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馮諼客孟嘗君 補充講義–基礎篇

馮諼客孟嘗君 補充講義–基礎篇

作者

書名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西漢時,宮廷藏有很多戰國史料,但這些史料錯亂殘破。朝廷將編校整理這些史料的任務交給 劉向 ,他編訂整理為三十三篇。因這些史料大多記述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所以定名為戰國策

體例

國語,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 國別史 史書。

年代

春秋以後至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間史事。

別稱

 國策  國事  事語  短長  長書  修書 

注疏

東漢 高誘注。

校補

傳至北宋散佚頗多,經 曾鞏 訪求士大夫家的藏本校補重編,補足三十三篇。

文學特點

  1. 小說般的故事情節戰國策長於敘事,書中每一段文章,幾乎都是完整的故事,具有情節、結構、人物刻劃,類似小說般的風味。
  2. 生動的人物刻劃戰國策中選擇代表性的事件,經過藝術加工,凸顯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化、典型化,如本文中的孟嘗馮諼,刻劃得栩栩如生。
  3. 精鍊流暢的語言:書中遊說之士的語言雄辯犀利,誇張渲染,氣勢縱橫,說服力強
  4. 寓言故事深入淺出:書中的寓言故事,是說客策士用來引譬設喻,論述道理時的注腳和補充,隨手拈〔ㄋㄧㄢˊ〕來,貼切自然,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更加強說服力。
  5. 脫離儒家教化觀:偏向縱橫家風格,重利益、計謀。語言鋪張揚厲,又能委曲達意。

史學價值

一部上接春秋左氏傳,下接陸賈 楚漢春秋戰國史書。司馬遷史記,有八、九十處採用戰國策的史料。司馬光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二、國學常識

(一)史書分類     

體  例

內容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

以年次為序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 經 】部

左傳

劉知幾 史通以為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 經 】部

竹書紀年

清朝 四庫全書以為編年體之首 四庫全書列入【 史 】部

資治通鑑

編年 】【 通 】 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戰國開始;下至五代。意在接續左傳

正史

(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 通 】史之祖 司馬遷

漢書

紀傳體【 斷代 】史之祖 班固

臺灣通史

【 紀傳 】【 通 】 連橫作、非中國「正史」

國別史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司馬遷左丘明所作

戰國策

春秋以後至之起  劉向 編訂整理 曾鞏 校補重編

紀事本末體

史事

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南宋 袁樞資治通鑑編,將分列數卷之一事合為一編,各詳其始末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合稱「三通」 杜佑

通志

鄭樵

文獻通考

馬端臨

雜史

見聞掌故或一時史事

貞觀政要

有益於治國 吳兢

地理

記人文多,自然地形少

水經注

文學價值勝過地理價值 北魏 酈道元注解

天下郡國利病書

意在經世致用  顧炎武 

補充

  1.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四庫全書列入經部(春秋經文合併入各傳中)
  2. 二十五史皆屬正史

 

(二)史書之最

第一部史書 尚書 第一部正史  史記 】(司馬遷
第一部通史  史記  第一部斷代史  漢書 】(班固
第一部紀傳體史書 史記 第一部國別史 國語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春秋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資治通鑑 】(司馬光
第一部體例完備的紀傳體臺灣史書 臺灣通史連橫

 

(三)、形音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私下,表示「謙虛」的語氣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逐客書
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竊」以為君市義/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2.

比照 食之,「比」門下之客(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比擬、媲美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私下〕「比」我於 論語 述而
較量(ㄅㄧˇ) 度長絜大,「比」權量力(過秦論
譬喻(ㄅㄧˇ) 詩經六義:、賦、「比」、興〔ㄒㄧㄥˋ〕
並列,緊靠ㄅㄧˋ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杜少府之任蜀州
鱗次櫛「比」/「比」肩
接連【 ㄅㄧˋ 歲「比」不登〔農產連年歉收〕
結黨營私ㄅㄧˋ 君子周而不「比」〔君子處事公正不偏而不會偏私結黨〕(論語 為政
依從【 ㄅㄧˋ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里仁
代替【 ㄅㄧˋ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 梁惠王上)
近來【 ㄅㄧˋ 「比」得輭腳病,往往而劇(祭十二郎文
及、等到ㄅㄧ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論語 先進
「比」去,以手闔門(項脊軒志

3.

回頭看 孟嘗「顧」謂馮諼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泛指「觀看」 瞻「顧」遺跡(項脊軒志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項脊軒志
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孟子 離婁下)
探視、拜訪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蜀相
顧念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眷「顧」前途,若涉深淵(臺灣通史序
關心、理會 忽之而不「顧」(指喻)/奮不「顧」身
但是 「顧」自海通以來(臺灣通史序
「顧」修史固難,修之史更難(臺灣通史序
「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訓儉示康
卻、反而 人之立志,「顧」不如地之僧哉(為學一首示子姪
儉,美德也,而流俗「顧」薄之(

4.

拿食物給人(施食與人)或牲畜吃【  ㄙˋ  】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食」之,比門下之客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餘肉亂切,送驢前「食」之(虬髯客傳

4.

吃(ㄕˊ)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說明:食,解釋為「吃飯時」,亦可解釋為「食物」。
嚐到、承受 自「食」惡果
虧蝕(ㄕˊ)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論語 子張

5.

做買賣ㄍㄨˇ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韓非子 五蠹
求取【 ㄍㄨˇ 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商人【 ㄍㄨˇ 行商坐「賈」
招致【 ㄍㄨˇ 「賈」禍

6.

道歉 孟嘗)請而見之,「謝」曰:倦於事……/封書「謝」孟嘗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詢問、致意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陌上桑
推辭、婉拒 閉門「謝」客/敬「謝」不敏
寄雁傳書「謝」不能(寄黃幾復
凋謝 老成凋「謝」,莫可諮詢(臺灣通史序
告別、告辭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
更換、替代 新陳代「謝」

7.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乃」有意欲為收責於乎(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勞山道士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逐客書
所為市義者,「乃」今日見之(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韓非子選
於是 師「乃」翦紙如鏡,黏壁間(勞山道士
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8.

放逐(ㄈㄤˋ) 「放」其大臣孟嘗於諸侯(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
不加約束、放縱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再別康橋
亡失的(ㄈㄤˋ)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告子上)
至、到達ㄈㄤˇ 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流水充滿坑洞才繼續前進,到達大海〕(孟子 離婁)/摩頂「放」踵〔從頭到腳跟都損傷,指勞苦救世〕
依據【 ㄈㄤˇ 「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 里仁

9.

糾正 痛「矯」前非
詐稱、假託 起「矯」命以責賜諸民(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違背 「矯」俗干名〔違背世俗,求取美名〕

9.

白鷗「矯」翼(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強壯 身手「矯」健

10.

施加 澤「被」生民
蒙受、遭受 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通「披」(ㄆㄧ) 戈兮「被」犀甲(國殤)/「被」髮左衽

11.

區區

小小 今君有「區區」之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自稱的謙詞 余「區區」處敗屋中(項脊軒志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
志得意滿貌 今亂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擅〔獨占〕一國之利(商君書 修權
忠誠、愛戀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孟冬寒氣至

 

(四) 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 旁

字  音

詞          例

ㄏㄨㄢˊ

ㄏㄨㄢˇ

急相濟(在緊急的時候,互相幫助。緩急,偏義複詞)

ㄒㄩㄢ

、永矢弗(永誓不忘)

ㄩㄢˊ

(水流動緩慢的樣子)、名

ㄩㄢˋ

ㄍㄨㄟˋ

石室、木

ㄎㄨㄟˋ

亂(昏亂不安)、振聾發(比喻大聲疾呼,以喚醒愚昧的人)、不成軍(形容遭到慘敗)、功虧一、中猶虛(比喻男子尚未娶妻)、贈、

ㄋㄧㄥˊ

面目猙(面目凶惡可怕)、叮

ㄋㄧㄥˇ

毛巾

ㄋㄧㄥˋ

脾氣、泥先生

ㄋㄨㄛˋ

愚(懦弱愚昧)

ㄐㄧㄠ

生慣養、

ㄐㄧㄠˇ

情立異(故意違反常情,表示自己與眾不同)、首(舉頭、昂首)

ㄑㄧㄠ

足而待(舉起腳跟就可等到,喻很快就可實現)

ㄑㄧㄠˊ

梓(用以比喻父子)

ㄐㄧㄢ

ㄑㄧㄢ

ㄒㄧㄢ

塵不染、介(小草。比喻非常微小)

ㄔㄢˋ

ㄔㄣˋ

一語成(一句無心的話,竟然應驗了)

 

(五)、成語集錦

成 語

釋          義

義  同

鷸蚌相爭

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利益。

漁翁得利

驚弓之鳥

曾受過箭傷的鳥,聽到弓弦的聲音就驚懼跌落。比喻曾受打擊或驚嚇,心有餘悸,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  

墨守成規

指固守舊規不肯改變,形容行事保守。

故步自封

彈丸之地

像彈丸一樣大小的地方。比喻狹小的地方。  

圖窮匕見(現)

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曾參殺人

本指謠傳久聽而信,後比喻流言可畏或稱誣枉的災禍。

曾母投杼

三人成虎

趾高氣揚

走路時腳抬得很高,十分神氣。形容人驕傲自滿、得意忘形。  

得寸進尺

得到一些利益後,又貪圖更多利益。後用以比喻貪得無厭。

得隴望蜀

狡兔三窟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  

引錐刺股

形容發憤讀書,不敢懈怠。

刺股懸梁

百步穿楊

形容箭術高明,後比喻技藝高超。  

米珠薪桂

形容物價上漲,生活極度困難。  

門庭若市

比喻上門的人極多,非常熱鬧。  

冠蓋相望

形容賓客或使者絡繹不絕。蓋,車篷。  

安步當車

悠閒安穩地走路,當作是乘車。後形容態度悠閒從容。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技術高超。後亦用來形容料事、用計相當準確。  

羽毛未豐

羽毛尚未長滿。比喻勢力或能力不夠雄厚,還不足以獨當一面。  

肝腦塗地

形容死狀極慘。後亦用於比喻盡忠竭力,不惜犧牲生命之意。  

抱薪救火

比喻用錯方法,而致禍害加深。  

南轅北轍

本要向南,但卻駕車往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背道而馳。後亦用以比喻彼此想法作為相反。  

千金買骨

比喻重金禮聘人才。  

 

(六)時間副詞

詞 語

釋 義

例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虬髯客傳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赤壁賦

俄而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世說新語選

已而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醉翁亭記
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聊齋志異 勞山道士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項脊軒志

有頃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戰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

須臾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聊齋志異 口技

未果,「尋」病終(桃花源記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

ㄒㄧㄤˋ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孟子 告子上)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上樞密韓太尉書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

ㄐㄧㄢˋ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離魂記

 

(七)延伸學習–課外閱讀

1.不死之藥   戰國策楚策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語譯:有人獻給楚王長生不死的藥,傳遞的人拿著藥走入宮中。有個宮中衛士問:「可以吃嗎?」答說:「可以。」衛士於是搶過來吃下去。楚王非常憤怒,命人處死這個衛士。這個衛士託人向楚王解釋說:「我問傳遞的人,他告訴我說:『可以吃』,我才拿過藥來吃下去。這是我沒有罪,有罪的是傳遞的人。況且客人所獻的是長生不死藥,我吃了藥,而大王就殺我,這豈不成了喪命藥。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來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2.千金買骨   戰國策燕策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譯注:古時候有個國君,願意用千兩黃金來買千里馬,一連三年仍然沒找到。有一個侍從對國君說:「讓我去試試吧。」國君就派他去。三個月以後終於找到一匹千里馬,可是馬卻已經死了,於是就用五百兩黃金買了千里馬的骨頭回去呈報國君。國君大怒:「我想要的是活的千里馬,為什麼買了死馬還白白花掉五百兩黃金。」侍從回答:「死馬尚且用了五百兩黃金購買,更何況是活的千里馬呢?天下人必定認為國君會買馬,不久好馬就會來了。」還不到一年,就來了三匹千里馬。(①涓人:在國君左右擔任打掃的人,此泛指國君近臣。②捐:花費、耗用。)

 

3.驚弓之鳥  戰國策楚策 

天下合從。使魏加 春申君曰:「君有將乎?」曰:「有矣,僕欲將臨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時好射,臣願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曰:「異日者,更羸魏王處京臺之下,仰見飛鳥。更羸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①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今臨武君,嘗為孽,不可為拒之將也。」

>譯注:天下諸侯聯合抗擊秦國趙國魏加去見楚國春申君說:「您定下大將的人選了嗎?」春申君說:「定下來了,我準備委任臨武為主將。」魏加說:「我年輕的時候喜歡射箭,我願意用射箭的事打個比方,可以嗎?」春申君說:「可以。」魏加說:「從前,更羸魏王站在廟臺的下面,仰頭看見即將飛近的大雁。更羸魏王說:『我能為大王引弓虛發把鳥射下來。』魏王說:『你射箭的技術能達到這般地步嗎?』更羸說:『可以。』一會兒,那隻大雁從東方越飛越近,更羸引弓虛發,果然把牠射了下來。魏王說:『你的箭術,怎麼到達這樣神乎其技的地步呢?』更羸說:『這隻大雁是受過驚嚇的!』魏王說:『先生怎麼知道牠受過驚嚇呢?』更羸回答道:『看牠飛的速度比旁邊的大雁慢,鳴叫聲音淒涼悲傷。飛得慢,是因為舊的創傷發痛;鳴叫悲傷,是因為牠長期失伴,舊的創傷未痊癒,驚心的陰影未消除。以致於牠一聽到弓弦的聲響,就為了避箭而極力高飛,終於牽動舊傷,墜落了下來。』如今臨武君是個曾經被秦國打敗的將領,猶如驚弓之鳥,不可以委任他為抵抗軍的主將。」(①孽:此指驚嚇的鳥。②瘡:創傷。)

 

4.白虹貫日   戰國策魏策

人使人謂安陵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其許寡人?」安陵曰:「大王加惠,以小易大,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因使唐且

(ㄐㄩ)使於秦王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不聽寡人,何也?且,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且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謂唐且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且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ㄒㄧㄢˇ),以頭搶(ㄑㄧㄤ)地爾。」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於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音ㄐㄧㄣ,不祥之氣)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語譯: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寡人想用五百里的土地換取安陵,安陵君大概能答應寡人吧?」安陵君說:「大王施與恩惠,能夠以我們小小的土地換得您的大片土地,太好了!即使如此,但我從先王那裡接受土地,願意永遠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很不高興。安陵君於是派唐且出使秦國。秦王對唐且說:「寡人用五百里的土地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寡人,為什麼呢?再說秦國滅了韓國、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五十里的土地保存了下來,是因為我認為安陵君是個忠厚的長者,所以沒有特別理會。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擴大他的領土,而安陵君卻違背寡人的旨意,是輕視寡人嗎?」唐且回答說:「不,並非如此。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土地並守護它,即使有千里之地也不敢交換,豈只是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對唐且說:「先生也曾聽過天子發怒的情況嗎?」唐且回答說:「臣下不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就會屍橫百萬,血流千里。」唐且說:「大王曾聽說過平民發怒的情況嗎?」秦王說:「平民百姓發怒,也不過是脫下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且說:「這是懦夫發怒,並非勇士發怒。專諸刺殺王僚,彗星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日暈貫穿了太陽;要離刺殺慶忌,蒼鷹搏擊於大殿之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心懷怒氣尚未發作,凶兆就會從天而降,加上臣下就將有四個人了。如果一定要讓勇士發怒,將會倒下兩具屍體,血流五步,天下人都將穿起白色的孝服,今天就會這樣。」唐且挺著寶劍站了起來。秦王面露屈服之色,直起腰謝罪說:「先生請坐,何必到這般地步?寡人明白了。韓國、魏國相繼滅亡,而安陵卻能憑五十里的土地保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啊!」

 

5.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

世皆稱孟嘗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嗟乎!孟嘗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譯注:世人都說孟嘗君很能得到人才,人才都因此而來歸附他,終於憑藉這些人的力量,使他從像虎豹一樣凶惡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個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哪裡說得上能得到人才呢?否則,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能得到一個真正的人才,應該就可以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了,哪裡還用得著雞鳴狗盜的力量呢?雞鳴狗盜的人物都聚在他的門下,所以真正的人才便不願來了。(脫於虎豹之秦:從像虎豹一樣凶惡的秦國逃脫出來。特:只,不過。雞鳴狗盜:齊湣王二十五年(西元前二七八年),孟嘗君入秦被囚,得門客中善學狗者之助,盜得宮中狐白裘獻給昭王寵姬,得以獲釋。到函谷關時,天未明,又一門客學雞叫,騙開關門,因而能脫險返齊。擅:擁有。南面而制秦: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南面,古代帝王聽政南向而坐,此指稱王,有稱霸天下之意。)

簡析:本文是王安石史記 孟嘗君列傳的讀後感,屬於「史論」,是著名的「翻案文章」。王安石認為孟嘗門下的「雞鳴狗盜」之徒不是士,否定了「孟嘗能得士」的傳統說法。全文雖僅九十字,卻有咄咄逼人、不可阻遏的氣勢。後人稱王安石是短章聖手,當不為過。

 

(八) 歷屆試題精選

(一)選擇題

1.下引文章中衣冠五個詞和字,各自與下列選項「 」內相同的字詞比較,意義相同的選項是:「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見金。』」 (A)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B)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 (C)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 (D)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E)夫闖賊但為明朝祟耳,未嘗得罪於我國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申大義。                                                           〔92. 指考〕

答案:(A)(B)(D)(E)

解析:(A)「衣冠」名詞轉為動詞,即「穿衣戴帽」,同題幹。(B)「之」為動詞,即「往」,同題幹。(C)自「適」,即舒適愉快,與題幹「適鬻金者之所」之「適」(往)不同。(D)「去」國懷鄉,「去」作「離開」,同題幹。(E)「徒」以薄海同仇,「徒」作「只」解,同題幹。

2.古人言談、行文常使用「謙詞」,以示自我謙抑。下列文句「 」內的詞語,屬於謙詞的選項是 (A)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C)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D)(孟嘗君)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94.指考〕

答案:(C)

解析:(A)出自 蘇軾〈留侯論〉。「臣妾」意指做臣僕、婢妾。(B)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東道主」意指東行道上的主人。(C)出自諸葛亮〈出師表〉。「駑鈍」即「駑鈍之才」,自謙才能低劣。(D)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不羞」指對方不以為羞辱,為敬詞。

3.文學作品中人物說話的「語氣」,可呈現其性格、情緒與心情;語氣可有平淡、誠懇、欣喜、不滿、憤怒、嘲諷、譏刺、諧謔、自負、自嘲……等。下列關於說話者「語氣」的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劉姥姥〉:「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顯示出劉姥姥的自負心態 (B)〈鴻門宴〉:「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顯現范增莽撞而不能顧全大局的個性 (C)〈馮諼客孟嘗君〉:「(齊王)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顯現齊王因不滿孟嘗君門客太多,遂故加嘲諷的心態 (D)〈虬髯客傳〉:「道士對弈,虬髯與靖旁侍焉。俄而文皇來,……道士一見慘然,下棋子曰:『此局全輸矣!於此失卻局哉!救無路矣!復奚言!』罷弈請去。既出,謂虬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勉之,勿以為念!』」顯現道士由失望惆悵,轉而寬慰、勸勉虬髯客重新振作的心情轉折。                          〔95.指考〕

答案:(D)

解析:(A)姥姥不計形象自我調侃,表現出豁達大度。(B)范增識見不凡,洞見先機,可惜項羽不能用范增之計。此處是范增鴻門宴後表示不滿、憤怒。(C)齊王低聲下氣,懇請孟嘗返回相位。

4.寫作常使用「借事說理」的技巧,以提高道理的可信度。下列文中所述「市集人潮聚散」的事例,最適合用來證明哪一選項的道理?「君獨不見夫趣市朝者乎?明旦,側肩爭門而入;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其中。」(《史記‧孟嘗君列傳》) (A)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 (B)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C)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D)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                   〔97. 學測〕

答案:(A)

解析:「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其中」為全文主旨,若了解世人並非喜歡清晨而厭惡日暮,想要的是否在其中才是關鍵。由此可以推測,世人愛慕富貴,富貴則人趨之若鶩,而貧賤則無友。

5.下列文句「 」內,屬於名詞作動詞用的選項是 (A)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B)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C)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D)不衫不屨,「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 (E)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7.指考〕

答案:(B)(C)(D)(E)

解析:(A)足:十分,為副詞。出自韓愈〈師說〉。 (B)樂:聽音樂。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C)衣冠: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D)裼裘:穿著裼衣和裘衣。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 (E)王:稱王天下。出自《孟子‧告子》下。

6.對於因果關係的敘述,下列文句屬於「先果後因」的選項是 (A)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B)(項脊)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C)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E)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99.學測〕

答案:(B)(D)

解析:(A)「余時為桃花所戀」為因,「竟不忍去湖上」為果。出自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B)「軒凡四遭火,得不焚」為果,「殆有神護者」為因。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C)「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為因,「太守即遣人隨其往」為果。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D)「孟嘗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為果,「馮諼之計也」為因。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E)本選項是判斷句,無因果關係。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

7.在言談書寫中讚美對方,除了能讓受話的對方有好印象,也有助於達成交際目的。下列敘述,敘說者選用「讚美對方」的技巧的選項是 (A)紅拂投奔李靖時對李靖說:「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 (B)張良對項羽說:「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C)劉姥姥遇見賈惜春時說:「我的姑娘!你這麼大年紀兒,又這麼個好模樣兒,還有這個能幹,別是個神仙托生的罷。」 (D)孟嘗君對馮諼說:「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E)蘇轍在給韓琦的信中說:「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99.指考〕

答案:(A)(C)(E)

解析:(A)說明紅拂慧眼識英雄,果決地將自己的終身依託給李靖。「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是對李靖的讚美肯定。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B)鴻門宴中,劉邦尿遁,留下張良善後,獻出禮物。張良說明劉邦已先離開,再致送禮物,並未讚美項羽范增。出自司馬遷〈鴻門宴〉。(C)賈母指著惜春說她會畫畫,這位老貴婦流露出得意的心態,姥姥的回應是把惜春大捧特捧,捧她的畫藝,捧她的美貌。出自曹雪芹〈劉姥姥〉。(D)孟嘗君用一套冠冕堂皇的客氣話表示對馮諼的歉意,然後問是否願去收債?孟嘗並不清楚馮諼的能耐,並未讚美他。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E)本文中,蘇轍寫自己走出家門,遠遊名山大川後,緊接著寫與豪俊交游,引出歐陽公,再切入題旨,提出要求謁見太尉。他以見山見水的大、高、深,襯太尉之雄才大略,以為見不著太尉,就沒有盡天下之大觀。這是對太尉至高無上的讚美。出自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8.下列各組文句,「 」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B)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願「假」東壁輝,餘光照貧女 (D)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E)「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101.學測〕

答案:(A)(C)

解析:(A)皆為遇到。出自諸葛亮〈出師表〉/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B)大概。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此處的「殆」有兩個意義,一為疑惑,一為危殆。兩者皆可通。出自《論語‧為政》。(C)皆為借、提供。出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陳情贈友人〉。典出《列女傳》。(D)堅決。出自〈馮諼客孟嘗君〉/一定、必定。出自顧炎武〈廉恥〉。(E)庸愚。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表反詰語氣,豈。出自韓愈〈師說〉

9.下列各組「 」內的文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況乎視之以至疎之勢,重之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 (B)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海外獨身遊,風雲「際」會秋。我傳靈德去,仗劍鬼神愁 (C)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 (D)「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介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 (E)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102.學測〕

答案:(B)(D)

解析:(A)招致。出自蘇洵〈六國論〉/加速。出自方孝孺〈指喻〉。(B)接合。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蔣一葵《堯山堂外紀》。(C)是。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於是。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D)等到。出自《論語‧先進》/岳飛〈良馬對〉。(E) 同「無」,沒有。出自《論語‧雍也》/死去。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

10.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流浪多年,離鄉遊子迫不急待地想要歸返家園 (B)凡事須依理而為,委曲求全未必能維持團體和諧 (C)工作應憑實力獲得敬重,絕不可肆無忌憚仗勢妄為 (D)比賽即將結束,衛冕者積分遙遙領先,顯然勝卷在握 (E)颱風季節將到,防災單位莫不未雨籌謀,預作防範措施。                    〔102.學測〕

答案:(B)(C)

解析:(A)迫不「急」待→及。比喻情況急迫,不能再等了。(B)委曲求全:勉強遷就以求保全。 (C)肆無忌憚:恣意妄為,毫無顧忌。(D)勝「卷」在握→券。比喻很有把握,相信自己已經可以成功。(E)未雨「籌謀」→綢繆。比喻事先預備,防患未然。

11.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弱」國入朝/天下非小「弱」也 (B)罰加乎「姦」令/「姦」臣猶有所譎其辭 (C)「食」以草具/「食」之,比門下之魚客 (D)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E)百姓樂用,諸侯親「服」/「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                             〔102.指考〕

答案:(A)(C)

解析:(A)力量薄弱。皆出自賈誼〈過秦論〉。(B)觸犯(法令)/陰險狡猾。皆出自《韓非子‧定法》。(C)拿食物給人吃,施食與人。皆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D)是/有所作為。皆出自《老子》第二章。(E)順從/佩帶。皆出自李斯〈諫逐客書〉。

12.「反問」雖採問句形式,卻屬無疑而問、明知故問,意在強調預設的觀點。下列屬於反問句的選項是 (A)壯士,能復飲乎 (B)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 (C)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D)風俗頹敝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E)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102.指考〕

答案:(C)(D)(E)

解析:(A)疑問語句。出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B)疑問語句。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C)反問語句,意謂不必知道所師之人比自己年長或年幼。出自韓愈〈師說〉。(D)反問語句,意謂在位者應該不忍助長此風。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E)反問語句,意謂天下國家一定會破敗亂亡。出自顧炎武〈廉恥〉。

13.14.為題組                                                              〔103.學測〕

閱讀下文,回答13.、14.題。

昌他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東周大喜,西周大怒。馮且曰:「臣能殺之。」君予金三十斤。馮且使人操金與書,間遺昌他書曰:「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來亡來。事久且泄,自令身死。」因使人告東周之候曰:「今夕有姦人當入者矣。」候得而獻東周,東周立殺昌他。(《戰國策‧東周策》)候:斥候,探子。

13.下列各組「 」內的文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昌他亡西周,「之」東周/嚮「之」來,非有取於升斗之祿 (B)馮且使人操金「與」書/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C)事久「且」泄,自令身死/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D)「因」使人告東周之候曰/「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答案:(C)

解析:(A)「之」東周︰到、往/嚮「之」來︰助詞,無義。出自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B)馮且使人操金「與」書︰和/吾誰「與」歸︰原句可作「吾歸與誰」,意指我要歸向誰。與,在此有「跟」、「從」、「同」之意。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C)事久「且」泄︰將/今疾「且」成︰將。出自方孝孺〈指喻〉。(D)「因」使人告東周之候曰︰於是/「因」人之力而敝之︰憑藉。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14.依據文意,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A)馮且收買昌他為西周間諜,遭東周查獲而遇害 (B)馮且命昌他策反東周斥候,反令昌他被捕遇害 (C)馮且誣陷昌他收賄通敵,昌他逃至東周而遭戮 (D)馮且故布疑陣,使昌他被東周誤為間諜而遭戮。

答案:(D)

解析:(D)從書信內容,與馮且先「使人告東周之候」,兩者結合可以推知答案。

15.關於下列甲、乙二人的陳述,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103.學測〕

甲︰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乙︰予在京師,因借館閣諸公家藏數本,參校之,蓋十正其六七,……其要皆主於利言之,合從連橫,變詐百出。然自春秋之後,以迄于秦,二百餘年興亡成敗之跡,粗見於是矣!雖非義理之所存,而辯麗橫肆,亦文辭之最,學者所不宜廢也。

(A)「甲」強調該書的政治功能;「乙」肯定該書的言辭效益 (B)「甲」所修之書可能是《資治通鑑》;「乙」所校之書可能是《戰國策》 (C)「甲」和「乙」的陳述,皆為呈給皇帝的上書,勸諫治國應以歷代興亡為鑑 (D)《史記》、《漢書》是「甲」用以成書的主要材料,也是「乙」用以成書的主要憑藉 (E)〈燭之武退秦師〉可在「甲」所修之書中檢得;〈馮諼客孟嘗君〉可在「乙」所校之書中讀到。

答案:(A)(B)

解析:甲、出自 司馬光〈進資治通鑑表〉。乙、出自 王覺題〈戰國策序〉。(A)「甲」之「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強調《資治通鑑》的政治功能;「乙」之「辯麗橫肆,亦文辭之最」肯定《戰國策》的言辭效益。(B)從「刪削冗長,舉撮機要」、「編年」、「上起戰國,下終五代」諸線索,推知「甲」所修之書是《資治通鑑》。從「主於利」、「合從連橫」、「自春秋之後,以迄于」、「辯麗橫肆,亦文辭之最」,推知「乙」所校之書是《戰國策》。(C)「乙」書《戰國策》之陳述,與「勸諫治國應以歷代興亡為鑑」無關。(D)所謂「以來」,則「甲」書《資治通鑑》並不只以《史記》、《漢書》為成書之主要材料,而是部分材料。另外「乙」書《戰國策》不會用到《漢書》的材料。(E)〈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出自《左傳》(春秋時代)的文章,不會在《資治通鑑》中檢得;〈馮諼客孟嘗君〉出自於《戰國策》。

16.古人稱自己常用謙詞,稱對方則常用敬詞。下列文句中使用敬詞的選項是 (A)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B)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C)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D)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E)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103.指考〕

答案:(B)(C)(E)

解析:(A)「爾」用以稱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晚輩或身分地位較低者,不特別具備敬意。此為老師對學生之言。出自《論語‧八佾》。(B)「君」用以稱呼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或長輩,相當於「您」,是尊稱對方的敬詞。此為王維稱呼友人。出自王維〈雜詩〉。(C)「先生」用以稱呼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或長輩,相當於「您」,是尊稱對方的敬詞。此為孟嘗稱呼其門客馮諼。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D)「汝」用以稱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晚輩或身分地位較低者,不特別具備敬意。此為父對子言。出自顧炎武〈廉恥〉。(E)「子」用以稱呼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或長輩,相當於「您」,是尊稱對方的敬詞。此為君(鄭文公)向臣(燭之武)致歉之詞。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17.下列關於人物言語或行為的分析,錯誤的選項是 (A)馮諼詐稱孟嘗君之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反映出道義重於私利的政治觀點 (B)諸葛亮建議後主要「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是希望後主能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C)燭之武勸秦伯「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提醒他不要用自己的薄情寡義來襯托鄰國國君的仁厚寬容 (D)魏徵諫太宗「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強調民心向背對主政者的重要。〔104.學測〕

答案:(C)

解析:(A)馮諼燒券以買義,雖使孟嘗失去私人利益,卻得到人民的擁戴。故知「反映出道義重於私利的政治觀點」敘述正確。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B)引文之意為「擴大自己的見聞,廣泛地聽取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的遺德」,故知「希望後主能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敘述正確。出自諸葛亮〈出師表〉。(C)引文之意為「何必滅亡鄭國來擴張晉國的疆域呢?晉國國力增強了,而秦國的國力也就削弱了」,是強調亡無益於,只是增加的土地、實力。並非「用自己的薄情寡義來襯托鄰國國君的仁厚寬容」,所述錯誤。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D)引文之意為「可怕的不在民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背離,就好比水可以承載舟船也可以翻覆舟船一樣,所以應該特別謹慎,就像用腐爛的繩索來駕馭飛奔的馬車一樣危險,怎麼可以疏忽呢」,故知「強調民心向背對主政者的重要」敘述正確。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18.曹丕《典論‧論文》中「常人貴遠賤近」的「貴」,是「以……為貴」的意思。下列文句「 」內的字,與「貴」字用法相同的選項是 (A)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B)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 (C)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D)「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E)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05.指考〕

答案:(B)(D)(E)

解析:題幹所述為「意動用法」,以下依此檢視選項。(A)美其身,美化其身,非意動用法。出自《荀子‧勸學》。(B)怪之,以之為怪,屬意動用法。出自〈馮諼客孟嘗君〉。(C)弱,使弱,屬使動用法,非意動用法。出自賈誼〈過秦論〉。(D)甘其食,以其食為甘,屬意動用法。出自《老子》第八十章。(E)樂其樂,以其樂為樂,屬意動用法。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

19.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C)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D)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 (E)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回視,果在牆外矣。大喜,入「謝」。

答案:(A)(C)(D)                                                          〔106.學測〕

解析:(A)窮盡,引申為至、到達。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至。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B)「音ㄅㄧˋ,等到。「比」和「及」同義。出自《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照。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C)親自。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親自。出自諸葛亮〈出師表〉。(D)全部。出自曹丕《典論‧論文》/完全。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E)推辭。出自黃庭堅〈寄黃幾復〉/向人表達謝意。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

20.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  (B)一夕歸,見二人與師「共」酌/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C)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淡「屬」素敦古處,新、艋尤為菁華所聚之區  (D)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  (E)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                                                             〔106.指考〕

答案:(D) (E)

解析:(A) 鞭柄。出自賈誼〈過秦論〉/通「撫」,安撫。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B)共同。出自蒲松齡〈聊齋志異•勞山道士〉/通「供」,供給、供應。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C)音ㄓㄨˇ,連綴、寫作。出自曹丕《典論‧論文》/轄區。出自鄭用錫〈勸和論〉。(D)句末語助詞,無義。出自司馬遷〈伯夷列傳〉/句末語助詞,無義。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E)你。出自黃宗羲〈原君〉/你。出自司馬遷〈鴻門宴〉。

21.、22.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21.、22.題。                       〔107.學測〕

    在發現澳洲之前,舊世界的人相信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想法其實沒有錯,因為它和實證現象完全吻合。但只要一隻黑天鵝,便足以讓一個基於白天鵝被看到千萬次所形成的認知失效。出乎意料的黑天鵝事件,說明了人們從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事物往往有其侷限。人們無力預測黑天鵝事件,也顯示了人們無從預測歷史發展。但黑天鵝事件發生後,人們又會設法賦予它合理的解釋,好讓它成為是可預測的。因此,許多學說總在黑天鵝事件後出現。雖然令人難以置信的黑天鵝事件經常衝擊現有的局勢,但我們如果願意反知識操作,或許可以從中僥倖獲利。事實上,在某些領域—例如科學發現和創業投資,來自未知事件的報酬非常大。發明家和企業家往往注意雞毛蒜皮的小事,並在機會出現時認出機會。

(改寫自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鵝效應.前言》

21.下列敘述,符合作者看法的是 (A)黑天鵝事件向來離奇,人類的經驗難以理解 (B)留意細微徵兆,有助於防範黑天鵝事件發生 (C)投資致富的關鍵,便是懂得避開黑天鵝事件 (D)科學研究若出現黑天鵝事件,可能翻轉知識。

答案:(D)

解析:(A)黑天鵝事件未必離奇,也並非人類的經驗難以理解,而是人類由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有侷限性而無力預測。關鍵:「人們從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事物往往有其侷限」。(B)並非「防範黑天鵝事件」,而是試著留意細微徵兆,「從黑天鵝事件獲利」。關鍵:「我們如果願意反知識操作,或許可以從中僥倖獲利」。(C)並非「避開」,而是懂得從中操作獲利。關鍵:「從中僥倖獲利……企業家往往注意雞毛蒜皮的小事,並在機會出現時認出機會」。(D)一旦出現從前沒有的現象,就提供了另一個未知領域的探討。所以科學研究若出現黑天鵝事件,可能翻轉知識。關鍵:「黑天鵝事件發生後,人們又會設法賦予它合理的解釋……許多學說總在黑天鵝事件後出現」、「在某些領域—例如科學發現……來自未知事件的報酬非常大」。

22.下列作品中人物始料未及之事,最接近黑天鵝事件的是 (A)《三國演義》:曹操沒料到,赤壁在冬天會吹東南風 (B)《儒林外史》:胡屠戶沒料到,女婿范進能鄉試中舉 (C)〈燭之武退秦師〉:鄭伯沒料到,鄭國能倖免於秦晉聯軍 (D)〈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沒料到,薛地百姓會夾道相迎。

答案:(A)

解析:(A)(1)四個選項中,只有此選項屬於「自然科學事件」,和另三個選項的屬性不同,此應為正答。(2)黑天鵝事件說明「人們從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事物有其侷限」。人們的普遍經驗是冬天吹西北風,沒料到冬天竟吹起東南風。(3)曹操 赤壁一戰失利,「衝擊現有的局勢」,亦符合黑天鵝事件的意旨。(B)這是屠戶個人對范進的評論,范進首次參加鄉試而中舉,屠戶沒有「從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事物」為基礎,並不是因為「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事物有其侷限」而無力預測或誤判,不符合黑天鵝事件的意旨。(C)這是鄭伯對局勢的判斷,鄭國並非屢屢遭逢 聯軍,鄭伯並不是因為「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事物有其侷限」而無力預測或誤判,不符合黑天鵝事件的意旨。(D)這是孟嘗君對局勢與民情的判斷錯誤,孟嘗君第一次買義,第一次看到百姓夾道相迎的場面,沒有「從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事物」為基礎,並不是因為「觀察或經驗所學到的事物有其侷限」而無力預測或誤判,不符合黑天鵝事件的意旨。

23. 〈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句中「賓客」所「從」有其對象(即「太守」),故相當於「太守歸而賓客從『之』也」。下列文句畫底線的動詞之後,也省略對象的是  (A)左右以君賤之也,以草具  (B)及期,入太原候之,相見大喜  (C)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  (D)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還家  (E)一道士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叩而與,理甚玄妙                      〔107.指考〕

答案:(A)(C)(D)

解析:本題主要判斷該動詞之後,是否適合接賓語。(A)食(之)以草具。「食」有「給……食物」之意,可接賓語,指給他(馮諼)粗劣的食物。出自〈馮諼客孟嘗君〉。(B)「相見」指見面,「相」指「互相」,不須加賓語。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C)使(之)拜夫人。「使」有「讓、以致於」之意,可接賓語,指讓他(史可法)拜見夫人。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D)便要(之)還家。「要」有「邀請」之意,可接賓語,指邀請他(漁人)回家。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E)「語」是指「談論」,「與語」指和他(王生)談話,「之」字應加在「與」字之後,而不是「語」字之後。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

 

(二)非選擇題

●簡答(9分)                                           〔98.指考〕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戰國策.齊策》)

上列引文是大家熟悉的〈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其中三處畫線部分,分別表現了孟嘗君、左右之人、馮諼的心態。請閱讀全文,仔細推敲,分別說明三者的心態。

〔注意:請標號分項說明。〕

 

解析:對於上述三者心態,只要準確掌握引文情節,揣摩相關人物的心理狀態,並且提出妥適而清楚的說明,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答案

1.關於「孟嘗君笑而受之」的部分,依孟嘗君聽到受馮諼請託之人表示馮諼並無特別才能,而仍接納馮諼為門下客的行為推敲,孟嘗君的心態可能是由於本身具有雍容大度的特質,對於多養一個無特殊才能的士不以為意,也可能是對馮諼存有好奇心,想留著看看馮諼將來有何貢獻,另也有可能是孟嘗君本來就樂於助人,所以會笑著接納馮諼

2.關於「左右皆笑之」的部分,從左右原本輕視馮諼,而以粗食淡飯應付馮諼,沒想到馮諼彈劍而歌後,竟順利得到「門下之客」的待遇,爾後在毫無建樹的情況下,居然敢要求升等到「門下之車客」的情節來看,左右的笑可能是在嘲弄馮諼貪得無厭,也可能是對馮諼自抬身價的鄙視,或者也可能是抱持著看馮諼笑話的心態。

3.至於「(馮諼)曰:『孟嘗君客我!』」的部分,在馮諼孟嘗君的要求一再獲得滿足的情形下,馮諼乘車帶劍拜訪友人,並說出「孟嘗君以門下車客之禮待我」的話語,其心態可能是洋洋得意的向友人炫耀,也有可能是馮諼自得意滿、充滿自信的表現。

 

十二、活化教學問題引導

1. 馮諼既自言無好又無能,孟嘗君卻「笑而受之」。這表現出孟嘗君何種心態?(文意推論)

答 依孟嘗君聽到受馮諼請託之人表示馮諼並無特別才能,而仍接納馮諼為門下客的行為推敲,孟嘗君的心態可能是由於本身具有雍容大度的特質,對於多養一個無特殊才能的士不以為意,也可能是對馮諼存有好奇心,想留著看看馮諼將來有何貢獻,另也有可能是孟嘗君本來就樂於助人,所以會笑著接納馮諼。(此為98指考非選題評分標準)

2. 文中如何表現馮諼的貪婪?(作法分析)

答 作者透過「馮諼無好無能卻三次彈鋏而歌,揚言要離開,索求無度,直到孟嘗君滿足他的要求才罷休」等行為描寫,顯現他的貪婪。

3. 由「左右皆笑之」表現出左右之人的何種心態?(文意推論)

答 從左右原本輕視馮諼,而以粗食淡飯應付馮諼,沒想到馮諼彈劍而歌後,竟順利得到「門下之客」的待遇,爾後在毫無建樹的情況下,居然敢要求升等到「門下之車客」的情節來看,左右的笑可能是在嘲弄馮諼貪得無厭,也可能是對馮諼自抬身價的鄙視,或者也可能是抱持著看馮諼笑話的心態。(此為98指考非選題評分標準)

4. 由馮諼曰:「孟嘗君客我!」表現出何種心態?(文意推論)

答 在馮諼孟嘗君的要求一再獲得滿足的情形下,馮諼乘車帶劍拜訪友人,並說出「孟嘗君以門下車客之禮待我」的話語,其心態可能是洋洋得意的向友人炫耀,也有可能是馮諼志得意滿、充滿自信的表現。(此為98指考非選題評分標準)

5. 孟嘗君及左右之人,面對馮諼「貪而不知足」的行徑,各有何反應?(擷取訊息)

答 (1)孟嘗君馮諼有求必應,凸顯其容人之胸懷。

(2)孟嘗君左右之人對於馮諼的行徑,從輕視(食以草具)到嘲笑(笑之)而到厭惡(惡之)。

6. 孟嘗君以好客聞名,從本文的哪些敘述可以看出來?【問題討論一】(擷取訊息)

答 (1)馮諼貧乏不能自存,既「無好」又「無能」,卻要求成為門客,孟嘗君「笑而受之」,顯現他來者不拒的胸懷。

(2)馮諼寄食門下後,提出「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這些得寸進尺的要求,孟嘗君都容忍並順應他。

7. 由孟嘗君倦於事,……乃有意欲為收責於乎?」這段向馮諼致歉的話,可以看出孟嘗君是個怎樣的人?(文意推論)

答 孟嘗君願意放下身段致歉,可見其能屈能伸,是個對待門下食客態度謙恭的人。

8. 馮諼詢問:「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回答:「視吾家所寡有者。」這段對話在情節上有何作用?(作法分析)

答 為下文的「焚券市義」埋下伏筆。

9. 馮諼膽敢「矯命焚券」而為孟嘗君市義,其依據為何?(文意推論)

答 (1)馮諼由三次彈鋏而歌的結果,知孟嘗君度量恢弘。

(2)由毛遂自薦去地收債,知孟嘗君態度謙虛有禮。

(3)孟嘗君以「視吾家所寡有者」充分授權,所以馮諼才敢「矯命焚券」。

10. 從文中何處可看出馮諼孟嘗君「市義」的成果?(擷取訊息)

答 當孟嘗君被免相就國於時,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11.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嘗君,且使三反,而為何馮諼告誡孟嘗君要固辭不往?(文意推論)

答 馮諼的目的是要挾外援以自重,運用國際聲勢,營造孟嘗君不為利誘的形象,以引起齊國關注,使孟嘗君能重登相位。

12. 齊王封書謝孟嘗君,希望他重返齊國為相的這番話,運用了哪些說服技巧?(作法分析、文意推論)

答 (1)齊王以「寡人不祥……開罪於君」,先自責表示謙抑。

(2)以「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動之以同宗之情,曉之以君臣之義。

13. 試分述馮諼孟嘗君所鑿的三窟,並簡要說明其目的。(擷取訊息、文意推論)

答 (1)焚券市義,收攬人心。

(2)挾外援以自重,再登相位。

(3)立宗廟於,鞏固政治地位。

14. 本文以先抑後揚的手法來敘寫馮諼,此種寫法在文中造成何種效果?請舉例說明。【問題討論二】(作法分析)

答 (1) 抑──要求愈來愈多:「食以草具」→「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

(2)抑──左右愈發反感:「左右以告」→「左右→皆笑之,以告」→「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

(3)揚── 計策愈出愈奇:「焚券市義」→「謀復相位」→「立宗廟於」。

(1)(2)為「抑筆」,描寫馮諼不過是個無能又狂妄的人。(3)則為「揚筆」,描寫馮諼的遠見與善謀。兩相對照,產生強烈的戲劇化效果,引人入勝。

15. 馮諼應用哪些策略在眾多門客中引人注意,脫穎而出?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他的做法帶給你什麼樣的啟示?【問題討論三】(延伸思考)

答 (一)(1)自貶自抑,引人注目。

(2)毛遂自薦,主動出擊。

(二)(請同學自由發揮)

 

十三、佳句輯要

1.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策一)

2.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秦策三)

3. 行百里者半九十。(秦策五)

4.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楚策四)

5.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趙策一)

6. 三人言而成虎。(魏策二)

7. 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則火不滅。(魏策三)

 

 

 

馮諼客孟嘗君 補充講義–基礎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