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

地球小如鴿卵,/ 我輕輕地將它拾起 / 納入胸懷

小城連作-混合題書寫說明

1092高一第二冊第二課〈小城連作〉混合題書寫說明

 

∮作答原則:

1.  符合規定字數,盡量達到上限。

2.  要依據說明作答:建議劃記作答重點。

3.  與課文有關的答案,要特別注意是否與中心主旨相應,不可只寫表象或光憑想像作答。

 

一、閱讀下文,回答下列問題:

甲、

捨鞍韉兮取舟楫

三月臨幸這小城,/春的飾物堆綴著……/悠悠的流水如帶:/在石橋下打著結子的,而且/牢繫著那舊城樓的倒影的,/三月的綠色如流水……。

客來小城,巷閭寂靜/客來門下,銅環的輕叩如鐘/滿天飄飛的雲絮與一階落花……

(鄭愁予〈客來小城〉)

乙、

沒有什麼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蔭,有寧靜的港灣/我是不繫之舟

也許有一天/太空的遨遊使我疲倦/在一個五月燃著火焰的黃昏/我醒了/海也醒了/人間與我又重新有了關聯/我將悄悄自無涯返回有涯,然後/再悄悄離去

啊,也許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繫之舟是我/縱然沒有智慧/沒有繩索和帆桅

(林泠〈不繫之舟〉)

※甲詩共有十行,獨立的第一行可視為詩前小序,點出「客」的行止與空間場景。而第二節六行、第三節三行,如此的結構設計有何用意?請從詩中的主題意涵與情感轉變加以說明。(建議作答字數:40~50 字)

答:全詩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描繪春之美好,末段以三行記述叩門的聲響,藉此表現尋訪情意之深厚,凸顯不遇的落寞。

∮作答方向:

1.  注意題目的要求:「從詩中的主題意涵情感轉變加以說明」。

2.  對於詩歌,要注意:意象=意+象,不能只寫出「象」而忘掉「意」。

3.  大量有關春之美好的描寫也是一種尋訪的期待,但巷閭寂靜、銅環的輕叩如鐘,不見所欲尋訪之人,徒留飄飛的雲絮與一階落花,又對比出不遇的落寞。

4.  主題是春日尋訪不遇,情感則由期盼轉為失落。

∮作答示範:

1.「刪節號象徵未完成的狀態,如流水,如落花和雲絮不絕,也象徵作者思緒情愁綿延不絕」:對於詩意的理解掌握不完全。

2.「第二節先大範圍描述小城的春天,再聚焦敲門,能讓讀者更專注」:沒有掌握提問的方向。

3.「第二節主要在描寫小城的景色,這些景象是會長久留存的,所以用六行書寫;第三節描寫自己所見的事物,因為停留短暫,因此僅用二行書寫」:詩中並無「這些景象是會長久留存的」之意,這樣的書寫還是因為答題者對詩的理解不足,無法掌握「意象」的運用,也沒把題目看清楚。此外,停留時間的長短要從詩意判斷,不能因為只有兩行就認為是短暫的。

4.「前三分之二講述春日之美,後三行則敘述訪客叩門,表情達意之深」:表什麼情?達如何之意?這樣寫文意模糊,未能回答問題。

5.「前面的詩句描述詩意盎然的春景,最後三句描寫人想尋春的心情,襯托出沒有找到春天的惆悵」:從「銅環的輕叩如鐘」,可知是尋人。

 

二、閱讀下列兩首詩作,回答下列問題:

甲、  

竺家寧:「語言風格學知道的是某一作家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語言『是怎樣的』,然後客觀的,如實地把它說出來,因此,它是客觀的、科學的、求『真』的學科。」其研究可分成詞彙、句法、音律三個部分來看。若分析鄭愁予的詩作,古典情調是指認鄭愁予詩作風格的重要指標。但現有語言風格學方面的討論僅從音律上分析。且音律本身是抽象的,聽完音樂之後所升起的心象因人而異。在吳麗靜的碩士論文,最終證明鄭愁予的詩作充滿音樂性,但無法證明為甚麼鄭愁予的詩讓人感受到古典風格。因此,要了解鄭愁予詩的古典風格,仍然要從詞彙與句法上討論才能得到解答。

從研究範圍來說,語言風格統一的詩作才能研究出一致的結果來,若是詩人的寫作風格隨著時間向度而有所改變,這就表示在不同時期的詩作中,詩人所使用的詞彙、句法、音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目前研究者普遍都認同鄭愁予的詩作風格,以他前往美國留學作為分水嶺可分成前後兩期,詩人離開臺灣後,過了十五年才重新發表作品,風格已有了顯著改變。若將前後期詩作一併歸納統計,勢必將會造成兩種風格的混淆。(節錄自陳政彥《身體.意識.敘事:現代詩九家論》)

乙、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錯誤〉)  

※根據甲文,竺家寧認為語言風格學的研究可分成詞彙、句法、音律三個部分來看。試分析乙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的「句法」。此句使用了「倒裝修辭」,請先寫出其還原後的句子,再說明使用倒裝修辭的原因。(建議作答字數:40 字以內)

答:

詩句 還原後的句式 使用原因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 時間的流動拉得更長,刻劃思婦漫長的等待。

 

∮作答方向:

1.  句式還原,著重於文藝的理解。

2.  對於詩歌,要注意:意象=意+象,不能只寫出「象」而忘掉「意」。

3.  使用原因則要考慮詩歌的「意象」,表面上是「向晚的青石街道」,但作者表現為「青石的街道向晚」,則「青石街道」+「向晚」=被拉長的時間感。街道是長的,等待至向晚的時間感也是綿長的,而這所有的綿長時間感,都是因為思婦的等待。

∮作答示範:

1.「特別點出時間為向晚的青石街道」:忽略情感的表現。

2.「刻畫思婦漫長的等待」:注意到「意」,卻忽略「象」。

 

3、閱讀甲、乙二詩文,回答下列問題:

甲、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錯誤〉)

 

乙、

離合本是人際之常,但是對愛的雙方來說,由合而離是相當殘酷的,尤其對於中國古代的女性,那漫長歲月的空虛、寂寞以及隨之而來的焦慮,是那麼無情地吞噬她們的青春,只得落淚,藉著回憶昔日的甜蜜來彌補心靈的空虛,讓希望支撐著生命繼續等待下去。
於是這便成了古來情詩的一個重要母題,而且不管是男性手筆抑或女性自吐哀音,詩中的敘述者有一大部分是女性,原因之一是傳統中國社會的男女關係極不平衡,男尊女卑,男人可以縱情聲色,而女人終其一生皆必須固守所謂的三從四德、動輒得咎;原因之二是男人往往出外遊學、經商或奉命出仕遠方(貶官是最常見的),空留下愛妻獨守寂寞家園;原因之三是一般來說女人較為脆弱,有許多人似乎被命定要備嘗煎熬,哀愁是易於感染的,再加上文人又往往喜歡將痛苦來誇張來渲染。(節錄自李瑞騰《相思千里:古典情詩中的美麗與哀愁》)

※乙文內容說明了古來情詩的創作方向。試以甲詩來分析,其書寫對象與敘事者是否呼應乙文,並說明理由。(建議作答字數:40 字左右)

答:

是否呼應 理由說明
範例:

書寫對象

等待的一方皆為女性
敘事者

否,乙文指大多敘述者為女性,但甲詩的敘事者為男性,以過客的觀點設想思婦的心情。

 

∮ 作答方向:

1.  注意題目的說明:「其書寫對象與敘事者是否呼應乙文」。

2.  要注意甲、乙兩文在敘述者上的差異。

3.乙文指出「詩中的敘述者有一大部分是女性」,在回答時不可以寫成:「乙文的敘述者是女性」。

∮ 作答示範:

1.「為過客視角」:沒有看清題目,且過於簡略。

2.「敘事者為男性」:沒有看清題目,且過於簡略。

3.「錯誤的書寫者的角色為『過客』,屬第三人,而乙文提到的作品創作樹當事人」:敘事者是作品中的人,但不一定是書寫者。

 

 

小城連作-混合題書寫說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