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益演講心得

Posted By on 6 月 11, 2018 | 0 comments


魔術.文學.青春

文字的重量看似抽像,但當他自講者的口中流瀉而出,所謂的生命與青春,重建的與湮滅的,都會成為一股鮮明的意象,撞擊每一個聽者的心情,從而書寫出不同的想法。一年書班的同學,聽過了同學有關於吳明益老師作品《複眼人》的專題報告、美桂老師對於老師的介紹,讀過了老師的作品,同時也在上述的基礎下思考過:想問老師甚麼?想對老師說甚麼?然後2018年5月31日下午,大家走進學珠六樓的國際會議廳,開啟了一場魔幻的歷程。

令人驚喜的是,伴隨精彩的演講,吳明益老師在演講後寫了一篇文章,回應了同學的問題,這些文字點亮了同學們的思考,而如下的作品也於焉呈現。在批改的過程中,心情是愉悅振奮的,因為這裡沒有無病呻吟的文字,沒有為交作業而書寫的草率,更多的是真切的情感,在考試體制下被禁錮的青春思想如被施魔法,瞬間解放,魔術師似乎不只是在天橋,它中華路的商場被拆除多年以後,來到了青春的綠園。

玉如2018.06.11

【作品一】

我在人生的轉角遇到了一個人

一書16號 胡芮嘉

第一次,我見到一個真正的作家,聽他說話,與他對話。

在聽演講之前,我讀了《天橋上的魔術師》,看著作者的文字,字字句句排列著,文中藏著一些含意。過去,我往往沒心思去搞懂這些模稜兩可的話,但我看《天橋上的魔術師》時,想到馬上就要見到作者了,腦中反而開始探索書中的這些問題,想當面問作者,您當時為什麼會這麼寫呢?這些話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涵義呢?還有,我想看看寫出這樣離奇玄妙的故事的人,在現實中是個什麼樣的人。於是我終於見到了他。他在演講中並沒有提到我想知道的那些問題。(這是當然的,他並不是來導讀作品的。)他說的是許多關於「故事」、「小說」的本質,這倒是很新奇。我從他口中得知了「小說感」的精妙,這是我人生中從未接觸到的一個境界。我覺得這次演講收穫最大的,想必就是這個了。

至於老師事後寫給我們的答案當中,我十分傾心一句話:

「我覺得『青春』就是還沒能容忍虛偽的年紀,等到妳能容忍它,妳一定是某種意義上的『告別青春』了。」

為什麼我會對這句話有這麼強烈的感覺呢?我認為現在,我們正處於一個轉變的階段。既不是大人,也不是孩童,這個謎樣的處境,給了我們怪異的、無形的痛苦。常在大人的口中聽到社會的黑暗,想抗拒成長的同時,卻發現早已沒辦法後退。我看到老師的這句話時,有種想苦笑的感覺,它就像一把尺,讓我們丈量自己是否已告別青春。然而,儘管一個人已告別青春,他還是可能被帶回青春的。我覺得這樣的體會是非常新奇的,足以使我們思考整整一個下午,如果有幸,我冒出了想與老師喝咖啡談人生的念頭。無論如何,這一天一定會來臨的,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在等待時間大河將我推向青春的終點前,盡情濫用那殘存的天真吧。

我過去從來沒有像這樣,如此近距離接觸一個台灣大文豪。在他所給我們的一陣陣心靈震撼下,我想,我能在年少輕狂時,吸收到他的話語、他的文字,感受到他比我們多經歷的各種體悟,真是太好了。

 

【作品二】

與文字魔術師的相遇

一書26號 陳美晴

當我注視著他,看見的是一位正值壯年的作家,正意氣風發地與台下十六七歲的少女們闡述人生光輝與黯淡的歷程。

沒有太多矯飾,一句句話語真摯自然地從這位文字魔術師──吳明益的廣闊胸臆中流瀉而出,空氣中散落了我們的疑惑,然而這些疑惑在這場演講中都被他的情感一一溫柔包覆。有太多太多關於生命和青春、關於口語故事和小說感故事的問號,更重要的是迫在眉睫的大考寫作和自己的創作之異,當目光掃過一張張趣味昂然的畫作和攝影作品之際,這些驚喜和想冒險的衝動浮上心頭,我不禁好奇走過四十年風華的吳明益老師,是怎麼看待、面對這些事情,若他站在我們的立場思考,又會是什麼樣的情景?

演講後,老師給我們的一切回應都是那麼直搗心坎,戳進我們最深的窩兒裡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青春是還沒能容忍虛偽的年紀,我想正是我們常有的那種覺得大人都是白癡的幼稚想法吧;他說,生命還沒過完,我們歷經過的每件事情譬如戀愛,都只有一次,那是獨特無法重來的。又或者悲傷不能練習,我們只能坦然的面對,學習每一次那「最後一次悲傷」的珍貴價值;他說,青春和生命都不會結繭,我想,這正代表著我們只有失去讓自己成長,沒有累積以用來參考的機會。

我經歷了一場與文字魔術師的相遇,它燦爛且無與倫比的美麗。吳明益在我們心中無疑是鐫刻下了青春和生命中的美好印記,然而這個令人激動的下午也是他所告訴我們的:獨一無二、無法重來、也許人生只能有一次十六歲聽的吳明益的演講。

 

【作品三】

《演講.表演》

一書28號 曾苑宸

我期待的,這天下午。天空湛藍,白雲閃閃,我的心情,十分雀躍,原因,只因今天能遇到吳明益老師。

起初的我,對於吳明益老師的印象,只是位受某個獎提名的一名作家,我對他不了解,也不清楚他是誰,頂多知道,他是東華大學的教授罷了。

在演講前兩天的國文課,由美桂老師帶領我們認識,吳明益是誰?他是何方神聖?為什麼人們愛他的小說?又憑什麼他的小說可以吸引眾人目光?我靜靜地聽著,似乎,開始陷入了他的文字裡頭,他的秘密,好想知道。那晚,我將我的存蓄豬公打開,上網訂下他的書籍,雖然有點晚,但是,我也想親眼看見,他的一字一句,以及……他的感情。

進場後,我在位置上坐定,在好奇心的驅使,我的雙眼在這到處晃,那裡的人們聊著天,這裡的各位翻閱著書,直到我的視線停了下來,我……瞥見了他──厚實的肩膀,神祕地的黑衫,充滿故事的背影以及詩書滿腹的樣貌,我知道,他就是吳明益。

演講準時開始,門輕輕闔上,魔術師開始他的表演。

我,專注的聆聽,似乎被他狠狠地吸引。

記得在他的演講稿上出現過這句話:「小說是虛構的,但裡面有東西是真的。」我很喜歡,且深受感觸。從小,我就對小說有莫名的偏執。我認為文字,不該被現實的框架給限制住,那是種束縛,那是種桎梏。我不曉得,憑什麼用他人的標準,來評分我的感情?然而小說,是我所嚮往的,另一個世界,雖非主流,但是是我的情感寄託。

回到這裡,明益老師也有提到所謂的「小說感」,所謂的小說感,並不只是敘述虛構的故事,我想,是虛與實的交錯,在實中添虛,虛中不忘實。或許這是小說最迷人之處,它並非真實,但又非全然虛構。

這也正是他演講的重點,不偏離此次的主題──「重建的與湮滅的」。他想給予我們的、想帶領我們認知的,不是為考試而生的作文,不是為寫而寫的週記本,而是精神的解放,單純而美的故事。

我自認為,我似乎更了解吳明益,吳明益老師最厲害的,我想不是成績,不是外表,而是那深入人心的文字。他不只是一名作家,他還是位會說故事的——魔術師。

掌聲響起,魔術師的表演落幕。

【作品四】

是那個平凡,日頭高舉於藍天的下午,「文學」二字,在吳明益老師的身上激發出不一樣的面貌。

在一個半小時左右的仔細聆聽中,我算是真正體會到了一位文學人將他腦中所思考的、所感受的,和其他人對「文學」不盡相同的概念。想像中的吳明益老師,是嚴肅而富有文采的,甚至給我點滄桑的印象,畢竟,人生總是要有點磨練,才能在文字中渲染出迷人的色彩,對吧?然而老師鮮明活潑的風格完完全全打破了我的想像。

「重建的與湮滅的」,如此虛幻而吸引人的標題,在我心裡如此紮實而古板的文學,與標題所建構出的文學印象似乎是不搭嘎的,然而我卻完全被演講的內容牢牢吸引。其中最讓我難以忘懷的一段話是:「你以為創作一篇小說是靈感的激發,其實不是的。小說於我,不過是融入於生活中,在一個安靜的空間裡創作出的產物。」老師對於小說,不強調靈感,強調的是慢慢地思考,慢慢地重建,文字不一定描述的是真有其事,可以是縹緲而若有似無的東西,而其中穿插出一些真實的情感。文學的「故事性」在老師的口中被描述的如此接近我們自身,卻又似乎不存在於我們的世界,這點讓我感到十分奇妙。

坐下來,細細閱讀吳明益老師給我們的回應文字以後,我進一步思考老師想要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東西。老師在記錄之中重新闡明了自己的創作理念,他認為文字,並不只是限於鋪陳內容、情節與對話,更多的是要擁有屬於自己鮮明的風格,有能力激起讀者的興趣,更甚重要的,能夠利用自己寫出的文字,重建那些湮滅的記憶,這讓我忍不住開始思考自己的寫作方式,似乎只是一昧地闡述,鋪敘,是不是也在寫作的過程中,失去了自己獨特的建構方法呢……?

「悲憫」。一種很鮮明,卻也很容易偽裝的情緒。在吳老師對我們班回應的問題中,我最有感受的是這句。老師提到,他沒有不滿意《本日公休》,也不會停駐於《天橋下的魔術師》,不過是不同年紀,發展出不同之語罷了。不過後者摻雜了更真實的情緒,少了些可以偽裝的感情,或許對他來說這才是真正的故事。深刻地感謝吳明益老師帶給我們的這些字字句句,尤其是這樣的內容,也讓我在想自己是不是在寫作時,也常常添加了些容易偽造的情感呢?說是發人深省,不如說是感觸良多罷!

在大家最後此起彼落的掌聲中,我坐在席上,看著完成演講、沉穩的吳老師。套句老師的話:「在我的寫作生涯中,從沒看過甚麼文學天才。妳看到的,大多是努力來的。」一直以為吳明益老師從小就是個富含文學素養,神來一筆之人,後來想想,老師的這席話也代表著他的謙卑與對小說的熱忱吧。最後感謝老師,讓我在這平凡的星期三,接觸了不平凡的文學。 (一書10 林沛璇)

 

【作品五】

這場演講對我而言意義重大,我第一次體會到火燒眉毛的急迫感──為了產出代表一書的謝卡。其中的波折就不多說了,那天匆忙忙地遞上我們的心意,但壓根沒想過會得到回應,就像一隻載了祝福的蝴蝶,我不奢求那份甜蜜能有歸巢的一天。

但沒想到,這個假日接到了班導的通知,說吳明益老師寄來了他的回覆。當下覺得自己的認真是被重視的,而班上同學的話語能有所回應是莫大的榮幸,我迫不及待點開資料,迎接老師的回覆。

果然是吳明益老師的回信,一切的字句是那樣嚴謹。不同於一般潦草的回覆,老師詳細敘述了接下這場演講的起因,在談到他對於題目的定義,最後再回復我們的問題。起初在聽他演講時總覺得與標題「重建的與湮滅」搭不上邊,我甚至沒聽出重建了什麼或湮滅了多少。直到親眼見著老師的回應我才豁然開朗,他在演講時以無意間重建了我們對藝術的定義,湮滅了我們對小說的不解。最精采的部分莫過於介紹小說感為何,並非虛構才是小說的根基,我們只是透過小說感的筆法揭露一段幾近湮滅的真實,甚至只是透過小說感的概念重建一種難以抹滅的傳統。

除此之外,老師的回應也讓我感到別有用心。雖然只取用了三個問題,但這些都是能獨當一面的提問,我想這應該也是老師的細心之處。首先是談論到他的兩部作品,〈本日公休〉及〈天橋上的魔術師〉。他談到前者於他而言是一種偽裝出的悲憫所構築的作品,而後者反而是出自內心深處一股不得不寫的慾望驅使他提筆著書,那是一種在書寫的過程同時理解自我的體悟。我想吳明益老師的感觸我將來多少也會遇見,年少輕狂往往將自身擺在浪尖上,以一種神的姿態看周遭,那份情感多半矯揉造作,畢竟不是你激出的浪花怎能掀起一番腥風血雨?

爾後是關於對「青春」與「生命」的意義。我總想著這種題目太籠統又太哲學,明益老師也認為它不易回答,因為在作答的過程中無疑是在詢問自己的一生。而老師提出了一個我感到十分有趣的觀點──青春是還沒能容忍虛偽的年紀。這回答真是可愛,因為青春所以我們不擅戴著面具生活,因為青春所以我們不願苟且度過,更因為青春所以我們偋棄一切逢場作戲,這是他為青春下的註解,而我也認同他的所言。

最後是對寫作技巧的提問,問到考試與寫作的差別為何。我想明益老師對此是再熟悉不過的了,當過學生所以瞭解考試的壓迫多令人緊張,也因為現在是作家所以了解作品的完成多令人明亮。我認為老師的說法十分貼切,創作是天馬行空,我們會再再雕琢它感受文字的魔力,而這也正是創作的偉大之處。

看完老師的回覆倍感激勵,我想一位作家便該是如此的模樣,不僅僅是透過書籍與讀者交流,它的人生經歷都能成為我們的範本。謝謝吳明益老師這麼重視一書的提問,更謝謝你在我青春的過程中留下足跡。(一書13 林栗綺)

 

【作品六】

實際見到流星當然比在百科全書上了解流星迷人和深刻。所以在這裡我並不打算說太多從書面上了解的他,因為這樣說深度不夠,連帶著自以為是的解釋都膚淺,所以我想談談這個人。

與吳明益老師相逢,某種程度上像與另一個自己相逢──請容我在這裡我大言不慚地這麼說──乍看雲泥之別,本質多少相似。不是見到每個優秀的人都能有這種體驗,所以這次見面意義於我更為特別而且少有。見到這樣的人實為可遇不可求,像他這樣的人,大抵由於某種程度的相似,造成萍水相逢卻有莫名的親切感,所以會感覺並不是遠不可及。我自己個人會對別人生出一些莫名的牴觸,但對他全然沒有,這對我來說是極為罕見的事情,也是我少有的在聽完演講後,出於完全不受干涉的獨立意志,願意向他提問──並且覺得獲得這樣的機會實屬榮幸,傾聽他的答案,好好記下來,並且願意奉行。雖說人無完人,但我衷心折服欽佩,與他相比,更見自己的桎梏與不完整。

他同我想像的確實太不一樣。他不油膩,甚至可以稱上有些笨拙──典型的自己的宇宙比現實世界更為斑斕的人。他坐在台下安安靜靜,待在自已的世界裡,他不出來,你不打擾,雙方都自在,但往往世界很忙,我們都很忙,嘲諷的一些說,我們沒空、也不樂意花時間去理解這樣的人,往往這樣的人亦不是太習慣主動向這個世界表述他們自己的好處,但我們一直很傻,並不明白我們錯過了甚麼,極為可惜。在台上的他並不是從走上台的那一刻突然開始熠熠生輝的──不是這樣的。只是他稍微引領我們大概窺見了一下我們錯過了甚麼——他一整個自得的宇宙裡僅僅一個微不足道的星座,他拿歲月醞釀沉澱的酒,再再琢磨,再再提煉,當然禁得起你推敲玩味,也值得你癡迷驚嘆。

所以大概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人永遠會發光。這是他一結束演講,我當下寫在記事本上的第一件事。之所以紀錄得急切,是因為不願意和好不容易到手的流星再錯過,人之常情。

我恨不得這顆星星在我手裡再多發一些光,讓我能更真切地抓住他。

但星星已經走遠了。從此之後我雖然不再從望遠鏡上了解他,但也要隔著一層望遠鏡。

總歸算是慶幸的,親眼見過星星。(一書14 金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