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之間

Posted By on 11 月 16, 2015 | 0 comments


走路多半與思考連結,盧梭《懺悔錄》裡就曾說過:「我只有在走路時才能夠思考,一旦停下腳步,我便停止思考;我的心靈只跟隨兩腿運思。」約翰‧泰爾沃在他的《逍遙行》中則有:「至少有一點我可以大言不慚地宣稱,我和古代聖賢一樣樸素:我在行走之際沉思。」但我走路的初衷,相反地卻是為了緩和腦際的運作。

各種思緒參差湧現彷彿一杯混濁的水,我藉著踏出一個步伐再踏出一個步伐,機械性、儀式性的簡單重複而慢慢沉澱、清空,隨之而來的,某些清新的關於創作的念頭──也許就是所謂的靈感──便如鮮嫩新芽一般啵啵自皴裂枯敗的枝幹上萌發。走路是行動的靜坐,甚至使我有了新生的契機。………

城市的風景悄悄地在改變──有回通勤途中我驀然意識到,整個捷運車廂的乘客莫不埋首熒熒發光小螢幕,一個人是一座小劇場,搬演著獨角戲;只有我仍翻讀著報紙,手上有油墨,彷彿異教徒。

可以等等我嗎這世界,以步行的速度。

還好我們仍然走路仍然唱歌,邊走路邊唱歌。(節錄自王盛弘〈小風吹〉)

文中指出:走路與思考、觀察具有某種程度的連結,我們整日行走於都市之中,也許快走,也許慢行,四季的更迭遞嬗、風景的輪替變化、個人心情的起伏……,行走之際,也許曾經觸動你的心靈,讓你別有體悟,請以「行走之間」為題,寫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文長不限。

【作品一】

行走,我們最常用動的移動方式。我們藉由行走移動到另一的目的地,動作看似單純,卻能使我們貼近外在的環境。而行走是可以很有感情的,隨著步伐的移動,我們可以接觸到環境中的溫度、氣味,甚至是濕度,因此環境中所發生的一切也往往牽連、影響著我們的情緒。

在行走時我的情緒是波動的。成長於鄉下的我,十八歲獨自一人從最熟悉的地方來到臺北這個陌生的城市讀書,生活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去任何地方都要搭捷運或公車,不過,行走還是我用來觀察這個城市的方式。在捷運站內行走,感受人們匆忙的生活步調;走入車廂,感覺到人潮互相推擠,聽到從陌生人耳機裡的音樂露出來的聲音,聽到台北這城市有各種語言的交談聲,搭著捷運行駛所產生的搖晃和呼嘯聲,這些聲音構築了我對台北的初始印象。

由於對環境不熟悉,在人群中探頭探腦的我,搭捷運時最要擔心的是搭錯站,因此總是經常拿著地圖找來找去。這個一年前的畫面,如今想起依然深刻。也許在行走時不見得刻意思考,但我很認真的在體會、感受屬於這裡的那種生活方式,期望藉著行走體會臺北的生活。

臺北,我遊走在這城市之間,觀察且嘗試融入,對於臺北的生活尤其是深夜的景象,感受特別深刻受。從小在屏東長大的我,初嘗這種生活時感到無比新鮮刺激。朋友帶我到夜店,在一陣陣酒精發酵之下,嘔吐物如狂風暴雨般遊走於喉口之間,正當稍許清醒時,我發現自己走在凌晨兩點多的東區巷弄內,而此時的的臺北,有那麼點安靜,巷弄內幾乎無人,瞬間,是那麼不真實——原來臺北也有屬於它自己的寂靜。

雖不敢說自己真的有在行走之間感受到人生哲理、思考未來生活,但我把行走的所有時間都用來認識這個世界。我從不帶著耳機行走,因為想藉由行走感受不一樣的世界,而不是讓行走只流於單純的移動,我希望可以因為行走而有更多的體悟。(33期6隊26教171號邱懋森)

∮老師說:
寫自己從南部進入台北的感受,從捷運著筆,鮮明地刻畫在川流不息的大都會中,來到異地的你之感受。由於是真切的體驗,所以文字之間流露一種真誠的情意,假使能夠在所聞所感方面,特別是個人的體悟上,能有更細膩的書寫,則將會是一篇相當不錯的作品。

 【作品二】

距離上次悠閒地散步,已不知過了多少歲月,但那時的回憶卻仍深植我心。大學學測結束過後,閒暇的時間大增,使得我有更多的時間陪伴父母。從國小至高中畢業,父母看見我成長茁壯,而我卻從未注意他們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當我發現時,已經是「那次」散步於健康步道之際。

學測結束後,父母要求我利用早晨與他們一同散步,培養我多年前「遺忘」的習慣。因此,自從那天太陽東起,我便與父母在群樹環抱的健康步道中行走。每一天的行走,我漫步於新鮮空氣裡,與「良久」未閒聊的父母交換心事;而越是傾聽,越是發現自己不曾關心過父母真正的心聲,原來先前的我除了吃飯等瑣碎之事外,自己的心思皆放在自己與朋友身上,沉浸於友情之中,反而將母親每早詢問的寒暄視為「累贅」,思及此,一陣心酸油然升起。

步道間鳥語花香,有時還會偶遇父母因散步邂逅而結交的朋友們,親切地打招呼或是稍作休息地寒暄數句。漸漸地,我發覺能與父母高談闊論的時間真的不多,也真正發現他們對我的期許高過自己對自己的期許數百倍。行走之間,深深地感嘆自己的孝心不如他人;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與父母行於步道上的我不禁低頭深思,下次行與此是何時?而父母依然會與我同行?

行走之間,不斷地回憶起童年時光,雙親帶我雲遊四海,走遍千山萬水,唯有臺灣最高之峰不曾踏過。走路,利用雙腳行走,異於一般動物的人類,想必是因為僅用雙足步行而多了思考的空間,正因為行走可以思考更多,才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才能觸動心靈與他人溝通。步行,就是「成」人的象徵,即是思考之泉源。

下一次的步行,若能陪伴父母踏上玉山,即使慢行至頂,途中與他們有說有笑,那即是最甜蜜之辛勞!(33期6隊26教147鍾煜慶)

∮老師說:
藉行走思及自己平日忽略對父母的關心,避免日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何其幸運!對於期間的心理變化可以有更細膩的描寫,並配合周遭人物的細節描寫,如對話、物候的形容等,則作品的深度可以更增,同時也將更為動人。

【作品三】

漫步,在繁華的城市哩,我如一粒細微的浮塵,四處游移、飄盪。穿過攘往人潮中所存留下的空隙,這點空間足以令我的思緒奔放、翱翔。

自北上讀書後,我最喜歡的事便是假日一個人扛起背包,開始上街展開一趟微旅行¬─一場我與這座城市的對話。乘著捷運到隨機的一站,下了車,靠著這雙腳揭開探索冒險的序幕。我總喜歡行走在台北的街道上,看著熙來攘往的都會人像是條條長直線,短暫地靠近、碰觸、交叉,然後又慢慢遠離交點,各自延伸至自己的目的地。我常在想,世上有幾億個人,有些人是你一輩子的朋友,如同兩條相互重疊的平行線;而有些人雖然素未相識,但一定有那麼一刻,曾在街上與他短暫的交叉過,緣分僅於那一面之刻。這不禁讓我想起張愛玲那兩個主角總是錯別開,或許緣分就是那麼奇妙,令人難以解釋的魔法。

行走街上,我彷彿跳脫出這個世界、這場遊戲,以一種全然澄靜的心靈來看著這群被綁在街上的人們。他們有的為情所苦、有的為錢所憂……等,他們有各種不同的故事等著我去挖掘。觀察著這街上的一切,不論是市井小民抑或名媛富豪,這些都融於這背景為城市的舞台劇裡。沒有串好的劇本,沒有事先的排演,每一幕都是用最真實的人生故事來演出。

走著走著,似乎能一一走進每個人的故事裡,再改寫出自己的劇本。街上微風拂來,秋意漸襲,在葉子片片凋落的時刻,是否又有更多故事展開或作結?在這蕭瑟的傍晚我思考著,這一天,滿載而歸,在每一次的城市旅程裡,我總能用這一雙腳,走出更多的想法,蒐集到更多的故事,寫下滿滿的劇本。我想,這也是黃明正堅持用步行、倒立的方式來看這世界,因為這是最慢卻也是最能夠牽起與這個世界連結的方式。我不禁想說,我行,我思,故我在。(33期6隊26教191林姿儀)

 【作品四】

時常聽人家說道:「台灣有著美麗的風景。」而我卻認為這片土地最漂亮的不是風景,而是生活在這道上的人。

我喜歡走路。並不是因為運動,古人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在行走之際,觀察沿途的人、事、物,才是一次次旅程的目的。這個我們所處的世界交替更迭,速度快得使我喘不過氣,是否這城市的人全都上緊了發條在生活呢?生命會自己找到出口。於是拿起了包包,我開始了一個人的旅行。

還記得是個夏末秋初,舒適沁人的季節,隨手買了張單程車票,便開啟了旅程,我沒有目的地,也不知將往何處去,但內心深處總有一股力驅使著我前進。獨自站在車窗旁望著窗外一幕幕景色,我想,我們都太壓抑了。這事件變得愈快,我們就應該走得愈慢,適時緩和自己的步調,不知不覺我來到了一個鄉村,一進入村里,便看見一群小毛頭追逐玩耍的景象,好不天真,我獨自繞了一圈,依然的農田;依然的矮房;依然的路。而我,卻好像不是依然的我,這是我生長的地方。我從沒想過,在吵雜擁擠、熱鬧喧囂的城市外,還有著數十年如一日的純樸鄉村,我就像個武陵人一班入了桃花源似的,人士應該要回歸本質的,而我卻不知道自己成長了,

在思考這得同時,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讀是什麼都會永遠不變的。

在行走思考之際,我感受到了世界的變化,兒也從中汲取生命寶貴的經驗,世界可以快,我們當然也可以慢,古人陶淵明讀書每有會意,使欣然忘食,我要說:「生活,在沒有會意,走路築夢踏實。」在感到無助煩悶的時候,別猶豫開始一次次的旅行,感受這世界的美好與創造自己的獨立思考吧!(33期6隊26教184號官郁富)

  【作品五】

夏日的午後,刺眼炙熱的陽光褪去了溫度,徐徐吹來輕柔微涼的風,浮動著我的心靈,像是一雙看不見的手,簇擁著我踏著輕快的步伐,走在鄉間小道,曲曲折折地向山坡,前進。

隨著步伐與步伐間的交替,簡單而純粹的動作,心靈似有一陣陣沁涼的水源注入,淨化了裏頭的髒污混濁的思緒。最後,抬頭遠眺綴滿星子的夜空,讓思緒隨者腳步放慢、沉澱、淨空。在那剎那,我彷彿與腳下的大地融為一體,但受到樹枝吱呀地揮舞著手臂,晚風婆娑地輕拂過身上的青草地,瀰漫著清冽爽朗的土壤混著青草的香氣。此刻我擁著天空,天空擁著渺小的我。

城市的腳步,總是令人懊惱。高跟鞋扣扣地往我的方向逼近,即便是在身後,仍然感知到它的靠近。只好加大步伐試圖遠離它,但她總是窮追不捨地追趕著我,讓自己的步伐,陷入了城市的節奏之中。

我懷念鄉間的景色,我想找回原本的步伐,於是我放慢速度,讓城市的人自行競賽。我,將之隔離在外。沉澱,慌亂的思緒。控制,自己的步伐。讓世界以我的步伐速度運行。我。在行走之間,找回了自己的步調,找回了澄清的思緒。

我漫步於這城市,思考著。(33期6隊26教191號呂佩玲)

【作品六】

我們生活在一個以光速前進的世界,似乎不能夠停下腳步的,日復一日,我們以極快的腳步開啟日子,又以極快的步伐結束日子。有時候這麼走著,我幾乎要懷疑下一秒自己的雙腳將會以最複雜的方式打結,然後我會「碰」一聲地倒下。

身邊的每個人也以極快的速度運作著,我的父親,也一樣。在我還上能享受一絲慢步調的小時候,他就已經像顆馬達,每日,他就這麼匆匆地開始轉動,匆匆從我身邊閃過,連停下來抱我的時間也沒有。 他用太快的步調前進著,忙碌著,而我只能在後頭,看著大步往前奔跑的背影。

但漸漸的,我也必須奔跑起來,漸漸的,我追上他那原本高大的背影,漸漸的,我能夠與他並肩。「可以等我一下嗎?」我說。然後我伸手勾了他的手,兩個人一起停下。

那麼多年了,記憶中父親似乎很少這樣停下來安靜的看著我;那麼多年了,他依舊用那麼快的步伐在往前走;那麼多年了,他似乎是第一次停下他那永遠做不完的工作,停下他那急促的腳步。那麼多年了,我才得以和他一起享受一個不是快轉到失速的世界。

他停下來了,而我也停下來了,世界也停下來了,那時空的靜滯感是打從一開始,就一直是飛快前進的我們不曾感受過的寧靜。一直以來,他都走得太快了,沒有好好停下腳步,看看世界的美好,感受身邊的事物。

後來,父親退休了。抽走工作,他突然多了很多的時間,慢慢的生活,和他並肩走在公園的小徑,突然發現,我不再只是能看著他的背影,而是能與他勾著手並行,用很慢很慢的步調。我們可以一邊走,一邊聊天,聽他說他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一邊走一邊享受拂過臉上的清風。放慢下來的行走之間,我們似乎逐漸找回了過去消失的那些美好時光和相處時間;放慢下來的行走之間,他似乎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美好;放慢下來的行走之間,讓我們體會到先前的急促有多麼的浪費。

這是一個以光速在前進的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著許多的改變,但看著父親,從年輕開始的庸庸碌碌,埋首工作,一直到年老,才終於在放慢的行走之間,體會人生,不免時刻提醒自己,其實可以再走慢一點。(33期25教江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