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

地球小如鴿卵,/ 我輕輕地將它拾起 / 納入胸懷

富貴食堂:從社區營造到一碗割稻飯

富貴食堂:從社區營造到一碗割稻飯⊙陳怡伶

 

米和台灣人生活密切結合,一粒粒稻米能變出許多主食與點心。

 

台南後壁區菁寮是全台稻米面積產量最高的地區,紀錄片「無米樂」中,公共電視台在此拍攝了WTO衝擊下的第一線農民:赤腳踩在田裡,隨著綠油油的秧苗到黃熟稻穗,走過每一個春夏秋冬,時常敬天、謝天的崑濱伯,筆記本上有著密密麻麻的農事記載。崑濱伯的「臺農七十一號」益全香米,獲得2006年全國冠軍米王,電影的熱潮不只活絡了台南後壁區的觀光,也凝聚了整個社區。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在地農

 

菁寮,曾是旅人從嘉義到台南的中驛站,後來因鐵路東移而沒落,走在古樸街道上,可以發現昔日風光繁榮的景象。位處嘉南平原米倉核心的菁寮,稻米賦予這個鄉鎮的意義,不只是提供三餐溫飽食物。

 

走進富貴食堂,紅色燈籠高掛在竹屋上,整個開放的空間,灶腳(廚房)也一覽無遺,老闆娘朱榮華嫁進後壁三十多年,客人直接稱呼她「富貴」,左鄰右舍則喊她「阿華」。

 

阿華過去經營過不少餐飲小生意,後來輪班工作讓身體出了問題,三年多前停下工作休息時,認識無米樂稻米推廣促進會總幹事張美雪,慢慢吸收整體社區營造的理想藍圖,崑濱伯對於推廣在地稻米的付出與用心,更讓她決定為社區做一些事。

 

原本只是在大家幫忙下才開設這間餐廳,阿華不諱言「一開始做得亂七八糟,但慢慢摸索,加上很多貴人的幫忙,一直做到現在。」

 

菁寮人口大量外移,沒有現代化開發,保留了農村純樸氣息。餐廳剛成立時,每天到傳統批發市場採購所需要的食材,阿華並沒有特別找小農,而是小農先自己找上門。

 

一開始附近鄰居不吝嗇跟她分享自耕農作物,一條冬瓜、一把菜,原本只是鄰居情誼之間的以物易物,沒想到竟有機會用到好食材,「煮了之後才發現味道真的很不錯」,因此富貴食堂固定向小農收購,如今店內的許多小農在地食材,開始時只是阿華想要用好東西而已。

 

割稻飯所承載的記憶

 

「這種傳統、簡單的道地口味,反而現在更難找到。」過去尚未發明農耕機器時,稻子大概九成黃,稻穗彎下就能採收。收割稻子需趁天氣好,從一大早就要趕緊收割,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

 

這個時候左鄰右社都會攜手合作,「今天我幫你割稻,明天換你來幫我割稻。」因為田間農事繁忙,主人家會準備好三餐跟點心到田裡,款待這些不收工錢來幫忙的好朋友,稱之為「割稻飯」。

 

「割稻飯最主要的精神就是互助」,阿華說,女主人或媳婦還會「耍點小心機」,準備好一點的菜色彼此比較,「因為這樣才有面子。」

 

割稻飯一般都會有自己養的雞、吳郭魚、鹹魚、菜脯蛋、滷肉、滷蛋等,崑濱伯回憶起小時候的割稻飯,眉開眼笑開心極了,「以前都只吃蕃薯籤,平時是吃不到白米飯,小時候最期待割稻飯,因為可以吃得很豐盛。」以前物質匱乏的生活裡,只有在割稻時才能吃到白米飯與大魚大肉。

富貴食堂:從社區營造到一碗割稻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