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我讀〈再會囉,我的心肝阿母〉二讓佳作
《論語.為政》篇有這麼一段話: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孝順最難得的是侍奉父母而能保持和顏悅色)。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讀完張輝誠的〈再會囉,我的心肝阿母〉,你有何看法、啟發或感動呢?請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並訂定題目。 |
∮ 彼岸 / 二禮 高家儀
許久在文章中不曾與死亡如此接近了,我幾乎要忘了它的存在。縱然它生命必經之路程,猝不及防相遇仍讓我淌下了淚,就像一場大雨淋在心間。
我多希望我所有的長輩都如阿誠的母親般幸福,不識人間險惡,只被暖暖又純粹的愛環繞著,像在人間做了場不願醒的美夢。暗自慶幸著,在逐漸繁忙的課業中,晚歸的我仍有家人們等著一起談天說地的時光,珍貴情意都鐫上了時光回憶錄。緊握的、溫熱的、含笑的一雙雙眼眸與掌心,終將遠赴天國,奔向另一個有光的地方;我會在人世間為你們,也為我自己,好好地生活。等到我安詳閉上雙眼的那一天,你們笑著牽起我的手,還能一起回到我們的新家,那殷殷期盼中溫柔的彼岸。
∮ 那個瞬間,我懂了 / 林佳瑩
靛藍色天幕降臨,微風逐漸猖狂,小草也因風而沙沙作響,在腳邊掙扎,我百無聊賴的撐著頭坐在地上,看著蒼穹之中閃爍的明滅,果然,山上能看見的天空要比大都會自然的多。
看向不遠處的爸爸,駐足於奶奶墓前,嘴裡念念有詞,像是虔誠的信徒般,將細碎的生活瑣事一股腦兒全部和冰冷的墓碑傾訴,彼時我尚不能理解,難道奶奶這樣就會聽到嗎?懷揣著這樣的困惑,在每一次和爸爸前來探望奶奶時被無限放大。
直到我閱讀了張輝誠的《再會了,我的心肝阿母》後淚流不止,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在心底萌芽,茁壯成長,我自認確實是感性的人,在閱讀文章時常常將自己代入第一人稱,然而,在欣賞這個作品時,作者對於母親死亡的坦然接受與樂觀面對使我動容,或許是因為年紀尚輕,我沒有辦法淡然處之,豐沛的情緒如潮水般洶湧而來,彷彿有片名為悲傷的海洋哽在喉嚨,一次一次濺起的浪花使雙眼無法承受,化身為一串一串晶瑩剔透的珍珠滑落臉龐。
好像是在那個瞬間,我懂了爸爸。
奶奶在我的記憶中並不清晰,只能依稀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她常常帶著我吃喝玩樂,後來的某一天開始,我便很少見到她,然後就這樣消失於我的生活中,現在想想,對於爸爸而言,他失去的是照顧他成長、陪伴他走過人生路上的母親,難怪,每一次的探訪他總要和奶奶說好久好久的話。
再次上山,我陪著爸爸站在墓碑前,緊緊牽著他的手,和奶奶分享我的生活。
∮ 靜止的風 / 吳欣潼
總有一天,周遭的風停止吹拂,生命的氣息悄然終止。
《論語.為政》篇說:「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在面對自己最親的親人時,我們往往卸下了平日的委婉、說話也更為直接。但也常常在深夜半刻對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和表達的態度而感到後悔。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孔子所說的,即使心中有孝,但顏色有難、態度有難,仍稱不上真正的孝道。而張輝誠即使面對智力較低落、較無理取鬧的母親,在母親病重之時,依然保持著笑容,也都撥空陪伴母親出去玩耍,我覺得特別由衷佩服。在這短短的文章中,我感受到作者對他母親的愛,不遺餘力的表現出來,感覺到作者在母親最後生命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母親生命中最後的美好時刻。在母親走的最後一刻,作者選擇放手,不強挽留,讓母親安心的 好好的走。其實這一刻一定是特別的煎熬,不想放手但也不想讓母親痛苦。我認為現在我要多陪陪家人,多陪陪阿嬤,看著阿嬤身邊的朋友都一一的離去,其實也感到不捨,感覺阿嬤也越來越孤單了,那我就別再貪玩晚回家了,多陪陪他們 才不要讓未來的我自己體會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的感受。
陪伴,趁著風和樹都還在。
∮ 尊嚴的聲明書 / 許以安
死亡,是人一生無可避免需要面對的難題,尤其是親人的過世,能夠坦然面對的人並不多。
去年的除夕夜,和母親一起回到汐止,阿嬤的家。和平常一樣的閒話家常時,阿嬤從後方老舊的木櫃中,掏出一張紙給了母親,是放棄急救聲明書。和作者不同的是,阿嬤希望在事情未發生前防患未然。收到放棄急救聲明書時,母親的眼神從錯愕,轉為嚴肅,她細細的讀著紙上的一字一句,最後也落下簽名。回到家後,我也詢問了母親對於放棄急救聲明書的想法,母親的話,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與其避而不談,讓重視的人以自己希望的方式離開才是重要的。」我想,愛不該只是單方面的要求,而是體諒與放手。
想到韓劇Doctors中,女主角的父親因從高處墜落而昏迷數年,一直以呼吸器維持生命,而因為母親和妹妹的要求,一直沒有摘除父親的呼吸器。然而,女主角的父親卻是非常痛苦,沒能以保留最後的尊嚴安詳的離開,靠著呼吸器苟延殘喘。
放棄急救聲明書,在許多老一輩的父母眼中是殺人奪命,是尚未努力就放棄希望。然而或許那是保留患者最後尊嚴的一張聲明書。那時,生與死是自己在無能為力時唯一能一手掌握的事了。
∮ 有些離別不需要挽留 / 施淑媛
作者運用生動的對話使讀者更有臨場感,透過細膩的筆觸書寫母親與孩子間深厚的情感。文章的最後一部分,也是作者母親在看似平常的午休中離世的一段,我深有感觸。原來,真正的離別是毫無預警地,是像以往一樣平常的日子,有人卻永遠留在了昨天。我很敬佩作者在最後放棄急救母親,讓她在安眠中離開的選擇。面對家人的離世,很多人都無法接受所以選擇極力搶救,自私地從死神手上搶回自己的家人,只為讓家人陪自己久一點,再多一點點,但這麼做可能會帶給當事人很大的痛苦,除了病痛纏身外,還要承受著各種醫療器具插在自己身上的不舒服和不便,或許對當事人來說,這更是一種自我尊嚴的侵犯。我覺得家人的離世是無論如何都要面對的事情,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要讓他們好好的離開就好呢?所以我很敬佩作者最後的選擇,也深知作者對母親的愛勝過於人性的自私,所以即使不忍,即使不捨,但他還是選擇讓母親好好地走完這最後一趟。
∮ 允許悲傷 / 許云慈
作者在文中沒有過多的描寫對於母親過世的哀傷或害怕母親離去的恐懼,而是選擇描寫作者母子在台北的生活日常和體驗,在作者筆下,我仿佛身歷其境作者與母親的生活場景之中。
當我最後看到作者簽下阿母的放棄急救聲明書時,我也不免聯想到了我的父母,當他們老去,我是否能做到,好好的陪他們老去,每逢帶著他們每個周末的出遊,又是否能做到如作者那般,簽下放棄急救聲明書,選擇面對現實。
明明我們每個人都明白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卻幾乎沒有人能夠坦然面對。把我們一手帶大的父母,在我們眼中看起來實在是太強大了,強大到我們認為他們無所不能,沒有做不到的事,所以我們無法想像,人怎麼會越來越虛弱,突然就要沒了呢?因為我們無法理解,也束手無策,所以我們因此而不安、無法接受甚至於絕望。
然而,悲傷不能被一直壓抑,我們終究要學會宣洩。明白悲傷本身是不能被解決的,因為它包含了雙方的感情,也許這份悲 傷會一直持續,但你必須允許它的存在。
∮ 再會 / 李若榆
人的一生有許多不同階段,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終究會遇到的最後結果。年紀輕輕的我,並沒有經歷過太多生離死別,但總有一些時候,會從大人的嘴裡聽到,阿嬤的哪個朋友去世了,哪個親戚又和美麗的世界長辭,去當小天使了,可能是因為這些人都不是身邊熟識的人,又甚至連一面之緣也沒有,這些悼念在無意間傳入耳中時,我的內心並沒有太多的波瀾,一直到鄰居阿婆的離世。她是從小看我到大的人,每天早上穿好鞋,抬眼總是可以對上阿婆慈祥的目光,那句「那麼早起來,要去上課了喔!」至今依然迴盪在耳邊,前幾天身體硬朗的阿婆,在某一天就突然傳出了噩耗。讀完這篇文章,我感受到生命的無常,不論是生活中身體硬朗的鄰居阿婆,又抑或是剛開完刀、看似明後天就能回家的作者阿母,都在眨眼的瞬間,與世長辭。她們唯一的差別,可能就是鄰居阿婆從沒出過遠門玩吧。我希望在我年老之時,不管身體狀況如何,都可以像作者的阿母一樣,在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不困在昏暗的病床上,可以向著有光的地方走。
∮ 學會失去 / 易宛儒
在這篇文章中,沒有哭天搶地,沒有懺情悔恨,讀者卻能夠輕易讀到母子之間圓融深情的相互依戀。作者將自己的母親形容成像是孩子一般的存在,需要被照顧、呵護,但在最後一刻做決定時尊重了母親的意願,而不是將母親想成沒有自主思考的小孩。作者所做的決定是偉大的,為了母親的自尊和意願,放下自己的不捨之情和留念。我相信許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大家都想要親人陪伴自己久一點點,不想面對失去親人的無奈與空虛。但與此同時,親人真正想要的可能被選擇性忽略,因自己自私的希望造成深愛之人的痛苦。死亡是無可避免的,要在有限的時光裡創造出不可磨滅的回憶。回憶能夠記載跨越生死的情感,在時光的洪流中,如同展覽品般靜靜的存在,永遠璀璨。
∮ 最後一程 / 黃宸璘
老去,或許離十幾歲的我們還很遙遠,但看看生邊的長輩親人,老去與離別隨時都在發生。死亡是生命中的必經之路,明天與意外不知道哪個會先發生。
隨著爺爺奶奶年紀越來越大,聽到他們跌倒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今天或許是需要在床上躺個兩天,明天或許就摔進了醫院。與作者的母親一樣,爺爺奶奶也是喜歡到處走跳的人,病痛的纏身卻讓他們只能被困在家中,我與他們的見面也多是他們來台北的大醫院看病,在充滿刺鼻藥水味的病房內寒暄兩句。
死亡就像一個不定時的未爆彈,不知道哪一天突然爆炸了,無法預期的事情往往帶來不安的感覺。文章中的作者面對母親的死亡,不選擇搶救而選擇放手讓母親安詳的離去,或許這也是對母親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