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父親的足跡】白先勇/八千里路雲和月 四之一

Posted By on 3 月 19, 2017 | 0 comments


【追尋父親的足跡】白先勇/八千里路雲和月 四之一

2012年四月下旬起,連續三個月,在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南京總統府展出百幅從《父...

2012年四月下旬起,連續三個月,在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南京總統府展出百幅從《父親與民國》擷取下來的照片,圖說了白崇禧將軍一生。 白先勇 圖片提供

 

父親白崇禧將軍半生戎馬,十八歲1911年辛亥革命參加「廣西學生軍敢死隊」北上武漢聲援「武昌起義」,三十五歲率領第四集團軍,一馬當先,直驅北京城,推倒北洋政府,最後完成「北伐」。「抗日戰爭」八年,父親出任副總參謀長,重要戰爭,無役不與:「台兒莊大捷」、「昆侖關大捷」、 「武漢保衛戰」、「桂柳會戰」。「國共內戰」期間,任國防部長、華中剿總司令,父親與林彪從東北四平街交手,後來在武漢再度交鋒,直到父親退守廣西,與林彪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為了保衛民國,父親奉獻了他的一生。

然而父親的歷史,長年來在兩岸一直未獲公平的論述與評價,甚至時常還遭到汙蔑、扭曲。自從1994年退休以來,我便著手搜集資料,訪問有關人士,預備替父親寫傳,呈現父親真實的一生,於是便有2012年《父親與民國》以及2014年《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兩部傳記的出版。這兩部書都由兩岸三地三家出版社同步發行。

《父親與民國》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搶先於三月出版。這部書在大陸立刻引起相當大的關注,尤其其中有關「北伐」、「抗戰」、「國共內戰」數百幅照片,在大陸首次露面,新聞界十分好奇。兩年間,我受到各地的邀請,展開了我八千里路巡迴演講,追尋父親足跡的旅程。

2012年我的行程:北京——南京——武漢——桂林——重慶——廣州——上海——杭州。翌年2013,我去了西安,隔一年,更去了東北:瀋陽——四平——長春,最後返回北京。這兩年,由北到南,由西到東,跑遍了中國大陸幾個重要大城,而這幾個城市卻跟父親的戎馬生涯息息相關。我馬不停蹄穿梭於這些城市,向熱切的聽眾講解父親的生平歷史之際,同時也在追蹤父親當年在各個城市留下的身影及事蹟。

 

北京●

2012年4月21日,我終於在北京舉辦了《父親與民國》的新書發表會。這部書能夠在大陸出版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其間曾經過一年多千山萬水的波折,幸而到岸。發表會開始地點也頗難找,很多合適的地方不願意接。後來終於找到政協禮堂附設華寶書院,這是一間布置古雅的所在,有書香氣息。發表會下午兩點鐘開始,會場早坐滿了各種媒體記者,報刊雜誌、電視廣播、網站,大概有三十多家,一些老朋友也到了場,作家章詒和、社科院文學所黎湘萍教授,還有北大、北師大一些文史教授。會上我講述了《父親與民國》成書的來龍去脈,更放映了一段父親過世追悼會的紀錄片,其中有蔣介石赴殯儀館行禮獻花的鏡頭,父親的喪禮按陸軍一級上將國葬的儀式,文武百官都到齊了,相當隆重,這是大陸媒體記者最感興趣的影視資料。等到會後記者群訪,他們搶著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兩岸一直傳聞白崇禧是蔣介石下令特務毒死的,是否是真?我藉著這個機會把一直以來流傳著的一個謠言嚴正澄清。原由是一位被國民黨情治機關開除的特務谷正文捏造故事:蔣介石派特務酒中下毒,殺害父親,並且派遣護士間諜下手云云,情節至為荒謬。第二天好幾家大報的標題竟是:「白崇禧不是被蔣介石毒死的」。

我的一番澄清,引來大陸媒體強烈反應,後來台灣的媒體,也做了同樣的回響。出版社後來計算了一下,登載有關《父親與民國》的報導,在大陸超過一百家媒體以上。於是自新書發表會開始,《父親與民國》這部書的影響力,從北京開始慢慢輻射出去。

父親與北京這座城市有幾段特殊因緣。1928年6月8日,父親以「北伐」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名義,率領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長驅直入北京城,六月四日安國軍大元帥張作霖撤出北京,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北京政府群龍無首,國民革命軍進城,北京人民夾道歡迎。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後,中國人民,尤其是知識階層,渴望一個現代國家的誕生,北洋政府的腐敗作風,不符人民的要求,當時北京人民對充滿朝氣理想的國民革命軍是抱有很大期望的。至於父親領軍進北京,則是他戎馬生涯中第一座高峰,也可能是他最高的一座,完成「北伐」,父親才三十五歲,正是意氣風發的一位青年將領,6月11日記者訪問:

「廣西軍隊進北京,乃歷史上向所未有之事,公意如何」?

白君滿面笑容,狀至愉快,曰「太平天國時,兩廣軍嘗一度進抵天津,至於進北京,誠哉其為破天荒也」。

可以想像得到當年父親馬上英姿、顧盼自雄的神態。他在故宮門前拍了一張照片,那座門上的橫匾竟刻著「崇禧門」三個大字,暗合了父親的名字,好像北京城歡迎這位白馬將軍的到來。北京這座古城經歷金、元、明、清、民國北洋政府,做過八百多年的首都,人文薈萃,民國初年的新式學堂多集中在北京。6月26日,父親應邀到北平女師大演講:國民革命與世界革命。女師大的學生都是「五四」時期新女性的菁英階層,父親的演講主題在鼓勵婦女經濟獨立,進學參政,加入國民革命,父親這一番鼓勵女權運動的話,大概女師大的新女性都聽得進去的。接著父親又到清華大學做了一次演講,由羅家倫校長邀請。父親領著國民革命軍最後完成「北伐」,一時成了萬人瞻仰的英雄。當時父親年輕氣盛,不懂收斂,鋒芒太露,因而功高震主。同時廣西軍隊勢力高漲,蔣介石感到威脅,終於發動「蔣桂戰爭」,國民革命軍,兄弟鬩牆,國民黨失去統一中國的黃金機會,埋下了最後覆亡的惡因。父親被通緝並革去黨籍,連夜倉皇離開平津,坐船潛回廣西。「北伐」父親立了大功,可是一夕間從巔峰跌倒谷底,經歷了事業上第一次大起大落。

1945年,「抗戰」勝利,經過十六年,父親又回到了北京,10月10日,父親以抗日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的身分代表中央參加了北京日軍受降典禮,在北京太廟舉行,由孫連仲將軍主持大典。那是北京城內萬眾歡騰的一個日子,自從盧溝橋事變,北京城及其人民飽受日軍蹂躪的痛苦,八年後終於撥雲見日,父親與北京民眾都分享了勝利狂歡的一刻。

父親最後一次到北京是1947年二月,時任國防部長,到華北視察,國共內戰已經開打,北方戰雲密布,父親到北京會見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商討華北防衛問題。

北京是座千年古都,歷盡滄桑,看過多少朝代的來來去去,英雄們的起起落落。父親每次到北京,也總在歷史大轉折的一刻。

 

南京●

2012年四月下旬,白先勇參加於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舉行的「白崇禧與近代中國...4月23日,我們從北京坐五小時高鐵到達南京。第二天,在先鋒書店有一場大型演講及簽書會,先鋒書店在南京大學附近,原為停車場,改建成一家規模龐大的書店。那天演講,以「父親與民國」為題,外面下雨還湧進來千多聽眾,以年輕人為多,大概有不少學生。章詒和替我站台開場介紹,她寫了一篇文章評介《父親與民國》:將軍空老玉門關——讀書人一聲長嘆。詒和對父親的歷史有感而發,所以文章寫得深刻蒼涼。我在書店演講了兩個小時,放映多張父親各階段的照片,講父親的歷史也就等於講民國史,父親的一生可說是民國史的一個縮影。在台上,我感受得到南京聽眾的熱切與好奇。大概因為南京曾為民國政府的首都,南京人民對民國人物、民國歷史自然有一份親切感。演講完畢開始簽書,足足簽了三個鐘頭,近千本,書店裡我的書賣得精光,我再也沒有想到南京會有我這麼多的讀者。

第二天4月24日,才是這次南京行的重頭戲:「白崇禧與近代中國」研討會,由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與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共同舉辦。這是突破性的一次研討會,這是第一次在中國大陸以父親的歷史為主題所開的研討會,也是第一次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為主正面客觀的學術會議。而且主辦單位為南大民國史研究中心,這是中國大陸研究民國史最有權威的學術機構,開會的地點就在博物館,也就是民國政府時期的總統府,一個充滿歷史意義的所在,再往上溯,南京總統府就是太平天國的天王府。現在博物館的陳列,大致還原民國時期的面貌,蔣介石辦公室的擺設還是保持原樣。因為這個研討會不比尋常,主辦單位特別謹慎低調,原則上不歡迎媒體採訪,會議在總統府大禮堂召開,由南大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憲文教授主持,南大教授有不少位,資深教授有申曉雲、劉俊、張生、江蘇省黨校李繼峰教授、南京師範大學經盛鴻教授等。

我看看大禮堂的環境,感到很眼熟。《父親與民國》裡有一張照片,是1946年7月1日,蔣介石就在這個禮堂裡授予父親國防部長印信時所攝,而六十六年後我卻在同一個地點,參加「白崇禧與近代中國」研討會,我突然感到父親本人沒有機會再回到南京,但他在天之靈卻指引我替他完成了這趟南京之旅。

會中學者們發言相當客觀中肯,對父親抗日戰爭的功勞也做了肯定,這是大陸政府這些年來對待民國史漸漸放開尺度,往史實靠攏,我們這個會議才有可能召開。會中論到大陸一貫流行稱呼民國時期地方軍事領袖為「軍閥」,父親也一直被稱為「桂系軍閥」,我提出嚴正抗議,我說「軍閥」是指擁有地方軍隊的首領,其勢力僅及於地方,其利益目標也限於地方及個人。可是父親參加武昌起義、完成北伐、抗戰八年,都是全國性為保衛全民族而戰,而且父親麾下指揮的不僅是桂軍,也包括中央軍及其他軍隊,他絕對不是一個地方「軍閥」,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中央政府任職。與會者都表贊同。開會的同時,在博物館南京總統府做了一次相當規模的照片展,有一百幅,都是從《父親與民國》上擷取下來的,排列起來,圖說了父親一生。這些照片在大陸都是頭一次露面,所以引起民眾強烈的好奇,展覽室就在總統府一進門的左側,位置醒目,展期長達三個月,博物館一天七、八百人進出,父親這個照片展的觀眾必定不在少數。《父親與民國》這本書的影響,從南京也逐漸散布出去了。

第二天,我在東南大學做了一次演講,東南大學前身是中央大學,蔣介石是校長。我在演講時,提到抗日戰爭,父親提出重要戰略:「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與日軍做持久戰。講到這裡,台下學生紛紛交頭接耳:持久戰是毛主席提倡的。我說毛澤東也分別提出了持久戰的理論,可是父親提出好像早一些,兩人大概沒有互相影響。

南京城是一座歷經十一朝的千年古都,因為國民政府曾在南京建都,父親與南京的關係當然也就比較密切了。1927年國民革命軍進入南京,同時國民黨內部發生了「寧漢分裂」的危機,蔣介石被迫下野,孫傳芳軍隊乘機進逼南京,父親自上海替革命軍募款,返回南京路上,發現有孫傳芳部隊蠢動,父親當機立斷,馬上成立臨時指揮所,指揮中央第一軍在南京近郊龍潭與孫軍激戰六晝夜,終於徹底擊潰孫軍,扭轉乾坤,「龍潭之役」乃「北伐」史上最關鍵的一仗。行政院長譚延闓在南京設宴招待有功將領,即席寫下對聯贈予父親:

指揮能事回天地

學語小兒知姓名。

1937年抗戰軍興,蔣介石號召全國抗日,父親首先相應,8月4日父親第一個飛南京,「北伐」十年後父親再度到南京,這是中華民族抵抗外族入侵生死存亡的一刻。父親被任為副總參謀長,負責規畫抗日戰略之重任,展開八年烽火連天、肝腦塗地、中國人民死亡三千萬人的慘烈戰爭。父親抵達南京第二天,日本報紙頭條登出:

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

八一三「淞滬會戰」國軍英勇犧牲十五萬,不敵日軍優勢砲火,終於撤退。日軍進逼南京,蔣介石召開南京保衛會議,父親及國軍高級將領如李宗仁等,皆主張放棄南京,宣布為不設防城市,因為國軍新敗之餘,來不及整軍補充,南京無險可據,防守困難。蔣介石未採納,認為南京乃國府首都不能放棄,唐生智自告奮勇守城,父親陪唐巡視周遭防禦工事,那天天氣寒冷落雪,父親看見唐身體虛弱,滿面病容,還是父親代他爬上山察視。日軍破城,唐生智棄城而逃,日軍屠城,三十萬軍民慘遭殘害。南京這座千年古城的人民,遭罹了有史以來震驚中外的最殘酷一次災難:「南京大屠殺」。

1945年抗戰勝利,父親帶領我們全家飛回南京,第一件事便是去中山陵謁陵,我們都跟著父親爬上那三百級石階,穿過「天下為公」的牌樓,父親在告慰國父孫中山在天之靈:八年苦戰,終於把日寇驅走,還都南京。(四之一)

圖片說明:2012年四月下旬,白先勇參加於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舉行的「白崇禧與近代中國」研討會,當地乃民國政府時期的總統府。 白先勇 圖片提供

【2017/03/19 08:29:1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