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 歷屆試題

Posted By on 6 月 6, 2018 | 0 comments


〈出師表〉 歷屆試題

(一)選擇題

1.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出師表〉所謂「開張聖聽」即指「廣開言路」 (B)蘇軾〈赤壁賦〉所謂「滄海之一粟」即指「滄海遺珠」 (C)白居易〈與元微之書〉所謂「方寸甚安」即指「內心安泰」 (D)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所謂「蓬戶甕牖」等同於「儉以養廉」 (E)韓愈〈師說〉所謂「不恥相師」與「君子不齒」,「不恥」與「不齒」意義相近。  〔91.指考〕

答案:(A)(C)

解析:(B)「滄海之一粟」指極為渺小;「滄海遺珠」意謂有所遺憾。(D)「蓬戶甕牖」是形容生活貧困;和「儉以養廉」不同。(E)「不恥」,是不以為恥;「不齒」,是不屑與之並列。

 

2.下引文章中的足下五個詞,各與下列選項「 」內相同的字詞比較,意義相同的選項是:「孔明笑曰:『雲長勿怪!本欲煩足下把一個最緊要的隘口,怎奈有些違礙,不敢教。』雲長曰:『有何違礙?諭。』」 (A)虬髯曰:計李郎之程,「某」日方到,到之明日,可與一妹同詣某坊曲小宅相訪 (B)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 (C)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E)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93.指考〕

答案:(B)(D)(E)

解析:題幹:「某」,指自己。「足下」,敬稱對方。「去」,前去。「願」,希望。「見」,代詞性助詞。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A)「某」,不定代詞。某日:某一天。(C)「去」,去除。

 

3.古人言談、行文常使用「謙詞」,以示自我謙抑。下列文句「 」內的詞語,屬於謙詞的選項是 (A)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C)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D)(孟嘗君)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94.指考〕

答案:(C)

解析:(A)出自蘇軾〈留侯論〉。「臣妾」意指做臣僕、婢妾。(B)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東道主」意指東方可為招待的主人。(C)出自諸葛亮〈出師表〉。「駑鈍」謙稱自己卑下的才能。(D)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不羞」指不以為羞辱。為敬稱之詞。

 

4.傳統建築常懸掛楹聯,以凸顯建物主題,增添人文情趣。下列各選項中的楹聯,何者與建物主題配置不當 (A)松聲竹聲鐘磬聲,聲聲自在;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用於書院 (B)真實不虛,大慈悲,度一切苦厄;意識無界,空色相,現五蘊光明—用於觀音祠 (C)望重南陽,想當年羽扇綸巾,忠貞扶季漢;澤周西蜀,愛此地浣花濯錦,香火擁靈祠—用於諸葛亮祠 (D)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世間好語佛說盡,誰識得五千妙論,出我仙師—用於道觀。                                〔95.指考〕

答案:(A)

解析:(A)由「鐘磬」的器皿與「自在」、「色色皆空」的用詞,可知應為佛寺(南京 燕子磯永濟寺聯)。(B)觀世音菩薩有大慈悲,應眾生的需要而顯身救度,合於「大慈悲,度苦厄」的暗示。出自張芥航觀音大士祠聯。(C)由「南陽」地名、「季」時代、「西蜀」國名、「忠貞扶」心志,以及「羽扇綸巾」這典型裝扮,可判知答案。(D)由「道友」、「仙師」可推知答案。出自李漁廬山 簡寂觀聯。

 

5.目前習用的敬稱對方之詞「閣下」,來自古代「因卑達尊」的思維,亦即言談中基於禮貌,提到對方時,刻意稱呼其近侍隨從,以表示「不敢當面進言,謹向位階較低的侍從報告」之意。下列文句「 」內的詞,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A)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B)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C)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D)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 (E)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答案:(A)(B)(D)                                                         〔97.指考〕

解析:(C)(E)「夫子」、「先生」為直接的敬稱。(A)「執事」,以君王左右辦事的人代稱君。(B)「陛下」,以天子左右臺階的侍從代稱國君。(D)「殿下」,以殿前奔走傳達的人代稱諸侯。

 

6.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裨」補闕漏(諸葛亮〈出師表〉)/侍「婢」羅列(杜光庭〈虬髯客傳〉) (B)若「剟」刺狀(方孝孺〈指喻〉)/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屈原〈漁父〉) (C)貧賤則「懾」於飢寒(曹丕《典論‧論文》)/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D)乃使人修「葺」南閤子(歸有光〈項脊軒志〉)/無「揖」讓拜跪禮(陳第〈東番記〉)。                              〔98.指考〕

答案:(A)

解析:(A)皆音ㄅㄧˋ。(B)ㄉㄨㄛˊ/ㄔㄨㄛˋ。(C)ㄓㄜˊ/ㄋㄧㄝˋ。(D)ㄑㄧˋ/ㄧ。

 

7.下列引用《論語》文句詮釋經典名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於〈出師表〉中,充分展現「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的行事態度 (B)蘇轍於〈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表述基於「仕而優則學」的體悟,進京求師 (C)韓愈〈師說〉中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為例,寓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意 (D)蘇軾〈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心理,等同於「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觀 (E)〈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深知「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的道理,故向鄭伯委婉推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99.學測〕

答案:(A)(C)

解析:(B)「仕而優則學」出自《論語.子張》。蘇轍寫〈上樞密韓太尉書〉時,尚未任官。(D)「未知生,焉知死」出自《論語.先進》。「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是蘇軾感慨人的生命短淺;「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表達重視現實人生的人生觀。(E)「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出自《論語.季氏》。說明人生要戒除「鬥、得」。燭之武所言,有婉曲埋怨鄭伯之意。

 

8.下列各選項畫底線的文句,是對其前面的文句(未畫底線者)進行「舉例說明」的是 (A)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B)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C)風至,硫氣甚惡,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 (D)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E)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                      〔99.指考〕

答案:(D)(E)

解析:(A)選項引文依據過程說明情節發展,後段文字並非舉例說明。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B)選項引文說明因先帝的託付,申述一己職志,後段文字並非舉例說明。出自諸葛亮〈出師表〉。(C)選項引文點出硫氣的「刺鼻難聞」,後段為視覺摹寫,並非舉例說明。出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D)以班固藐視傅毅為例,批評「文人相輕」的惡習。出自曹丕《典論‧論文》。(E)以生動的事例──任何人突然看見孩子快要掉進井裡去都會有的反應──論證這種「不忍人之心」(不忍見人受害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9.下列文句「 」中的字詞,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B)足反居上,首「顧」居下/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事行身死,「固」所願也 (D)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100.學測〕

答案:(C)

解析:(A)留下、留給。出自諸葛亮〈出師表〉/遺漏。出自韓愈〈師說〉。(B)反而。出自《漢書.賈誼傳》/拜訪。出自諸葛亮〈出師表〉。(C)皆為「原來、本來」之意。出自韓愈〈師說〉/《新唐書.楊國忠傳》。(D)往。出自李陵〈與蘇武詩〉/此、這。出自《詩經.周南.桃夭》。

 

10.下列詠史詩所歌詠的歷史人物,每一選項前後相同的是 (A)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B)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D)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E)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100.學測〕

答案:(A)(C)(E)

解析:(A)出自李商隱〈籌筆驛〉。「錦里」為武侯祠所在地。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喜歡吟詠〈梁父吟〉詩/出自杜甫〈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是與諸葛亮有關的名句。(B)出自李商隱〈賈生〉。「夜半虛前席」為漢文帝宣室賈誼問鬼神一事/出自溫庭筠〈蘇武廟〉。從「胡」、「羊歸」、「塞草」,知詩中人物到過邊塞牧羊,故與蘇武有關。(C)出自白居易〈長恨歌〉。選項引文為歌詠楊貴妃的名句/出自杜牧〈過華清宮〉。從「妃子笑」、「荔枝」(楊貴妃愛食荔枝)知是楊貴妃。(D)出自杜牧〈赤壁〉。從「東風」、「周郎」、「銅雀」、「二」,知與三國人物有關/出自杜牧〈題烏江亭〉。從「江東子弟」、「捲土重來」,知為項羽。(E)出自王安石〈明妃曲〉。從「毛延壽」知與王昭有關/出自歐陽脩〈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從「流落死天涯」、「琵琶」知為王昭

 

11.以下四副對聯,依序對應之建築,正確的選項是:

甲、四面湖山歸眼底 萬家憂樂到心頭

乙、可託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吾見其人

丙、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裡,文采有後主遺風

丁、天下名山僧占多,還須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 世上好話佛說盡,又誰知五千妙論書自尊師

(A)岳陽樓/關帝廟/劉鶚紀念館/莊子廟   (B)鸛雀樓/陶潛祠/劉鶚紀念館/觀音殿

(C)岳陽樓/武侯祠/李清照紀念館/老子廟 (D)黃鶴樓/關帝廟/蒲松齡紀念館/老子廟。

〔100.指考〕

答案:(C)

解析:甲、湖南 岳陽樓的對聯。內容用〈岳陽樓記〉的文意,歌詠范仲淹。乙、成都諸葛忠武侯廟聯,可從「託孤」推測。此聯是作者表達對諸葛亮人格的仰慕。上聯出自《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下聯出自《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丙、濟南 李清照故居祠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是她的故鄉,《漱玉集》是她的詞集,《金石錄》是她和丈夫趙明誠編成的集子,「文采有後主遺風」指她文風有南唐 後主 李煜的風格。丁、武昌 老子祠聯,從「五千妙論」可知。

 

12.下列各組文句,「 」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B)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願「假」東壁輝,餘光照貧女 (D)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E)「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101.學測〕

答案:(A)(C)

解析:(A)皆為「遇到」。後者出自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B)大概。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危殆。出自《論語‧為政》。(C)皆為「提供」。出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出自李白〈陳情贈友人〉。(D)堅決。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一定、必定。出自顧炎武〈廉恥〉。(E)庸愚。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表反詰語氣,豈、何必。出自韓愈〈師說〉。

 

13.《論語》:「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反映古代士大夫對於「出仕」或「退隱」的態度,下列文意和這種態度最不相關的選項是 (A)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B)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C)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D)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101.指考〕

答案:(D)

解析:解題關鍵在題幹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A)為孔子蘧伯玉仕隱態度的讚美。出自《論語‧衛靈公》。(B)為漁父與世推移、或仕或隱的處世態度。出自屈原〈漁父〉。(C)描述諸葛亮出仕前隱居躬耕南陽的態度。出自諸葛亮〈出師表〉。(D)王羲之談論不同的個性者對追求生活快樂的不同選擇,與仕或隱無關。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

 

14.下列有關古代文化知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孔門四科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B)古人以二十歲為成年,一般貴族男女,於該年行冠禮 (C)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崩」,在古代為帝王過世的用語 (D)張岱〈西湖七月半〉:「杭人遊湖,巳出酉歸。」「巳出酉歸」,是指:天未亮即出門,傍晚才回家 (E)吳敬梓〈范進中舉〉:「范進進學回家,母親、妻子俱各歡喜。」「進學」,是指:范進經「童試」及格,考取秀才。〔102.學測〕

答案:(A)(C)(E)

解析:(B)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的加冠之禮,表示其成人。選項中言「一般貴族男女」,不能包括女性,故此選項為非。(D)巳時,上午九時至十一時。酉時,十七時至十九時。選項中言「天未亮即出門,傍晚才回家」,「天未亮」為非。

 

15.同一詞語在古今不同的語境中,有時意義會改變。下列各組「 」內的詞語,意義沒有改變的選項是 (A)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他們母子二人,天天寡言少笑,相對「煢煢」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群小人的「卑鄙」行徑,令人不齒 (C)古今「風流」,宋有子瞻,唐有太白,晉有東山,本無幾也╱他只管「風流」快活,處處留情 (D)(劉)松為人作碑銘,以示思道。思道讀之,多所不解,於是「感激」,閉戶讀書╱慈善團體運送救援物資到災區,讓災民「感激」萬分。      〔103.指考〕

答案:(A)

解析:(A)皆為孤獨無依的樣子。前者出自曹丕〈燕歌行〉。(B)身分卑微、見識鄙陋。出自諸葛亮〈出師表〉/品行低劣。(C)傑出不凡。出自明代 李贄《藏書.儒臣傳八.蘇軾》/形容男子處處留情,貪好女色。(D)感動激發。出自《隋書.列傳》第二十二/真心感謝。

 

16.下列關於人物言語或行為的分析,錯誤的選項是 (A)馮諼詐稱孟嘗君之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反映出道義重於私利的政治觀點 (B)諸葛亮建議後主要「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是希望後主能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C)燭之武勸秦伯「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提醒他不要用自己的薄情寡義來襯托鄰國國君的仁厚寬容 (D)魏徵諫太宗「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強調民心向背對主政者的重要。                                 〔104.學測〕

答案:(C)

解析:(A)馮諼燒券以買義,雖使孟嘗失去私人利益,卻得到人民的擁戴。故「反映出道義重於私利的政治觀點」,正確。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B)引文之意為「擴大自己的見聞,廣泛地聽取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的遺德」,故「希望後主能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正確。出自諸葛亮〈出師表〉。(C)引文之意為「何必滅鄭國來擴張晉國的疆域呢?晉國國力增強了,秦國的國力也就削弱了」,強調亡無益於,只是增加的土地、實力,並非「用自己的薄情寡義來襯托鄰國國君的仁厚寬容」。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D)引文之意為「可怕的不是民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背離」,故知本項之「強調民心向背對主政者的重要」,正確。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17.下列文句中的「則」字,與顧炎武〈廉恥〉:「不廉則無所不取」的「則」字,用法相同的選項是 (A)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 (B)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D)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104.指考〕

答案:(C)

解析:題幹與(C)就。(A)是、乃是。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B)卻。出自韓愈〈師說〉。(C)出自《荀子.勸學》。(D)是。出自諸葛亮〈出師表〉。

 

18.下列各組「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不堪其苦,陰有歸「志」/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B)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 (C)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D)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余與「從」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      〔105.學測〕

答案:(A)

解析:(A)心志。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語譯:他受不了這種苦,暗中有了回家的念頭/心志。出自諸葛亮〈出師表〉。語譯:費禕董允等,這些都是忠良信實的人,心志忠誠,謀事專一。(B)眾多、各個。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語譯:西南方眾多山峰的林木、山谷格外優美/「之於」二字的合音。出自劉基《郁離子.工之僑為琴》。語譯:工之僑把琴帶回去,和漆匠商議,在琴身製作了許多細微的裂紋。(C)至。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語譯:往來經過桐城時,一定親自到公府第/創造。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語譯:西山廣闊無際與天地同在共存,而看不到盡頭。(D)自。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語譯:他們看到漁人,就大吃一驚,問從何處來/跟隨。出自郁永河《裨海紀遊.北投硫穴記》。語譯:我和隨從跟在後面,五步的距離內,就已看不見對方。

 

19.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 (B)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 (C)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 (D)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乘驢而去,其行若飛,回「顧」已遠 (E)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或」勸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105.指考〕

答案:(B)(E)

解析:(A)在。出自顧炎武〈廉恥〉/對。出自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B)敲擊。出自蘇軾〈赤壁賦〉/敲擊。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C)朝廷。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房室。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D)顧慮、考慮。出自司馬遷〈鴻門宴〉/看、張望。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E)有的。出自韓愈〈師說〉/有的。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0.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C)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D)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 (E)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回視,果在牆外矣。大喜,入「謝」。                                                          [106.學測]

答案:(A)(C)(D)

解析:(A)窮盡,引申為至、到達。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至。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B)音ㄅㄧˋ,等到。「比」和「及」同義。出自《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照。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C)親自。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親自。出自諸葛亮〈出師表〉。(D)全部。出自曹丕《典論.論文》/全部。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E)推辭。出自黃庭堅〈寄黃幾復〉/向人表達謝意。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

 

21.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齊柏林的紀錄片發聾振憒,喚醒國人的土地保育意識 (B)獲得國際電影大獎的肯定後,他成為熾手可熱的明星 (C)職場新人如能虛心求教並多演練實務,將可稗補闕漏 (D)這項改革方案應審慎評估風險,以免推動時窒礙難行。  [106.指考]

答案:(D)

解析:(A)「憒」→聵。聵,音ㄎㄨㄟˋ,天生耳聾。發聾振聵:指聲音大得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以言論喚醒糊塗麻木的人。(B)「熾」→炙。炙手可熱︰手一靠近就覺得很熱。比喻地位尊貴,勢燄熾盛。(C)「稗」→裨。裨補闕漏︰補救缺失和疏漏。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D)窒礙難行:有所阻礙,難以進行。

 

(二)非選擇題

1.語譯(占9分)                               〔98.學測〕

請將框線內的文言文譯為語體文,並注意新式標點的正確使用。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諸葛亮〈出師表〉)

解析:詞語如「不宜異同」、「有司」等,為今日口語所無,必須正確翻譯。本題雖應直譯,但亦須考慮譯寫時的文字流暢度。題幹標明須「注意新式標點的正確使用」,故譯文的標點符號亦納入評分

答案:皇宮和丞相府,行政都是整體的,賞善罰惡,不應有不同的標準。如果有為非作歹、觸犯法令科條的人,或是盡忠行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機構,判定他們的刑責或獎賞,以彰顯陛下公正、開明的治理,不應偏私(偏袒徇私),使皇宮和丞相府有不同的法制。(大考中心參考答案)

2.文章分析(占18分:第(一)題9分,第(二)題9分)               〔103.學測〕

言語交際過程中,常見運用「謙遜原則」──儘量降低姿態,不彰顯自己,例如:「小弟不才,能力有限,請多包涵」。但基於某些目的,也可能刻意不採取這項原則。請就下引諸葛亮〈出師表〉的文字分析:(一)列出並簡要說明文中何處運用「謙遜原則」?何處刻意彰顯自己,不採取「謙遜原則」?(二)文中運用「謙遜原則」的同時,又刻意不採取「謙遜原則」,目的為何?

請將答案標明(一)(二)書寫,(一)(二)合計文長約250-300字(約12-14行)。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解析:①符合「謙遜原則」的用詞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許先帝以驅馳」、「庶竭駑鈍」,是謙詞的使用。

②所謂「彰顯自己,不採取謙遜原則」,一指諸葛亮於文中使用老臣口吻,用以顯示先帝的恩寵和信任。二指所有功績,皆不言是後主英明所致,都是自己點滴奮鬥得來。用詞有「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攘除姦凶,興復室,還於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