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殖民情境——白萩的一首詩 ◎李敏勇
台灣人的中國經驗在二戰後有幾次演變,先是從日治時期的支那,轉而「祖國」(這是戰後迎接中華民國時的用語),但1947年228事件發生後,許多知識份子被殺害,不盡是祖國了。1949年,中華民國被中國共產黨推翻,中華人民共和國取而代之。一個中國成為兩個中國,依恃對立,中國的迷惘和迷障並存。
一直到1986年,台灣一直是蔣氏父子反共體制的黨國。當年,親共可是要殺頭的,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血腥斑斑。蔣氏黨國時代養成的極右翼、保守派,曾以「反共愛國聯盟」的側翼扮演統治打手的角色。其中,不乏拿錢在國內外當抓耙仔的「愛國學生」,後來還當了總統,民主化後常對台灣政治發展指指點點,附和北京觀點的一些人,多少也有嫌疑。當然,有些是黨國餘毒作祟。
台灣人在兩個中國的夾縫之中,右中國和左中國的並置和取代之間。但,從中華民國來台灣到中華民國在台灣,再中華民國是台灣,也算玩味名實論於手掌。話說形勢是「戲棚下徛久的人的」,這句台灣諺語意味深長。否極泰來的政治發展形勢,可不見得生活在台灣,享有自由、民主的人們都喜歡。至少,有一些流亡殖民症候群是不悅的。
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殖民性,是少數統治,也是流亡性,成了困境。若非少數統治,早就獨立了。若非流亡性,也不見得會落得趨附亡其國的共產黨中國成這樣子。
民主化以後,從中國來台後代的在地生根,在地新生,在台灣的台灣人愈來愈多,在台灣的中國人愈來愈少。認同的問題在台灣,困擾和糾葛會減少。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們以台灣國民行使權利與責任,是大勢所趨。只要台灣建構出一個值得守護的國家,悲傷的歷史會過去,政治的新願景也會呈現。
一首白萩(1937~)的詩,描繪了流亡殖民風景,讓人對流亡殖民症候群由憤怒轉而同情。文化和政治的束縛,綑綁住一些人。可惡,但也可悲、可憐。若以轉型正義的觀點,這些人在黨國戒嚴專制統治時期,多少有共犯結構的罪責。從前,這些人以「反共」的尙方寶劍,致人於死;現在,反過來,親中禍台、附共害台。其情可鄙!白萩這首詩,流露的是一種悲憫的觀照。與一些政治詩的抵抗和批評不同,是一種詩人的同情。
北京狗/白萩
怎可以
越墜越下
眼睜睜地看大夕陽
在地平線??溶掉
一條北京狗
蹲伏在蕃薯園
眷視著
遠處的老宗
屁股燒痛到
牠似眼睛
老家老家
新房東正上燈
窗口洩出了光與晚餐
想起那狠狠的一踢
便任性地挖弄著
生活中的蕃薯
仰看
空中未歸的黑鴉
叫了幾聲
——1981年
這首詩初讀時:是一條被一腳踢出家門的北京狗,日落時在蕃薯園,望著新房東在老家正上燈要用餐,落下的大夕陽和老家的光熱燒痛到被踢的屁股,但這條狗任性地挖弄著蕃薯。仰看空中未歸的黑鴉,意有所感,對唱了幾聲。一幕場景,幾許蒼涼。但再細讀,不只於此。蹲伏在蕃薯園是在台灣的一種流亡情境,老家的新房東是中國共產黨,那狠狠的一踢是一路兵敗山倒的逃難??進。徒然眷視著新房東在燈光下晚餐,觸景傷情,任性地挖弄著生活的蕃薯園台灣,意味的則是糟蹋。夕陽西下,地平線彼方正是海峽的對岸,是日出時的東方紅,是能燒痛屁股的炙熱。
1981年,正是美麗島事件後,過了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之年。戒嚴仍未解除,白萩以這樣的詩留下他的政治觀照,也冷靜地描繪了流亡殖民風景。詩人把秘密藏在詩的行句,避免黨國獨裁體制的新聞和文化檢查。隱喻在行句??會起動作用,與有心的閱讀者相遇。【自由時報 2020/05/02 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