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辨奸論〉

Posted By on 4 月 8, 2020 | 0 comments


蘇洵〈辨奸論〉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爲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爲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爲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爲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願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爲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爲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孰知禍之至於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注釋】

1 靜者:靜心觀察事物變化的人。

2.見微知著:看到事情的些微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真相及發展趨勢。
※ 相似詞:嘗鼎一臠、一葉知秋、因小見大
嘗鼎一臠 (ㄌㄨㄢˊ):品嘗鍋中的一塊肉,就可以知道整鍋食物的滋味。語本《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後比喻可由部分推知全體。

3.月暈而風:月亮周圍出現了白光,預示天要刮風。

4.礎潤而雨:屋中柱下的基石潮濕,預示天要下雨。
※ 墊在柱下的石頭。如:「礎石」。《淮南子.說林》:「山雲蒸,柱礎潤。」
事情的初步成就或根本。如:「基礎」、「立礎」

5.理勢:情理和形勢。

6.相因:相互因循。

7.天地陰陽之事:自然現象,古人認為風雨雷電等天文現象是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結果。

8.山巨源:即山濤,字巨源,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人,曾任吏部尚書、太子太溥,為「竹林七賢」之一。他與阮籍、嵇康不同,既有名士觀念卻不激烈,對朝廷、對禮教、對前後左右的人都能保持溫和友好的關係。他在由選曹郎調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時,想薦舉嵇康代其原職,嵇康主張是「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厭惡官場仕途,因此寫了名垂千古的〈與山巨源絕交書〉。

9.王衍:字夷甫,西晉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曾任中書令、尚書令等。王衍才華出眾,每每自比子貢。後來劉淵舉兵,王衍身負重任,但專求自保,後兵敗為劉淵所殺。

※〈世說新語‧規箴〉:

王夷甫(王衍)雅尚玄遠,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遶牀,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阻隔、妨礙),呼婢曰:「舉卻阿堵物。」

10.郭汾陽:即郭子儀,華州(今陝西華縣)人。安史之亂時,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擊敗史思明,又配合紇兵收復長安、洛陽,被封為汾陽郡王。

11.盧杞:字子良,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人。唐建宗年間任宰相,陷害楊炎、顏真卿等人,又對百姓大肆搜刮,導致民怨沸騰。

12.遺類,即後代。

13.欺世盜名: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14.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貪求。語出《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論語.子罕第九》: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15.晉惠帝:司馬衷,政治昏昧,最終釀成「八王之亂」。

※《晉書.惠帝紀》:

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

16.眩:惑亂。

17.容:或許。

18.德宗:唐德宗(780—805在位),唐代晚期的庸君,他削去郭子儀的兵權,重用盧杞,導致朝政紊亂。

19.豎刁、易牙、開方:皆春秋時齊桓公的近臣。豎刁(刁或作刀、貂)為取悅桓公,自宮為閹人;易牙長於烹飪調味,他曾烹其子為羹,以獻桓公。三人與齊桓公的長衛姬等人相與為黨,蠱惑桓公,排擠管仲、鮑叔牙等賢人。桓公死後,豎刁、易牙為了專斷朝政,盡殺群吏,立公子無詭,齊國因之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