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冊 第二課 現代詩選 補充講義:楊牧112-2

Posted By on 2 月 19, 2024 | 0 comments


第四冊 第二課 現代詩選 補充講義:楊牧112-2

 

楊牧兼擅新詩、散文、評論、翻譯,被譽為「臺灣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

楊牧之所以寫詩,與小時候生長的地方密切相關,因為受了山、水、雲、海的感染,促使他思考觀察大自然與人的情感。楊牧平時的工作是進行比較文學研究與教學,他不只關心文本上的文字,還時常把自己的頭腦從文本支開,到書和文字以外的地方去。這個時候楊牧是快樂的,他說:「就像我有兩張桌子可以換來換去,這張桌子厭倦了之後就換另一個桌子,到那邊從事知識分子的工作。」楊牧認為,詩人、畫家等都可以是知識分子,就看他心裡的抱負有多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很多年來,常常會有人問楊牧:「你為什麼要選擇做一個知識分子,同時你又要寫詩,詩和知識不是有一點衝突嗎?」楊牧認為:「知識分子不只是看書而已,看書的目的是為了走出來的時候能看明白天下發生了什麼事情。

 

壹、經歷

一、三代以前農家子

楊牧為家中長子,隨母親姓王,本名為王靖獻,其餘弟妹都隨父親姓楊。楊牧的父親經營印刷廠,母親原本是在臺北菸廠工作的時髦小姐,嫁到花蓮後變成傳統的家庭主婦。民國三十五年,楊牧就讀花蓮市明義國民學校,為臺灣光復後第一屆國民學校學生。民國四十年,少年楊牧開始接觸神話故事及通俗小說,由此產生文學興趣。

《搜索者.三代以前農家子》:

我從小就自父親口中知道,我的祖父是農夫,在桃園種菜,屬於今天所謂「菜農」的身份。所有農夫當中,論恒產之微薄,遭遇剝削之嚴重,大概無過於菜農的了。父親有時談起,他小時候如何天明即起,隨父兄到田地裏工作,或於烈日下挑水灌園的經驗。種菜辛苦,利潤又少,生活陷入了困境,兄弟們不得已乃離開家鄉,步行到花蓮做工,在「後山」落户。於是桃園的農夫變成爲花蓮的工人。我自從知道我祖先是農夫以後,時常無端地感覺非常自豪,年前曾杜撰一聯曰:「三代以前農家子,六朝之後酒中仙」,於述祖德之餘,更自比飲酒使氣,學劍賦詩的李太白。

二、就讀花蓮中學,與小說家王禎和為隔壁班

高中時期受到國文老師胡楚卿的鼓勵,寫作新詩,也開始寫散文,並以「葉珊」為筆名,投稿於各報副刊及詩刊。此時期還曾協助同校學長陳錦標編輯報紙「詩週刊」、「文藝週刊」,十分熱衷於文藝活動。

花蓮港的燈塔和東岸的山風海雨對他影響極深,後來的作品都一再回溯此時期。他高中時的散文幾乎散佚,詩的寫作則由於詩友們彼此切磋,在十八歲就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水之湄》,由他父親的印刷廠印出。

長年旅美的楊牧晚年回歸故土花蓮,他在散文集昔我往矣:「花蓮是我的祕密武器」,對生長土地的情感與關懷,表現於作品中。如詩作花蓮中提到:

「你莫要傷感,」他說:

「淚必須為他人不要為自己流」

海浪拍打多石礁的岸,如此

秋天總是如此。「你必須

和我一樣廣闊,體會更深:

戰爭未曾改變我們,所以

任何挫折都不許改變你」

……

我要你睡,不忍心

喚醒你,更不能讓你看到

我因為帶你返鄉因為快樂

在秋天子夜的濤聲裏流淚

明天我會把幾個小祕密

向你透露,他說的

他說我們家鄉最美麗

最有美麗的新娘就是你(節錄自楊牧著楊牧詩選1956~2013,臺北 洪範書店)

三、大學時期正逢臺灣現代詩壇積極耕耘與收成的階段

民國47年,學聯考落榜,到臺北補習。這年,他認識余光中、洛夫、周夢蝶、瘂弦等詩人,眾人熱情切磋詩藝,創作力豐沛。民國48年,考進東海大學歷史系,擔任《創世紀》編輯委員,並在該刊發表詩作。49年轉到外文系,詩集《水之湄》由藍星詩社出版,並主編《東風》雜誌。51年,與東海大學各系友人合組「原人學會」,每週集會討論禪宗發展、莎士比亞詩歌等各種主題。民國52年大學畢業,出版第二本詩集《花季》。

四、金門當兵

楊牧說:「離開了東海,才知道在東海的四年只是我孩提時代的延續。那些美麗的夢幻,那些憧憬都同樣疏落,同樣紊亂。」離開學校,他感覺自己從童年一下跳到中年,當兵這種數饅頭的日子相當沉悶,所以常常把自己的人格一分為二,一個演戰地孤魂,想像自己風塵滿面,柔情萬種,另一個則感動的看著,藉此為枯燥的生活增加一點可供感動的回憶。

五、國外留學

民國53年退伍,赴美深造,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詩歌寫作班。55年獲藝術碩士學位,出版詩集《燈船》與散文集《葉珊散文集》。同年十月,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比較文學研究所,指導教授為陳世驤先生,主要攻讀《詩經》。柏克萊的校風開放,言論自由,廣場上反越戰、批評社會現實等各類演說,帶給他很大的啟發與衝擊,也讓他對社會現實問題、生命的意義與人性價值有多方的思索。

民國59年,赴麻塞諸塞州,任麻州大學中國文學及比較文學講師,並開始和林衡哲醫師合編《新潮文庫》,由志文出版社出版。民國六十年,完成博士論文Shih Ching:Formulaic Language and Mode of Creation,獲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升任麻州大學中國文學及比較文學助理教授。年底遷居西雅圖,改任華盛頓大學中國文學及比較文學助理教授。去國七年,此年首次返臺,參加淡江文理學院舉辦的「第一屆比較國際文學會議」。

六、擔任教職作育英才

民國63年,升等為華盛頓大學中國文學及比較文學副教授。民國64年,應顏元叔之邀,赴臺灣大學外文系客座一年,此次返臺,具有精神上的滌洗意義,他的寫作也加入許多現實問題的探討,對臺灣社會提出具體的觀察、批判,也表達對社會的關懷,是一次散文的新變。65與葉步榮、瘂弦、沈燕士成立洪範書店,其後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大學、臺灣大學外文系、清華大學中文系、香港科技大學、東華大學、捷克布拉格查爾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所長。民國95年自中央研究院、美國華盛頓大學退休。楊牧退休後,獲得多所大學邀請擔任講座教授或頒贈榮譽教授,至民國100年方從政治大學卸任。楊牧多年來在美國、臺灣、香港等地教育無數青年學子,最後回到故鄉臺灣。他曾用棒球理論比喻自己數十年來旅居異地,再回歸原點的過程。他認為這就好像是在跑壘,剛開始由本壘出發,跑向一壘,然後再向二壘、三壘,但是到最後一定要回歸到本壘來,而跑壘則是一段必經的歷練。

七、酸甜的婚姻生活

楊牧在就讀東海大學時,結識陳少聰女士,成為當時文壇一對金童玉女。余光中先生曾到東海任教,有一首詩懷念當年兩人的親密形影。兩人結婚後,婚姻卻不順利,以離異收場。

一自下山去後,小葉與少聰

一舸煙霞載著

仙侶輕搖著雙槳

悠悠盪盪,四海便雲遊去了

山中日月,世上風雨

相思林任他編織著思念

一針復一針,細細纖纖

野鴿任他綠蔭裡低呼,咕咕

清明過後是端午,一去十年

下山的人啊再也不回顧……(余光中〈處女航〉)

婚姻失敗,帶來蕭索孤寂與自我放逐,其後寫入《搜索者》一文。

民國67七年,楊牧回臺灣,在飛往蘭嶼的飛機上認識了夏盈盈女士。她是學刀馬旦的國劇演員,兩人情投意合,於民國68年結婚,赴美定居。次年,長子王常名出生。婚姻家庭的甜蜜穩定,楊牧的詩文也洋溢滿足的幸福感,他在詩集《海岸七疊.後記》說:「時常,就在斜陽午後的書房裡,我動手寫作,或是整理這一兩年積存的舊稿,聽見盈盈在樓上走路的腳步聲,洗菜淘米的水聲。我下筆往往是從容不迫的,所以我想我又已恢復我本來應該保有的安詳的面貌。我不能不覺得喜悅,感謝。」

楊牧的深情細膩,在寫給妻子的系列組詩中表達無遺。他們住在美國,有眾多樹木花卉,環境優雅,盈盈不懂草木的名字,楊牧就為她寫了《盈盈草木疏》一輯詩。除了嵌上盈盈的名字來表達為她所寫,更細心的從各種書籍裡剪來草木的圖片,貼在詩末,增加她的印象。甜蜜穩定的婚姻,以及兒子—王常名,和養的狗—木蘭,都成為他創作的泉源。

 

貳、學思成就

一、生態詩學

楊牧喜歡以生態意象入詩,詩人的想像與文學傳統呼應成章,使得楊牧詩中的生態模擬產生濃厚的人文意涵,自然與人文兼美因此成為楊牧詩歌的特色。

楊牧生長於花蓮,青少年時期詩作已運用大量自然意象,例如水之湄中的水、鳳尾草、蒲公英、風媒花等等。花蓮的自然景觀帶給楊牧文學創作的養分,但青少年葉珊時期藉由自然意象感受到的是文學本質內容與精神,其自然符碼象徵,乃是從現象出發,掌握沉於內在心境的線索。

中年之後,有意識地在詩作中形成生態詩學,透過生態寓言書寫,融會轉化詩經賦比興手法,運用生態象徵構築神話與故土,追索生命、認同與詩藝。而在孤獨一詩中,將抽象的孤獨心境喻為「一匹衰老的獸」,以自然意象爬梳、解鎖自我,建構孤獨而深邃的心靈探險。羈留海外的經歷,使楊牧認同詩歌創作為自己的原鄉,抒發對山海故鄉的繫念,詩中的生態意象逐漸建構出自身的創生神話,抒發異鄉遊子的離散心境,投射愛情與生命本質。

二、戲劇獨白體

楊牧曾說他最想嘗試的是寫「戲劇」,像莎士比亞那樣把詩融入其中的戲劇,但沒有成功。後來嘗試寫「戲劇獨白體」,如同一個人帶著面具,以詩的形式,用獨白的方式來敘述故事。以詩的戲劇獨白體創造特定時空裡的人物,規範其性格、神氣及風度,揭發其心理層次,為他個別的動作找到事件情節為依據,如延陵季子掛劍、林沖夜奔、鄭玄寤夢、妙玉坐禪、喇嘛轉世等詩,都是楊牧「戲劇獨白體」的嘗試。其「戲劇獨白體」裡的「我」,承續英語詩人模式,既是獨立的演出者,也是自我的投射,並持續將戲劇獨白體「漢語化」及「現代化」,並注入許多個人的特色。楊牧自言:

這個寫法雖然未脫詩言志的古訓,卻因為所言實為我姑且設定乃是延陵季子之志,就與平常我們創作抒情詩的路數有異,其發生的動力乃是以客體縝密的觀察、以一般邏輯為經,以掌握到主觀神態與聲色的綱要為緯,於是在二者互動的情況下推展一個或簡或繁的故事情節,亦即是它富有動作的戲劇事件。……,在一種戲劇性的獨白體式裡一方面建立故事情節,促成其中的戲劇效果,一方面於細部決不放鬆,期能將言志抒情的動機在特定的環境背景(包括時間,場域,和人際互動的關係)表達無遺。

「戲劇獨白體」的運用,成為楊牧詩藝中最不可忽視的特色之一,在當代漢語詩壇上,更無人能出其右。

三 社會關懷

自從改用筆名「楊牧」後,整體創作風格雖仍保有一貫的浪漫抒情,卻也就此轉為人文視界,楊牧更加有意識地介入社會關懷與歷史探問。楊牧在一首詩的完成中提及:

詩人應該有所秉持。他秉持甚麼呢?他超越功利,睥睨權勢以肯定人性的尊嚴。崇尚自由和民主;他關懷群眾但不為群眾口號所指引,認識私我情感之可貴而不為自己的愛憎帶向濫情;他的秉持乃是一獨立威嚴之心靈,其渥如赭,其寒如冰,那是深藏雪原下一團熊熊的烈火,不斷以知識的權力,想像的光芒試探著疲憊的現實結構,向一切恐怖欺凌的伎倆挑戰,指出草之所以枯,肉之所以腐,魍魎魑魅之所以必死,不能長久在光天化日下現形。他指出愛和同情是永恆的,在任何艱苦的年代;自由和民主是不可修正刪改的,在任何艱苦的年代。這些只有一個不變的定義—詩人以他文字音聲的創造,必須參與其中賦予它不變的,真正的定義。

例如其詩作〈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以抒情的語氣,表達對世俗政治的態度,以同理角度,為認同兩難代言,楊牧在詩中刻意疏離激情,層層剖析思考,並對殘酷現實的爭執與辯論寄予同情;悲歌為林義雄作更直接將個別政治現象入詩,為臺灣歷史見證,展現知識分子的良心,表達翻轉威權的盼望。

楊牧嚮往雪萊向權威挑戰、反抗苛政與暴力,作為一位學者詩人,面對政治現實的磨礪,在看似內斂的詩作之下,有介入現實的熱情,只是調整筆鋒,以某種更直接明暢的方式參與社會問題的批判。楊牧以詩為憑藉,參與、關切社會,貢獻力量,同時維持理想,不被動為濁流所吞噬,也不主動變成權力鬥爭的打手。故其作品積極地介入對臺灣現實社會的關懷,並超越本土,將思考觸角伸得更遠更廣,擁抱與人情、人性有關的一切課題。

四、歷史意識

楊牧自創「周文史詩(The Weniad)」一詞,發現了中國文學自詩經便有抑武尚文、具有憂患意識的另一種英雄主義,也確立中國「史詩」的開端,正在於人文精神躍動的周初。「周文史詩」定義的「史詩的現實觀」強調文化的薰陶,抑制放蕩不羈的個人逞慾與自負逞強。楊牧一系列以古典為題材的長詩,如武宿夜組曲等,皆可見其受到詩經的影響,繼承抒情傳統,並轉化敘事的元素。

 

參、詩文兩棲作家

本名(筆名) 新詩風格 散文風格 代表著作
徐志摩 吟詠自然和愛情,富於浪漫色彩,詞藻華美,重視聲律。糅合中國古典詩和西洋浪漫詩之特質 自由華麗,充滿同情與幽默,抒情真摯 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散文集:巴黎的鱗爪、自剖、愛眉小札

余光中 臺灣詩壇最勇悍之健將,所著詩作大抵皆富感性而有陽剛之美,中國意識濃厚 內容博雅,立意新穎,想像豐富,句法靈活多變,筆調幽默,情趣與理趣兼具 詩集:天狼星、五陵少年、白玉苦瓜、與永恆拔河、高樓對海、藕神

散文集:左手的繆思、聽聽那冷雨、日不落家、青銅一夢

王靖獻

(葉珊、楊牧)

題材繁富,心思敏銳,多向深邃地探索時空、宇宙的奧祕。文采精緻凝鍊,意象飽滿,並講究節奏、韻律 早期唯美婉約、典麗抒情。改筆名為楊牧後,轉為冷靜含蓄、蘊藉厚實,兼顧感性與知性 詩集:楊牧詩集(Ⅰ、Ⅱ、Ⅲ)

散文集:葉珊散文集、年輪、山風海雨、亭午之鷹

蔣勳 語言平易,情感醇厚 筆觸細膩,擅長以感官知覺記錄美感經驗,兼具感性、理性之美 詩集:多情應笑我

散文集:美的覺醒、漢字書法之美、破解莫內

陳黎 風格多樣,不斷變化求新,在不同題材中流露對人類生活的關懷、對土地的熱情、對日常事物的歌頌 擅長以鮮活細膩的筆觸,捕捉人間的喜怒哀愁 詩集:陳黎詩選

散文集:陳黎散文選

席慕蓉 早期的新詩浪漫多情,多以青春、愛情為主題,詩語淺白而真摯。近期則常返回蒙古故土,對蒙古歷史、文化與生態有深入的觀察與體悟 早期「抒情」為最大特色,擅長運用重複的句型,使文章呈現舒緩的音樂風格。近期創作轉為以文字記錄家鄉—蒙古的族群命運與文化風情 詩集:席慕蓉‧世紀詩選、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

散文集:金色的馬鞍、寫給海日汗的21封信

向陽 新詩表現對臺灣鄉土與現實社會深沉的關懷。以閩南語寫作的方言詩,見證他鎔鑄語言的功力及對土地、人群濃烈厚實的情感,對臺灣詩壇帶來新衝擊 早期散文在詩性的抒情、意象與節奏間,已露理性的沉思。其後學養、閱歷俱深,更充分展現知識分子對社會、文化的關懷與批判,但不失詩人敏銳、溫厚之情 詩集:十行集、歲月、土地的歌、四季、向陽詩選

散文集:在雨中航行、世界靜寂下來的時候、跨世紀傾斜、為自己點盞小燈(暗中流動的符碼再版)、臉書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