保俶塔,想著《詩經》美麗的句子「莫不靜好」。 兩千年前,詩歌詠唱的生活日常,是用「靜」來形容「好」。 「莫不靜好」,這樣平凡的祈願,或許是因為日子裡潛伏著多少動亂不安,潛伏著多少顛簸的驚慌,平靜水面下隱藏著多少驚濤駭浪、狂風暴雨的下一刻。 在西湖泛舟的時候,悠哉悠哉,其實,武漢已經大疫流行了。 我們慶幸的「靜好」,要有多麼虔敬的謹慎。 回台灣,讀到消息,武漢大疫,慶幸自己離開了「疫區」,心中也惦記著還在「疫區」巡迴演出的朋友。 島嶼人人自危,都戴起了口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