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屈原概說

屈原概說

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節錄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於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自屈原沈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弔屈原。……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弔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

【註釋】

1 博聞強志: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2 嫻:熟習。

3 任:信任。

4 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5 害:妒忌。

6 屬:ㄓㄨˇ,寫作。

7 伐:自我誇耀。

8 疏:疏遠。

9 聰:聽覺靈敏,此處指明辨是非。

10 幽思:苦悶深思。

11 離憂:遭受憂愁。離,通「罹」(離),遭受。

12 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

13 慘怛:憂傷,悲痛。怛,ㄉㄚˊ。

14 間:挑撥離間。

15 《國風》:描寫男女戀情之作,但卻不是淫亂 。《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間歌謠所組成,有十五國風,一百六十篇。

16 《小雅》:雖然表露了百姓對朝政的誹謗憤怨之情,但卻不主張公開反叛。亦《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後期和東周初期貴族宴會的樂歌,小部分是批評當時朝政過失或抒發怨憤的民間歌謠。

17 約:簡約。

18 微:精深,幽微。

19 稱文小:指《離騷》中多引述花草樹木等細小事物。指:通「旨」,意義。

20 舉類邇:指《離騷》所稱引的都是眼前習見的事例。邇:近。

21 自疏:自己主動疏遠,這裡指不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22 濯(ㄓㄨㄛˊ)淖(ㄋㄠˋ):洗滌污垢。此處以喻超脫世俗。

23 蟬蛻(ㄊㄨㄟˋ):蟬蛻之殼,此處以喻解脫。

24 滋:混濁,污黑。

25 皭(ㄐㄧㄠˋ)然:潔白的樣子

∮ 補充說明:

一、《屈原賈生列傳》是屈原、賈誼兩人的傳記,他們雖非處同時代,但兩人遭遇多有相似因此司馬遷把兩人同列於一篇:

(一) 才高氣盛

(二)忠而被毀、遭貶

(三)在文學上成就卓著

二、作者筆端飽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

司馬遷自己也同樣是才高氣盛,因忠而遭受不幸,所以他表面上寫屈原、賈誼,實際上也在寫他自己,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三、一邊敘事,一邊議論抒情

 

二、班固〈離騷序〉

「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然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亦貶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稱崑崙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政、經義所載。謂之兼詩風雅,而與日月爭光,過矣。然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司馬遷說屈原之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論語.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三、問題討論:閱讀以上兩篇文章,回答問題

(一) 楚懷王疏遠屈原的原因是什麼?

(二) 請結合以上兩段文字,說明為什麼班固會批評屈原「露才揚己」?

 

四、生平資料

(一)原受到懷王的重用,讓他「造為憲令」,即主持國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項,但當時朝廷佞臣充斥,與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靳尚心懷嫉妒,與屈原爭寵。屈原起草憲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奪其稿,屈原不給,他就向懷王進讒言,說:「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誇耀)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懷王昏庸,不加辨明,怒疏屈原,改任屈原為三閭大夫。(屈氏、景氏、昭氏)

(二)屈原在外交政策上,主張聯,這是對國有利的策略。屈原被疏遠後,張儀使,以土地誘惑懷王絕交,懷王貪利,改變外交政策,結果吃虧上當。而後懷王惱怒,輕率兩次出兵伐,被秦國打得大敗,還喪失了漢中之地。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兩國聯姻,要與王會面,屈原諫阻說:「,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之子子蘭卻勸懷王前往,懷王去了秦國,果然被扣留,三年後客死於國。這期間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漢北地區。

(三)楚懷王死後,長子頃襄王繼位,以其弟子蘭為令尹。然而子蘭非但不思己過,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頃襄王誹謗屈原。頃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區。屈原輾轉流離在今湖南洞庭湖、湘、沅流域一帶,大概有九年之久。他的許多悲憤詩篇,如〈九歌〉、〈天問〉、〈招魂〉及〈九章〉部分作品等,就創作於這個時期。

(四)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二七八),白起率領大軍南下,攻陷(今湖北省江陵縣),毀了國的宗廟。屈原看到國家淪喪,人民流離失所,感到理想和希望破滅,於是在無限悲憤的心情下,投汩羅江自殺,傳說日期是五月五日。

五、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一)愛國思想和高潔人格:屈原熱愛國家、百姓,堅持政治理想,反對惡勢力的高潔品格,其本身就像一篇壯麗的詩篇,對歷代作家產生了影響。

(二)開創重幻想的浪漫傳說:《詩經》是寫實文學的代表,屈原則運用大膽誇張、奇特想像,開創一種新的傳統,成為浪漫文學的代表,從此「風」、「騷」並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典範和評論詩歌的最高準則。

(三)發展《詩經》的表現手法:《詩經》大量運用比興,但往往是一首詩中的片段,用法單純;屈原把比、興主客體融合為物與我、情與景彼此交融,形成一系列獨立的意象,在詩歌中有著重要的象徵、寄寓作用。這種「寄情於物」、「托物以諷」的表現手法,對我國古代詩歌創作有極大影響。王逸《楚辭章句》:《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饞人妄;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一作飆風雲霓以為小人。

(四)創造騷體新的文學樣式:屈原打破《詩經》的四言格式,創造了句式參差、多用「兮」字的騷體(後來被稱為「楚辭體」)。它對漢賦的產生有直接的影響,並且是詩歌由四言演化為五、七言的一個很重要的過渡。《文心雕龍.辨騷》: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六、作品簡介

屈原的作品,在《史記》本傳中提到的有〈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懷沙〉五篇。《漢書.藝文志》載屈原賦二十五篇,未列篇名。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所載也是二十五篇,為〈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部分為屈原作)、〈遠遊〉、〈卜居〉、〈漁父〉,而把〈招魂〉列於宋玉名下。可知對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歸屬和真偽,漢代就存在爭議。大致說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招魂〉仍應遵從《史記》之說,視為屈原之作;〈遠遊〉、〈卜居〉、〈漁父〉,則偽託的可能性為大。

(一)〈離騷〉:班固:「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離騷」即罹憂、遭患難之意。此篇基於憤懣而寫,共373句,2490字,敘事兼抒情,完整記錄屈原一生追求理想、終歸幻滅的過程,氣魄雄偉、詞情悲壯,又稱〈離騷經〉、〈騷經〉,金聖歎列為六才子書之一。〈離騷〉是一篇具有深刻現實性的浪漫主義作品,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詩人於筆鋒之下大量驅使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日月風雲、山川流沙等,構成一幅異常雄偉壯麗的完整圖面,浪漫主義的特色鮮明。全詩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揭露楚國貴族結黨營私、違法亂紀、嫉害正人等種種醜行,傾訴了作者救國無門的苦悶與堅持理想的決心。

(二)〈天問〉:作於頃襄王時,共374句,1553字,為屈原第二長詩。〈天問〉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奇文,「天問」即問天,全詩以問句構成,四言為主,四句一組,參差錯落,靈活變化,就自然現象(天體)、歷史記載、神話傳說(天道)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從中可見詩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宇宙、人生、歷史觀)。作者在篇中所提出關於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問題中,保存了不少的神話傳說和古史材料。

(三)〈九章〉:是屈原九篇作品的總名,非一時一地之作,為後人輯錄而成。其中〈橘頌〉是屈原早期之作,〈惜誦〉是在懷王時被疏以後的作品,〈抽思〉則是被流放漢北時所作,其餘六篇都是屈原在頃襄王時被流放江南所作。它們都是政治抒情詩,思想內容大都與〈離騷〉相同,抒寫作者憂國憂時的苦悶,表現其不同流俗、堅貞不屈的性格。

(四)〈九歌〉:是屈原根據楚國民間祭歌加以潤飾所成,深具原始宗教藝術與神話色彩。名為「九歌」,實有十一篇,篇目如下:〈東皇太一〉(迎神曲,祀天上之尊神)、〈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送神曲,全組詩的尾聲)。其中十種神靈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1、天神—東皇太一(天神之貴者)﹑雲中君(雲神)﹑大司命(主壽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東君(太陽神)

2、地祗—湘君與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

3、人鬼—國殤(陣亡將士之魂)

王逸《楚辭章句》: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

(五)〈招魂〉:是屈原流放江南時,根據民間習俗寫的一篇招魂詞。主旨有二說,其一為屈原為懷王招魂,其二為屈原為自己招魂。從作品中對建築、陳設的描寫來看,為懷王招魂之說較符合作品內容。詩中反映出作者對國家鄉土的眷戀之情。

 

七、與屈原有關的作品

(一)宋/司馬光〈屈平詩〉:

白玉徒為潔,幽蘭未為芳。窮羞事令尹,疏不忘懷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舊鄉。空餘楚辭在,猶與日爭光。

(二)宋/梅堯臣〈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 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沅湘碧潭水, 應自照千峰。

(三)宋/劉克莊〈賀新郎.端午〉: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綵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弔千古。

(四)明/邊貢〈午日觀競渡〉: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屈原概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