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 鹿港物換星移的地理宿命/心岱
因地利之便而興起
鹿港隔著臺灣海峽,遙遙與福建相望。比起臺灣南部的鹿耳門(安平)與後來才興起的北部八里夯(淡水),鹿港跟福建各港的直線距離最短,尤其,到閩南沿海各要港更為近。從鹿港出發,順利的話一天之內就可抵達。而且,鹿港位於臺灣中部,不只彰化平原的物產,就連南投、雲嘉平原的農產品也都能運來。所以,隨著清代漢人到臺灣中部開墾的越多,鹿港身為臺灣中部的交通樞紐與物資轉運中心,地位就越來越重要。
據說,清初康熙年間的鹿仔港原本是個廣闊水深的良港,它與南部的安平港共同守護著臺灣西岸。一直到乾隆中葉,中部彰化平原的其他兩個小海港:海豐、三林港都已淤積了,只有鹿港的港口狀況仍然良好。相較之下,鹿港的航運地位就越來越重要。再加上,大陸東南沿海各省人口稠密,糧產卻不足,相反地,還尚是殖民處女地的臺灣卻盛產稻米與蔗糖。於是,清廷就指定鹿港負責運送臺灣米到福建給軍隊做為糧食。這種米糧,就稱為「兵米」,也有人叫它做「官米」。
運送兵米到大陸,算是鹿港邁入巔峰的伏筆。雍正年間,沿著鹿港溪北岸已發展出一條專門服務兩岸貿易的市街了。清政府斥資在這條市街的西邊蓋了十六間大米倉,專門儲存從全臺運來,等著要送往大陸的兵米。鹿港商人掌握了轉運全臺稻米的利益,因而大發利市。後來,運兵米的差事,連民間商船都得「下海」兼差。哪隻船要載運多少兵米到福建、哪隻船該貼補多少紅包(「運腳銀」),全都由「鹿仔港同知」這個機關來統籌管理。
大約又過了半世紀。乾隆四十九年,鹿港正式成為貿易口岸(正口),與泉州的蚶江對渡,鹿港從此邁向繁華的巔峰。雖然,民間商船必須挪出部分的船艙來幫政府運官糧,可是,精明的鹿港商人仍能從中賺取豐厚的酬勞。商人們從臺灣各地搜購農產品,經由鹿港運銷到大陸。船隻回臺灣時,再順便買些大陸生產的日用品或木材石材等建材壓艙,馬上又將空空如也的船艙塞得滿滿的。這些「舶來品」在鹿港上岸之後,不但豐富了鹿港人的生活,也供應了鹿港週遭腹地:彰化臺中南投一帶的需求。鹿港有句俗諺:「頂到通宵,下到琅橋」。意指北從苗栗通宵南抵恆春,都是鹿港的商業腹地。實際上,就連淡水也設有專與鹿港貿易往來的鹿郊。
因地表隆起而沒落
三百多年前的鹿港,原本是個低溼的海口沖積平原。但是,現在的鹿港,地勢平均離海面也有十公尺,海岸線也西撤到兩、三公里以外。這是因為臺灣西海岸不斷隆起,再加上濁水溪出海口幾百年來泥沙持續堆積所致。
日積月累的海岸線變化,不但導致港口的泥沙堆積得越來越多。清末,濁水溪共有三次大氾濫,滾滾洪流夾帶大量泥沙衝向鹿港溪,更惡化了港口淤積的程度。港口消失了!清末,原來幾個港口的海灣,陸續淤積成為海埔新生地;海埔新生地在日據時代又轉換為鹽田;民國之後,鹽田變成稻田。而海岸線,仍然向西邊的慢慢撤退,留出一片又一片的泥灘。
至於小鎮本身呢,原本在南、北側各有一條東西向的河流通過。鹿港溪與洋子厝溪這兩條溪流,都是濁水溪沖積扇平原的支流,在清代還略具航運之效。鹿港最早的舊街,就是沿著鹿港溪出海口的北岸興建的,後來,鹿港溪淤積嚴重,大部分河道都已消失不見,殘餘的河道窄到甚至只需一步就可橫跨過去。日據時代末期,部分殘餘的鹿港溪就被統整成員林大排水溝的一部分。
鹿港從港口淤塞、失去兩岸通商優勢之後就慢慢走入下坡。日據時代以後,又因為遠離交通要道而淡出全臺灣的經濟舞臺。其實,日據初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興建縱貫鐵路,原本計畫要在鹿港設置海線與山線鐵路的交會點,只因當時鹿港的地方父老認為這樣會斬斷龍脈,大力反對而作罷。民國五十七年,民國政府要在中部選建港口,在鹿港與梧棲兩者之間,又因為鹿港淤積嚴重、海岸線太遠
而選擇了後者。……
滄海桑田見生機
不過,地面不斷隆起也不全是壞事。鹿港海邊三百年來持續隆起的海埔新生地,這些尚未完全脫離海岸線的泥灘,因富含礦物質等養分,是螺貝蝦蟹最佳的天然棲息地。鹿港各式的美味海產,就以這片泥灘做基礎。
早在清末道光末年,因為港口淤積狀況不樂觀,航運與貿易沒落,鹿港居民就紛紛加入原本以農漁民為主的「討散海」行列,到海邊捕捉各種魚蝦蟹蛤以增加收入。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鹿港居民還從泉州引進了插竹法來養蚵(又稱高架養蚵法)。牡蠣,從此成為鹿港海產大宗。
現在,鹿港北頭一帶的漁村居民仍以養殖牡蠣、採集蛤蜊維生。鎮外的萬頃沙灘遍插竹籬笆,就稱為「蠔圃」。這些蠔圃供應了鎮上各家海產店、小吃攤,做成各式可口的蚵仔煎、蚵仔湯。
日據時代,這些海埔新生地一度成為鹿港八景之一「鹽田飛雪」。其實,鹿港有鹽田,可追溯到清代末年,劉銘傳在鹿港設置鹽總館。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鼓勵民間開設鹽田,以增加生產。鹿港名人辜顯榮,就在北頭一帶的海邊開闢鹽田。後來,辜顯榮甚至因此而掌握全島食鹽專賣的業務。只不過,鹽田飛雪的風光沒持續多久。鹿港因為海岸淤淺速度過快,到了後來,甚至可從鹽田裡面抽出淡水。鹿港這些鹽田,早在中日戰爭之前就沒落了。
民國五十三年元旦,政府宣布裁撤鹽田,洗鹽改墾。第二年,三十公頃鹽田頓時變成稻田。昔日滄海,已是今日的稻田或蠔圃。自從清初之後的這三百年來,鹿港小鎮也跟著海岸地貌的大幅變化,一路展演著興衰變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