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

地球小如鴿卵,/ 我輕輕地將它拾起 / 納入胸懷

1092黃春明作品閱讀心得佳作:二毅

1092黃春明作品閱讀心得佳作:二毅

〈看海的日子〉、〈銀鬢上的春天〉、〈尋找鷹頭貓的小孩〉
〈魚〉、〈兒子的大玩偶〉、〈屋頂上的番茄樹〉
 

∮ 寫作注意事項:

一、凸顯個人的觀點或反思。

二、提出觀點之餘,也要進一步說明細節,譬如寫「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感到深深的惋惜」,惋惜的內容應該接著寫出,不可以只是一語帶過。

三、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會讓作品更為立體。

四、豐富作品的層次,譬如林昀熹的作品,先總說看法,接著展開作品解讀,其次加入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想法。再則以移工為對比,又舉奶奶的身世對照,豐富的書寫層次,讓作品顯得更加精彩。 

五、結構完整,起承轉合銜接恰當,避免最後一段倉促收束。 

六、文字流暢,善用修辭。

一、〈看海的日子〉閱讀心得

【作品一】

看海的日子一篇帶給我的除了觀念上的衝擊,更觸發了對社會上更多人事物的關心及感慨。開頭映入的漁港忙碌時節帶出了主角白梅與店裡姊妹和討海人們的交會;海上生剖魚肚食用補品刻劃得極為真實,無聊的海上生活恐怕也就是這一些樂趣吧,而眾多的魚群歸港象徵的不僅僅是豐收季,隱藏於背後的更多是娼妓與討海人相互依存的關係,雖然令人悲哀卻又那麼的真實。

以娼妓為工作的白梅在火車上遭睥睨及遠離的描寫使我忽然驚醒,原來以他們的角度去感覺那些看似不明顯的動作及神情是如此巨大而難堪,連坐在螢幕前的我也深感不適,前些陣子台北車站的人來人往亦少不了此種眼神吧,聽見外籍移工大聲在捷運上視訊電話多數人的眉心變又往中間擠近一些,而捷運上的那趟電話或許是他們與親密的家人唯一的連結,為什麼如此正常而溫馨的畫面會引來我們的側眼?如同文中的主角,只不過想搭乘火車安穩的休息一番也要顧慮他人眼光?

作者黃春明擅於描寫小人物的悲哀,而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世界上沒有一顆種子有權選擇自己的土地,同樣地,也沒有一個人有權選擇自己的膚色。」我想,不管是故事中的每個主角,抑或你我,沒有一個人可以選擇身世,而在窮困的時代,僅剩的選擇是服從。猶記還與奶奶同住的時候,總喜歡依偎在她身邊聽從前的故事,與白梅一樣的身世,在一個家庭十幾個小孩的年代,寄給別人家做養女,在賣到娼妓店掙錢,只不過奶奶比她幸運一些,最後死命的逃出來了,一直到現在,仍是一段不堪回憶的成長過程,或許白梅也曾經想逃過吧,每個人都渴望幸福與正常的人生,希望那些過往可以隨著時間逝去,從頭活過,這一次,是帶著能夠挺直的胸膛與心中的溫度。(二毅 10 林昀熹  683字)

老師說:這是一篇結構完整有想法的文章。第一段前兩句先總說看法,接著展開作品本身以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想法。文中以移工為對比,又以自己的奶奶身世對照,豐富的書寫層次,讓作品顯得更加精彩。                                                                              

【作品二】

第一次閱讀以妓女為主角的文章,一方面對於台灣五、六〇年代這門行業這麼盛行感到訝異、有些難以想像,另一方面也對妓女的背景、思想有更進一步認識。

以往聽聞年長者談論相關事件時,不論是自己或敘事長輩的結論總是「幸好現在社會改變了」、「我們很幸福」,我們同情過去那些因種種因素不得已從事特種行業的女性,但我們依舊不理解,只是同情,慶幸自己並非生於那個年代。然而這篇文章更聚焦於主角白梅的內心世界:除了因走投無路而成為妓女,甚至在非工作場所、普通道路上,一旦被他人——過去曾服務過的客人認出,便難逃那被羞辱,不被視為「一般人」的遭遇。

或許期望能夠養育兒女是多數女性的本性,但最初點燃白梅那渴望擁有自己孩子的念頭,竟是因她受夠了旁人的輕蔑。她說,只有自己孩子的目光,對她才不會冷漠輕視;她不結婚,因為自己的身份和年齡,與其嫁給一位沒出息丈夫,不如自己承擔一切。幾句話便透露出她心中的傷,即使不結婚,她也有信心不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過往,隻身一人養育這由她而來的生命——這也是使她繼續活下去的原因。白梅只是當時無數無辜少女的其中之一,她選擇堅強,而我們無從得知其他少女的選擇與命運。

最後我想問問自己——那麼我呢?我在現實中會用愛什麼眼光看待這樣的角色?我想自己仍會無意識地與她維持些距離,即便清楚她逼不得已、即便我非常同情對方。換言之,雖無惡意,我仍悄悄成為她眼中那位使她更加否定自己人生的冷漠群眾。因此我認為我們依然有段成長空間,也許一生皆無法體會,但可以學習傾聽,不再只是表面的同情。(二毅 21陳心雅628字)

老師說:透過閱讀可以擴大自己的視野,從而有所反思,在這篇心得中恰好得到印證。黃春明寫出他的觀察,呈現作家的關懷,我們在現實中,能因此懂得傾聽、懂得讓自己的心更柔軟,已然有了成長。

 

二、〈銀鬢上的春天〉閱讀心得

【作品一】

本文描寫一位孤單的老人,在孩童的陪伴下度過了快樂的午後。整篇文章讀來有種溫馨之感,卻同時也有一絲的蒼涼與傷感。

在現今高齡化的社會,相信家中長輩的照護是大部分的家庭都會面臨的問題,然而或許因為青壯年人口的不足,抑或是在一些較偏遠的地區,年輕一代大多數已離鄉背井前往都市打拼,家中長輩無法獲得完善的照顧,甚至有不少獨居老人的情形。而隨著長照制度日趨完善,此現象或許已逐漸改善,不過即使克服了物理上的照護,這些老者的內心真的快樂嗎?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因長輩年歲較高,擁有豐富的人生歷練,能夠成為我們人生道路上「寶貴」的指引者。不過由於生活步調的緊湊,我們時常忘了停下腳步好好陪伴身邊的長輩。捷運上有個常見的景象,相鄰的博愛座,一邊坐著一位白髮蒼蒼的長者,另一邊則是推著娃娃車的父親或母親,總能看見長者慈愛地看著娃娃車裡天真無邪的嬰孩,有時還會逗著他們玩,而嬰兒常常只是張著又圓又清澈的眼睛呆呆地盯著,長者卻滿臉幸福洋溢,這樣的對比既有趣,卻又在不和諧中顯德和諧,散發出無比的天倫之樂,我想這大概就是這篇文章所傳達的情感吧。

從前我總詫異為何只是這樣的互動就能讓長輩們那麼幸福愉快,不過我現在明白了。即使是膝下有許多孩童相伴的長輩,他們會慢慢長大,然而長輩卻隨著年齡的增長受限於身體各部位的退化,漸漸的他們只能孤獨地待在家中,而那些稚嫩的笑語聲卻也一片片被捲入忙碌生活的漩渦。想起過年過節時,好久不見的阿公阿嬤總會談起與兒時的我們相處的點點滴滴,不禁心疼他們平日的孤寂,也愧疚自己這麼晚才明白。

我想不管生活再繁瑣,我們都要努力爭取與他們相處的時光,好好把握每分每秒,因為在殘酷的時間面前,這或許是比任何事都更難能可貴的。(二毅26陳塘潾719字)

老師說:對於老人問題能夠提出真切的想法,文本的內容如果可以多一些說明並與自己的想法相對應,將更精彩。

【作品二】

這篇文章讀起來清新,卻也多了分惆悵——黃春明用平易近人的文字,敘寫故鄉寂寞的老人。「縱然子孫繁多而不能相聚一堂,過著孤苦的日子。在富裕的物質社會裡,都還曾經有過美好的憧憬」這就是這篇文章帶給我的衝擊。

以前總不能理解阿公阿嬤每逢我們一家回屏東過年時的心情,就算每次都被媽媽念買太多水果,阿嬤還是備好一大箱她親自去市場挑選的水果等著我們;就算已退休、家庭已不富裕,阿嬤永遠記得我和哥哥最愛吃的「高級食物」,採買最上等的食材親自料理;每年祝賀詞說了一大串,而阿嬤卻總用台語說著:「看到乖孫平安就好,看到你們是我最大的福氣!」。

後來我漸漸明白了,就像黃春明筆下的老人,他們無非就是想要簡單的快樂,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撐起廣大的孤寂沙漠,看到孫子小孩的笑容便治癒一切—而我們呢?現今社會越發忙碌急促,在急於追求人生目標的同時,再多的孝親費再舒適的養老院都不足以彌補老人渴望人情間的溫暖,我們的長輩是否也像榮伯一樣隻身一人在家鄉呢?(二毅28陳懷敏407字)

老師說:這篇文章以質樸的筆觸表現自己的閱讀反思,顯得格外真摯。處在幸福中的後輩,常以為一切本應如此,不懂得珍惜,但唯有懂得珍惜,才更能感受幸福的滋味。

 

三、〈尋找鷹頭貓的小孩〉讀後心得

【作品一】

黃春明的〈尋找鷹頭貓的小孩〉著實震撼了我!短短一篇文章,蘊藏了許許多多我們常視而不見的議題。

書中的黃小鳴是個好奇心重想像力旺盛的孩子,天真無邪的他還未受到紅塵的玷污,擁有天馬行空的天堂。一般人第一次聽到「貓頭鷹」,或許只為這個詞彙的奇特構成所驚嘆,並不會過度在意或是多想什麼。然而,小鳴好奇,那剩下的貓身鷹頭呢?如此旺盛的好奇心及想像力本被視為小鳴的巨大財富,可是,不論是與小鳴有著血肉之親的父母,還是作育英才的導師,都認為這是生病的徵兆。他們不願傾聽小明的想法,只用世俗功名的標準一步一步禁錮孩子的思想。讀到此處,我不禁深思,或許我們都是早已深陷囹圄的囚犯吧!

書中第二個高潮點,是牧師爺爺說:「有沒有鷹頭貓?我不知道。我長這麼大把年紀了,我連聽都沒聽過,何況是看過,但是我不能說我沒看過,就說沒有那種東西。」多麼難得!在小鳴承受了父母的忽視、師長的惡意嘲諷、同學們輕蔑的眼光後,終於有人願意傾聽小鳴心中那一閃一滅的火光,並資予其一束溫熱的火炬。人們常常過度主觀的認定某些人某些事,尤其是知識淵博、社經地位高的名望人士,憑藉著自己身上的各種光環而不可一世,總憑藉「這東西還沒被發現」、「我活到現在還沒看過這種東西」等等說詞否定了思考的可塑性,卻似乎忘了,若不是想像力帶動思考,如何能創造出現在的種種科技及便利?遠古時代的人若知曉現今社會的科技進步,恐怕也會認為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吧!

最後一個文章高潮,也是最撼動我的內心的,是養「貓」的老爺爺那句:「現在的人很壞,一知道有他們沒看過的鷹頭貓之後,馬上就有人來獵捕,當寵物,賺錢做買賣。說不定鷹頭貓棲息的地方,馬上成為觀光的景點,結果鷹頭貓沒有生存地方,最後都滅絕了。」我們常常罔顧生態、別的物種的思想,自我物種為中心,認為人類是天地主宰、「人定勝天」。習慣性忽略其他物種存在的必要。如今Covid-19席捲全球,造成無數生命的消逝,在人類的觀點是場浩劫,是個大災難,在如何發達的技術也無法及時停損。換個角度思考,這種浩劫,在別的物種是否已經成為常態,他們不為Covid-19所害,可為了「人類」這種不可一世的生物踐踏多少世代?他們承受的,遠比我們更多更多,有的物種甚至無法目見今日,人類被報復的慘狀。我們習慣掌控世界,握著世界主導權的權杖能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可毫無底線的壓搾終有一天會被反撲,輕忽大自然的威力是全人類的謬誤,如今,被完全不可控的病毒當頭棒喝,我們無法掌握它,因為RNA病毒能夠不停的變種。這次,不似以往看世界末日的電影般,看完驚心動魄,過幾日不痛不癢,它現在「正發生」在我們身上。若我們無法從中領悟到物極必反、適可而止,那麼災難可能永無止歇之日!(二毅8周錦庭1099字)

老師說:除了想像力被扼殺的問題,作者也聯想到生態的破壞,並由此得出「物極必反、適可而止」的結論,多層次的書寫,提高了作品的豐富度。最後如果能回到文本,則會更完整。

【作品二】

黃春明的〈尋找鷹頭貓的小孩〉是我目前讀過最喜歡的文章之一。故事中,小鳴想知道為什麼有貓頭鷹,但卻沒有「鷹頭貓」,因此到處詢問。但大人們沒有人願意認真看待他的問題,不但批評他胡思亂想,父母甚至還想請出輔導老師來約談小鳴。好在,冥冥中自有貴人。小鳴遇到一位願意認真看待他的問題,並且傾聽他想法的老牧師。老牧師告訴小鳴,沒看過不代表真的沒有,這句話重新燃起小鳴的自信心,讓他再度興致勃勃的翻閱起家裡的動物圖鑑。後來,小鳴果然在夢境中,看到自己心目中的「鷹頭貓」。

〈尋找鷹頭貓的小孩〉讓我聯想到小時候的自己,因為幼年時期的我大部分的時間跟小鳴一樣,也都成天忙著大人口中「胡思亂想」的事,而我也對動物,尤其是不存在的奇幻動物們,非常著迷。因此我很能理解小鳴熱切想要找出答案的心情,我也一直相信,不被社會認可的議題,不代表不重要。

我們的社會不斷要求孩子們遵循唯一的價值與標準答案,雖然口口聲聲說要培養孩子的創意,但所謂的創意只能建立在「大人們」認可的範圍內,超出範圍則被視為異類。有想像力的孩子們在一次次挫折及旁人的訕笑聲中,學會迎合社會期待,同時也失去想像力。學校教育讓我們學會社會化,但我不禁懷疑高度的社會化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高度社會化似乎只是消除想像力、消除個人特色、使我們符合標準模板的手段。我們在社會化下,有言論自由但卻不能自由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所作所為都要按照看似有溫度但其實冰冷的社交禮儀進行。

當我們的社會無法接納不同的人與事,社會將失去創造力,並使與眾不同的人必須隱藏自己。(二毅34蔡禾允643字)

老師說:因為有類似的經驗,所以心得格外真切。時至今日,孩子的想像力經常會在教育過程中被抹煞,有許你可以對此現象提出因應之道。另外,末段讀來有些倉卒,很可惜,

【作品三】

為什麼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有創意,卻又一邊泯滅他們的幻想?

讀完〈尋找鷹頭貓的小孩〉讓我感到很沉重,文章中的小鳴對貓頭鷹的存在感到新奇,也產生了「那鷹頭貓在哪裡?」的疑問。在詢問了父母和老師之後,卻只被責備胡思亂想,甚至責罰。「鷹頭貓」本是小鳴創意的表現,但周圍的大人不但不鼓勵,還要懲罰。在這種環境之下,小孩的想像力如何發展得出來?一個孩子天生所具有的創造力與思考力是否也因為這樣,一點一滴地流失了呢?

世界上的每個人何嘗沒有當過小孩,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創意卻在長大後逐漸消逝。大人們不斷用世俗的標準禁錮孩子的思想,所謂的創意被限制在符合社會認可的思想下。其實人們也知道沒看過的事物,不一定代表不存在,也許只是還沒被發現。但在孩子們提出疑問的第一時間,人們還是忍不住反駁那些天馬行空的理論,也讓孩子不敢再多想。

文中也提及了現代觀光和環境汙染的迫害。如同小鳴夢中見到的老人所述,如果鷹頭貓的棲息地被世人發現,湧入的觀光人潮和相對的環境破壞、寵物店櫥窗裡的新品種,都將走入我們的生活。逐漸進步的日常到底是為人類帶來方便的工具,還是正在促使大自然反撲的催化劑?這值得我們深思。

(二毅17張宇欣483字)

老師說:以問句帶出想法,作品一氣呵成。如果在提出觀點後,在進一步思考做法,將會更好。

 

三、〈魚〉閱讀心得

【作品一】

閱讀〈魚〉這篇文章後,我更能了解黃春明「關懷弱勢團體」的寫作特色。而從文中,我發現鄉村小人物的純樸,也深刻感受祖孫情感在文章的重要性。

文中從一位生長於窮苦家庭卻孝順的男孩阿蒼展開故事,刻劃出達到祖父期待時自己的喜悅之情。不過,中途遇到意外,使阿蒼的任務破滅。阿蒼充滿悔意,無法直視祖父。祖父不斷安慰他卻用錯方法,讓滿懷稚氣的阿蒼不相信祖父,而祖父也因孫子不相信自己而發怒。文章表面看似是祖孫的爭吵,但是細究最後一句「真的買魚回來了」是山谷間的回音。我認為這似乎對於兩人情感做出圓滿的交代,表現小人物的樸實。男孩對失敗感到愧疚,祖父未能安慰孫子而自責,兩人都是為了對方著想,其實爭執並非疏離彼此,而是使心靈密不可分。

原來,沒有心機的紛爭可以拉近兩人的距離。席慕蓉曾言:「貧窮不是羞恥,只要我們有愛,孩子們就會有笑容。」阿蒼與祖父社會地位雖不高,但是他們的行為價值卻高過無數人,他們無物質上的富有,卻將生命活得質樸,這才是真實的富有啊。(二毅20郭婕寬416字)

老師說:文字順暢,架構完整,先提出總體看法,在從文本出發,進行說明,最後加入個人想法,得出結論,是一篇短巧之作。

【作品二】

「──真的買魚回來了。」童貞之語仍縈繞於耳,滿載的是祖孫之間最深厚的親情。看到這裡,我有種莫名的辛酸在心頭,不知是因為心疼小孩為了買於回來而滿心雀躍與期待之心惡狠狠地被卡車輾碎了,還是被小孩對阿公的承諾所感動,我想我能理解小孩為何不斷重複著:「我真的買魚回來了」,那種滿心期待著自己的行為被嘉許的破滅,還有一片孝心被阿公視為一種玩笑,再加上她對阿公的愛,彷彿因為魚的消失而付之一炬。

「魚」所象徵的是小孩與阿公的愛之具象吧,阿公透過口述往昔買魚的經驗,表達出他為了能讓孫子吃到魚所付出的代價,表面上不斷抱怨著魚販騙了他的錢,但我想阿公其實內心是歡喜的吧,歡喜自己能藉由魚來展現他對孫子的關懷與情感。而阿公所敘述的故事也對孫子產生了回報之心,因此不論路城多麼艱辛,小孩都要把魚帶回去給阿公品嘗,是對阿公的承諾之實現,更是他表達愛的方式。

雖然閱讀到文章的最後,看到孫子辛辛苦苦代回來的魚不見了,甚至因此被阿公打罵,但我想若沒有魚的「臨陣脫逃」,他們祖孫間的感情也不會如此的真摯動人吧。通篇文章並未提及一個愛字,但透過黃春明筆下生動的人物與對話,那純粹的親情卻躍然紙上,令人動容。(二毅33葉諺蓁485字)

老師說:對於小說有充分的解讀、欣賞與思考,如果能由此延伸、探討議題,作品將更有層次。

 

四、〈兒子的大玩偶〉閱讀心得

【作品一】

我很喜歡黃春明的文字。他用臉上的粉墨結塊,去襯出坤樹汗如雨下的艱辛,用黃膽色去描繪那令人窒息的騰騰熱氣。他用坤樹的視角,令讀者看見了大街小巷人來人往,以及坤樹是如何被嘲弄的。透過敘述著坤樹的內心,敘述著他的思考過程,讓我們去體會,小人物們的無奈與心酸。

坤樹在豔日下,耐者難忍的沸騰熱氣,受著大伯對他的不諒解;忍著街上孩童對他嘲笑譏諷。沒有人懂他的內心;沒有人明白他的苦衷,他只能獨自一人走在大小巷弄中,違背內心地強逞微笑,孤獨、憤怒、辛酸,在他的意識中來回蕩漾,但每當這時,他便會想起他的兒子阿龍,他繼續支撐疲乏身心的唯一動力。只要能夠養家糊口,無論世人怎麼看待他,只要阿龍看見他時能笑著,他便心滿意足;他便能繼續在這無情的社會中生存。因為兒子的笑容,是他的一切。

當坤樹終於能擺脫那身滑稽的裝扮,逃離受人譏笑的命運時,他的兒子卻不認得他了。褪下小丑妝的坤樹,在阿龍的眼中,便不是他的父親了,原來坤樹只是兒子的大玩偶,阿龍只認得塗滿顏料的父親面貌。原以為兒子是懂得他的坤樹,頓時之間,他又重回孤獨了,沒有任何人懂他的本身,沒人了解真正的他。那樣子內心的痛與掙扎,是平凡人無法深刻體會的。

坤樹不善言語,但黃春明作家將坤樹的內心獨白一一寫下,他細細刻劃他的每個心境,讓我們去明白身為邊緣小人物的痛楚,也使我們看見現實社會中的種種悲情。

兒子的大玩偶,一個被迫加裝的軀殼,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二毅18梁家瑀591字)

老師說:對於文本的詮釋細膩是本文的特色,在個人感受方面,如果更深入書寫,將更有特色。最後一段「一個被迫加裝的軀殼」可以做為本文的主標題。

【作品二】

閱讀完黃春明的文章,心情都會悶悶的。我們這組閱讀的小說為兒子的大玩偶,的前半講述著坤樹為了生活需裝扮成小丑,掛著廣告看板,頂著毒辣的太陽,在街上宣傳電影,工作已經如此辛苦,還必須承受路人的冷嘲熱諷,令人感到鼻酸。前幾天,我在社群軟體上看到一則貼文,發文者說他在餐廳時和服務生在聊天,待服務生離開後他聽到隔壁桌在議論那名服務生,說他就是因為只有高職畢業所以才會來當服務生。我認為無論他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所以來做這份工作,只要他盡到應盡的本分,就不應該被嘲笑。文中的坤樹為了家庭的生計,拋下面子,畫著小丑裝,在大太陽底下宣傳電影,是逼不得已,也應該獲得尊重。這段文字顯現了當時小老百姓艱辛的生活,也展現了人類不變的陋習,藉著嘲笑他人來凸顯自己的優越。

故事的結尾,坤樹拿起了粉,鋪在自己的臉上,因為兒子只認得他畫小丑妝的臉龐。閱讀到這裡,我已不忍心再讀下去,故事也停在了這個畫面。這樣的情節,道盡了無數老百姓的悲哀。他們為了生存,努力工作,換來的卻是孩子的疏遠,甚至是不認得父母的容貌,這樣的代價實在是太龐大了。

黃春明用短短的文字,道盡了小人物的悲哀。同時也提醒了我,應該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把握和家人相處的機會。(二毅22陳令文505字)

老師說:這是一篇有情感的心得,同時又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相當好。〈兒子的大玩偶〉雖然是多年以前的作品,但無論何時閱讀,都可以感受到小說中坤樹的無奈,這是作者厲害的地方,而類似的事情,在今日社會仍然可見,也格外發人深省。

 

五、〈屋頂上的番茄樹〉閱讀心得

一直以來,閱讀作家的作品我總是雙眼掃過,不太能感受作者寫作時的那份心情,但是黃春明的文章卻不是如此,從〈戰士 乾杯〉到〈屋頂上的番茄樹〉都讓我深深體悟到字裡行間潛藏的情感,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莫過於在臺前與鄰家小孩的爭執,鄰家小孩以驕傲的口語說道:「那臺上演戲的正是我爸爸」,而小時後的作者不甘示弱的回了幾句,但正值洋洋得意時,他的頭卻被紅鼻獅仔啪地挨了一記,他撫摸著自己的光頭,看到了鄰家小孩那得意的臉孔,才真正感到頭疼了起來,而這場戲也被他搞得雞犬不寧,作者那幼稚與孩子氣的童心,將文章增添了天真、合諧的色彩,也讓我會心一笑,體會到了鄉土間的熱鬧與熱情。

本文最高潮在屋頂上的蕃茄樹,此段透過對話以及回憶鋪寫主軸、貫串全文,作者與祖父的對話中提到「想活下去,管他土有多少」,這裡不僅指蕃茄樹,也象徵著人不管在多艱困的時刻或惡劣的環境都要堅持下去,克服難關;而在美術教室中與老師的衝突,更以實例呈現出鄉下小人物強韌旺盛的生命力,他們認命,但不妥協,認清現實,但不低頭認輸。最終作者回歸現實,以鄉間的老百姓、都市裡的知識份子以及屋頂上的蕃茄樹都有一個共同的宿命總結全文並道出主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展現出鄉下小人物的堅毅以及樂天知命的生命觀。

看完這篇文章,我體會到了鄉下小人物的淳樸以及樂天知命,也體會到了鄉下和平、熱鬧的氛圍,讓我極為感動,對比於現今的知識份子,只為事業打拼、汲汲營營於工作,看不出對生命的熱情與執著,發掘不出這世界的美好,而鄉民們的生活,那麼的自在、悠然,但當面對事情時,卻又是那麼的不屈不撓,勇於面對各種挑戰,而這才是真正讓我想效仿且嚮往的。(二毅12邱子芸691字)

老師說:文本的說明注意到細節,閱讀心得的部分雖則寫出個人的想法,但相對於前兩段,則不那麼深刻,恐是收筆太快之故。

 

1092黃春明作品閱讀心得佳作:二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