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陳康寧〈在臺灣的民主社會裡,「公民儒學」可以提供怎樣的哲學思考?〉

陳康寧〈在臺灣的民主社會裡,「公民儒學」可以提供怎樣的哲學思考?〉

東方

儒家強調故事調節在人際脈絡中的重要性,也就是重視每個人的「故事地位」,關於「故事地位」,鄧育仁教授解釋:

「故事地位的基本要求:每一個人都有新啟一段故事情節,以及賦予或調節行動意涵的地位;沒有人是其他人的附屬,或只是別人生活故事裡的道具,而尊重一個人最起碼的要求是承認他新啟情節、調節意涵的故事地位。」

也因為承認每個人的故事地位,才會尊重每個人生活脈絡所構成的事物認知、價值取向和道德判斷之差異,而尊重是調節深度問題、有效溝通的起碼條件。儒家之所以重視每個人的故事地位,來自對人的生命關懷(惻隱之心)。不同的價值取向、文化認同,來自每個人的「生命故事」(生命的歷練、成長的背景、遭遇的經驗等)的不同,而儒家重視每個人的「故事地位」的傳承,卻可以在多元價值衝突的調節上有所助益。

西方

臺灣是年輕的民主國家,若想透過哲學理論來使得民主運作更加完善發展,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無疑是非常好的資源。但是羅爾斯的理論,奠基在西方康德哲學的「自主」(autonomy)傳統,而臺灣要汲取西方的哲學理論,不能直接原封不動的挪用,而必須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找到結合的基礎,如此才可以發展出健全的民主制度。

羅爾斯提出的兩大正義原則,第一原則為自由平等原則(在政治上人人享有基本自由與權利),第二原則又細分為機會公平原則(人人享有公平的工作機會)和差異原則(在經濟制定上,要以處於經濟條件受益最少的族群有著最大的利益為原則)。羅爾斯提出的正義原則,毫無疑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卻是基於歐美的深厚民主傳承中所制定出來的正義提案。

羅爾斯提出的兩大正義原則,在歐美用來調節彼此說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是因為在歐美的民主傳承中,可以接受立足在正義原則的政治觀點,分歧的只是,大家對於具體落實自由平等或機會平等的想法都不同,因此,分歧主要是「權衡問題」,而不是「深度問題」。

多元價值社會

鄧育仁教授在《公民儒書》透過儒學的「故事傳承」來結合羅爾斯的「民主傳承」。

儒家的政治主張是以「關懷弱勢、減少苦難」為核心,如齊宣王詢問「王政可得聞與?」孟子回答「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儒家會擔心生活在貧窮困苦底線下的人民,因為社經條件的關係,失去實質的自由平等,或該有的政治地位被典當掉。對於這些弱勢的人,不應該只是施捨、經濟上補助或憐憫,而是在政治上賦予他們發聲和參與的地位。因為參與政治或公共事務,也是重要人生歷練的一種。

我們可以了解到: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故事,而這些不同的故事都能讓自己最終成為有德之人,尊重每個人的「故事地位」是落實仁政的生命必經階段。而在參與公共事務中,面對各種歧見爭論,儒者一定會要求自己體會、重視每個人的「故事地位」,即使是弱勢族群,同樣也必須聆聽他們的故事。因此,在臺灣的民主社會裡,儒學的「故事傳承」可以結合西方的「民主傳承」以發展出提供一種調節「多元問題」的「公民儒學」。        (節錄自「哲學新媒體」網站)

陳康寧〈在臺灣的民主社會裡,「公民儒學」可以提供怎樣的哲學思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