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

地球小如鴿卵,/ 我輕輕地將它拾起 / 納入胸懷

比悲傷更悲傷的2018/祁立峰

【書市觀察】比悲傷更悲傷的2018/祁立峰

 

出版業最近創造了一個新詞彙,名曰「文字耐受力」,意思就是文字變成一種得忍耐承受才能啃吞活剝的媒介……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書影。(圖/天下雜誌提供)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書影。(圖/天下雜誌提供)

 

既榮幸又惶恐地,我如輪值投手般完成了過去一整年的書市觀察。雖然沒有到投出什麼球速破百驚人之舉,也尚未得到賽揚獎加冕之盛,但好在一球一球投著,結束了剛剛度過的2018年。我並非出版從業人員,但就所見的片斷資料來看,我覺得2018可能是出版與書市加劇黯淡且前景迷茫的一年。

 

 

新人不易晉身排行榜

 

過去寫書籍介紹與書市觀察的評論專欄,經常喜歡用什麼「收穫」或「大書」作修辭,若據此脈絡,說實話2018的書市表現較2017來得更加萎靡。收穫的文學新人新作不多,而預期能成為大書的著作表現亦不如預期。2017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與《情緒勒索》兩本大書,好似稍稍重溫了過去書市榮光,但隨2018的到來,什麼春風春燕壓根又看不到這回事。根據三大通路的報告——去年博客來賣得最好的書是《新制多益》,而誠品排行榜第一則是丹‧布朗的新作《起源》,但銷售量皆不如前一年的《房》與《情》。去年「書市觀察」我曾介紹過《起源》,至於多益考法分析的考試書,委實已經超乎我專擅之文學批評範疇,請讀者見諒。

此外我以為更警醒之處在於——暢銷榜攤開,大多是經典實績作家:龍應台、張曼娟、金庸、張愛玲或幾米……新人作家不容易晉身排行榜,這也造就實體書店新書銷量僅占總銷量三分之一強,換言之,出版社只消憑典律作家的新書舊作,就足以損益對沖,猶如吞噬尾巴賴以存活的貪食蛇,有沒有新人投入文壇無關緊要了。

另外在誠品閱讀報告裡提到的另一趨勢則是無論哪一個年齡層,實體書作為媒介的傳播方式都在改變中。或許目前仍在讀報的各位讀者,多少還相信文字與書本作為載體的能量。只是在藍光螢幕對眼球的傷害之下,我們的視力退化得比過去更加劇烈。且閱讀不僅對長輩世代而言成了一件費力傷眼的事,對年輕世代而言閱讀則同樣耗時燒腦。出版業最近創造了一個新詞彙,名曰「文字耐受力」,意思就是文字變成一種得忍耐承受才能啃吞活剝的媒介。這實在難以想像,但確實,過去出門看電影那是浪漫是約會、是戀人家人消磨時間的消遣,但對年輕世代來說,關在影廳內長達兩小時,斷絕手機通聯,竟成了難忍難受,這在過去幾乎難以想像。

堅固的東西

 

都煙消雲散了

 

所以若要問我對2018年書市的全幅回顧,我覺得就是一則沒有最悲傷只有更悲傷的預示。讀者對知識、資訊的渴望或許並未衰退,但資訊以一種更跳躍更超頻,有如摩爾波紋的方式滲入我們的世界。假新聞,指摘假新聞的假新聞,把真新聞當成假新聞的假新聞……各種知識資訊在網路竄流,幾千萬幾億的流量點擊率,農場文業配文如病毒播種,還有那些隨著連外網站不斷跳出的廣告頁面,按不掉的視窗叉叉。以實體書形式記載的穩定知識已然不復在了,所有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神聖物都被玷汙了,或站上神壇隨即被拉下來。過去憑著議題或潮流一時順風高飛的心靈勵志、理財投資書,在去年也不見得奏效。出版社減低印量或轉而向其他的數位影音媒體,即便這不見得是壞事,但對過去習慣紙本書溫度的讀者來說,確實有《華氏451度》般大崩壞大焚書的末世景觀。

若說2018年整體來說有什麼大趨勢,我倒覺得有幾個類別的書值得我們注意。人文社科類別這幾年方興未艾,比起純文學的小說散文,它更具有軟硬知識的教育性質。譬如去年專欄介紹過的翻轉古籍的作品,《論語不一樣》、《翻牆讀唐詩》、《最美的國文課》或《唐朝有嘻哈》等等;又譬如顏擇雅獲2018年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談的是台灣與鄰國的政治連動。此外我們也能注意到另一類輕薄極簡,適合發成限時動態的詩文,譬如去年介紹過的張西、蔡傑曦,譬如誠品年度暢銷榜第二名的不朽《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想》簡直堪稱IG警句製造機,療癒系,恆溫系,容我抄錄一段:

再也回想不起來,我們經歷了多少個盛夏,說過多少遍「明天見」的話。當時,我一度以為這樣習以為常的日子會一直持續下去,甚至我一度厭倦那樣的時光,緩慢而龐大,像沒有起伏動盪的沙河,不曾注意到一粒沙的流動。

然而。

生生如年,歲月如歌。

讀者就在這裡

 

誠如不朽的文句所揭示:時間如流,歲月如歌,世界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模式轉變著,媒體與資訊的傳遞也必須以不同的形式來散播。新的斷句,新的造語,新的節奏或類型。畫面被智慧型手機的螢幕切割;視力被藍光畫素觀景窗所磨耗。如果衛道一點難免會想嚷嚷「文學已死」、「紙本書已死」,這本質上是很悲傷的事,但若就此放棄了轉換新媒介新題材的契機,我以為那不啻比悲傷更加悲傷。

就像寓言說的,與其悲觀執著於倒空的半杯水,不如去讚嘆感恩餘下的半杯水。讀者依舊在手機螢幕、在幾秒鐘滑掉的即時動態,目力追隨於文字資訊。只要人們還閱讀,書就不會消亡。或許不會是裝訂成冊,不是出版付梓、不是憑藉手動翻頁或閱讀器,但那些文字串流檔案始終在我們的視線之中,在我們日常的光線流動裡飛行,那樣也就夠了。

展望2019,我相信寫作者會持續創作內容,而出版人依舊會透過各種形式媒介將作品推廣出來。「讀者在哪裡」這句話問了好些年,其實讀者就在這裡,就在載具媒體構成的密麻字行間,閱讀這如世界如繭般晦澀的祕密。所以繼續寫,繼續閱讀。直到我們喚醒世界。我們成為世界。【2019-01-26 00:14聯合報 祁立峰】

比悲傷更悲傷的2018/祁立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