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拓蕪的牛肉麵——一道友情的菜 / 謝小韞

Posted By on 10 月 13, 2020 | 0 comments


張拓蕪的牛肉麵——一道友情的菜 / 謝小韞

 

臺北市同安街底有一座都會的文學森林,是此一地區遠近馳名的地標。人們之所以會以文學森林稱之,不僅是因為臺灣首屈一指的文學雜誌《訊》,在森林中經營的古蹟「紀州庵」,餐廳還備有作家们的私房佳餚。

「紀州庵」布置清雅的餐廳中,有一道令眾多訪客食指大動、讚不絕口的美食,那就是列名在「作家私房菜」菜單裡,排名第一的張拓燕「老友牌牛肉麵」。

名作家白先勇今年六月,在「紀州庵」參加文學活動時,品嚐了這道「名菜」後,不禁豎起大拇指讚嘆道:「這牛肉麵真棒!」而自詡為「牛肉麵老饕」的作家王壽來,光顧過大街小巷無數家麵店,在嚐過這道美味後也說,這是他所吃過最為道地的牛肉麵!不但肉有嚼勁、麵條彈牙,湯頭也足!「我們家的牛肉麵,可是張拓燕閉門親自傳授的,無論食材、配料、工序,全得依其指令行事,不能有半點出入。」紀州庵館長封德屏回憶起八年前「紀州庵」開館時,自己靈機一動,想要推出餐廳的特色餐點「作家私房菜」,就私下詢問張拓蕪,可否傳授。老作家二話不說,就先邀請封館長到家中試吃。

原本就愛品嚐美食的封德屏,一向自認為 是「吃牛肉麵的行家」,這才親眼見識到作家張拓蕪不但創作功力高強,做起菜來也毫不含糊。其牛肉麵需選用上等的牛肉,自不在話,此外還包括多種中藥材、特選的豆瓣醬(辣和不辣的,兩者兼備)、番茄(不用牛番茄)等十餘種配料,無一不是精選的食材。

在張拓燕耳提面命下,封德屏當場一一記下細節,劍及履及回去依法備料,張拓燕也數度到「紀州庵」下廚示範,並授要領。

至於牛肉麵的另一主角「麵條」,封德屏不辭辛勞,更是跑遍臺北各傳統市場的麵攤,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挑到一家外省麵攤老闆手做的麵條,完全符合了張燕的標準:寬而不厚,吃起來彈勁十足。

萬事俱備後,「紀州庵」開了一場記者會,宣布這道作家私房菜正式問世,這才曉得,這菜的背後還有一個令人動容的友情故事。

在記者會上,張拓蕪透露:他一生貧苦,並不講究飲食,他會有這道手藝,全是因為老友周夢蝶的緣故。

周夢蝶跟他一樣,青年從軍後隻身來臺,一生孤苦無依。退伍後在街邊擺書攤,自食其力,雖然窮困,卻從不求人。因彼此是相濡以沫的軍中好友,周夢蝶在吃過一次張拓蕪 煮的牛肉麵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主動開口跟他說:「我想吃你做的牛肉麵。」張拓 蕪為了不負老友的期望,就到處尋覓好吃的牛肉麵,並虛心求教老闆,努力依法試做,且在配料及比例上,不斷修正改進,如此勤學苦練,最後終於做出讓老友滿意的麵食。

「我們的牛肉麵不只是好吃,背後還有如此動人的故事,」封德屏感慨地說,「一九四九年大時代動亂下所凝聚的兄弟感情,竟是如此的真摯感人。」

張拓蕪的「老友牌牛肉麵」,自從在「紀州庵」推出以來,口耳相傳,人人誇讚,長居餐廳排行榜的冠軍。此麵的原「創作者」張拓蕪仍不放心,還常常拖著中風後左邊半殘的身子,親到「紀州庵」品嚐,查看這道菜是否走味。

有這麼一回,因為當天餐廳訪客太多,廚房原來採購的麵條用罄,來不及向原來的麵攤老闆叫貨,不得已之下,大廚就只好臨時在附近麵攤採購了五斤類似的麵條應急,沒料到正好碰到張拓燕「微服私訪」,麵到入口,頓覺麵條嚼勁不對,馬上打電話給封德屏詢問究竟。封館長很感詫異,一查之下,才知事情原委,趕緊道歉稱謝。

又有一次,張拓燕又「微服出巡」,直覺牛肉麵配料的豆瓣醬味道有點不對,又向館長反映。經查問後始知,大廚在燉肉時原配料的豆瓣醬只剩下一半,無法向原來的商家調到貨,就去超市買了一瓶名牌豆瓣醬,摻到原來不足量的豆瓣醬中勉強使用,結果再次被張拓蕪抓包,嚐了出來。經過這二次教訓,大廚對於這道菜的配料事先一定充分準備,再也不敢稍有加減了。

二年前,在張拓燕90歲大壽當天下午,封德屏偕同仁及作家樸月、陳淑美、林立青一行,帶著蛋糕、茶葉及各式小菜去張家祝壽。大夥盡興的吃喝聊天,好不快意,一陣熱鬧後相互道別時,張拓燕突然當著大家的面,像嬰兒般的大聲啜泣。原來,張拓蕪覺得這些好友的情誼對他太豐厚了,此生他無以回報,就無助地哭了起來。一行人趕緊溫言安慰,並表示,二個月後,還要在他的陰曆生日再相聚慶生。孰料辭別後的翌日凌晨,張拓蕪就離開了人世。那次相聚,竟是見他的最後一面,那天6月28日,是他身分證上的生日。

張拓蕪的一生事跡,在他的暢銷書《代馬輸卒手記》、《代馬輸卒續記》、《代馬輸卒餘記》、《代馬輸卒補記》、《代馬輸卒外記》等五部著作中,已有詳實的記載。他少時家貧,母親過世後繼母時加虐待,後被送去油坊當學徒,又遭老闆日夜凌虐,遇到國難時,逃家入伍當兵,雖然隨部隊到處移防,卻未再被欺負,故覺得在軍中討生活,簡直有如進入天堂。

他一生只讀過四年小學及兩年的私塾,就憑著這樣的學歷,成為一代軍中作家。其作定 品淺顯易懂,卻又深刻動人,所寫的字字句句,無不刻劃著動盪時代中,一個小兵成為半殘老兵的血與淚。(作者為本刊發行人、前臺北市文化局長)

出處 https://kishuan.org.tw/teashop_detail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