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史記.項羽本紀》節錄 / 文本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 節錄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ㄑㄧˊ)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注釋
1.下相:秦縣名,縣治在今江蘇宿遷西南。
2.為秦將王翦所戮者:〈秦始皇本紀〉:秦王政二十四年(223BC)「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3.櫟陽逮:因罪在櫟陽被捕。櫟,音ㄩㄝˋ。櫟陽,秦縣名,在今西安市。
4.吳中:秦縣名,在今江蘇蘇州。
5皆出項梁下:都不如項梁。:
6.大繇役及喪:為國家服勞役與替當地大戶人家辦喪事,皆興師動眾也。
7.部勒:布署,組織。

初,宋義所遇齊使者高陵君顯在楚軍,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鬪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斬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彊,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閒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

※注釋
1.上將軍:非固定官名。位居諸將之上,統領諸將。
2.諸別將:除懷王已有專門任命的其他將領。
3.卿子冠軍:「卿子」為對男子的敬稱。「冠軍」猶言最高統帥
4.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師古曰:「搏,擊也,言以手擊牛之背,可以殺其上蝱,而不能破虱,喻今將兵方欲滅秦,不可盡力與章邯即戰,或未能擒,徒費力氣也。」《索隱》引鄒氏曰:「虻之搏牛,本不擬破其上之蟣蝨,以言志在大不在小也。」
5.鼓行而西:長驅直下。鼓行,胡三省曰:「擊鼓而行,堂堂之陣也。」言其公行無際。之狀。
6.被堅執銳:披堅甲,執利兵,只衝鋒陷陣
7.很:執拗,不聽從招呼。
8.彊不可使:一意專行,不服指揮。
9.遣其子宋襄相齊:凌稚隆引屠隆曰:「楚不殺田假,齊不發兵助楚,兩國固有隙者,義何遣子相之?此羽斬義聲其罪曰『與齊謀反』者也」徐孚遠曰:「田榮與項梁有隙,梁死楚弱,宋義欲結援於齊,以子相之。」
10.慴服:畏懼、服從。
11.枝梧:支吾,抗拒。
12.假上將軍:代理上將軍。
13.少利:稍許有些勝利。
14.皆沈船三句:《孫子.九地》:「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焚舟破釜,如趨羊群而往。」
15.壁:營壘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嚮。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注釋
1.垓下:在今安徽固鎮城東五十里。
〈高祖本紀〉:「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複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魯為楚堅守不下。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公號葬項羽穀城。」
2.騅:毛色蒼白相雜的馬。
3.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
4.刈:砍殺。
5.披靡:草木隨風散亂傾倒的樣子。潰敗逃散的樣子。
6.檥船:攏船靠岸。

※相關詩文

一、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二、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三、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來自《史記》的名言:
1.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太史公自序〉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將軍列傳〉
3.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淮陰侯列傳〉
4.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留侯世家〉
5.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本記〉
6.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項羽本紀〉
7.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滑稽列傳〉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涉世家〉
9.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報任安書〉
10.諸名山,傳之其人。〈報任安書〉
11.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仲尼弟子列傳〉
12.一沐三握髮(魯周公世家)

※錢鍾書論項羽為人曰:
〈高祖本紀〉王陵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妒賢疾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
〈陳丞相世家〉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淮陰侯列傳〉韓信曰:「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吒(一ㄣ ㄨ,發怒而厲聲喝叫),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ㄒㄩ,和悅的樣子),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ㄨㄢˊ,削刻,壞損的,把玩印信至缺損,仍不忍授予)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項羽本紀〉歷記羽「拔襄城皆坑之」,「坑秦卒二十余萬人」,「引兵而屠咸陽」;〈高祖本紀〉「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驃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高祖本紀〉于劉邦隆準龍顏等形貌外,並言其心性:「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項羽本紀〉僅曰:「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至其性情氣質都未直敘,當從范增等語中得之。「言語嘔嘔」與「喑噁叱吒」;「恭敬慈愛」與「驃悍滑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坑殘滅」;「分食推飲」與「刓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雙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史記》寫人物性格,無復綜如此者,談士每以「虞兮」之歌,謂羽風雲之氣而兼兒女之情,尚粗淺乎言之也。」(《管錐編》)

※史記的抒情悲歌
虞姬〈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漢高祖〈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史記.項羽本紀》節錄 / 文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