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 辛棄疾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 辛棄疾

 

鵜鴂、杜鵑實兩種,見《離騷補註》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註釋】

1. 嘉茂:劉過有〈沁園春.送辛幼安弟赴桂林官〉,當指嘉茂。

2. 鵜鴂:伯勞鳥。《楚辭.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文選》卷二十三阮籍〈詠懷〉「鶗鴂發哀音」下沈約註:「此鳥鳴則芳歇也。芬芳歇矣,則存者臭腐耳。」

3. 鷓鴣:鳴聲悽切,如曰「行不得也哥哥」。

4. 杜鵑:其聲哀婉,如說「不如歸去」。「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借鳥聲見意,三種啼聲都不好聽,卻一個啼了,一個又啼,所以說「更那堪」,言其不堪。

5. 未抵:比不上。

6. 馬上琵琶關塞黑:「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關塞黑化自杜甫《夢李白》二首之一:「魂返關塞黑。」

7. 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用陳皇后失寵事。翠輦,翠羽的帝王車駕。金闕,天子所住的宮闕。

8. 看燕燕,送歸妾:用莊姜送戴媯事。《詩.邶風.燕燕序》:「燕燕,衛莊姜送歸妾也。」鄭《箋》:「莊姜無子,陳女戴媯生子名完,莊姜以為己子。莊公薨,完立而州吁殺之。戴媯於是大歸,莊姜遠送之於野,詩見己志。」事並見隱公三年、四年《左傳》。

9. 將軍:引用漢武帝時李陵。

10. 向河梁:引用李陵別蘇武事。「故人」指蘇武。李陵〈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漢書.蘇武傳》載蘇武歸漢,李陵送別語:「異域之人,壹別長絕。」

11. 易水蕭蕭西風冷:用《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事。《史記.刺客列傳》:「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12.悲歌:,即本傳所載「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復為羽聲慷慨」等句

13. 如許恨:像上面的許多恨。

14. 誰共我,醉明月:詞中始終未及送別本題,卻在結末一點:「你去後,有誰來伴我飲酒賞月呢?」張惠言《詞選》:「茂嘉蓋以得罪謫徙,故有是言。」

【賞析】

作者:吳玉如

這首詞大約作於辛棄疾閒居鉛山期間。茂嘉是的堂弟,其事蹟未詳。清仁張惠言《詞選》以爲「茂嘉蓋以得罪謫徙,是故有言。」整首詞在形式上又打破上下片分層的常規,事例連貫上下片,不爲普通的詩文格式所束縛。

詞之開篇先借鳥聲起興,暗用典故,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伯勞在夏至前後出鳴,暗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爲之不芳」,帶出「苦恨芳菲都歇」之句。鷓鴣鳴聲如「行不得也哥哥」;杜鵑傳說爲蜀王望帝失國後魂魄所化,常悲鳴出血,聲四「不如歸去」。同時用這三種悲鳴的鳥聲起興,渲染強烈的悲感氣氛,並寄託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算未抵、人間離別」,是上下文轉接的關鍵。接著以王昭君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離開漢宮、漢武帝時陳皇后失寵時辭別「漢闕」,幽閉長門宮、莊姜送別戴嬀寫三個女子的離恨。

下片承接上片文氣,打破詞於下片轉折的常規,寫壯士不得發揮的離恨,引漢朝李陵抗擊匈奴,力戰援絕,勢窮投降,敗其家聲;友人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節不屈,用李陵〈與蘇武詩〉:「長當從此別」、「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再寫離別。接著又以荊軻刺秦,眾人送別,高漸離筑,荊軻和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別恨」,李陵、蘇武、荊軻或援絕而降,家聲敗亡,或身被幽禁,或不得生還,皆極悲痛,三者皆為國家不惜犧牲,諷刺了當世降金之人。

作者連用五個別離的典故詮釋「人間別離」,昭君遠嫁匈奴、陳王后幽閉長門宮、戴媯泣別荒郊,是女子悲苑淒涼的離愁;李陵望斷故國、舊友,荊軻易水訣別,充滿了壯士的慷慨悲憤,同是別離的典故,在情感上的鋪排上顯見作者的匠心獨運。論者或謂以上五個典故與內容與「別茂嘉十二弟」似無關,細思典故中的人物遭遇,同時也都與國君美人、才士的不識與不珍惜有關,間接地暗合了辛棄疾長期不被南宋君王重用、閑居鉛山的憤懣,以及弟弟茂嘉官貶桂林的憾恨,而辛棄疾也確乎藉別弟發揮,濃烈地表現出人南居鉛山、報國無門的沉鬱蒼涼,而在飽滿的情緒下,「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呼應篇首的鳥聲之餘,鉤合五個典故中的別恨,再顯作者心緒的沉重。

從聽聞三種鳥鳴,到運用五個典故說明人間離別,表面上看,似與別茂嘉十二弟無密切的關係,至最後兩句「誰共我,醉明月」,明確轉入正題,「別」意倏地豁然,顯示一代文豪、「跳躍動盪」、前無古人的絕妙筆法。王國維說:「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於神者。然非有意爲之,故後人不能學也。」是相當貼切的評論。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 辛棄疾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