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市場/鍾文音

Posted By on 4 月 10, 2023 | 0 comments


東市場/鍾文音

迷宮

我喜歡市場,小時候和母親做生意就在市場,少女時初嚐零用錢花用的小資生活也在市集裡。每個人的感官都有一座流動的市場,充滿著氣味顏色,人聲喧囂,熱騰騰的活絡在記憶裡。

我喜歡東市場的晨光(為了它我願意早起)。

東市場的風景是在早上就開張的,一早的東市場完全被撐開的各種顏色的洋傘給覆蓋天空。蹲在地上守候的小販,與拖著購物籃的主婦們開始一早的斤斤計較與閒話家常。人如入無車之境,自在地穿越大街小巷,每個人都熟練地在各家攤販間採買與挑撿。市場氣味龐雜複沓,色彩繽紛,貨品如一整個季節或一畝田的象徵,整個世界敞開的都是五官,視覺與氣味,耳語與腳程如流動的饗宴。主婦們面對這樣的迷宮,也敞開錢包,在各種乾溼的攤位上挑選著貨物。

東市場是嘉義人的超級大廚房。

幾代的嘉義人,對東市場總有一定的感情,在這由幾條街組成的市集裡,無盡的流動饗宴在人潮裡竄動,高密度的市場空間,人們摩肩擦踵,很容易彼此感染彼此的生活氣味。甚至買氣,看著人特別多的攤子,也會好奇地想挨過去瞧瞧。

市場臺語常發音為菜市,上揚尾音意味著庶民性格。

東市場說也說不完,寫成一本書都不為過。

 

身世

東市場歷史身世變遷繁複:從縣衙門、辦事廳到市場的一路時代蛻變,是日治時期至今臺灣唯一保留下來的獨特木結構市場。

這座市場不僅祭廣大市民們的五臟六腑,更是作為祭天拜地的諸神喜愛的大市集。

一座市場撐起整座城市的集體胃囊。

環繞著市場的東門宮、城隍廟及雙忠廟……見證東市場與廟宇的祭祀共榮圈,東市場總也不老,它穿越兩次大地震、兩次大火災,至今仍有日治時代的遺痕,我爬上頂端眺望經過重修後的木造市場屋頂,真是氣派啊,顯現了市場的庶民之美與豪爽之氣。

嘉義人總是帶著嘆息與興奮交融的口吻說:「西市場已經沒了,散市了,所幸東市場還在,我們的記憶仍有落腳之地。」

滿街是人潮,人與摩托車並行在這攤販連結之市,眼明手俐的媽媽們更展現買菜的古老技藝:挑撿鮮貨、稱斤論兩、閒話家常……。

一千四百多攤的大市場,以氣味視覺鋪陳如迷宮般的大市集,光靠近入口就有刺激交感神經的快樂。舌蕾旋即開始分泌汁液,知悉裡面躲藏無數的美味與生活刻痕。

嘉義人非常愛它,它是童年嬉遊的大迷宮,它是訓練味蕾的美食天堂,它是生活必需品的採買場,它是展現嘉義人(自己人)的超大廚房……嘉義人總是深恐它有朝一日會面臨被消滅的命運。

我也愛它,它是凝結嘉義庶民百姓的生活史,也是最有活力最紛雜的感官場域。

眼耳鼻舌身意,五感在此萌發對撞。

東市場在清朝時是縣署府一個小市集而已,它銜接著南北重要道路。

為什麼會有東市市集?

還稱諸羅縣城時,東市場緊鄰城隍廟,當時縣官府裡的成員約有兩百多人,每個人的背後有一家子人,想像這樣人口就破千了,再加上到城隍廟拜拜的香客都鄰近於此,時間一久,人潮帶來了攤販,為了將攤販集中管理,因此有了市場。

東市場建於1914年,時值日治時代大正3年。將縣衙門拆除,採用大量檜木材料建了高挑的市場。東市場歷經地震、二戰轟炸與火災等損害,因而水泥等建物也加入了後來的建物裡,但即使材料變現代了,但東市場仍是嘉義市僅存最古老與保有傳統市集氣味的大市場。

以檜木搭建的古老挑高木建築區,現今裡面集結的是豬肉攤。要不是肉販的血水與肉皮高掛的話,會遺忘了這市集的攤位是用古色古香的檜木所打造的,若走道木屋瓦與木屋頂,都是古色古香,堪稱一絕。

 

胃的補給站

東市場往昔且扮演著旅人胃的補給站,許多旅客在前往阿里山時,會在此採買食品好在旅途時吃,以前是前往山上的食物中繼站,現在當然是每個嘉義人廚房的補給站。

在嘉義市,逛東市場,我最喜愛的居遊生活。

(鍾文音《甜蜜的亞熱帶:漫遊嘉義光影.東市場》,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