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

地球小如鴿卵,/ 我輕輕地將它拾起 / 納入胸懷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 洪愛珠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 洪愛珠

媽媽病篤。倒數時日,她愈是寡食少語長睡偶醒,往生命靜止方向深水潛游。彼時我每日問她想吃什麼,然後盡量張羅來,博她一點病中日光。媽媽談食物的時候,較能談笑,於是以此喚她回神,多望一眼我們這些今世家人。

人在盡頭,返身回望,媽媽一生在吃食尚可謂富裕,倒數時刻,念想的反而是素樸的兒時食物。如鹹冬瓜蒸肉餅,那是已故外婆的家常菜,白粥醬菜或肉鬆一碟。而這日她說,想吃炸春捲。

炸春捲自然不能是買來的。我媽雖病,但絕不糊塗,沒有什麼比外帶回家,被蒸氣捂軟的春捲皮更壞。最好辦法,便是買新鮮潤餅皮,裹炒過的春蔬,油炸後立刻呈到她面前。而時序初春,清明未至,潤餅皮在地方市場裡不易買,此時唯能往城裡去,倚靠我家三代女子的心靈故鄉:大稻埕、迪化街、永樂市場。

陪病兩年,在頻繁的門診化療手術急診中,日常脫軌,活成夜長晝短,蒼白無風恆溫狀態。然而一抵迪化街,日光慷慨,曬褪病房陰涼。感官放大,整個街區的生活氣味聚攏上來。青草藥材的、熟食攤販的、香菇干貝蝦米魷魚的鮮腥味奔放,不遠處霞海城隍廟的香火,也嗅得一點。呼吸滿腔複雜氣味,就深感紮實活著。

其中每股氣味,我都能單獨辨識,皆神奇勾引。回到陪外婆購物的兒童時期,和與媽媽一起吃喝的時光,我們知根知底熟門熟路,這是我家祖孫三代老派台妹,最熱愛的台北聚落。落俗一點便稱這類心情「出嫁女兒回娘家」。青春永恆真空,是女子心中的自由小鳥。返抵娘家,回到城北河邊的大稻埕,我們皆成少女,步履輕盈一臉發光。

而娘家並非虛構,三人之中,我外婆阿蘭,是真正以大稻埕為娘家。日治末期,阿蘭在富庶的閩人聚落太平町延平北路長大,大橋國小六年級時,見證終戰,日本殖民時代結束。她去正值巔峰的永樂座戲院擔任售票員直到結婚。目睹過盛世之人,總留下幾枚勳章,日後外婆轉述永樂座一代青衣祭酒顧正秋巡演時的盛況,眼底仍有流轉的星閃。

 

阿蘭結婚,遠嫁淡水河對岸,觀音山腳下的郊外之郊。形容自己進門時,足踏漆亮高跟鞋,一腳踩進屋內,鞋跟即深陷泥地,台北小姐的農村拚搏史自此開始。而老派淑女未曾放下往日講究。踏出房門,必全妝示人並抹朱紅唇膏,以馬甲束褲將自己紮緊,穿訂製洋裝,繫細黑皮帶。

舊年對女子要求苛刻,美而無用不成,她還必須能幹。因此外婆與我媽,皆鄉里馳名的能做菜。外公經營外銷生意,六、七〇年代,員工近百家人數十,盛時每天擺開八大張圓桌吃飯。更有連綿宴席,賓客來自歐陸、中東與東南亞,宴以備料三日的華麗台菜,與自家釀酒。

因此外婆購物,是頭家娘式氣派。日常採購,多以家近的蘆洲中山市場為基地,魚肉水果挑月曆似的,飽碩漂亮的上貨,量多交代一聲,讓商家送到家裡。但凡節慶或宴客,外婆仍親身回到大稻埕與永樂市場。

大稻埕百年以來一直是南北貨及高檔食材集散地,過去許多辦桌師傅亦聚此處,人才與食材一筐打盡。對此我媽亦迷信,宴客所需的華麗食材,鮑參翅肚蜇頭竹笙,椴木香菇和日本干貝,甜湯用的雪蛤,及奶白油潤的宜蘭砂仁花生,都專趟來買。母女二人自有信任的老鋪,和一套精明選物標準。

身為孫輩裡第一個孩子,外婆去哪都帶上我,以海量食物溺愛孫女,而我回報她白白胖胖及念念不忘。我與我媽,疊印外婆腳步,加以近年發現的店鋪,組織成老派購物路線。水邊時光慢,老城區迪化街的舊建築,那些楊德昌電影《青梅竹馬》裡,夜行車燈撫亮的街屋立面華飾,近年修復後原質再現,吸引潮流店鋪和觀光人潮。但只要老鋪猶在,民生氣息仍厚,就不至於弄得太面目全非。我們以老鋪為基礎,三代記憶為經緯,有憑有據的走跳此區。

到永樂市場及迪化街,我們慣從延平北路三十六巷進出,此隧道般的入口,過去左右各據一家糖鋪,今僅存一家「永泰食品行」,售各色老派零食。外婆嗜甜,買甘納豆,和我喜歡的蛋酥花生,是花生裹上雞蛋麵糊再油炸而成,非常脆口。如與媽媽去,則買蠶豆瓜子等鹹零嘴。

 

穿出隧道右轉,喝民樂街的涼茶。我們購物,未必記得商號名字,全憑位置或人臉辨識。譬如民樂街的兩家青草店老鋪「滋生」與「姚德和」,過往門面裝修得一模一樣,通常認其中有位老太太掌店的那家。理由是她髮蒼蒼,膚質卻嬰孩般綿白細緻,怎麼教人不迷信該號涼茶有排毒神效。近幾年老太太退休,經詢問,才確定是五十三號的滋生青草店。

迪化街中藥老鋪恁多,並極富商譽。我是七年級生,中藥少用,但若要得上好香料香包、胡椒肉桂,則往媽媽指名的「生記藥行」。在生記拆藥仔,過程即療癒經驗。相較有些鋪子,裝修太堂皇招呼太激動,生記的人與布置,都簡淨雍穆。僅問一枚燉肉滷包,師傅仍逐一打開藥櫃木抽,取材料以砝碼現秤。不似滿街騎樓下成貨,光照潮濕難免質變。藥材在紙面上配妥,倒進棉布袋裡紮好,眨眼間,紙張便封成包裹。

在迪化街買南北貨在於逛,且眼色要好。因為各有所長,一家買完所有食材幾乎不可能。倒是可以先排除一些在門前大量堆放蜜餞堅果和烏魚子的店家。其果乾顏色愈豔,愈不可信。此區老字號,多少有些驕傲自矜,上貨不會曝展在外,經過詢問,店家才從冰櫃取出那些未經漂白的天然竹笙,燕窩花膠,兼說明食材來歷。顧客識貨而店家識人,外婆媽媽都長得富態貴氣,有問有答。我這種菜鳥若單獨去,被忽略也是時常有的。

至於糕餅。如麵龜、糕潤、鹹光餅和椪餅,可往延平北路上的「龍月堂糕餅鋪」或「十字軒」。龍月堂創店與我外婆生辰同是一九三二年,我收藏這種只有自己知道的聯繫,每回買餅,便默數店家歲月,為之由衷祝福。

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內有六枚綠豆糕,每片僅指甲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將綠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團芬芳的煙霧。

椪餅是中空餅,餅底有薄糖膏,是杏仁茶或麵茶這類熱甜湯的搭檔,買了就得小心攜帶,因為破缺的椪餅,看來格外使人傷心。十字軒旁的「加福起士蛋糕」,賣得最好自然是招牌的起酥皮蛋糕,但其實椪餅也烘得特薄,把餅拆碎,沖一碗花生湯或杏仁茶,深冬裡取暖。

 

這些店家,亦常態性供應鹹光餅和收涎餅。這類中間有個圓洞,可以穿紅線綁在嬰兒脖頸上的餅,在台北市已少見。但話說回來,買餅容易,現世要生個孩子來收涎,才是真難。

大小女生同行,認真購物,還包含吃喝。此區米麵,有永樂市場周圍數家米苔目,油蔥蝦米湯頭清鮮,一碗粉白韭綠,外婆很喜歡。媽媽則多往安西街的老店「賣麵炎仔」吃切仔米粉,切燒肉或豬肝。

此外,外婆與媽媽都對歸綏街上的「意麵王」本店,根深蒂固喜愛。雖說意麵王的乾麵、餛飩和切菜不錯,但我疑心她二人的關鍵從不在麵,在於飯後的那碟刨冰。意麵王在家族的口述歷史中,開業時便是糖水專業,後來才賣起麵,因此在麵店點冰品其實內行,若能一字不差地點名如同通關密碼的「紅麥布牛」四字,更能展現出一股熟客的洗鍊。「紅麥布牛」是綜合澆料的縮寫,指紅豆、麥角、布丁、牛乳(煉乳),麥角和布丁這兩種澆料,是我個人判斷糖水店的標準。採煮得甜糯潤滑的麥角,而非心韌且帶藥氣的薏仁;採柔軟味濃的雞蛋布丁,而非大品牌的膠凍布丁,那是店家骨氣與基礎審美。

行經大稻埕許多年,在百年建築群裡穿梭、老鋪裡吃飯、買兒時食物。將自己藏匿於飛速時代裡的皺褶縫隙,以為可以瞞過時間,但事與願違。

沒忘記今日來,是為媽媽買潤餅皮。

進永樂市場一樓早市,抵「林良號」。圓臉爽朗的阿姨和兄長,接手父親手藝製潤餅皮,近九十年。林良號製餅,是古老節奏與時光之詩。手掌著濕麵糰,在烘台上抹出一張絲白薄餅,再足尖點地似的飛甩幾下,使其均厚。待由濕至乾,徒手將之數百數千的揭起。餅極薄而透光,重疊成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時間的具體證據。默默在側觀看,不久心裡若干塵埃,都暫時緩緩地降下。

問阿姨買一小落餅,她手裡忙,仍親切待我。以閩南語談上幾句,言及外婆和媽媽。聊天後來,她溫柔小小聲的問:「恁阿嬤閣佇咧無?人有好無?」善意純粹,然而揭開懷舊對話底下,我最黑深無底的空荒。

「無佇咧啊。」

外婆走了十年,以為會陪我許久的媽媽,刻下也正在分秒轉身。恍惚間她們鬆手,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 洪愛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