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on 4 月 9, 2020 | 0 comments


第七課 過秦論補充教材

壹、寫作背景

1.漢文帝時期的盛世,為「文景之治」前期。

2.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但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貴族「淫侈之欲,日日以長」(賈誼〈論積貯疏〉);豪門大量侵吞農田,迫使農民破產,「賣田宅,鬻子孫」(鼂錯〈論貴粟疏〉),以致「易子而咬其骨」(賈誼〈論積貯疏〉)。農民流離失所,飢寒交迫。

3.懷有改革時政抱負的賈誼對此現象深感不安,寫了著名的治安策(後代「萬言書」之祖),從正面論析時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同時寫下過秦論,論史諷諭,委婉批評當時的政治

4.全文用鋪陳排比、渲染對照等手法,對秦朝興亡作具體的陳說,得出秦亡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

貳、作者

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賈生名誼,雒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徵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於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破格提拔),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天下和洽(太平和睦),而固當改正朔(正,一年的開始;朔,一月的開始,改正朔,就是改定曆法),易服色(指車馬服飾的顏色),法(訂立)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草擬)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來不及)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要求諸侯都要到自己的封地),其說皆自賈生發之。於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旣辭往行,聞長沙卑溼,自以壽不得長,又以適去(適:貶斥,譴責),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

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鴞飛入賈生舍,止於坐隅。楚人命鴞曰「服」。賈生旣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溼,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自我安慰)。……

後歲餘,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漢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行祀或郡國祭祀之後,皆以祭餘之肉歸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釐),坐宣室(漢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行祀或郡國祭祀之後,皆以祭餘之肉歸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前席指在坐席上往前移動,這是親近的表示)。旣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

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

居數年,懷王騎,墯馬而死,無後。賈生自傷為傅無狀(無成績),哭泣歲餘,亦死。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而賈嘉最好學,世世其家,與余通書。至孝昭時,列為九卿。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弔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同死生:把死生同等看待。輕去就:指不把職務上的升降看得很重。爽然:默然。)。

二、〈鵩鳥賦〉(節錄)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淵之靜,泛乎若不繫之舟。不以生故自寶兮,養空而浮。德人無累,知命不憂。細故蒂芥,何足以疑!

【語譯】活著彷彿隨波逐流,死去好像休憩長眠;淡泊得好像深淵潭水般幽靜,漂遊得好像沒有羈絆的小舟般自在。不因為活著就自我看重啊,而要保養好空靈的人性,在人世上任其浮遊。有修養的人心中無牽掛,知命順天不憂愁。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啊,有什麼值得疑慮的呢!

參、國學常識

一、昭明文選(原名「文選」)

編者 南朝 昭明太子【 蕭統 】編選,故稱昭明文選
價值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 詩文 】總集,四庫全書列於集部「總集」之首
內容 書中選錄了自先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數佚名作者的詩文辭賦七百餘篇,分為三十八類,共三十卷
選錄

標準

選錄作品以【 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為標準,所以不選「經」、「子」的篇章,「史」書中也只選錄「綜緝辭采」、「錯比文華」的論贊
注疏 李善 ,最有價值

二、文體簡介──論

釋名 文體名,論說文的一種。論斷事理之文,包括政論(如:柳宗元 封建論)、史論(如:蘇軾 留侯論)、文論(如:曹丕 典論 論文)等
作法 要求說理透澈、文辭簡潔、氣勢充沛、文情並茂,兼具說理性、文學性
流變 承襲先諸子和策士注重文采、長於雄辯的餘緒,行文波瀾起伏,文筆淋漓酣暢。如:賈誼 過秦論過秦論雖為「史論」,但實際目的是為論政)

大都圍繞一個論點,作周詳的推理論證,重見解精闢、邏輯嚴密。如:韓愈 爭臣論柳宗元 封建論歐陽脩 縱囚論蘇洵 六國論蘇軾 留侯論賈誼論
史論 原指作史者在本紀列傳之後評述所記事件或人物的文字,後來把有關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論文章統稱為「史論」。賈誼 過秦論中國古代散文中「史論」體裁的先河,也是政論文中「史論」體的開山之作

 

三、史論文章舉隅

篇 目 作者 內 容 大 意 文 章 深 義
過秦論

〔評論秦朝

的過錯〕

賈誼 經過百餘年征戰,併吞六國,統一天下,建立強大帝國,卻在短暫十五年內滅亡。文中指出速亡的原因:【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託古論今,冀望君王引之速亡為借鏡,愛惜民力,實行仁政,使國家長治久安
六國論 蘇洵 論六國因賂〔以割地獻城的方式賄賂秦國〕而亡。 「賂而力虧」,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以地事,猶抱薪救火」 引古諫今,藉戰國時六國賂而亡之歷史,諷諫北宋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失策
賈誼論 蘇軾 批評賈誼不能自用其才,操之過急,氣量狹小:「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政治家要實現遠大理想,就當等待時機;要成就宏大事業,就須禁得住逆境折磨

四、駢文與散文之比較

文體 散  文 駢     文
別稱 古文(與「時文」相對) 四六文、駢體文、駢儷文。唐朝時以「時文」稱駢文
時代 始於先,復興於 李斯 諫逐客書賈誼 過秦論為先河,盛於六朝,復興於
特點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對偶工整,詞藻華麗,聲韻和諧,用典繁多
性質 無韻
大考

題例

1.駢文:(A)駢文語句講求對偶 (B)一般用四字和六字,故稱四六文 (C)講究平仄

(D)以用典為工 (E)注重藻飾。              答案:【  全  】

2.駢文:(A)六朝最盛行 (B)南北朝最著名作家有徐陵庾信等 (C)四六文即駢文

(D) 汪中長於駢文 (E)多用典故、注重辭藻。       答案:【  全  】

肆、延伸閱讀

蘇軾〈賈誼論〉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所取者、所就者:指功業)

愚觀賈生之論(《治安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爲耶?仲尼聖人,歷試於天下,苟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慾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事見《孟子·公孫丑下》。),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爲不豫(喜悅)?」孟子曰:「方今天下,捨我其誰哉?而吾何爲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後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爲,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周勃)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爲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遊浸漬(從容不迫,逐漸滲透)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爲,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爲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爲賦以吊屈原,紆鬱憤悶,趯然有遠舉之志(紆鬱:ㄩㄩˋ,委屈鬱結。趯然:超然的樣子。遠舉,原指高飛,這裏比喻退隱)。其後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必然會不合時宜而招致困境)。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於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略:奪取。當時前秦削平羣雄,佔據着北中國,與東晉對抗,所以說「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狷(ㄐㄩㄢˋ)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頹喪),不能復振。而爲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立身處事,人要有才,還要有所忍耐,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發:泛指立身處世,也就是上文所謂自用其才)

【補充說明】

1.《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蘇軾這裏誤爲公孫丑。

2.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第二子,初封爲代王。呂后死後,諸呂想篡奪劉家天下,於是以周勃、陳平、灌嬰爲首的劉邦舊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恆爲皇帝。劉恆回京城路過渭橋時,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璽。

3.諸呂作亂,齊哀王聽到了消息,便舉兵討伐。呂祿等派灌嬰迎擊,灌嬰率兵到滎陽(今河南滎陽)後,不擊齊王,而與周勃等共謀,並屯兵滎陽,與齊連和,爲齊王助威。周勃等誅諸呂后,齊王撤兵回國。灌嬰便回到長安,與周勃、陳平等共立文帝。

4.賈誼在《治安策》的序中所說;「臣竊惟事勢,可爲痛哭者一,可爲流涕者二,可爲長太息者六。」

5.苻堅:晉時前秦的國君。王猛:字景略,初隱居華山,後受苻堅召,拜爲中書侍郎。

6.王猛被用後,受到苻堅的寵信,屢有升遷,權傾內外,遭到舊臣仇騰、席寶的反對。苻堅大怒,貶黜仇、席二人,於是上下皆服(見《晉書·載記·王猛傳》)。

7.發:泛指立身處世,也就是上文所謂自用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