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歷屆試題精選

歷屆試題精選

(一)選擇題
1.下列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唐、宋八大家中,唐僅二人,宋則多達六人,據此足證:唐代古文成就遠不如宋代
(B)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歐陽脩、蘇軾、徐志摩、余光中、楊牧等,都是兼擅詩、文的作者
(C)《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稱「《春秋》三傳」;其中以《左傳》的文學價值最高
(D)《史記》一書開紀傳體之先例,《漢書》承之。二書雖為史書,都被後世文章家奉為學習的典範
(E)清代是小說發皇的時代,名作蠭出,《金瓶梅》、《紅樓夢》、《聊齋志異》、《老殘遊記》等,為其中佼佼者。〔93.學測〕

答案:(B)(C)(D)
解析:(A)古文運動成就與名列 古文八大家人數多寡無關。(C)《左傳》長於敘事,為歷史散文之佳構。(E)《金瓶梅》為明代 蘭陵笑笑生的作品。

2.如果我們把古代五經博士或經學專家請到現代社會,以其專業知識提供協助,就經書內容與職務作最適切組合的考量,下列安排適合的選項是:
(A)請「《尚書》」博士擔任駐外大使
(B)請「《春秋》」博士擔任國史館館長
(C)請「《易經》」博士擔任法務部部長
(D)請「《儀禮》」專家擔任警政署署長
(E)請「《爾雅》」專家擔任《國語辭典》編纂顧問。〔93.學測〕

答案:(B)(E)
解析:(A)《尚書》記載天子大臣的言談議論或文告,與外交職務關聯不大。(B)《春秋》以史為中心,旁及其他各國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可為國史館館長。(C)《易經》為哲學之書,與法律不相干。(D)《儀禮》記 的禮儀,與警政無關。(E)《爾雅》是古代按字義歸類編列的字書,與《國語辭典》編輯相關。

3.閱讀下列文字後作答:「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公),下至哀(公)之獲麟。……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
根據上述《史記》文字,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據上下文意,司馬遷認為《左氏春秋》無法闡釋《春秋經》的旨意
(B)文中「論史記舊聞」的「史記」,泛指古代史書;「孔子史記」則指《春秋》
(C)「人人異端」的「異端」,意同《論語》中孔子所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異端」
(D)文中「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可用以說明孔子「述而不作」的觀念。〔94.指考〕

答案:(B)
解析:(A)《左氏春秋》乃「具論其語」而成,可以闡釋《春秋經》的旨意。(C)「人人異端」指每人對孔子「口受其傳指」所作的不同解讀;「攻乎異端」的「異端」是邪說歪道。(D)「論史記舊聞」才是用以說明孔子「述而不作」;「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乃因為「義不訕上,智不危身」。

4.斟酌下引文字,□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是故,□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王陽明〈尊經閣記〉)
(A)《易》/《詩》/《禮》/《樂》
(B)《易》/《樂》/《禮》/《詩》
(C)《詩》/《禮》/《易》/《樂》
(D)《詩》/《樂》/《易》/《禮》。〔95.學測〕

答案:(A)
解析:《易經》最早為卜筮之書,孔子作〈十翼〉後,成為哲學之書,談到「陰陽消息(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是《易經》。《詩經》為最早的詩歌總集,以寫實手法表達情感,談到「歌詠性情」,是《詩經》。《儀禮》所記,是社會生活中具體的禮儀規定與節文準則,所以談到「條理節文」,是《禮》。荀子曾言:「夫樂者,樂也。」談到「心之欣喜和平」,是《樂》。

5.下列文句中的「以」字,意義與其他選項不同的是:
(A)《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B)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C)曹丕《典論‧論文》: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D)曾鞏〈墨池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95.指考〕

答案:(D)
解析:(A)(B)(C)因為。(D)用來。

6.目前習用的敬稱對方之詞「閣下」,來自古代「因卑達尊」的思維,亦即言談中基於禮貌,提到對方時,刻意稱呼其近侍隨從,以表示「不敢當面進言,謹向位階較低的侍從報告」之意。下列文句「 」內的詞,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A)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B)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C)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D)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
(E)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97.指考〕

答案:(A)(B)(D)
解析:敬詞之中,有些就直接為敬稱,如「夫子」、「先生」、「大爺」等;有些則「因卑達尊」,如(A)「執事」,以左右侍從代稱君;再如(B)「陛下」,以陛下奔走之侍從代稱國君;也如(D)「殿下」,以殿前奔走者代稱親王。

7.下列有關經典或文學常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從性質上分,有〈風〉、〈雅〉、〈頌〉三類;從作法上分,有賦、比、興三種;合稱「六義」
(B)漢代的詩有樂府和古詩,二者原本都配樂可歌,後來與音樂的關係疏離,變成單純創作、閱讀的作品
(C)《春秋》編年紀事,《左傳》亦編年紀事,《史記》為紀傳體,《漢書》亦紀傳體,後代正史都用紀傳體
(D)「志怪」為魏晉六朝小說的重要特徵,至後代猶有繼承者,如《聊齋志異》即其中非常著名的代表作
(E)《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談舉止的重要著作,展現孔子的思想、情懷、人生態度及其與學生的互動情形。漢代獨尊儒術,《論語》被尊為經典,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98.指考〕

答案:(A)(C)(D)
解析:(B)漢代古詩徒誦不歌。(E)漢代獨尊儒術,但尚未看重《論語》及《孟子》。宋代 朱熹才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本書合稱「四書」。

8.下列引用《論語》文句詮釋經典名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於〈出師表〉中,充分展現「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的行事態度
(B)蘇轍於〈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表述基於「仕而優則學」的體悟,進京求師
(C)韓愈〈師說〉中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為例,寓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意
(D)蘇軾〈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心理,等同於「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觀
(E)〈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深知「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的道理,故向鄭伯委婉推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99.學測〕

答案:(A)(C)
解析:(B)蘇轍寫〈上樞密韓太尉書〉時,尚未任官。(D)「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是感慨人的生命短淺。「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重視現實人生的態度。(E)燭之武的「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埋怨鄭伯未能重用,非關「鬥」與「得」。

9.《論語‧公冶長》:「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屢憎於人」是「常常被人所憎」之意,屬於「被動句」。下列含有「於」的句子,也屬於「被動句」的選項是:
(A)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B)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C)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D)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E)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99.指考〕

答案:(C)(E)
解析:(A)比,和「苛政猛於虎也」的用法一樣。出自賈誼〈過秦論〉。語譯:鋤柄和棘木柄,並不比有鉤的戟和長矛鋒利。(B)與、跟、同。出自李斯〈諫逐客書〉。語譯:減損人民去增加仇敵的力量,使自己內部空虛,而在外又跟諸侯結怨。(C)被。和「勞力者治於人」)的用法一樣。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語譯:執政的官員欲望少,就不會被外物所牽制,可以依照正道行事。(D)對、對於。和顧炎武〈廉恥〉:「恥之於人大矣」用法一樣。出自〈燭之武退秦師〉。(E)被。出自蘇軾〈赤壁賦〉。

10.清代《四庫全書》分古書為經史子集四部,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屈原作品收錄於《楚辭》,故〈漁父〉須查集部
(B)《左傳》以魯史為中心,編年記事,故列於史部
(C)《道德經》為道家最重要的經典,可在經部查閱
(D)孟子為先秦諸子之一,故《孟子》一書列於子部。〔100.指考〕

答案:(A)
解析:(B)《左傳》,屬經部。(C)《道德經》就是《老子》,屬子部。(D)《孟子》屬經部。

11.下列引文,在言談中表現出斥責對方語氣的選項是:
(A)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B)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C)燭之武對秦伯:「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D)孟子對齊宣王:「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E)左光斗對史可法:「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100.指考〕

答案:(B)(E)
解析:(A)關懷、憐惜的語氣。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B)出自《論語‧公冶長》。(C)分析說明間利害關係。出自〈燭之武退秦師〉。(D)論述、說明的語氣。出自《孟子‧梁惠王》下。(E)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2.下列各組文句,「 」內文字詞性相同的選項是:
(A)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C)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
(D)一妓有殊色,執紅拂,立於前,獨「目」靖/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E)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101.指考〕

答案:(B)(C)
解析:(A)名詞,兄長。出自《史記‧五帝本紀》/副詞,以侍兄的態度。出自《史記‧鴻門宴》。(B)均為動詞,駐紮。出自《史記‧鴻門宴》/出自〈燭之武退秦師〉。(C)均為副詞,親自。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出自《資治通鑑‧李愬雪夜入蔡州》。(D)動詞,注視。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名詞,眼睛。出自《莊子‧庖丁解牛》。(E)動詞,飲酒。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名詞,酒杯。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13.古漢語中,往往為強調賓語(受詞),而將賓語提到動詞前面。下列不屬於這種語法結構的選項是:
(A)夫晉,何厭之有
(B)父母唯其疾之憂
(C)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D)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102.學測〕

答案:(D)
解析:將賓語提前,常會使用助詞「是」或「之」。此題考「之」。(A)夫,「何厭之有」→「有何厭」。(B)「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唯憂其疾」。(C)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之為聽」→「惟聽弈」。(D)「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沒有賓語提前。

14.古文中的詞語解釋,有的可以從上下文意直接判斷,有的可從文化傳統中尋思其長期累積的意義。下列屬於後者的選項是:
(A)將〈燭之武退秦師〉:「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夫人」解釋為「秦伯」
(B)將范仲淹〈岳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騷人」解釋為「失意文人」
(C)將王羲之〈蘭亭集序〉:「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的「時人」解釋為「參加蘭亭修禊的人」
(D)將蒲松齡〈勞山道士〉:「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的「美人」解釋為「嫦娥」。〔102.指考〕

答案:(B)
解析:題幹要求「從文化傳統中尋思其長期累積的意義」,而(B)源自中國文化中的屈原作品〈離騷〉,騷,憂愁之意。屈原為失意的文人,因此騷人指失意文人。(A)從上下文意直接判斷「夫人」指「秦穆公」。(C)從上下文意直接判斷「時人」指「參加蘭亭修禊的人」。當時參加修褉的眾人飲酒作詩,《蘭亭集》為收集眾人作品而成。(D)此處雖引「嫦娥奔月」的故事,由上下文推知「美人」指「嫦娥」,但「美人」並不專指「嫦娥」。

15.古人稱自己常用謙詞,稱對方則常用敬詞。下列文句中使用敬詞的選項是:

(A)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B)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C)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D)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E)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103.指考〕

答案:(B)(D)(E)
解析:(A)「爾」用以稱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晚輩或身分地位較低者,不特別具備敬意。此為老師對學生之言。出自《論語‧八佾》。(B)「君」用以稱呼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或長輩,相當於「您」,是尊稱對方的敬詞。此為王維稱呼友人。出自王維〈雜詩〉。(C)「先生」用以稱呼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或長輩,相當於「您」,是尊稱對方的敬詞。此為孟嘗君稱呼其門客馮諼。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D)「汝」用以稱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晚輩或身分地位較低者,不特別具備敬意。此為父對子言。出自顧炎武〈廉恥〉。(E)「子」用以稱呼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或長輩,相當於「您」,是尊稱對方的敬詞。此為君(鄭文公)向臣(燭之武)致歉之詞。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16.下列關於人物言語或行為的分析,錯誤的選項是:
(A)馮諼詐稱孟嘗君之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反映出道義重於私利的政治觀點
(B)諸葛亮建議後主要「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是希望後主能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C)燭之武勸秦伯「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提醒他不要用自己的薄情寡義來襯托鄰國國君的仁厚寬容
(D)魏徵諫太宗「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強調民心向背對主政者的重要。〔104.學測〕

答案:(C)
解析:(A)馮諼燒券以買義,雖使孟嘗君失去私人利益,卻得到人民的擁戴。故知「反映出道義重於私利的政治觀點」敘述正確。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B)引文之意為「擴大自己的見聞,廣泛地聽取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的遺德」,故知「希望後主能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敘述正確。出自諸葛亮〈出師表〉。(C)引文之意為「何必消滅鄭國來擴張晉國的疆域呢?晉國國力增強了,秦國的國力也就削弱了」,是強調亡無益於,只是增加的土地、實力。並非「用自己的薄情寡義來襯托鄰國國君的仁厚寬容」,所述錯誤。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D)引文之意為「可怕的不是民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背離,就好比水可以承載舟船也可以翻覆舟船,所以應該特別謹慎,就像用腐朽的繩索來駕馭飛奔的馬車,怎能疏忽呢」,故知「強調民心向背對主政者的重要」敘述正確。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二)非選擇題

1.文章解讀

閱讀框內甲、乙兩段文章之後,請解釋:燭之武為了達到「言資悅懌」的遊說目的,如何掌握「時利」、「義貞」這兩個重要原則?並分(一)「時利」、(二)「義貞」,依序回答。(一)、(二)合計文長約200~250字約9~11行。〔101.指考〕

甲、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的「說」,並不是指今人所謂「說明文」的「說」,而是指先秦時代縱橫家對君主所進行的「遊說」。他讚美「燭武行而紓鄭」燭之武出面說服秦伯,解除了鄭國的危難;認為「說」要「言資悅懌」(說的話要讓聽者欣然接納),要能隨機應變,解決問題,所以必須針對實際情況,分析利弊,講究方法,切合事宜,掌握「時利」(有利時勢)和「義貞」(持理正大)這兩個重要原則,才能博取君主的認同,以達到遊說的目的。

(改寫自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

乙、
(燭之武)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歷屆試題精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