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踏查創作佳作
人情市場緣 / 二讓34蔡思宇
傳統市場總能揭示特別的風景,它用人情把許多不同的事物揉合在一起,使市場成為一個有趣的地方,如果一直自矜為文明的城市人而從未了解過市場,那真的十分可惜,你錯過了一個值得學習的對象。
大概從還沒記憶的時候身邊就有市場的影子了,家裡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從市場採購,每日豐盛的晚餐、每日讓我能安心入睡的睡衣、早晨喚醒我的鬧鐘、國小時玩的黏土……,家裡無處不見市場對我的影響。
認真說起來市場與我是有一段很長的淵源的,從母親那一代就開始了。在未出閣之前,母親是從不買菜的,雖然她也不是食指不沾陽春水,算不上多嬌貴的富家千金,但她有個好爸爸,也就是我阿公,他一直捨不得讓自己的掌上明珠親自買菜。但母親還是要嫁人,嫁人後開始學習到市場買菜,阿公總感嘆,一個傻傻的閨中小姐竟然也成為十分懂菜市場門路的家庭主婦了。一直以來媽媽每天都親自到市場挑揀菜色,再大包小包的提回家,這個習慣平常地像是喝白開水一樣不會特別產生反應,但有時候不經意擾動白開水也會產生漩渦。比如當媽媽回家後急急地拿出幾個袋子對我說:「你喜歡的菜是今天的晚餐!」,她綻放那大大的笑容就像是冬日的暖陽,使我感受到了,我也有個好媽媽。
從小關於市場的事情都是媽媽告訴我的,她說市場是很隨意的,有些生意不會每天固定在一個攤位販賣,有好地方租就租下來,也因此不會特別記哪裡有哪家攤位,相逢即是緣。但這麼隨緣的地方卻也是嚴謹又現實的,早市的販賣時間通常是早上六點到下午一點,如果太晚去的話,品質好的菜肉都被搶光了,早起的鳥兒有「好」蟲吃,這句話真的不是說假的。市場也是處處皆學問,像是「貨比三家」告訴我們生活中必須多觀察才能獲得利益,有時候在市場口看到一家品質好且價格也不錯的攤販,先記下來就好,往裡面找找或許會有更大的驚喜;或是從價格就能看天氣變化,平時天氣適宜的時候價格就穩定,但如果不幸遇上了旱災、寒流等,菜受傷了,價格自然就會上漲,因此人們的生活也是與自然息息相關的,不能以為科技就是萬能。媽媽常告訴我:「一定要懷著虔誠敬畏的心看自然。」這或許就是市場所帶來的生活智慧吧。
受市場趣聞吸引,我一直很想與這個素未謀面的「別人家的孩子」親自見面,然而我一直沒有機會親自去過市場。
因為後來經歷了一個黑暗時期,我在這時生了一場大病,從此身體變得十分虛弱,父母根本不敢隨便帶我出門。但神奇的是,市場對我的意義卻在這時開始直線上升。拜那道食材──豬肚所賜。
此時擔憂的父母開始接觸市場各處的中藥行,她竟變成中藥達人,每天都燉很補的湯藥給我喝,紅棗枸杞人蔘湯是每日必須,專門補精氣神的;十全大補湯,補血益氣,放了十種中藥材,喝起來特別苦澀,因此媽媽總會多添加紅棗,使湯藥更易入口。但最令印象深刻的絕對是豬肚湯,有兩個版本,一開始是豬肚薑湯,味道嗆辣,豬肚在裡面浸泡後,味道也融合了薑味,使豬肚變得很腥,雖然有暖和身體的功效,但味道實在令人無法接受。後來媽媽出了另一款黑胡椒豬肚湯,味道變好了一些,甚至功能還擴及到暖胃,但我仍敬而遠之,甚至多次為了豬肚湯而與父母大吵。我不停地向父母貶低豬肚的味道,用難聽的詞形容豬肚,父母親難過的說:「我們可是花了一兩個小時在洗豬肚上面啊。」氣頭中的我只當作耳邊風。
直到這次──第一次親自逛市場──在台北雙連市場看到賣豬肉攤的老闆,我心中帶了一絲惡意,「必須證明爸媽說的是錯誤的!」
因而我向其詢問清洗豬肚的方法。結果他告訴我,豬肚是個非常難清洗的部位,要先剪掉旁邊的油,但一次剪不乾淨。再經過十數次冷水的清洗,然後撒大搓鹽以消毒殺菌,接著再以冷、熱水交替洗數次,經熱水浸泡過的豬肚會更好剪旁邊的油,細細的修剪完旁邊剩餘的油後,再用熱水汆燙幾次,即可切塊包裝起來。聽完這繁複的步驟,我目瞪口呆,到底要多鍾愛自己的孩子才願意經歷如此繁瑣的清洗步驟。心中湧上的那股酸楚,不知道是感動更多還是羞愧更多,完全梗住我的喉嚨,我要死命捏緊衣角眼淚才不至於落下。
這樣的父母恩要怎麼還啊。
第一次逛傳統市場,它就用實例讓我自知頑劣。這是「別人家的孩子」給我的見面禮,它用生活,用人情讓我切身體會到了人生中最真實細微的風景,帶我看見一個父母對孩子最無私的愛,這是超市無法取代的,因為超市販賣的豬肚已經清洗乾淨了,但父母寧可用原始方法親自清洗。親情也像豬肚的清洗過程,需要耐心來建立完美的過程與結果。
我想我的叛逆期就這樣結束了,我可能對父母再也生不起氣來了。
我想我與市場的緣分一定也會延續,把愛延續,把生活智慧延續,用虔誠的心去維繫。
我貪戀的人間煙火 / 二讓15施淑媛
「菜市場,一座城市最先甦醒的地方。」隨著人們湧入街巷,流動在各色攤子的間隙,此時菜市場就像被注入了新鮮血液的心臟,開始熱烈地跳動,熙熙攘攘,人聲鼎沸。
步出雙連捷運站,一股刺鼻的魚腥味撲面而來,夾雜著各種氣味分子的碰撞和交融,構成了嗅覺的迷宮。眼前筆直的小道上,遮陽傘高低錯落,紅綠相間,一路延伸到視線無法到達的神秘之處。耳邊……,竟不同以往的菜市場那般喧鬧吵雜,講個話都快喊破喉嚨,貼近耳朵才能勉強聽出個所以然,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一種安詳的寧謐。
往前,深入市場的脈動。我們一行人說說笑笑,漫步於市場之間,走著走著,腳步在一個販賣麻糬的攤販前慢了下來,不同於包裝繁奢的麻糬禮盒,眼前的麻糬徜徉在充滿花生粉的鐵盒裡,褪去了塑膠包裝的束縛,以最傳統的方式一絲不掛的展現在人前。輕咬,古早味花生粉伴著軟糯拉絲的麻糬入口,配上紅豆內餡的點睛之筆,香甜的滋味瀰漫在齒頰,像是吃盡了世間所有的幸福一般,明明是發端於口齒的甜,卻在心頭落得千迴百轉,讓人不捨下嚥。
中午時分,人潮漸漸變多了,屬於菜市場的喧囂才終於熱鬧起來。「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我們家的新品……」耳邊終於響起菜市場叫賣的萬用公式,湊近一看,原來是販賣生活用品的老闆在推銷,只見他手拿各式新奇的商品,化身成探索生活用品的資深收藏家,展示自己苦心收藏多年的奇珍異寶,才讓我們終於有機會大開眼界。他本就宏亮的聲音,透過麥克風擴大,簡直就是響徹雲霄,再搭配他一番滔滔不絕的講解,和客人間講價的博弈,一切精彩的就像在看國際辯論大賽一般,也難怪街頭、街尾的人一瞬間都聚集了過來。
往回走,一股熟悉的糯香喚醒了我的嗅覺,聞香而行,駐足於一台小推車前,這台推出的老闆娘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婆婆,看到我停下腳步,佝僂的身軀緩緩起身,掀開白布的那一刻,蒸騰的熱氣湧出,伴隨著氤氳的芳香瀰漫在空氣中,眼前是一根根顆粒飽滿、光澤剔透的玉米,不同於一般小孩喜歡吃水果玉米,我對於糯米玉米反而情有獨鍾。糯米玉米,是通往我童年記憶的其中一把鑰匙。小時候,我常常跟著阿姨到市場賣菜,幫不上什麼忙的我,總是坐在攤販的小角落發呆,時間久了我跟附近的攤販自然也就熟了,有個賣糯米玉米的阿姨偶爾看我這麼無聊,就會偷偷塞給我一根玉米,讓我慢慢啃,既消磨時間,也填飽了肚子。那時候我吃玉米都要偷偷摸摸的,要是被阿姨發現了我又在吃免費的食物,少不了一頓念,這樣糯香味的童年,一直被安放在我的回憶裡。看著眼前香甜可口的糯米玉米,我買下一根,撥開玉米鬚,動作熟悉到我幾乎不需要思考,咬下一口,軟軟糯糯的滋味在口腔間擴散開來,回憶起來,其實當初那根玉米的味道記不太清了,好像嚐著有點相似,但我仍清楚地記得那些盛夏裡市場的喧鬧,攤販間的溫情,和捧在手心的糯香味的童年。
似乎從人類社會開始以物換物的年代起,就有了市場的概念,隨著文明的進步發達,菜市場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但是現代生活的人們,比起傳統市場更喜歡逛功能性高的超市,卻往往忽略了菜市場的意義,不僅止於販賣生活所需,而是具有文化和人情底蘊的,那些熱情親人的攤販、香味滿溢的古早味小吃,和瀰漫在大街小巷裡濃厚的人情味,才是傳統市場遲遲無法被超市取代的原因。「市井長巷,聚攏來是煙火,攤開來是人間」菜市場承載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哪怕並非逢年過節,也會人頭攢動,因為無論因何聚集在這裡的人們,都在為了生活而共同努力。
走出雙連市場,就像走出五光十色的世界,回頭一望,眼底的熱鬧喧囂,香糯傳統的麻糬攤販,響徹街頭巷尾的推銷聲,和飄香氤氳的糯米香,都使我駐足留戀。菜市場,煙火氣,記錄著來來往往的人們,最珍貴而樸實的生活。
這裡,有我貪戀的人間煙火。
記憶中的聲音 / 二讓18張芯瑜
在每個人的記憶中或許都住有一種聲音,是低沈、是高昂、是吵雜、是靜謐,可能是眾人共同的回憶,也可能是內心的獨白。而這聲音就算沉寂了很久,如塵封於木櫃的照片,已泛黃的有些模糊,但當再次遇見,腦海中的記憶便能如拼圖,場景、聲響一一建築而清晰了起來。
「雙連站到了」走出灰白捷運站,色彩逐漸明亮,呼嘯而過的車子、絡繹不絕的人潮,還有肆意飛翔的鴿子,象牙白帶點蒼灰的方格地板一路向前延伸,漫步,風來,霎時我們沐浴在一陣橙黃的葉子雨中,彷彿為我們洗淨了身心也安定了急躁。這一切就如同一般的都市公園,幾顆樹木點綴,這是再平凡不過的場景,造就非凡的是卻是旁邊狹長道路上的「雙連市場」。
雙連市場是台北市少數仍保有傳統樣貌的露天早市之一。從文昌宮開始,便散發出不尋常的氣息,香煙繚繞,木色柱子亮起一盞盞明燈,湊近旁邊的許願牌一看,密密麻麻的文字承載著諸多人的希望與夢想,雙手合十,閉上眼睛,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引領著我將希望寄託於此,睜開雙眼,啟程。
深入市場,馬上就被一個個攤販包圍,有販賣一包包傳統口糧的堅果店,有懸掛一件件卡通圖案踢恤的童裝店,有陳列一個個琳瑯滿目器具的雜貨店,有擺放一捆捆當令時蔬的菜販,還有端出一盤盤油光閃爍土雞的雞肉店。深綠、土黃、緋紅、寶藍、銀灰,五顏六色的大色塊布景,各具特色競相爭奪目光,即使如此放眼望去卻格外和諧。隨著腳步,捕捉著屬於台灣傳統市場一抹抹的色彩。
忽然,我駐足了,吸引我目光的不是華麗高級的商家,也不是香氣四溢的小攤販,而是一種聲音,細微卻熟悉,再往前靠近,一字一句逐漸清晰。「我跟你講這款牙刷絕對好用,牙刷掛在這邊超級方便,我便宜賣給你,不買一定會後悔!」我駐足在一家生活用品店前,店主響徹雲霄的嗓門,流利地介紹各項產品,示範著使用方法和功能,令人懾服的叫賣技巧,收穫了成群結隊大媽阿姨擠在店前,你一句我一句,殺價與推銷的聲音此起彼落。
我被這幕面吸引了,而又是甚麼讓我如此癡迷地站在那裡?回憶突然如急浪般湧入,聲音這把鑰匙打開了逐漸被遺忘的記憶盒。回想起國小時爸爸媽媽也很常牽著我的手穿梭於人擠人的市場中,吵雜、悶濕、髒亂,在我心中市場一直貼著這些標籤,好多次我央求父母不帶我去買菜,比起傳統市場我更喜歡安寧與乾淨的超級市場。熱鬧的叫賣依然響亮,就如記憶中的模樣,不曉得為甚麼已經沒有一絲厭煩的感覺,反而感到溫馨與感慨,好久沒有用心體驗市場生活,我感受到了庶民的生命力,濃濃的人情味隨著音軌滲入我的每一毛孔。
或許就是因為叫賣聲融進了滿滿的活力、熱情、大方、人情味,即使小時候不懂事的我排斥著這些聲音,但內心深處還是被深深感染,塵封於記憶盒中。聲音這把鑰匙悄悄地打開了盒子,此刻這些抑揚頓挫、頭頭是道的叫賣聲譜成一首悅耳的樂章,迴盪,記憶又活絡了起來。
台北老時光——信維市場 / 二讓11林佳瑩
「這是我以前每天早上都會光臨的市場,現在已經沒什麼人了,妳還記得嗎?這邊轉個彎進去再往下走,地下室裡以前可多攤販了,我好像有帶妳來過一回,但妳不知道有沒有印象⋯⋯那是不是妳四、五歲的時候啊⋯⋯」周末,難得得空去探望外婆,早就知道她是絕對不會乖乖待在屋裡喝茶聊天的,本以為她會拉著我陪她去買買新衣、看看新鞋,或去大安森林公園騎騎車、賞賞鳥,但真沒料到外婆會帶我舊地重遊,逛著逛著就來到了早已沒落的信維市場。
這個市場於我而言是一種奇特的存在,明明幼時大概也才和外婆一同來過兩、三次,該是對這些沒什麼印象的,但每每在往後我想起外婆家巷子裡的街景時,總能記得那通往市場地下室的入口,斑駁牆上有著老舊房屋的裂紋,歲月除了在人臉上留下痕跡外,其實在物件上也能看見,一條條的裂痕宣告著它逐漸衰老的事實,入口處說不上寬敞,莫約是一次能通行兩、三位瘦弱婦女罷了,深藍色鐵門是我最有印象的景象,當市場開始營業時,鐵門開啟,喧囂嘈雜也一窩蜂從門口湧出,爭吵著要衝出地底,反觀現在落寞的市場鐵門時常關閉,那一耳朵的吵鬧也不復蹤影,徒留一地冷清孤寂。
記憶是碎片般拼湊而成的,腦海裡記得的斷斷續續,卻也能依稀成形。四、五歲的我身高甚至不及市場攤子高,每一攤位我都得努力仰著頭才能看見攤販和他的商品,而市場興盛時期可謂摩肩接踵,真真的體會到了什麼叫人擠人,還得緊緊牽著外婆的手才不會走丟,我記得有攤賣豬肉的小販,他總是會把肉掛起,渾厚有力的吆喝聲從遠處便能被吸引目光,小販挺著他圓滾滾的肚子,親切的和每個往來的顧客寒暄,外婆似乎和他十分熟悉,除了問肉之外也會閒話家常,他對於小小的我也十分親切,笑容堆滿了整個臉龐,在若干年後回想起信維市場的一切,我只記得那藍色大鐵門、擁擠的人潮、不太通風的環境、看不到商品的攤位,還有那位賣豬肉的老闆,這些拼拼湊湊成為了這市場在我腦中的印象。
「我記得這市場,但現在看起來好空喔……」「是啊,這個市場上方是住戶,但早些年前經濟狀況較好的就搬走了,現在多留下這地區大部分的低收入戶,不管是衛生環境或安全設備都有待觀察,而且因為住戶複雜、空間髒亂擁擠,都更是一項大工程,說了好多年但都沒有人來做,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副樣子。」隱隱約約察覺外婆的語氣中帶著一絲婉惜,還有對過去的不捨與留戀,是啊,這可是他在幾十年前便天天光顧的地方,現如今卻落魄至此,多多少少會心存遺憾吧,思及此不禁也跟著感傷了起來,光是外婆帶著我走過一、兩回便使我有零碎的記憶,更不用說外婆了,在帶著我來的更久以前,想必她也曾牽著媽媽的手,帶著媽媽認識各式各樣的食材、料理,這市場此刻彷彿不僅僅是交易的場所,更承載著許多人心中深刻的回憶。
若論這繁華的台北城有哪一處存在老時光,大概是信維市場吧,繁榮不再、盛名不復,但在許多人心裡卻依舊是當年人潮擁擠、人聲鼎沸之所,在我心中亦然,信維市場的模樣,停滯在了五歲那年。
與市場間的距離 / 二讓37鄭芯媛
「來-坐哦!」「來!買番麥不?」「來要幾個!」「來!」……一句句勁道十足的叫賣聲砸落在响午的柏油地上,波浪似地一層疊起一層,晃盪在街頭巷尾,掀起陣陣人潮的造訪。置身於此,顯然不像超級市場裡一眼便可辨識要前往哪處貨架,鎖定自己的購物目標,反而時不時會被四面八方傳來的聲音、氣味和那些賣力叫喊的臉孔迷惑,前往預期之外的攤位,買下一些意外的收穫,然後懷揣著嘗試的新奇離去。即使並不熟悉這種環境,我隱然察覺傳統市場裡具有某種獨立於世的秩序,但顯然我尚未成為此處的內行人,只得走馬觀花而不著門道。
作為外行人,自小到大,我與傳統市場便保持一個禮貌的距離,就像住在對門的鄰居,雖然不會主動升起造訪的念頭,但生活周遭也不會缺少它的身影,甚至見到還會打招呼似的繞上一圈。就拿家附近的華榮市場來說好了,其入口位在中正路這條車水馬龍的大道上,總是充斥人潮,可能是神色疲憊的上班族、三五成群討論著日常的學生、生活在這附近的居民,而華榮街口那些販賣著美食的攤販,不僅是一道美味的風景線,更是對街上行人的一種暗示,暗示著「往內走還會有更多美味正在等著你光顧!」,實際上也果真如此,街口那家蔥油餅有現場擀開的麵餅,甫一下油鍋便會膨起轉變成金黃色,而剛打入的蛋則會迅速地從蛋液,搖身一變成為包裹著華麗裙邊的流心蛋黃,和酥脆的麵餅膠著在一起,起鍋後再刷上鹹香的醬汁,是即使燙嘴也捨不得遲一刻放入口中的存在;隔壁那間臭豆腐僅有一小小的攤位,跟總是綿延的排隊人龍形成對比,吸引人的除了油鍋裡炸得恰到好處的豆腐,更是放在攤位邊緣不起眼的整箱台式泡菜,伴隨老闆娘麻利地剪開豆腐,再夾上一大把爽脆的泡菜,濃郁的酸味和「香」氣馬上讓人口齒生津,坐在街邊的塑膠椅凳上,不一會兒便能風捲殘雲般吃個精光;彎進巷內的肉羹湯口感佳而帶有肉和白菜熬煮的鮮甜、水煎包外皮酥脆而內餡充實、米粉湯清而不淡的滋味有種細水長流的幸福……。
小時候下課了被爸媽領著來這兒買晚餐,我總是靜靜站在他們後頭,看著他們熟稔地和老闆交談著,一方面為能吃到似乎不那麼健康的「小吃」而暗自竊喜,另一方面又對這種充斥人正面交流的環境感到陌生,在這裡商客間的互動是不停歇的,充斥的人情味,是賣力的喊聲、是滑落臉龐的汗水、更是不停止擺動的雙手。後來年齡稍長,這裡也成了我補習下課會途經的所在,懷揣著忐忑,我總是在不經意的日子裡被市場裡的叫賣召喚,買上一個蔥油餅抑或是一份臭豆腐之類的食物,再繼續踏上回家的路程,站在攤位前的我就好像偷穿大人衣服的孩子,略為退縮的「老闆一份加蛋不要辣」跟周遭嘈雜的聲響格格不入,連結帳掏出零錢的動作都顯得倉皇拘謹,但拿到食物的那一刻又確切地感到欣喜,好像成功在一個未知的陸塊探索出地圖的一角,好像又回到站在爸媽身後竊喜的日子。儘管外行,我卻仍察覺了自己與此處的聯繫,不遠不近也不礙事的存在著。
回想至此,雖仍不能將傳統市場的秩序看得通透,也沒辦法多為此吐出什麼錦秀文章,但此刻,市場與我之間的聯繫竟是清晰地浮現出來,它並未在我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痕跡,反而是平淡如水面上風吹過的漣漪,會漸漸擴大蕩漾開來,它更像是源自上一代的一種生活體驗,因為在某些時刻,對岸的風吹到了我這兒,而我便承接了下來,以一外行人的身分,站在不遠不近處品市場那種瀰漫的人情味。
二讓03吳冠儀
手扶梯的盡頭是亮晃晃的出口,不遠處,人氣汩汩流入,隔著捷運站的牆,依稀能聽見人聲的嘈雜。半屏天蔚藍而清澈,草地是整片整片的,青綠之中點綴著鴿子群聚的白和灰,幾公尺就有能休息的椅子,交叉串聯起長型的雙連市場。今天或許能算是一場說走就走的市場踏查。
在狹長的市場裡來回遊走,明明還在台北,人群的流動還是很快,但在吵鬧之中,不知為何好像多了一份悠閒,霎時間好像不需要刻意放慢腳步,沿途走馬看花地逛著攤位似乎就能讓時間多暫停個幾秒。我們慢慢地逛著,每個攤位都聊個兩句、看個兩眼,賣珊瑚糕的阿姨阿莎力地一直打折促銷、製作愛玉珍珠飲料的的阿嬤稍微冷漠了些,不太說話、賣生活用品的叔叔用高昂的聲調喊著「來來看看!多功能洗衣袋不買可惜!」呼聲四起、此起彼落,好不熱鬧。有一位稍有年紀的奶奶正賣著麻糬,雖然她戴著口罩,但完全擋不住她眼裡滿滿的笑意;那個攤位並不大,但乾淨整齊,一疊透明袋、一盤花生粉裡排列著一顆顆麻糬、一個分成四格的零錢盒,僅僅幾樣物品,在奶奶俐落的動作之下,每一樣都發揮了價值。我們一群人被奶奶散發的溫馨氣場吸引,紛紛圍著小小的攤位,邊一人一句的喊著要幾顆麻糬,邊看著奶奶操作並好奇地和奶奶聊著天,她和藹地回應著,好像我們都是她的孫女一般,一時間我想起了小學寒暑假時總愛黏在外婆身邊,跟著她進廚房、去光華市場買菜,進出市場門口時順便吵著想吃仙草、雞蛋糕或是糖炒栗子,那些記憶突然湧上來了。
我,真的好久好久沒有逛菜市場了。曾幾何時,光華市場的門口從拉著外婆的手迫不急待地想進入,到如今是補習路上的不斷路過。我知道每個禮拜外婆都還是會去市場採買,我知道市場內還是人聲鼎沸、熱鬧不已,但一切似乎漸漸與我無關。我並不自覺,潛意識裡仍覺得光華市場的種種還在我的生活一隅吵鬧著,延續著小學時的記憶。然而,踏進了雙連市場,我再度陷入市場那難以言喻的迷人氛圍,我心中的那一隅倏地也盪起了波瀾……
那是個平凡的日子,平凡的上班日,而雙連市場的嘈雜一股腦兒充斥在我的耳中,這是屬於市場的聲音。我不禁想到陳黎所寫的〈聲音鐘〉:「時鐘,日曆,月曆。這些美妙的叫賣聲,活潑、快樂地在每日生活的舞臺裡翻滾跳躍。他們像陽光、綠野、花一樣,是這有活力的城市,有活力的人間,不可或缺的色彩。」陳黎聽見的,那是小販像鐘一般準確出現的叫賣聲,這些聲響能準確報時,提醒時間、星期,甚至是節慶、季節,但這些聲響會隨著攤販的心情、遭遇而有人性上的改變。駐足長型市場的中間,人潮無視著我流動著,我在聽,不,那不是平凡的日子,或許應該說,市場裡的每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日子,攤販上下午在輪替、採買的人潮每天都不同——或是偶爾有我們這些心血來潮踏個查的不速之客——每天市場的組成都不一樣呢,那些聲音是人性化的。高估一下自己,或許今天我聽見的市場聲音因為我們的拜訪而變得稀有難得?
這是市場無法被取代的原因吧,因為市場是由人組成的,有別於超市將物品系統性的分門別類,購物的人像是一剎那的過客,取物、結帳,不留感情的一氣呵成,市場裡,人才是主角,人在變,人的心情在變,所以產生的聲音在變,而人組成的市場也因此一直在變。噢,光華市場也一直在變吧,我心中的那一隅又有多久沒有更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