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作品一】
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某人在天堂欲尋找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天使引導他來到一個貧窮煤炭工人的靈魂面前,悄悄回答,此人就你所要找的人。偉大的軍事家卻是煤炭工人,此故事寓意才華會因現實壓迫而不得發揮的無奈,也是現今社會問題造成的結果——事與願違,世界在貧窮、戰火等阻礙與意外碎礫中蹣跚運轉,種種外力使太多的天賦之才遭埋沒與淡忘。若是驅離這一切絆腳石,促進世界的繁榮不知能多麼進步?這便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一個完全平等、公正而富足的環境,使人人皆能享有足夠且適性的培育,皆能得其所需而發展。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混亂與不平等充斥的社會不過淪為空話。試想或許在非洲的貧窮地區存在媲美愛因斯坦的人才,然為何此人必須受限於飢餓等生存壓力,平白浪費其才華?或許台灣離島偏鄉從不乏超越都會學子的資優生,為何他們必須因資源與貧富差距,任其天賦遭埋沒?當然不只學術,也可能音樂才氣受制於社會期待而轉攻醫界或體育長才最終歸於修車業等等。因此一句話總結,一個我理想的世界便是「順應天賦,無阻無礙」。世間並非無千里馬,伯樂卻鳳毛麟角。作為伯樂的整體環境若能平等富足、人人同享,社會的效率與進展必能一日千里。(二讓李昀庭,481字)
∮ 老師說:由故事說起,卻能簡潔陳述故事,不容易。利用故事帶出自己所期待的世界,想法非常好。全篇文字精煉,事例充分,是一篇佳作。
【作品二】
從古至今,我們總是被無盡的框架束縛,最外層是看外表、第二層要你功成名就、第三層是你符不符合社會的道德桎梏⋯⋯一層一層,像俄羅斯娃娃精緻的陶瓷臉蛋,看似漂亮華貴,卻總讓我們得不到解脫。於是,所謂「理想」由此而生,我們在一層又一層無法掌控的絕境中幻想著有這麼一個地方,那裡沒有紛擾、盛世太平⋯⋯然而烏托邦到頭來總成了反烏托邦,理想均富從始至終只是共產的美好妄想。這也讓我們不禁思考,這樣的世界真的就能算是理想嗎?沒有煩惱與苦痛的世界,就能夠快樂了嗎?
有段歌詞讓我印象十分深刻:「若無貪嗔,若並無煩惱,又怎能叫我一步三回頭?」確實,人世間所有愛恨情仇、喜怒哀樂,若無仇恨與哀怒,則情愛與喜樂又憑什麼被定義為美好?從前,我也曾希望有個理想世界,那裡沒有謊言、沒有功利、沒有悲傷、沒有憤怒,有的只是無盡的鳥語花香和取之不盡的資源,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但這樣又何嘗不是最可怕的事情?尚有天地萬物約束的人類都顯得如此跋扈了,如若有朝一日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制裁人類,那我們又該變成什麼樣子?像桃花源總會破滅、像社會主義到頭來成了人人懶惰的藉口,這便是為什麼前人幻想的烏托邦總是以失敗告吹。
那麼我心中真正的理想世界又是什麼樣的呢?其實,我認為真正的理想世界應存於每個人心中。可能是低頭匆匆一瞥的、險惡柏油路隙間掙扎著盛開的野花,也可能是早晨起來、和對門鄰居溫暖的一個微笑。其實理想並沒有那麼遙遠那麼虛幻,偏偏我們常被嗔癡、厭惡、仇恨蒙蔽了雙眼,也常被世俗施加的壓力打得抬不起頭。我們總說厭世,可人生在世,本就不可能無病無痛、無爭無搶,還人人都快樂。但如果每個我們都能多愛這個世界一點點,對這個世界多懷抱一點溫暖,那理想世界,卻又有何難呢?(沈姵㚬,712字)
∮ 老師說:從反思的角度,提出纏人以為的理想世界,未必是真的理想世界,相當精彩,美中不足的是,外圍的鋪陳大過對於理想世界的陳述。
【作品三】
我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人人存著善念,彼此相互包容的社會。
人有百百種,我們面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時,難免會發生衝突、摩擦。我常告訴自己,若能接受並理解他人與我的相異之處,那自然是好;若是不能,我覺得也並無妨。但我認為,若此人是善良的,那我們就無權對其恨之入骨,或者對其進行無中生有的抹黑與人身攻擊。
現代社會,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過分發達,使得資訊流通快速;言論自由的保障以及網路的匿名性,使得人們日漸口無遮攔。網路暴力也成了新型態的霸凌模式,受害者被許多素昧平生的人惡意攻擊,只因他們看了某段或許連前因後果都交代得不清楚的評論。有多少人因此受到公眾輿論的撻伐,多少人因此有了想不開的念頭,人們總在憾事發生時才在虛情假意的做那於事無補的檢討、扼腕,風聲過後又繼續逞一時的口舌之快。若是人人都能多懷抱一點善意,在譴責一個人之前,先想想此人是否真有如此窮兇惡極?再想想此人的好,難道沒有其他辦法得以解決問題?若是出言不遜中傷了善良的人,豈不反倒是發言者心存歹念?
沒有唇槍舌戰、沒有惡意辱罵、人人相互尊重包容的社會,乃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世界。(陳欣瑜,463字)
∮ 老師說:這是一篇結構完整、文辭流暢的作品。第一段先提出理想社會的內涵,二、三段層層遞進,說明原因,設喻舉例,內容充實。
【作品四】
日新月異的科技是否成為了阻擋情感一道無形的牆?高聳的水泥建築什麼時候成為華麗的囹圄?人們之間變得冰冷無情,被困在小小的螢光幕裡,匆匆的過每一日,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停下來看看身邊的風景,關心周遭的人。
我心中的理想世界是一個溫暖互助的世界,不需要很便利的科技或新穎的建築,因為那些並不是真正重要的事,真正重要的是人們願意彼此關係和付出的心。我希望這個世界如桃花源記中「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場景一般,人們能有一顆懂得為他人著想的心,願意對身旁的人事物多一點留意,遇到陌生人時樂意主動關心,看到環境髒亂時願意捲起袖子幫忙,不再只顧好自己,只在乎私利,而是能想到別人,發自內心的在乎和關懷,散發出小小的火光,照耀他人也點亮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中人們能敞開心胸分享自己的資源和快樂,當自己有能力時就成為為他人付出的人,是個共享的社會。
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情感交流,透過最真實的交流真正的了解對方,不會隨意幫他人貼上標籤,讓每個人都獨特而自由的活著,彼此的溫暖和互相關心讓社會充滿凝聚力,衝突不再發生,也不會因為利益而勾心鬥角,不會發生奸謀和盜竊,治安良好,每個人都能閒適知足的生活,這就是我心中的理想世界。(王姿璇,499字)
∮ 老師說:此篇以「溫暖互助的社會」為陳述重心,且能為找這個觀點並引用〈桃花源記〉的資料進行陳述,是一篇結構清晰完整的作品,如果在修辭上更求新麗,將會更好。
【作品五】
所有人都說著同樣的語言,用著同樣的標準,信仰同一個宗教或者都不信教,有著相同的膚色,接受相同的教育,這就是我的理想世界,我的烏托邦。
世界的隔閡,很多是語言不通的後果,譬如閩客的不合多數是為此;有不同的標準,就會有比較,就會有地位的不對等;對宗教的不同想法,造成了許多所謂的「聖戰」;同樣的膚色,從最顯而易見的外表來消弭種族間的隔閡;相同的基礎教育,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得到最多的知識。
但這一切,全建立在道家的小國寡民思想上,而且必須是一群同樣認同這些規準的人,從實驗法則中可以得知,變因越少,你越能掌控這個實驗,烏托邦也是如此,人心是個變因,人數一旦多了起來,可能的結果就會以數量級的成長。但這個世界趨向混沌,越是完美的、標準化的,越不可能存在的久,這個烏托邦,只能夠存於一代人之間,畢竟我們無法掌握每個人的想法,一旦有,那必定是掌控。(陳佩伶,365字)
∮ 老師說:想法非常好。文中引用到家的資料,可以使說明更加深刻,但要注意:道家是不設標準的。
【作品六】
我心中的理想世界是世界上的人都不再用異樣的眼光去批評與自己不同的聲音。每個人都能做自己喜歡的自己、勇敢的當心中那個渴望發聲的自己。或許我們沒辦法每個人都互相彼此相愛,但我希望至少要包容每一個特殊的個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愛著自己。我的身邊有許多很有想法的朋友,但很多人害怕出聲,因為我們總是在不知道一個人的個人生活前,就惡意的批評某個行為、想法。這些評論或許是不經意的玩笑,卻可能對其他人是無法傷害的點。這些玩笑、這些惡劣的批判,讓多少可能發光發熱,或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做自己的人又打退堂鼓?我才17歲,卻已經看到這麼多無意重傷而使一個人害怕做自己的狀況,因此我希望我心中那個理想的世界,這種事情不要再發生,而是能讓更多人願意接受最真實的自己。(呂沂臻,320字)
∮ 老師說:這是一篇有想法的作品,原作中,「我」、「我希望」出現的頻率稍多,應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