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題解:黃州快哉亭記

【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宋神宗 元豐六年(西元一○八三年)十一月一日。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蘇轍上書朝廷,「欲乞納在身官(乞求繳出目前的官職),以贖兄軾」(〈為兄軾下獄上書〉)。蘇軾出獄後貶為黃州(今湖北省 黃岡市)團練副使,蘇轍也坐貶監筠州(今江西省 高安市)鹽酒稅,這篇文章即是寫於謫居筠州期間。

  那時亦謫居黃州的張夢得,在他居所的西南建造一座亭臺,以覽長江水流勝況,蘇軾為亭命名為「快哉」,蘇轍應邀作記,文中談到謫居後的心理調適問題。全文氣勢汪洋,筆力雄健,凜然有生氣。

  蘇轍貶謫筠州,一做就是五年,「五年賣鹽酒,勝事不復知」。筠州與黃州雖相隔千里,但隔不斷這對兄弟的情誼。於是,元豐五年,蘇轍沿贛水,入鄱陽,溯大江,護送嫂、姪到黃州探望乃兄,暢敘患難中闊別之情,所謂「千里到齊安,三夜語不足」(〈黃州子瞻遊武昌西山〉)。逗留十天中,他們遊覽了黃岡及武昌 西山勝跡,共同抒發貶謫中對人生、對自然的種種思考。蘇轍〈武昌九曲亭記〉(元豐五年)和〈黃州快哉亭記〉(元豐六年)兩篇名作,皆有此時期的感悟。

【作品說明】

  蘇轍這篇記圍繞亭名「快哉」運筆,極寫亭中所見景色之美和觀景之樂;又由亭名引出宋玉和楚襄王的對話,並就此抒發感慨,指出人生世上,「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這種不以榮辱得失為念,以求自適的看法,概括了遷客張夢得、蘇軾和蘇轍當時的思想狀況,也是三人在快哉亭亭名上產生共鳴的原因。不過,這種看似曠達的議論,只能對居官不得意的人起一種慰藉作用罷了!

  本文的題旨和寫法,很像蘇軾八年前(神宗 熙寧八年)作於山東 密州的超然臺記。「超然」二字出於莊子,「快哉」二字出於楚辭,都有自樂其樂之意。「超然」乃蘇轍命名,而蘇軾作記,言其「無往而不樂」;「快哉」乃蘇軾命名,而蘇轍作記,言其「何適而非快」。俱從居官不得意著眼,取意亦無不同。文中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流溢出雄偉之氣。就蘇轍的記體散文而言,陳宏天、高秀芳 欒城集之點校前言中,曾言:

  他的記敘性散文,往往給人一種清新明快的感覺。如武昌九曲亭記以瑰麗的筆觸勾勒出建亭的快樂,其中描寫少年時登山浮水的情景,尤其感人,恰如其分亦表現適意為悅的主題。黃州快哉亭記夾敘夾議,寫景抒情,紆徐曲折,淺然澹宕。其他如王氏清虛堂記、吳氏浩然堂記對「清虛」、「浩然」所發的議論頗為玄妙,南康直節堂記、待月軒記、遺老齋記敘事描寫自然貼切,情與心思俱入佳處。蘇軾說他的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資料來源:翰林版高中國文第二冊。

題解:黃州快哉亭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