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選──勞山道士補充講義
一、古典小說流變簡介
緣起 |
|
流變 |
|
六朝 【 筆記 】小說 |
(2)名人軼事類(志人小說):劉義慶【 世說新語 】。 |
唐代 【 傳奇 】小說 |
|
宋代 【 話本 】小說 |
|
元末明初 【 章回 】小說 |
代表作品:
|
明代 |
(1)明代 馮夢龍輯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2)凌濛初作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3)抱甕老人就「三言二拍」近二百篇小說中,選出四十篇佳作,名為今古奇觀。
|
清代 |
|
※六才子書 |
清代 金聖嘆說法,提升小說、戲曲的地位,與「史、子、集」之著作並列。
【 莊子 】(莊周著,子書) 、【 離騷 】(屈原著,騷體韻文)、 【 史記 】(司馬遷著,史書)、【 杜詩 】(杜甫著,詩集、韻文)、 【 水滸傳 】(施耐庵著,小說)、【 西廂記 】(王實甫著,戲曲〔元雜劇〕韻文) |
※綜合整理 |
|
二、重要小說卷頭語或序
水滸傳 |
紛紛五代亂離間,一旦雲開復見天!草木百年新雨露,重書萬里舊江山。
尋常巷陌陳羅綺,幾處樓臺奏管絃,天下太平無事日,鶯花無限日高眠。(邵雍) |
三國 演義 |
1.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翁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卷頭語) 2.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第一回開始話語) |
西遊記 |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濛,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需看西遊釋厄傳。 (第一回開頭詩) |
聊齋志異 |
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聊齋自志) |
紅樓夢 |
1.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石頭記 緣起詩)
2.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彩石偈) 3.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夢,古今一夢盡荒唐。 慢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紅樓夢序詩)
|
儒林外史 |
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第一回卷首詞) |
老殘遊記 |
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自敘) |
三、形音義比較
|
字形 |
字 義 |
詞 例 |
1. |
陰 |
通「蔭」,樹蔭 |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 |
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 山「陰」、淮「陰」 | ||
日影,指時間 |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典論 論文) | ||
月亮 | 太「陰」 | ||
天色昏暗 |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岳陽樓記) | ||
祕密、不光明的 | 「陰」謀 | ||
險詐的 | 「陰」險 | ||
暗中、私底下 | 不堪其苦,「陰」有歸志(勞山道士) | ||
2. |
去 |
離開 |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漁父) |
距離 | 王果「去」牆數步(勞山道士) | ||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 |||
趕走、驅逐 | 非秦者「去」,為客者逐(諫逐客書) | ||
3. |
少 |
數量不多 | 不知世之為王生者正復不「少」(勞山道士) |
吾有「少」下酒物,李郎能同之乎(虬髯客傳) | |||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醉翁亭記) | |||
稍微、略 | 往復挹注,竟不「少」減(勞山道士) | ||
或勸以「少」休(左忠毅公逸事) | |||
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明湖居聽書) | |||
賈母「少」歇一回(劉姥姥) | |||
可以「少」舒心裡的痛苦(一桿「稱仔」) | |||
缺 | 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
輕視 | 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史記 蘇秦列傳) | ||
不久 | 「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虬髯客傳) | ||
不經常 | 世間「少」有 | ||
年幼、年輕
(ㄕㄠˋ) |
「少」慕道(勞山道士) | ||
4. | 舉 | 拿起、抬起、扛起 |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赤壁賦) |
吾力足以「舉」百鈞(孟子 梁惠王上) | |||
提出 | 綱「舉」目張(臺灣通史序)/「舉」一反三 | ||
攻下、占領 | 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諫逐客書) | ||
點燃 | 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義田記) | ||
起用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衛靈公) | ||
興辦、辦理 | 規模遠「舉」、百廢待「舉」 |
4. |
舉 |
飛 | 一「舉」千里 |
生育 | 一「舉」得男 | ||
行為、動作 | 義「舉」、「舉」止 | ||
全 | 遂謂天下之大,「舉」可以如是行矣(勞山道士) | ||
5. |
薄 |
迫近 | 其門人甚眾,「薄」暮畢集(勞山道士) |
炎日「薄」茅上(北投硫穴記) | |||
義「薄」雲天、兵「薄」城下、日「薄」西山 | |||
減損 | 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 ||
輕視 | 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 出師表)/厚此「薄」彼 | ||
微薄 | 物「薄」情厚 | ||
不厚的 | 如履「薄」冰(形容戒懼謹慎的樣子) | ||
刻薄的 | 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孟子 萬章下)
〔語譯:聽到柳下惠風範的人,胸襟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宏,個性刻薄的人會變得敦厚。〕 |
||
草木叢生之地 |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楚辭 涉江)〔露申、辛夷皆香草〕 | ||
植物名【 ㄅㄛˋ 】 | 「薄」荷 | ||
6. |
翩 翩 |
鳥輕飛的樣子 | 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贈白馬王彪詩) |
輕盈的樣子 | 「翩翩」作霓裳舞(勞山道士) | ||
形容文采的優美 | 元瑜書記「翩翩」,致足樂也(與吳質書) | ||
形容舉止灑脫 | 風度「翩翩」 | ||
7. |
觀 |
道教的廟宇
【 ㄍㄨㄢˋ 】 |
登一頂,有「觀」宇(勞山道士) |
宮門、城門兩側的高臺【 ㄍㄨㄢˋ】 |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
(禮記 大同與小康) |
||
容貌儀態
【 ㄍㄨㄢ 】 |
神「觀」爽邁(勞山道士) |
四、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 旁 |
字 音 |
詞 例 |
莫 |
ㄇㄚˊ |
蝦蟆〔ㄏㄚˊ ˙ㄇㄚ〕 |
ㄇㄛˊ |
嫫母(古時的醜女)、模範、膜拜、謨猷(謀劃、計議)、摹擬、饃饃〔˙ㄇㄛ〕 | |
ㄇㄛˋ |
驀然回首、莫憑闌、求民之瘼〔瘼,疾病、痛苦〕 | |
ㄇㄨˋ |
忻慕、募款、暮年、夜幕、墓碣 | |
俞 |
ㄩˊ |
揶揄(嘲弄)、愉悅、穿窬之盜(穿牆越壁竊盜的小偷。後形容心術不正,表裡不一的人)、瑕不掩瑜(喻事物雖有缺點,但無損於整體)、始終不渝(形容意志堅定。渝,改變)、踰(逾)越、覬覦(非分的希望或企圖。覬,音ㄐㄧˋ)、桑榆晚景(晚年) |
ㄩˋ |
愈加、痊癒、諭知(告諭而使知悉。用於上對下)、家喻戶曉 | |
ㄊㄡ |
苟且偷安 |
羽 |
ㄍㄜˊ |
羽翮 |
ㄑㄧㄠˊ |
翹楚 | |
ㄑㄧㄠˋ |
翹尾巴 | |
ㄒㄧˋ |
翕忽(快速的樣子) | |
ㄒㄩˇ |
自詡遇仙、栩栩如生 | |
ㄓㄨˋ |
鸞翔鳳翥(比喻書法家運筆神妙) | |
ㄧˋ |
翊贊(輔助)、翌日、眼翳 | |
免 |
ㄈㄨˇ |
俛(俯)首 |
ㄇㄟˇ |
焉能浼(玷汙)我 | |
ㄇㄧㄢˇ |
分娩、免除、冠冕、勉強 | |
ㄨㄢˇ |
輓歌、挽袖、早晚 | |
音 |
ㄒㄧㄣ |
歆羨 |
ㄢ |
熟諳(熟悉) | |
ㄢˋ |
闇於自見、暗昧、黯然神傷 | |
ㄧㄣ |
喑啞(嗓子啞不能發出聲音)、瘖默(緘默不語)、愔愔(和悅安舒貌)、音樂 | |
舌 |
ㄊㄧㄢˇ |
舔嘴咂舌(吃得很飽且感到相當滿意。咂,音ㄗㄚ)、以言餂之(餂,探取、套騙) |
ㄍㄨㄚ |
箭筈(箭的末端)、強聒、刮目相看、括號、老鴰(北方方言,指烏鴉) | |
ㄕˋ |
吮癰舐痔 | |
厥 |
ㄐㄩㄝ |
噘(撅)嘴 |
ㄐㄩㄝˊ |
顛蹶、蕨類、猖獗、昏厥、一橛槐木、鐝頭(刨土用的農具) | |
夋 |
ㄐㄩㄢ |
日削月朘(每日每月的減損、損耗越來越大) |
ㄐㄩㄣˋ |
駿馬、險峻、竣工 | |
ㄑㄩㄢ |
怙惡不悛(有過惡卻不肯悔改) | |
ㄑㄩㄣ |
逡巡(徘徊不進) | |
ㄘㄨㄣ |
皴裂(皮膚皸裂。皴,皮膚皸裂、皺縮) | |
ㄙㄨㄢ |
痠痛、狻猊(獅子) | |
ㄙㄨㄛ |
歲月如梭(比喻日子消逝得很快)、教唆(指使他人作不正當的事。唆,指使) | |
允 |
ㄕㄨㄣˇ |
吸吮 |
ㄩㄣˇ |
允許、玁狁(匈奴於周朝時的名稱) |
五、延伸學習
(一)種梨 蒲松齡
有鄉人貨梨於市,頗甘芳,價騰貴。有道士,破巾絮衣,丐於車前。鄉人咄之,亦不去,鄉人怒,加以叱罵。道士曰:「一車數百顆,老衲止丐其一,於居士亦無大損,何怒為①?」觀者勸置劣者一枚令去,鄉人執不肯。
肆中傭保者,見喋聒不堪,遂出錢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謝。謂眾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請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吾特需此核作種。」於是掬梨大啗,且盡,把核於手,解肩上鑱,坎②地深數寸,納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湯③沃灌。好事者於臨路店索得沸瀋,道士接浸坎處。萬目攢視,見有勾萌出④,漸大。俄成樹,枝葉扶疎,倏而花,倏而實,碩大芳馥,纍纍滿樹。道人乃即樹頭摘賜觀者,頃刻而盡,已,乃以鑱伐樹,丁丁⑤良久,乃斷,帶葉荷肩頭,從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時,鄉人亦雜眾中,引領注目,竟忘其業。道士既去,始顧車中,則梨已空矣。方悟適所俵散⑥,皆己物也。又細視車上一靶亡,是新鑿斷者,心大憤恨。急跡⑦之,轉過牆隅,則斷靶棄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⑧然。
異史氏曰:鄉人憒憒,憨狀可掬⑨,其見笑⑩於市人,有以哉⑪。每見鄉中稱素封者⑫,良朋乞米則怫然,且計曰:「是數日之資也。」或勸濟一危難,飯⑬一煢獨,則又忿然計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較盡錙銖。及至淫博迷心,則傾囊不吝,刀鋸臨頸,則贖命不遑⑭。諸如此類,正不勝道⑮,蠢爾鄉人,又何足怪?
譯注:
有一個鄉下人在市場賣梨,他的梨又甜又香,可是價錢昂貴。有一個戴著破頭巾、穿著舊棉衣的道士到賣梨者車前討梨吃。賣梨者大聲斥責他,他也不走,後來賣梨者生氣了,又罵了他一頓。道士說:「您一車有幾百顆梨,我老道只乞討其中一顆,對您也沒多大損失,您何必這麼生氣呢?」旁觀的人勸賣梨的人施捨一顆賣相不好的梨子讓他走,賣梨者卻執意不肯。
一個路邊店鋪的伙計,看見雙方吵鬧得太不像話,就掏錢買一顆梨子給道士。道士向他道謝。對圍觀眾人說:「我出家人不懂什麼是吝嗇,我這裡有好梨,願意拿出來請大家吃。」有人說:「你既然有好梨,為何不自己吃?」道士說:「我只是需要這梨核來做種子。」於是他捧著梨大口吃光了,把梨核握在手裡,放下肩上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幾寸深的坑洞,把梨核埋下,將土覆蓋上,向街上的人討熱水來澆灌。有好管閒事的人在附近店裡討來滾燙熱水,道士接過來就澆灌在埋梨核的坑中。眾人一齊注目而視,只見彎彎的嫩芽長出土,漸漸長大。不久就變成一棵枝葉茂密的樹,很快地開了花,很快地結了果實,梨子又大又香,掛滿樹上。道士就靠近樹,把梨子摘下送給圍觀眾人,一下子就摘光了,梨子贈完後,道士就用鏟子砍樹,丁丁地砍了很久,梨樹才被砍斷,他連枝帶葉扛在肩頭,悠閒地慢步離開。
一開始,道士施行法術時,賣梨的鄉下人也夾雜在人群裡,伸長脖子注意看,竟然忘記賣梨的事。道士走後,他才回頭看他的推車,只見滿車的梨都不翼而飛了。他這才明白剛剛道士分給眾人的,都是自己的梨。又仔細一看,發現推車上一個車把也不見了,是剛被砍斷的,心中十分憤怒。他急忙追尋道士的蹤跡,轉過牆角,只見那被砍斷的車把被丟棄在牆角下,這才知道士砍下的梨樹樹幹,就是他的車把。如今道士不知哪裡去了,全市場的人都笑了起來。
異史氏說:這鄉下人如此糊塗,這麼愚蠢的樣子,被市場的人所恥笑,這是有原因的啊!每每看見鄉里中被稱為富有的人家,好朋友向他要米就憤怒,而且計算著說:「這是好幾天的費用啊!」有人勸他救濟一個有危難的人,或給孤苦無依的人飯吃,他就又氣憤地計算著說:「這是十人、五人的食物啊!」甚至連父子兄弟之間,為了一點錢財也要澈底計較。等到他們被荒淫、賭博迷了心竅,就算是掏空錢袋也不吝惜,一旦刀鋸架在脖子上,則連贖命都來不及。許多像這類的事,真是說都說不完,相較之下,這賣梨鄉下人的愚蠢,又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①為:用於句末,表示疑問。②坎:坑洞。此處作「挖坑」解,動詞。③湯:熱水。④有勾萌出:有彎曲的嫩芽長出。⑤丁丁:音ㄓㄥ ㄓㄥ,伐木聲。⑥俵散:分發給予。俵,音ㄅㄧㄠˇ,給予。⑦跡:追尋……的蹤跡,動詞。⑧粲:露齒而笑。⑨憨狀可掬:愚痴之狀似可掬取,形容十分愚蠢的樣子,另有一意為天真嬌痴的神態。憨,音ㄏㄢ,傻氣、痴呆。⑩見笑:被人嘲笑。見,被。⑪有以哉:是有原因的。以,原因。⑫素封者:指無官爵,但十分富有的人家。⑬飯:給……飯吃,動詞。⑭不遑:無暇、沒有時間。遑,閒暇。⑮正不勝道:真是說都說不完。勝,音ㄕㄥ,盡。)
六、歷屆試題精選
1.下列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唐、宋八大家中,唐僅二人,宋則多達六人,據此足證:唐代古文成就遠不如宋代 (B)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歐陽脩、蘇軾、徐志摩、余光中、楊牧等,都是兼擅詩、文的作者 (C)《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稱「《春秋》三傳」;其中以《左傳》的文學價值最高 (D)《史記》一書開紀傳體之先例,《漢書》承之。二書雖為史書,都被後世文章家奉為學習的典範 (E)清代是小說發皇的時代,名作蠭出,《金瓶梅》、《紅樓夢》、《聊齋志異》、《老殘遊記》等,為其中佼佼者。 〔93. 學測〕
答案:(B)(C)(D)
解析:(A)宋代古文宗法韓愈、柳宗元,故成就大小與人數多寡無關。(C)《左傳》長於敘事,為歷史散文之佳構。(E)《金瓶梅》為明代 蘭陵笑笑生的作品。
2.下列作品、作家、時代及體裁,對應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虬髯客傳〉/元稹/唐人傳奇小說 (B)《水滸傳》/施耐庵/宋人話本小說 (C)《老殘遊記》/劉鶚/清代章回小說 (D)《聊齋志異》/蒲松齡/清代志怪小說 (E)《世說新語》/劉義慶/南朝宋志人小說。
〔94. 學測〕
答案:(C)(D)(E)
解析:(A)〈虬髯客傳〉的作者是唐 杜光庭。唐 元稹所作為《會真記》,又名《鶯鶯傳》。(B)《水滸傳》為元末明初的章回小說。
3.閱讀下列文字後,回答下列問題: 〔94. 指考〕
順治間,滕、嶧之區,十人而七盜,官不敢捕。後受撫,邑宰別之為「盜戶」。凡值與良民爭,則曲意左袒之,蓋恐其復叛也。後訟者輒冒稱盜戶,而怨家則力攻其偽,每兩造具陳,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盜之真偽,反復相訐,煩有司稽籍焉。適官署多狐,宰有女為所惑,聘術士來,符捉入瓶,將熾以火。狐在瓶內大呼曰:「我盜戶也!」聞者無不匿笑。
(《聊齋志異‧盜戶》)
(1)下列敘述,符合文中內涵與旨意的選項是 (A)對盜戶的招安優撫,實即反映出官府的腐敗
昏聵 (B)官府對爭訟的雙方,一定問明是非曲直,以示公正無私 (C)文中以盜戶形容狐為
虎作倀,脅迫官府,魅惑良民的景況 (D)盜戶因為想取得訴訟勝算,因此在訴訟時,多先
陳上戶籍證明。
答案:(A)
解析:蒲松齡透過這則奇特的事件,重點並不是嘲笑可笑的狐,而是譏諷無能、只想粉飾太
平的官府,對無能的管理者,提出批判。
(2)狐被捉後大呼「我盜戶也!」聞者無不匿笑,原因是 (A)懼損官府威嚴,不敢公然恥笑 (B)
狐鋌而走險,淪為盜戶,令人竊笑 (C)狐想冒用盜戶之名,取得寬恕,令人啼笑皆非 (D)
官府聘術士捉狐燒狐,流於怪力亂神,聞者哭笑不得。
答案:(C)
解析:因為就地招安優撫「盜戶」,訴訟時又刻意袒護,因此狐狸想冒用盜戶之名,避免一死。
語譯:順治年間,山東一帶的人民,十人中有七個是強盜,官府不敢追捕。後來強盜接受招
安,地方長官特別將之列為「盜戶」。每碰到他們與良民發生糾紛,官府因怕他們再度
造反,都會刻意偏袒盜戶這一方。後來爭訟者便常謊稱是盜戶,對方則極力指陳他們
是假盜戶,兩方各執其詞,爭訟事件的真假虛實常被擱置一旁,反要先分辨打官司的
人是不是盜戶,反覆爭吵嚴重,最後要官府考察戶籍才能明辨真偽。剛好官衙裡有很
多狐妖,迷惑邑宰的女兒,便聘術士,用符咒把狐妖捉進瓶中,準備用火燒死。狐妖
在瓶子裡大叫:「我是盜戶!」 聽到的人沒有不偷笑的。
4.下列文句,敘述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的選項是 (A)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B)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C)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D)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 (E)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99.指考〕
答案:(A)(B)(C)
解析:(A)袁宏道別具不同於世俗的審美觀,眷戀不可言傳的月景之美。出自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B)描寫項脊軒修葺後,月夜幽美之景,別有情趣,十分怡人。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C)先從視覺描寫煙霧消散,月光普照千里的靜謐之美,再從聽覺的漁歌互答,由景而人寫出人情和樂,最後「其喜洋洋者矣」顯出喜的情懷。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D)僅是描寫道士於月夜宴飲施展法術,並非敘述其人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E)蘇軾藉著對蒼天的既問且訴,馳騁想像於天際月宮,因為對人世間的無可奈何,想乘風歸去,又擔心自己也忍受不了那種純淨的寒冷而又有所猶豫。並未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出自蘇軾〈水調歌頭〉。
5.、6.為題組
閱讀下列二段引文,回答5.、6.題。 〔100.學測〕
甲、孫必振渡江,值大風雷,舟船蕩搖,同舟大恐。忽見金甲神立雲中,手持金字牌下示;諸人共仰視之,上書「孫必振」三字,甚真。眾謂孫必振:「汝有犯天譴,請自為一舟,勿相累。」孫尚無言,眾不待其肯可,視旁有小舟,共推置其上。孫既登舟,回視,則前舟覆矣。
(蒲松齡《聊齋志異・孫必振》)
乙、邑人某,佻達無賴,偶游村外,見少婦乘馬來,謂同游者曰:「我能令其一笑。」眾未深信,約賭作筵。某遽奔去,出馬前,連聲譁曰:「我要死!……」因於牆頭抽粱 (粱 :高粱莖)一本,橫尺許,解帶挂其上,引頸作縊狀。婦果過而哂之,眾亦粲然。婦去既遠,某猶不動,眾益笑之。近視,則舌出目瞑,而氣真絕矣。粱本自經,豈不奇哉!是可以為儇薄之戒。 (蒲松齡《聊齋志異・戲縊》)
5.最能凸顯以上二段引文描寫上共同特色的選項是 (A)人物 (B)對話 (C)情節 (D)場景。
答案:(C)
解析:兩則故事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故以情節取勝。而人物性格、對話內容、場景描繪都非其特色。
6.關於以上二段引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甲段主旨在彰顯人性溫暖 (B)甲段充分展現反諷性效果 (C)乙段主旨在強調應信守承諾 (D)乙段由悲而喜暗喻人生無常。
答案:(B)
解析:(A)甲段故事中,眾人在危險時急推孫必振到他船,看不出有「人性溫暖」。(B)甲段故事中遭天譴的眾人卻不知道有過的正是自身,故有反諷效果。(C)乙段故事不以這種輕佻的約定為是,故無「強調應信守承諾」之意。(D)乙段故事以悲劇告終,並非「由悲而喜」,也無「暗喻人生無常」之意。
7.古文中的詞語解釋,有的可以從上下文意直接判斷,有的可從文化傳統中尋思其長期累積的意義。下列屬於後者的選項是 (A)將〈燭之武退秦師〉:「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夫人」解釋為「秦伯」 (B)將范仲淹〈岳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騷人」解釋為「失意文人」 (C)將王羲之〈蘭亭集序〉:「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的「時人」解釋為「參加蘭亭修禊的人」 (D)將蒲松齡〈勞山道士〉:「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的「美人」解釋為「嫦娥」。 〔102.指考〕
答案:(B)
解析:題幹要求的是「從文化傳統中尋思其長期累積的意義」,而(B)源自中國文化中的屈原作品〈離騷〉,騷,憂愁之意。屈原為失意的文人,因此騷人指失意文人。(A)從上下文意直接判斷「夫人」指「秦穆公」。秦、晉聯合攻鄭,燭之武勸退秦穆公,晉文公乃以當年受秦穆公之恩得以入晉為君為由,不肯與秦穆公為敵。(C)從上下文意直接判斷「時人」指「參加蘭亭修禊的人」。當時參加修禊盛事的眾人飲酒作詩,〈蘭亭集〉即為收集眾人所作感懷作品而成。(D)此處引「嫦娥奔月」的故事,「美人」在此由上下文推知專指「嫦娥」,但一般而言,「美人」並不指「嫦娥」。
8.、9.為題組 〔103.學測〕
閱讀下文,回答8.、9.題。
王汾濱言:其鄉有養八哥者,教以語言,甚狎習,出遊必與之俱,相將數年矣。一日,將過絳州,去家尚遠,而資斧已罄。其人愁苦無策。鳥云:「何不售我?送我王邸,當得善價,不愁歸路無貲也。」其人云:「我安忍!」鳥言:「不妨。主人得價疾行,待我城西二十里大樹下。」其人從之。攜至城,相問答,觀者漸眾。有中貴見之,聞諸王。王召入,欲買之。其人曰:「小人相依為命,不願賣。」王問鳥:「汝願住否?」答言:「願住。」王喜。鳥又言:「給價十金,勿多予。」王益喜,立畀十金。其人故作懊恨狀而出。王與鳥語,應對便捷。呼肉啖之。食已,鳥曰:「臣要浴。」王命金盆貯水,開籠令浴。浴已,飛簷間,梳翎抖羽,尚與王喋喋不休。頃之,羽燥,翩躚而起。操晉聲曰:「臣去呀!」顧盼已失所在。王及內侍,仰面咨嗟,急覓其人,則已渺矣。後有往秦中者,見其人攜鳥在西安市上。(蒲松齡《聊齋誌異‧鴝鵒》)
畀:交給。
8.關於本篇故事內容,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八哥的主人因缺旅費,打算出售八哥 (B)八哥擬另謀棲身之處,設局誆騙主人 (C)八哥與主人合謀,利用賣身詐取錢財 (D)八哥與主人得手後,在西安故技重施。
答案:(C)
解析:(A)八哥的主人原本不願出售八哥。(B)八哥與主人感情甚佳,並無誆騙主人。(D)八哥與主人出現在西安,但並無「故技重施」的敘述。
9.下列關於故事的解釋,錯誤的選項是 (A)主人將八哥「攜至城,相問答」,係為製造奇觀引人注意 (B)八哥對王言「給價十金,勿多予」,有助於取得王的信任 (C)主人「故作懊恨狀」,目的是為了讓八哥相信他萬分不捨 (D)八哥「尚與王喋喋不休」,係為讓王疏於防備,以便逃走。
答案:(C)
解析:(C)主人「故作懊恨狀」,目的是為了讓王相信他萬分不捨,而非讓八哥相信。
10.下列關於小說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傳奇小說中的「傳奇」是「傳述奇人異事」的意思,始見於明代 (B)《紅樓夢》為章回體小說,又名《風月寶鑑》,作者曹雪芹描寫的對象,以男性為重心 (C)《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人事物,大多有其根據,全書以魏為正統,與《三國志》相同 (D)《聊齋誌異》中的〈勞山道士〉及《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都含有諷刺世情的意味。 〔103.指考〕
答案:(D)
解析:(A)「傳奇」一詞出自唐末裴鉶的《傳奇》。(B)《紅樓夢》又名《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金玉緣》。描寫對象以女性為重心。(C)《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其中描寫的人事,大多有根據,但以蜀為正統,與《三國志》以魏為正統不同。(D)〈勞山道士〉諷刺王生想求道卻意志不堅、心術不正。〈范進中舉〉以詼諧滑稽的手法,描寫范進中舉前後人情的冷暖變化,刻劃學子熱衷功名的心態,對當時世風提出深刻的諷刺與有力的批判。
11.下列各組「 」內三個偏旁相同的字,讀音完全不同的選項是 (A)「忻」慕不已╱「沂」水之濱╱「斫」木為琴 (B)「滄」海遺珠╱氣味「嗆」鼻╱「戧」金彩盒 (C)善擊「羯」鼓╱斷碑殘「碣」╱佛家「偈」言 (D)多年「淬」煉╱「啐」一口痰╱窸「窣」作響。 〔104.學測〕
答案:(A)
解析:(A)ㄒㄧㄣ╱ㄧˊ╱ㄓㄨㄛˊ。(B)ㄘㄤ╱ㄑㄧㄤˋ╱ㄑㄧㄤˋ。(C)ㄐㄧㄝˊ╱ㄐㄧㄝˊ╱ㄐㄧˋ。(D)ㄘㄨㄟˋ╱ㄘㄨㄟˋ╱ㄙㄨˋ。
12.《論語》:「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句中畫底線處描述、解說「三省吾身」的內容。下列畫底線的文句,是對其前面的文句(未畫底線者)進行「描述、解說」的選項是 (A)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B)復越峻坂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 (C)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D)一道士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叩而與語,理甚玄妙。請師之 (E)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04.學測〕
答案:(A) (B) (C)
解析:(A)「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對「洞庭一湖」的描述。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B)「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是對「大溪」的描述。出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C)「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是對「聖人無常師」的描述。出自韓愈〈師說〉。(D「叩而與語,理甚玄妙。請師之」是看到道士的後續行為,為另一獨立敘述,並非對「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的描述。(「理甚玄妙」是對其「語」之描述。)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E)禽鳥、眾人、太守,三者層層烘托,並非以後者解說或描述前者。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
13.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 (B)其門人甚眾,「薄」暮畢集/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覺悶甚 (C)後五年,吾妻來「歸」/靖心知虬髯得事也,「歸」告張氏,具禮拜賀 (D)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 (E)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將軍獨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104.指考〕
答案:(B) (D)
解析:(A)指死亡。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全部。出自黃宗羲〈原君〉。(B)近。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郁永河《裨海紀遊‧北投硫穴記》。(C)古時稱女子出嫁。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回家。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D)美善。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鄭用錫〈勸和論〉。(E)寧願。出自屈原〈漁父〉/豈,難道。出自丘遲〈與陳伯之書〉。
14.下列各組「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不堪其苦,陰有歸「志」/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B)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 (C)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D)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余與「從」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 〔105.學測〕
答案:(A)
解析:(A)心中想法、志向。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諸葛亮〈出師表〉。(B)眾多、各個。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之於」二字的合音。出自劉基《郁離子‧工之僑為琴》。(C)至。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創造。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D)自。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跟隨。出自郁永河《裨海紀遊‧北投硫穴記》。
15.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C)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D)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 (E)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回視,果在牆外矣。大喜,入「謝」。
答案:(A)(C)(D) 〔106.學測〕
解析:(A)窮盡,引申為至、到達。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至。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B)「音ㄅㄧˋ,等到。「比」和「及」同義。出自《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照。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C)親自。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親自。出自諸葛亮〈出師表〉。(D)全部。出自曹丕《典論.論文》/完全。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E)推辭。出自黃庭堅〈寄黃幾復〉/向人表達謝意。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
16.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 (B)一夕歸,見二人與師「共」酌/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C)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淡「屬」素敦古處,新、艋尤為菁華所聚之區 (D)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 (E)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 〔106.指考〕
答案: (D) (E)
解析:(A) 鞭柄。出自賈誼〈過秦論〉/通「撫」,安撫。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B)共同。出自蒲松齡《聊齋志異‧勞山道士》/通「供」,供給、供應。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C)音ㄓㄨˇ,連綴、寫作。出自曹丕《典論‧論文》/轄區。出自鄭用錫〈勸和論〉。(D)句末語助詞,無義。出自司馬遷〈伯夷列傳〉/句末語助詞,無義。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E)你。出自黃宗羲〈原君〉/你。出自司馬遷〈鴻門宴〉。
17.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B)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 (C)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卒感焉 (D)虎嘯風生,龍吟雲萃,「固」非偶然也/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 (E)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始悟「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是硫穴沸聲也。 〔107.學測〕
答案:(B)(C)(D)
解析:(A)誠信。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確實、實在。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B)侍奉。出自顧炎武〈廉恥〉/侍奉。出自李斯〈諫逐客書〉。(C)商議。出自劉基《郁離子.工之僑為琴》/商議。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D)本來。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本來。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E)崇尚。出自曹丕《典論.論文》/先前。出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18.下列對古典文學的體制或發展,敘述正確的是 (A)《詩經》分風、雅、頌三種文體,句子大致整齊,以四言為主;《楚辭》多寫楚地風物,句子多參差不齊 (B)五言古詩產生於漢代,句數不拘,亦不刻意求對仗,平仄、用韻皆較近體詩自由 (C)古文經中唐韓愈、柳宗元大力提倡與實踐,風行一時,至晚唐、五代式微,復於北宋歐陽脩再興 (D)晚明小品題材趨於生活化,反映文人特有的生命情調和審美趣味,歸有光、袁宏道為代表作家 (E)《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皆為章回小說,對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均有所批判。 〔107.學測〕
答案:(A)(B)(C)
解析:(D)歸有光屬唐宋派,其作品不歸屬晚明小品,不能將其與公安派 袁宏道並列。(E)《聊齋志異》屬文言筆記小說,不是章回小說。至於對八股取士之科舉制度的批判,以《儒林外史》最為明顯,《紅樓夢》及《聊齋志異》則隱含在故事情節中。
19.〈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句中「賓客」所「從」有其對象(即「太守」),故相當於「太守歸而賓客從『之』也」。下列文句畫底線的動詞之後,也省略對象的是 (A)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B)及期,入太原候之,相見大喜 (C)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 (D)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 (E)一道士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叩而與語,理甚玄妙。 〔107.指考〕
答案:(A)(C)(D)
解析:本題主要判斷該動詞之後,是否適合接賓語。(A)食(之)以草具。「食」有「給……食物」之意,可接賓語,指給他(馮諼)粗劣的食物。出自〈馮諼客孟嘗君〉。(B)「相見」指見面,「相」指「互相」,不須加賓語。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C)使(之)拜夫人。「使」有「讓、以致於」之意,可接賓語,指讓他(史可法)拜見夫人。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D)便要(之)還家。「要」有「邀請」之意,可接賓語,指邀請他(漁人)回家。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E)「語」是指「談論」,「與語」指和他(王生)談話,「之」字應加在「與」字之後,而不是「語」字之後。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