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幸/台北報導/中時電子報/名人家族故事 】
從北伐、抗日到國共內戰,白崇禧都是蔣介石的核心軍事幕僚,但蔣介石三次下野也都與白崇禧有關。白對蔣不採納其建議導致國共內戰東北失守引為畢生憾恨,蔣日記則將上海潰敗歸罪於白牽制湯恩伯主力部隊,兩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已成為歷史公案。白先勇除了為父抱屈,更對父親來台後遭蔣監控至為氣憤。
問:您如何定位白崇禧與蔣介石的恩怨情仇?
答:我父親與蔣的關係極複雜,是階段性的,恩怨敵友始終糾纏。
北伐時父親是蔣的參謀長,最後是他帶軍隊進北平的。北伐結束後李宗仁和父親領導的桂系勢力太大,功高震主,蔣桂戰爭導致父親和李宗仁被迫逃到安南。父親後來返回廣西建設「新斯巴達」,抗日時則擔任蔣的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蔣非常倚重他,父親提出以小勝積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等戰略,蔣採用最後把日本人拖垮。抗戰勝利後父親是國防部長,但國共四平街會戰,蔣先生不聽父親的建議乘勝追擊,則是父親最大的憾恨。
問:蔣介石三次下野都與白崇禧有關?
答:寧漢分裂時蔣先生第一次下野,以當時的情況,唯有蔣下台才能平息爭議。但蔣認為節骨眼上我父親沒有支持他,從此與父親結下樑子、關係生變。
蔣三次下野都是情勢使然。像第三次下野時,是因當時情勢蔣下台才容易爭取到美援。即使有三次下野恩怨,我父親仍願意到台灣來與國家共存亡,對歷史交代,可見我父親都是看大局,不是以個人為考量,他與蔣的衝突也在這裡。
我的結論是,他們兩個人沒有真正處好,是很大一個遺憾。有幾個最關鍵的時候,蔣沒聽父親的建議。國民黨在大陸失敗,不是敗給共產黨,是敗在分裂,到了台灣還是一樣。
問:您又如何看待父親來台後與蔣的互動?
答:(嘆息)一個對國家有功、晚年到台灣共存亡的人,平靜晚年應是最低的要求,父親卻沒有得到起碼的尊重。最莫名其妙、最不應該的是監控,我父親已到台灣來,竟還派特務跟蹤,這是對父親最大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