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組組員:181、190、194、176
一、作者為何行走?
是精神療癒的一種手段,也是為了緩和腦際的運作,走路以自我修復。
二、作者為何說走路多半與思考連結?
盧梭懺悔錄說過:「我只有在走路時才能夠思考,一旦停下腳步,我便停止思考,我的心靈只跟隨兩腿運思。」
三、作者喜歡的是如何的行走經驗?
作者不排斥與人偕行,但更鍾情一個人上路,也喜歡不趕路,慢慢走。
四、作者於文中提到了那些地方的行走經驗?這些地方的行走經驗各自帶給作者如何的感受?
觀音古道登硬漢嶺制高點/
馬來西亞新山,作者的大馬同學領著他爬上馬路頂端/
南ㄚ島家樂徑/
於京都臨時決定下車徒步至善峰寺。
適當的痠痛是鍛鍊的成果,生命存在過的證據/
最迷人的是那些兼收山海之勝,地勢高低起伏如小夜曲緩升緩降的城市/
安靜、平和、乾淨/
暖陽驅走一整個冬季的寒意。
五、作者書寫行走經驗時運用了哪些寫作技巧?
青山步道vs觀音步道(對比)
馬來西亞新山(隱喻)、蘆鬚城泳灘和洪聖爺泳灘,前者僻靜後者喧鬧(映襯),時間送我的禮物(擬人)
六、請寫下作者於文中所引用的資料?
盧梭的<懺悔錄>、約翰泰爾沃的<逍遙行>、小說家柯慈的<麥可k的生命和時代>、
七、請抄錄一段文中的佳句?
捕捉能牽引情緒之一瞬如魚標浮動的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