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諫逐客書〉──人會選擇能成就自己的環境 / 徐國能

〈諫逐客書〉──人會選擇能成就自己的環境 / 徐國能

 

在進入戰國歷史征伐的蒼茫背景前,我們不妨假設一個狀況,在臺灣整體教育經費十分緊縮,但小學要求裝冷氣、分攤電費;中學要求增加專任教師員額;而大學則希望開放更多外籍學生領取全額獎學金,鼓勵外國學生來就學。如果你是決策者,你該把錢用在哪一個部分?

從大環境來看,學生繳不起學費而超時打工者有之,背負學貸而壓力沉重的青年有之,繳不起營養午餐費而愁苦煩惱的家庭有之……,我們沒有餘裕,為什麼還要讓這些與我們八竿子打不著的外國青年免費就讀我們最好的大學校系?(多少本地人想考都考不進去啊!)還給他住宿、給他生活津貼、讓他享有健保?原因無他,因為人力資源已經是一個國家能否發展的關鍵因素,能更吸引優秀的外國人來就學,乃至於未來能留下來就業,深深決定國家未來的榮枯。

美國在上一個世紀的發展,除了天然資源眾多,薈萃了世界各地的菁英一起投入科學、工業、藝術及商業領域的研發,那才是美國站上世界頂峰的重要因素。鋼鐵大王卡內基出生於蘇格蘭、愛因斯坦因躲避納粹而從歐洲移民美國、鋼琴大師魯賓斯坦則出生於波蘭。本世紀以來,在諾貝爾化學、物理和醫學獎的美國人中,移民占總數將近40%。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小學教室的冷氣、中學吃緊的師資、還不起學貸的青年等等的問題,或許隨著社會整體的進步,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而人力資源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

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是一門新興且重要的社會科學,內涵包括規劃人力需求與配置、徵選引薦人才、員工進修教育及謀劃工作環境及福利等,對於企業的重要不言可喻,同學在未來選擇大學科系時可以考慮這個選項。

〈諫逐客書〉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看待「國際流動人力」,這些「客」,固然能夠提供國家一定的建設所需,但是這些「客」,來自於競爭敵國,他們的忠誠度是否能被信賴呢?文中以「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來化解疑慮,李斯、鄭國這些賢才也的確為秦國提供了偉大的貢獻。但事實上,秦國禮遇賢士,委以重任,和今日人資管理所強調的:為跨國人才打造發揮自我、實踐理想的工作環境,以及尊重其文化差異,使他能舒適地發揮專業等這些觀念相當接近——人總是會選擇能成就自己的環境。可知真正的領導人,必然有一個跨越藩籬,兼容並蓄的心胸。

不過,李斯的文章,隱然有一個讓人不安的地方,〈諫逐客書〉中,他始終強調人才對秦國的「有用」,並將「人」比擬為各種「玩物」(玉、寶、珠、劍、馬、旗、鼓、音樂);因此在李斯的心靈世界,乃是將「人」視為一種協助集團邁向成功的工具,而沒有尊重「人」真正的價值,這種將人工具化、資產化的決策心態,也埋下了後來秦朝一連串悲劇遠因。在當代的觀念中,除了讓人力成為「資源」,為公司成長提供動力,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體系中的個體,都能找到自我價值、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命意義。人之於體系,絕非螺絲釘之於機器;更可能是有機生態系中每個個體彼此互惠的樣態。

〈諫逐客書〉表面反駁的是狹隘的排他主義,但隱含了人力資源管理、個人實踐與群體成長、資源分配、人本主義等議題,是值得深思的作品。

〈諫逐客書〉──人會選擇能成就自己的環境 / 徐國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