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澄/夜雨的春韭,有一道任性撩撥舌尖的豆腐絲
「要是食材質樸其貌不揚,就必須淬鍊包裝。比方說豆腐,要出人頭地只能靠廚師妙手。」
店名「春韭」,顯然從「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而來。這麼說最適合老友相聚話舊,而不適合不相知者勉力應酬。第一次造訪,剛好碰到夜雨天,店內的仿古擺設不顯刻意,燈光略偏昏黃,倒是營造出「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的氛圍。
廚師烹飪,好似人事徵才面試,必須適才適用,不同食材有不同的伺候方法。本身味道就鮮明有個性的材料,像魚、蟹、竹筍等等,調味不宜太過張揚,否則壓住食物的本味不說,還會讓人懷疑材料不新鮮。反過來說,要是食材質樸其貌不揚,就必須淬鍊包裝。比方說豆腐,要出人頭地只能靠廚師妙手。
像這道豆腐絲,軟軟豆腐切這麼大一盤細絲,顯然費不少刀工。豆腐怎麼吃都是豆腐味,這麼費工所為何來?一是為了口感。把習慣上應該一塊一塊或一丁一丁的豆腐,硬是整治成一絲一絲,觸感細膩有趣。二是為了調味。切成細絲之後,豆腐的整體表面積大幅增加,就能沾上更多汁液,讓豆腐不再只有豆腐味,此時就憑調味顯功夫。第一次去時,調味汁色呈暗紅,是川味麻辣,清爽中帶著勁道。第二次造訪,依舊豆腐絲,卻已非上次舊識。換了一身鮮黃新衣,調味是酸甜果香,感覺有橙汁加醋,可能還有百香果。搖身一變返老還童,從老川味變成了小清新。
其他的菜也道道不落陳套,新鮮有趣,讓人齒頰留香。話說料理對象若是鮑魚海鮮,人們本就期待廚師會全力以赴,但能見到對小小豆腐也付出「多走一里路」的真心,就特別值得拈出一談。
作者簡介
汪漢澄
神經科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現任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兼任臺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亦為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創始理事,曾任該學會理事長。
喜歡彈古典與佛朗明哥吉他,認為大自然的真相已然神祕迷人,任何故弄玄虛均屬可笑多餘,擅長用簡單的語言解說看似艱深的道理。寫作的理念是:讀書如同交朋友,需要投下時間與感情成本,所以一定要值得。書跟朋友一樣,「有益」或「有趣」二者得一就算值得,二者得兼可謂難得。期望自己寫出來的每一本書跟每一篇文章均屬難得。
在《聯合報》闢有「腦科先生說古今」專欄,所著《醫療不思議》入選2021 Openbook 好書獎、文化部第44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