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管理:一個人的旅行 / 王浩一

Posted By on 6 月 16, 2018 | 0 comments


 孤獨管理:一個人的旅行 / 王浩一

面對生命傷痕,中年唐伯虎

一個人的療癒旅行

 

年華老去,始終都是人類的生命課題,嚴肅,也無奈,而且迴避不了。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戰後嬰兒潮,讓地球人口開始快速倍增,你我彼此更加擁擠,人際關係卻是更加冷漠了。齊豫的〈答案〉歌聲有「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般的擁擠,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的疏遠?」因為人口大增,產生高壓競爭,分配資源變少,眾多老人所衍生的國安問題,更加嚴峻與不堪。所以,我們都要不斷地認識新形態的老人問題,也要強迫自己適應更多未知的未來老年。怎麼辦?

 

現代人,或是說現代都市人,他們長年埋首於工作,專注柴米油鹽,一年復一年,白駒過隙,當他抬起頭來,才猛然察覺已是白髮滿頭,青春已逝。些許悲鳴,些許感傷,更多的是,對未來生命即將消逝前的茫然,原來「變老」是這麼容易的事,忽然不知這剩下的日子要如何過下去?

 

盤整自己對「快樂」的認知,看似簡單,卻是腳步凌亂不知這有什麼好樂的?長年蝸居城市,他們早已經喪失清風明月的感性能力,也隱藏無蹤曾經有的童真與詩意,他們以有限面對無限,僅能同意蘇格拉底所說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怎麼做?我有一個主意,就是設置「孤獨管理學院」,這是屬於國民義務教育的一環。我們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所以我們要預習老化,不要自己傻傻地面對山窮水盡,毫無作為地讓自己的晚年任其孤寂枯萎。

 

我開始倡議:「六十歲,需要強迫進行新的學習,那是另一種的國民義務教育。」這些資深國民要開始學習「武裝」自己的生理與心理,生理部分要懂得養生,心理部分要規畫「養心」。養生保健就是延遲肉體老化,養心卻是人生的心態新功課,它需要暢然修補過去我們所疏忽的「自在」,這是生命態度的重新回歸,找回溫柔,找回詩心。

 

我以為「一個人的旅行」絕對是辦法之一。

 

在《易經》有一卦〈離〉,說的是情感的依附。卦辭說明:美麗的火焰,就是要「依附」在薪材上才能熠熠燃燒;聲勢驚人的水瀧,也要「依附」千仞高山懸崖上「瀑布半天上」,才能「飛響落人間」。

 

依附,人生在世不可能沒有它。大部分的我們一輩子「依附」親情、友情、愛情,有人則依附在思想信念、宗教信仰、哲學信條。看看古人的老年孤獨樣貌:有人「依附」曬日、小飲、種地、音樂、書畫等等生活小事;歐陽修老年時自樂讀書;陸游老年時自稱惰農,就愛賴在竹床聽鳩語鬧;陶淵明老年時一樣採菊東籬下;白居易則是整夜未眠,靜聽冬雪的聲響,那是沉重的厚雪把翠竹壓折了劈裂聲音;柳宗元清晨獨遊江邊看蓑衣客釣魚;元稹老年時開民宿謀生,喜歡把環境弄得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唐伯虎則在一連串頓挫之後,找到釋放靈魂的力量,也懂得自在依附「無常」,自稱「六如居士」,所謂「六如」,源於《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說的是一切事物,皆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變化靡常,執捉不住,如夢、幻、泡、影、露、電一樣,似有似無,皆為虛而不實之相。

 

多說點唐伯虎吧!「唐伯虎點秋香」是後世小說家杜撰的故事,他的命運其實多舛不堪。唐伯虎幼時慧黠早熟,才氣縱橫,二十五歲前遊戲人間。二十五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接著病故,一陣慌亂後兒子竟早夭,愛妻徐氏撒手人寰,連他嫁到外地的小妹也自殺了。一輩子的好運都用光了,悲傷的唐伯虎不知所措,哀痛無處可訴,終日長歌當哭,轉而嬉遊無度,行為甚至更加怪誕。之後半生坎坷,偶爾振奮卻又重重摔倒。

 

三十二歲的春天,唐伯虎一個人去旅行,那是一場「孤獨千里大流浪」。流浪或是歸隱,都是過去文人自我梳理思緒或是暫時解脫的方法。不見得想獨自一人,只是不想被打擾。他以一葉扁舟遊歷了許多地方,這段孤獨的苦旅,途中留下許多創作,他在遊歷之地繪了〈函關雪霽圖〉、〈落霞孤鶩圖〉等堪稱代表作的山水畫卷。在〈落霞孤鶩圖〉左上題詩:

 

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鶩渺無蹤;

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

 

詩中的「王南海」就是唐初的詩人王勃,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滕王閣序〉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伯虎借用王勃的典故,潛意識裡露出他對王勃少年得志的羨慕,而自慚創傷與困境,甚至為自己的坎坷鳴不平。

 

唐伯虎這趟的一個人的旅行,不是自在,而是自憐,他的悲愴成就了藝術,卻也添增了他的惆悵。這次的獨旅結果,僅是讓他接受過去的挫敗,讓傷口結痂,但沒有讓他雲淡風輕。他仍有夢想,他的生命仍要淬煉。

 

五十歲的唐伯虎,玩月旅

行後的頓悟,說說「詩心」

 療癒

 

幾次創傷,人生依舊困頓,唐伯虎回到蘇州繼續揮毫賣畫,和風細雨過日子。直到驀然驚覺自己五十歲了,生日當天,寫下自壽詩〈五十詩〉,他說本來還覺得自己是童兒,怎麼四十九個年頭過去了。五十歲對古人而言算是老年了,何況唐伯虎的餘命僅剩六年不到,他對於猝不及防的五十歲生日到來,感慨萬千。

 

就在自憐五十歲之際,舊友盛情邀請他到無錫劍光閣「玩月」,詩酒盤桓。玩月?唐伯虎欣然前去,這次的旅行在無錫住了十天後,他在書案上看到〈山靜日長〉字墨一則。那是一篇散文,原為宋代羅大經所作,「山靜日長」原指山中靜寂,時間過得很慢,文章裡寫道在山中閒居,清淡卻是自在。唐伯虎細讀文章頗有觸動,他神遊於〈山靜日長〉裡,將文詞意境化為十二幅圖。

 

唐伯虎心境已非十八年前的獨遊,他繪出內心的閒適山水旅行,空曠幽深,清潤秀雅。當十二幅畫軸完成不久,王守仁也恰巧飄然到了劍光閣訪友,兩位天才彼此慕名,初次相遇,一位五十歲,一位四十八歲,執手相談,甚歡之餘,王守仁開心地答應在這十二幅畫上題字。他從早上到黃昏一口氣寫下,以「山靜日長」文章,分段為十二小文,呼應每一幅筆墨山水意境。

 

王守仁在書法造詣可稱是明代四大家之一,作品以行草為主,他在這十二幅畫作揮灑,抒發俊爽之氣。而反觀唐伯虎,卻在〈山靜日長〉文字閱讀與繪畫回應,得到了療癒,對生命的自在,多了真誠的理解與實踐。

 

我不想在此列出這篇〈山靜日長〉原文,卻是盤點作者在文章裡,字裡行間出現關鍵字的恬淡態度,「一段小文字,一則生活小事」,看似孤寂的日常,卻是精神豐富詩意飛揚:

 

第一幅:午睡初足;

第二幅:隨意讀書、史與詩;

第三幅:從容步山徑;

第四幅:坐弄流泉,漱齒濯足;

第五幅:欣然一飽山妻筍蕨;

第六幅:弄筆窗前;

第七幅:興到,則吟小詩;

第八幅:再烹苦茗;

第九幅:展所藏的法帖、墨跡、畫卷欣賞;

第十幅:倚杖柴門之下看夕陽晚霞;

十一幅:在溪邊與老叟閒談;

十二幅:聽聽牛背笛聲……日子平凡、平淡,卻是詩心洋溢。

 

養心,是自我心理建設的大工程,與其等待國家機器、社區大學或是慈善基金會創建設立,開辦種種微學分供人進修,不如先在自己的內心「建校」吧!自己預習未來老年孤獨、獨居生活、失智退化,自在享受老後年華。

 

一個人的旅行,是儀式、

尋找、等待,也是學會自

由進出孤獨的方法

 

一個人的旅行,有時是自由的起點,我們一邊「尋找」,一邊「看見」,眼睛掃描著所有的人間風景,腦海爬梳著所察覺的整體生命意義,頭頂有時會飄著幾朵「人生哲理」的文字雲,這是敏感旅行家的優勢,也是讓人羨慕的。

 

一個人的旅行,可以培養「自在與詩心」,從時間管理到孤獨練習,從詩心萌發到孤獨管理。我以為,一個人的旅行,可能是第三次「重生的契機」。

 

第一次出生,離開母親的子宮;第二次出生,則是青春叛逆期,我們離開了父母親的思想子宮;第三次,不管年輕、中年或是資深中年,透過一個人的旅行,那將會是一種儀式、一種尋找、一種等待,我們將學會自由進出孤獨。

【2018/06/01 06:07:21 聯合報】

【註釋】:

1.離:利貞,亨。 畜牝牛,吉。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      天下。 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2.喜晴/陸游

久雨群蛙日夜號,樂哉霽色滿江郊。草書已悟屋漏壁,詩句免悲風卷茆。

喚婦晴鳩鳴廢圃,歸林棲鶻補危巢。泥乾我亦思來客,未暇移書廣絕交。

3.夜雪/白居易:白居易時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馬。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4.小暑六月節/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露,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