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

地球小如鴿卵,/ 我輕輕地將它拾起 / 納入胸懷

《古都》的傳統文化

《古都》的傳統文化

一、寺廟、節慶

寺廟 節日 特色 其他 是否

詳述

平安神宮 時代節 沿革歷史、把千年來都城風俗習慣的變遷在儀仗隊中表現出來 三大節日中最新者

遊人聚會情況

O
醍醐寺 庭園裡的杉蘚麼富於幻想 X
清水寺 簡單說明舞台、殿閣、風景 X
嵐山 迦陵頻伽 嵐山河流上泛龍舟(一句帶過) 出現兩次 X
青蓮院 根據遊覽車的導遊介紹,青蓮院的尼僧們是會備淡茶招待的。可是當他們被讓到大廳來時,卻滿不是那麼回事。

青蓮院和尚拎著提燈相迎和參觀島原角屋的高級藝妓這兩個節目倒是蠻好的。

X
南禪寺 從南禪寺的山門往寺院境內望去,顯得又寧靜又寬廣。和往常一樣,人影稀少 X
嵯峨尼姑庵   這小小的尼姑庵也自有它的掌故。這庵幾乎與觀光遊覽無緣,顯得冷冷清清的。頂多有間廂房偶爾供舉辦茶道會使用。而且也不是什麼有名的茶室。庵主經常外出教人插花。 茶會

插花

0
在桌上一個角落裡,只放了江戶泥金畫的硯台盒和兩帖高野斷片的複製品(不如說是字帖)。 書道 X
仁和寺 進仁和寺的山門,只見左手的櫻花林(或稱櫻花園)開滿一簇簇櫻花,把枝頭都壓彎了 遊人賞花、聚會 X
鞍馬寺 伐竹會 鞍馬寺舉行的伐竹會是太吉郎所喜歡的一種儀式。大概是因為它具有男子漢的氣魄吧。 O
火節

芋莖節

曲水宴

O
祇園節 第五章有詳細的說明 O
大字 八月十六日的「大字」,就是送神的篝火 O
盂蘭盆節 X
開始年事 按京都的風俗習慣,從這天起,得籌備過年,還要開始互贈歲暮的禮物。

忠實遵守這種規矩的,還得數祇園等的花街柳巷

O

 

二、街道建築

屋舍構造

 

 

 

 

 

 

 

 

 

 

 

格子門

 

 

 

 

 

 

 

 

二樓

千重子站起來向店舖那邊走去,然後下到土間來。這個土間是狹長形狀,直通內宅。在店舖對面的牆邊上,有一排黑色爐灶,廚房就在那兒。

    如今連這些爐灶都不用了。在爐灶的後面,裝上煤氣爐子,並鋪上了地板。倘使像原來那樣,下面是泥灰,通風,這在京都的寒冬臘月,是吃不消的。

    但是,爐灶沒有拆掉(大部分人家都保留著),也許是普遍信奉灶神——灶王爺的緣故吧。各家在爐灶後面都供著鎮火的神符。而且還排著布袋神。布袋神共有七尊,每年初午人們都到伏見的稻荷神社請一尊回來供上,以後逐尊買來添上。如果在這期間家裡死了人,就又從第一尊開始,再逐尊請來。

    千重子店舖裡的灶神,七尊都請齊了。因為只有父母和女兒三口人,在最近十八年裡又都沒有死人。

    在這排灶神的旁邊,供著一個花瓶。三天兩頭,母親就給換水,還小心謹慎地揩拭它的座架。

太吉郎的鋪子像正面的格子門那樣,還保留著京都批發商的風格,可是現在已經改成了公司,原先的代理人和店員都成了職員,大部分人改成每天從家裡來上班,只有從近江來的兩三個店員則住在鑲著小格子窗的二樓上。晚飯時間,後面很安靜。
這一帶的鋪子儘管保留著紅格子門和二樓小格子窗這樣一些古色古香的京都風格,但實際上還不到百年歷史。——據說,太吉郎店舖後面的倉庫,倖免於這場戰火的洗劫……

    太吉郎的店舖之所以沒趕時髦,幾乎保留原來的樣子而未加改裝,固然是由於主人的性格,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為批發生意不那麼興隆的緣故吧。

二樓前面有小格子窗,天花板很低矮,是一間讓學徒工睡覺的簡陋的房子。從中院邊上的走廊可以直通到後面二樓。從店舖裡也可以登上去。通常二樓是用作招待主要顧客或留客住宿的。如今接待一般顧客洽談生意,也都在對著中院的客廳裡。雖說是客廳,其實是從店舖直接連到後面的過廳,過廳兩側放著堆滿和服綢緞的櫥架。房間又長又寬,攤開衣料供顧客挑選也比較方便。這裡常年都鋪著籐席。

    後面二樓的天花板很高。有兩間六鋪席寬的房子,是父母和千重子的起居室和寢室。千重子坐在鏡前,鬆開髮束。頭髮長長的,梳理得很美。

街景 汽車在滿目嫩嫩葉的市街奔馳。古色古香的房子,看上去要比新建的樓房更襯托出嫩葉的勃勃生機。

 

三、工藝、瓷器、飲食

織藝 據說西陣的手織機是很難連傳三代的。這就是說,因為手織機是屬於工藝一類,即使父輩是優秀的織匠,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有高超技術的人,也不見得能傳給兒子。兒子不能因為父親的技術高超,自己就可以偷懶;有時即使勤奮學習,還不一定能學到手。
為什麼叫高機呢?不言而喻,就是因為它是高架手織機。一說是:由於手織機安放在挖得很淺的地面上,地裡的潮氣對絲有好處,所以叫高機。原先有人坐在高機上,現在還有人把沉重的石頭裝進籃子裡,然後吊在高機旁邊。
瓷器

 

伊萬里磁盤裡盛滿了竹葉卷壽司。剝開包成三角形的竹葉,就看見飯捲上放著一片薄薄的家鯽魚。湯主要是豆皮加少許香菇。
食物 「爸爸,你吃森嘉的燙豆腐嗎?我買來了。」
千重子進廚房去了。太吉郎聽見切蔥、刮鰹魚的聲音。千重子準備好了吃樽源豆腐用的餐具,然後端了出來。——這些餐具都是從自己家裡帶來的
所謂「八幡卷」,就像鰻魚卷一樣,用豆皮捲上牛蒡。「牡丹豆皮」就像炸豆腐,不過它是用豆皮包上白菜之類的東西。
湯波半是家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老鋪子,還留下了戰火的痕跡。有的地方經過修整……比如在小天窗上安了玻璃,像火坑一般的做豆皮用的爐子,則改用磚砌。

「從前燒炭作業揚起的粉末,紛紛落在豆皮上。因此決定改燒木屑。」

「……」

方銅鍋間隔排成一排,豆漿上面結了一層豆皮,作業人員用竹筷子熟練地把它撈上來,晾在上面細細的竹架上。架子上下幾層,豆皮乾了,挨次往上挪

千重子走進作坊最裡面,把手扶在那古老的柱子上。每次同母親一道來, 母親總是要撫摸這根古老的頂梁柱。

「這是什麼木?」千重子問。

「是絲柏木,一直頂到上面,筆直筆直的……」

千重子也摸了摸這根頂梁柱,然後才走出店門。

千重子踏上了歸途。祇園的伴奏排練達到了高潮。

 

四、生活:賞花、休閒聚會

小說中紀錄了京都人在平安神宮、仁和四、加茂川堤岸賞花、聚會、飲茶、吃東西、聊天、唱歌跳舞、醉臥的休閒生活情況。

平安神宮 真一身旁有四五個老太婆,她們一邊打開多層方木盒,一邊閒聊天。也許是真一對這些老太婆感到親切,起先是挨著她們坐,後來才躺下的吧。
仁和寺 在櫻林路上擺著成排的大折凳,人們喝呀唱的,吵吵嚷嚷,弄得亂糟糟的。還有些鄉下老太婆興高采烈地跳著舞,也有的醉漢打起震耳的鼾聲,從折凳上滾落下來。
櫻花林對面、高松樹下的折凳旁邊,有六七個朝鮮婦女身穿朝鮮服裝,敲著朝鮮大鼓,跳起了朝鮮舞。
加茂川堤岸 一群上了年紀的人坐在嫩草地上,打開了飯盒;也有些青年男女,雙雙悠然漫步。
《古都》的傳統文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