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與小康」歷屆試題
1.下列關於「經」、「傳」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孔子的著作稱「經」;仲尼弟子的著作稱「傳」 (B)《詩經》中的〈雅〉、〈頌〉是「經」;〈國風〉是「傳」 (C)《春秋》是「經」;《左氏》、《公羊》、《穀梁》是「傳」 (D)六經亦稱「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 (E)《論語》、《孟子》本非「經」,後世才升格為「經」,可見經、傳的地位並非固定不變。 〔94學測〕
答案:(C)(D)(E)
解析:
(A)漢代獨尊儒,對孔子編定的典籍獨稱為「經」。如《春秋經》,而解釋「經」的稱「傳」,如:《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並非稱仲尼弟子的著作為「傳」。(B)《詩經》有六義:〈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詩經》的內容、分類;「賦、比、興」則為詩的作法。(E)《論語》在南朝 劉宋時與《孝經》合為一經,至唐文宗 開成二年,分為二本經書。《孟子》原列子部,到後蜀 孟昶刻石經於成都學宮時,才加上《孟子》。南宋時,列入十三經。
2.下列有關經書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是中國古代南方文學的總集 (B)《尚書》保存了秦漢之際的典章制度 (C)三禮指《周禮》、《儀禮》、《禮記》,其中《周禮》又稱《周官》 (D)《易經》中的八卦可以代表八種不同的象,如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 (E)《春秋》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左傳》特點在詳述史事。 〔100學測〕
答案:(C)(D)(E)
解析:
(A)《詩經》是中國古代北方的詩歌總集。(B)《尚書》為記錄上古政事的史書,是虞、夏、商、周四代王室的政治歷史檔案文獻彙編。其內容亦非「典章制度」。
3.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禮記‧檀弓》)
睆:明亮。
簀:席子。
(A)樂正子春擔心曾子睡不著,故要童子勿執燭火
(B)曾元希望曾子換席子,以不負季孫賜簀的美意
(C)曾子責怪曾元不懂得變通,不如季孫善體人意
(D)曾子認為不宜逾矩,故堅持要曾元為他換席子
(E)曾子以為:因愛而姑息對方,反可能傷害對方 〔103學測〕
答案:(D)(E)
解析:
(A)童子執燭火,只是為了照明。(B)曾元希望曾子暫時不要換席子。(C)曾子沒有責怪曾元不如季孫善體人意。(D)從「吾得正而斃焉」,知曾子認為不宜逾矩。(E)從「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可知曾子以為「因愛而姑息對方」是不對的。
4.杜甫〈客至〉:「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前後二句都各自具有因果關係,下列文句也屬於這種句式的選項是 (A)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B)讒邪進則眾賢退,群枉盛則正士消 (C)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小人難事而易說也 (D)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E)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03指考〕
答案:(B)(D)
解析:
題幹: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因為)盤飧市遠(所以)無兼味,(因為)樽酒家貧(所以)只舊醅。(A)前後二句各自具承接關係。「而」為連詞,相當「就」。謀閉(就)不興,盜竊亂賊(就)不作。出自《禮記‧大同與小康》。(B)前後二句各自具因果關係。「則」為連詞,猶「所以」。(因為)讒邪進(所以)眾賢退,(因為)群枉盛(所以)正士消。出自《漢書‧楚元王傳》。(C)前後句各自具轉折關係。「而」為轉折連詞,相當「卻」。君子易事(卻)難說也,小人難事(卻)易說也。出自《論語‧子路》。(D)前後兩句各自具因果關係。「而」為連詞,猶「所以」。句意是:(因為)質的張(所以)弓矢至焉,(因為)林木茂(所以)斧斤至焉。出自《荀子‧勸學》。(E)前後句各自具承接關係。「則」,連詞,相當「就」。居廟堂之高(就)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就)憂其君。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5.某校為弘揚儒家、墨家思想,特將新建的兩棟大樓命名為「歸仁堂」、「兼愛樓」,若欲彰顯命名宗旨,則川堂懸掛的字幅依序應是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B)愛人利人以得福,惡人賊人以得禍/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C)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 [106學測]
答案:(C)
解析:
(A)出自《論語‧泰伯》/《中庸》。→「弘毅」、「任重道遠」、「親親」皆為儒家所重,故知前後兩則皆屬儒家。(B)出自《墨子‧法儀》/《禮記‧禮運‧大同與小康》。→前則談「愛人利人」而不言親疏之別,與墨家「兼愛」之說相近。後則為熟悉的〈大同與小康〉課文內容,知是儒家。(C)出自《論語‧顏淵》/《墨子‧兼愛》。→前則「守禮」,為儒家所重。後則「視人如己」,乃墨家精神。(D)出自《論語‧雍也》/《孟子‧告子》上。此段主旨在說: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前則「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乃熟悉的儒家之論。後則只談人對於自身的感受,不及於其他,雖有「兼所愛」等語,但不是墨家。
語譯:
(A)士人的心志不可不遠大堅毅,因為所負的使命重大而且路途遙遠/仁,是做人的法則,以親愛自己的親人最為重要。(B)愛護他人、利益眾人,以此能得到福祥,厭惡他人、傷害別人,以此會得到禍殃/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親長,不只是慈愛自己的子弟。(C)不合禮的事不要看,不合禮的話不要聽,不合禮的話不要講,不合禮的事不要做/看待別人的封國像看待自己的封國,看待別人的封邑像看待自己的封邑,看待別人的身體像看待自己的身體。(D)自己要立身,也要使他人能立身;自己要通達,也要使他人能通達/人對於身體,每一個部分都愛護;每一個部分都愛護,便每一個部分都會加以保養。人沒有對任何一尺一寸的肌膚不加以愛護的,便沒有對任何一尺一寸的肌膚不加以保養。
6. 如果我們把古代五經博士或經學專家請到現代社會,以其專業知識提供協助,就經書內容與職務作最適切組合的考量,下列安排適合的選項是:(多選) 【93學測】
(A)請「尚書」博士擔任駐外大使
(B)請「春秋」博士擔任國史館館長
(C)請「易經」博士擔任法務部部長
(D)請「儀禮」專家擔任警政署署長
(E)請「爾雅」專家擔任國語辭典編纂顧問
答案:B、E
解析:
(A)《尚書》:中國最早的一部史書,記言的篇幅約十之八、九,〈堯典〉、〈禹貢〉等篇兼及人事。與外交關係不大 (B)《春秋》:編年紀事,以魯史為主,兼及同時代他國之事。與歷史有關,可為國史館館長 (C)《易經》:初為卜筮之書,經〈十翼〉補充闡釋,乃成為哲學之書。與法務沒有關係 (D)《儀禮》:又稱《士禮》,內容記古代禮儀。廣義來看,可為內政部;狹義來看,可為社教司。與警政署的交集不多 (E)《爾雅》:是一本最早講字義類別的字書。即使是編國語辭典也難脫字義,可為編纂顧問。
7. 韓愈〈師說〉:「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聃。閱讀下列有關老子、孔子論「禮」以及後學的相關討論,選出解釋適當的敘述:(多選) 【108學測】
(A)依老子的看法,人間若有「道」,便無須用「禮」
(B)孔子「玉帛云乎哉」的看法,即憂心「禮」僅「尚其意不尚其文」
(C)吳子良認為:「禮」的形式與內在應為一體,老子有矯枉過正之弊
(D)吳子良和朱熹都認為:老子對「禮」缺乏深度認知,故評論有失偏頗
(E)朱熹認為:〈禮運〉所云:「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與老子對「禮」的看法相似
答案:ACE
解析:
(A)老子認為失道、失德、失仁、失義之後才有了禮。所以道存,則無須用禮 (B)孔子憂心「禮」僅「尚其文不尚其意」 (C)由「然使文而可廢,則意亦不能獨立矣。此老子鑑文之弊,而矯枉過正之言」可知 (D)(E)朱熹認為老子之語可與〈禮運〉的義理相通,他不認為老子有失偏頗。故(D)錯誤,(E)正確。
題幹語譯:
(1) 老子:失去「道」之後才有「德」,失去「德」之後才有「仁」,失去「仁」之後才有「義」,失去「義」之後才有「禮」。「禮」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
(2) 孔子:禮呀禮呀,難道只是說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難道只是指鐘鼓之類的樂器嗎?
(3) 吳子良:老子對於禮,注重內在涵義,不注重外在儀節,然而假使外在儀節廢除了,那麼禮的涵義無法獨自存在。「禮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這句話是老子看到禮外在禮節的弊端,而糾正過度的言論。
(4) 朱熹:老子曾經擔任柱下史,因此對於「禮」自然是通曉了解的,所以他能對孔子把禮闡釋得如此精妙。只是他又說這些禮儀規矩不使用也是可以的,就像聖人(從心所欲不踰矩)刻意使用禮,反而多此一舉,所以才這麼說。〈禮運〉說:「陰謀因此發生,戰爭因此興起」這些話,便接近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