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乘桴記 / 補充講義
壹、題解
一、我的鹿港印象
◊ 時空凍結的小鎮-鹿港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pzaJkQUCJo
◊ 完整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1g-GDtSM5E
◊ 【歷史街區】搶救鹿港|留下百年歷史老屋 (我們的島 第841集 2016-01-18)
二、對於生活周遭景物與人事的變遷,你印象最深刻的是?
三、《寄鶴齋古文集》:洪繻自比為「高枝鶴」,寄居於書齋中「如鶴之待乎秋風」,期許能「如鶴之一朝而戾於太空」,由此可見其志向抱負之高遠
四、乘桴:
(一) 桴:用木、竹編排成的木筏或竹筏。
(二) 除了乘坐小筏以外,尚有兩種引申含意:
1、隱含大道不行的慨嘆。
《論語.公冶長》: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材」字有三種解釋,第一種就是編竹筏用的材料;第二種取自朱熹在《論語集注》中的注釋,「材,與裁同,古字借用」,無所取材是在評價子路不懂得裁度事理;第三種認為這裡的「材」同「哉」,因為古字材哉同字,「無所取材」應該是「無所取哉」,也就是說子路除「好勇」外,再沒有別的可稱道的了。
※作者於日治時期改名為「繻」,字「棄生」,以「遺民」自居,本文中對日人治臺政策更多所批判,作者對於時局極可能頗有「道不行」的失落。)
2、以「沉浮」諧音暗指鹿港盛衰情形。
(一)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書名「明夷」為《周易》卦名,暗具「明遺」涵義。
(二)作者於乙未割臺後以「遺民」自居,或許也有意藉諧音詞表達他對鹿港盛衰的感懷,
(三)因而以「乘桴」音近「沉浮」方式命篇。
五、鹿港的沒落
(一) 火車成為交通運輸主力,但鐵路經過彰化而非鹿港,交通重鎮地位轉移。
(二) 基隆港、高雄港整建後,鹿港的貿易量日漸減少,商業機能沒落,人口也隨之外移。
(三) 相關閱讀:有時星光,有時月光——鹿港古鎮的今與昔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f0d0fc74-ef0c-426b-901e-3013cb7418b0
六、寫作背景
一、目睹家鄉由盛轉衰,著此文以抒懷
(一) 鹿港於清乾隆49年正式設港,成為與泉州對渡的官方港口。至道光年間,是臺灣北路第一大港口城市。隨著濁水溪氾濫、改道海港河道逐漸淤塞,清末時,幾乎完全喪失河港功能。此外,咸豐到同治年間,安平、淡水、基隆、打狗陸續開放,成為新的通商口岸。
(二) 日本殖民初期,火車成為交通運輸主力,但鐵路經過彰化而非鹿港,交通重鎮地位轉移。
(三) 加上日人隨後整建基隆港、高雄港,鹿港的貿易量日漸減少,商業機能更加沒落,人口也隨之外移。
(四) 鹿港是洪繻自小生長的家鄉,他親身經歷改朝換代,目睹鹿港由盛轉衰,心中感觸更甚他人。是以書寫本文,描繪鹿港的今昔改變,抒發對世事變遷的感慨,同時批評日本殖民政府施政不當、官吏殘暴,表現作者對清廷統治的認同,以及對土地、民族的深刻情感。
二、可能的寫作時間
據文中「洎乎火車之路全通,外貨之來由南北而入,不復由鹿港而出矣」及「不至於市區改正,破裂闤闠、驅逐人家以為通衢也」,推知本文應作於臺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之後,鹿港市區改正之前,前者為日本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四月事,後者則於昭和九年(一九三四)實施。唯作者卒於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因而本文可能作於一九○八~一九二八年間。
七、寫作特色
本文以昔盛今衰的對比手法描繪鹿港興衰,鋪敘層次豐富多變,寫景鮮活立體。
全篇流露濃烈的鄉土情懷,批評時政直率無諱。記敘、抒情與議論兼備。
貳、作者:洪繻祖籍福建泉州,其祖父於嘉慶年間來臺,定居彰化,故以彰化為籍貫。
一、原名攀桂,字月樵,後改名繻,字棄生
據洪攀桂的姪子洪君石所云:「集端所署名字(案:洪棄生繻),蓋仿劉向改更生之例,非素名也。」
「棄生」涵義,有以下兩種看法:
典故/涵義 | 說明 |
借「棄繻生」典故,表達心志 |
1.據《漢書.終軍傳》記載,終軍十八歲被選為博士弟子,當他自家鄉濟南西行赴長安途中,曾經過函谷關。入關時,守吏交付一件「繻券」以作為他日返回過關的通行憑證。不料終軍卻情緒激昂地將繻券丟擲地上,充滿自信地說道:「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終軍抵達長安後頗受倚重,某次他奉命出使東方郡國,再次經過函谷關時,戍守關隘的吏卒認出他,向旁人說明:「這位使者正是先前丟棄繻券的年輕人。」 2.「棄關繻」、「棄繻」後來成為詩文常用典故,用來比喻年少立志、求取功名,具有破釜沉舟的決心。 |
棄地遺民,不忘祖國之意 | 此說解釋「棄生」為「棄民」之意,亦即洪繻認同清朝統治正當性,清廷割讓臺灣的行為形同「拋棄」。儘管身處異族統治,洪繻卻仍不忘祖國,認為自己是「被棄生民」、「棄地生民」,因此改名以明志。 |
二、洪繻常用的名字、別號簡表
名字/別號 | 類型 | 說明 |
攀桂 | 譜名/本名 | 1.其義與「折桂」類似,有求取功名的含意。
2.顯示洪父望子成龍之心。 |
月樵 | 字 | 1. 洪繻譜名「攀桂」即「蟾宮折桂」之意,指考試登科、取得功名。2.蟾宮即月宮,相傳月宮有樵夫吳剛伐桂。
3.據此可推論「月樵」隱含月中樵夫伐桂取得桂枝之意。 4.古人名、字之間常有互補或相承寓意,「攀桂」、「月樵」意思正可相互補足。 |
一枝 | 學名/讀書名/官章 | 據宋人葉夢得《避暑錄話》云:「世以登科為折桂,此郤ㄒㄧˋ詵ㄕㄣ對策東堂,自謂桂林一枝也,自唐以來用之。」可推論此名仍與金榜題名有關。(按:郤詵,晉人。以「桂林之一枝」喻己之才能) |
名繻,字棄生 | 日治時期常用之名、字 | 1.效法終軍破釜沉舟的決心。
2. 反映家國淪亡之苦,具「棄地生民」、「被棄生民」之意。 |
棄父 | 「棄生」之化名、筆名 | 1.避禍,應為「洪棄生父」簡稱。
2. 「父」字或具「野老」之意。 |
三、洪繻二三事
(一) 祖父渡臺,父親定居鹿港
先祖原居福建泉州。後因泉州港口淤積、明清時相繼實施海禁,洪家在南安縣的可耕地逐漸不足。迫於生計,祖父洪清湖攜家人於嘉慶年間渡海來臺,後定居彰化北斗。到了父親洪江霖時,又舉家遷居鹿港。
(二) 受父親言教身教,孺慕甚深
洪繻父親洪江霖為人忠厚耿直、簡樸善良。他少年失怙,卻能體恤親心,不僅孝順母親、叔父,也善待外弟(同母不同父之弟),更在外弟去世後代為撫育其子。洪江霖對洪繻抱有極高期待,只要聽聞有人讚許兒子的學行,便喜形於色。光緒十七年,洪江霖纏綿病榻,為讓洪繻全心投入舉人秋試,刻意隱瞞病情,終而病逝。父親的品格操守,成為洪繻心中永久嚮慕的典範。
(三) 母親與妻兒
洪繻母親名張哮,一生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先後歷經戴潮春之亂、中法戰爭等戰亂。清廷割讓臺灣後,臺灣抗日戰役接連爆發,張氏屢受驚嚇,寢食難安,不久便病逝。洪繻妻子丁鵬出身鹿港名門,知書達禮,個性溫婉。洪繻有四子三女,其中,次子洪棪ㄧㄢˇ楸ㄑㄧㄡ(後改名炎秋),曾先後擔任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國語日報社社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等職,一生奉獻教育事業,著作頗豐。
(四) 聰穎勤奮,科舉之路卻坎坷難行
洪繻自幼聰穎,熱愛漢學,才氣縱橫,文采斐然,八股文習作深受私塾老師讚賞。日本殖民臺灣之前,洪繻勤奮苦讀,自我要求嚴格,經常自早至深夜不斷練習八股文,書院考試往往名列前茅。然而秀才考試三次失利,至二十四歲時,才以第一名順利考中。其後四次遠赴福建福州參加舉人考試,皆鎩羽而歸,直到光緒二十一年,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洪繻都未中舉。
(五) 洪繻對日本的種種抗議行為
1、仿效終軍破釜沉舟的決心,更名為「洪繻」,表達堅決抗日的志向。
2、偕丘逢甲等人倡議抗日,響應唐景崧臺灣民主國活動,參與武裝抗爭。
3、臺灣民主國潰敗後,洪繻對日人政策採取不配合態度,如針對「國語普及」教育政策,無論出外溝通或在家中,他始終堅持使用閩南方言,終生不講日語。也不讓兒子就讀日本學校,親自在家教導兒子漢學。
4、拒絕為日人效力,對於臺灣總督府頒發給富有名望、財產,或具有清代科舉功名的臺籍人士,藉以攏絡民心的「紳章」,他始終不願接受。
5、堅持在著作中沿用干支紀年,不使用日本年號。他自言此乃效法「杜甫不忘天寶恨,陶潛常署義熙民」,以示不忘故國。
6、洪繻曾為了跟日警為難,故意將次子洪炎秋之名取個難寫又難念的「棪楸」,讓日警看錯而鬧笑話。
7、洪繻反對一切與日本人有關的事物,他誤以為電燈是日本殖民後才有的設備,直到去世都拒絕裝設電燈。
(六) 用世之志難成,讀書著述
洪繻武力抗日失敗後,閉門讀書,將心力投注於著述,同時講學教書,作育人才。三十餘年間,多藉詩文自娛、針砭時弊。閒暇時則遊歷臺灣各地名勝古蹟,撰有《遊珠潭記》、《遊關嶺溫泉記》。曾前往中國大陸旅遊數月,遍覽山水,考證古蹟與風情,返臺後全心撰述,陸續完成《八州遊記》、《八州詩草》二書。
參、課文補充
一、不見天街:
乾隆49年,鹿港成為官方正式的通商口岸,貿易量大增,為擴大碼頭腹地的範圍,地方仕紳另闢「長約一公里許,寬約七公尺」的鹿港五福大街,為「當時全臺最長之商店街」,並逐漸發展為鹿港最主要的貿易區。「不見天街」即是五福大街,在清代又稱為,「鹿港大街」、「馬芝大路」,今日稱為中山路,這條街貫穿鹿港,「範圍自天后宮前的菜市頭街,往南為城隍廟口、崎仔腳、五福街接四傑街與板店街」。為了「解決鹿港夏季炎熱高溫、或偶有雷雨,冬季強烈風沙、九降風等氣候上擾人問題」,店家便在屋頂上方以木板加蓋遮風擋雨的頂蓋,天空幾乎完全被為數眾多的頂棚遮蔽,當地人遂以「不見天街」稱之。
不見天街店屋建築皆是在共同牆壁間架上福杉樑木,構造形式分為穿斗式及抬樑式兩種,面寬約四點五公尺至五公尺之間,進深約為面寬的十倍,在五十公尺左右,有的更深達一百公尺,主要是受到杉木建材長度的限制,及商業店屋的充分利用,各家內部多有樓井及天井,作為採光及院落之區隔,以彌補長條型街屋內部光線之不足,屋中建材以木、磚、石為主,所作的月窗、拱門、隔扇木窗等都相當古樸典雅,造型多變的空間設計也令人感受到「庭院深深深幾許」。
日據時代,日人引進西方觀點的都市計劃,以改善居家衛生環境為理由,在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年)由台中州知事竹下豐次指令鹿港實施市區改正,強制拆除不見天街及兩旁商家第一進建築,昭和九年十月將原本約四公尺街區拓寬為十五公尺道路;市區改正後的五福街屋立面都重新整建,採用鋼筋混凝土材料,洗石子工法,塑造當時流行的「現代藝術裝飾式樣」,整體外觀顯得簡潔有力,成為老街特殊的風格。
二、鹿港鹽場興衰:
清代時期,鹿港是臺灣中部重要的鹽銷售地,但未設置鹽場。到了日治時期,明治33年(1900AD),鹿港富紳辜顯榮向臺灣總督府申請將海埔地開闢成鹽田,於臺北創辦官鹽承銷組合,擔任組合長負責全島食鹽專賣,並創立大和製鹽株式會社,於鹿港開闢鹽場。鹿港北有洋子厝溪,南有鹿港溪,導致沿岸海水被沖淡,更因漂沙淤積迅速,而地勢高於鹽場,致使除大潮之外,其餘時間供水艱難,加上東北季風期間強勁的九降風等這些因素不利於晒鹽,故鹿港鹽場逐漸沒落,終於在一九六四年廢墾。
三、昔之盛,固余所不見,而其未至於斯之衰也,尚為余少時所目睹:
時期 | 情況 | 作者經歷 |
昔之盛 | 首段所述盛況 | 未曾看見,但有聽聞 |
漸衰 | 泥沙淤積時期 | 少時目睹 |
今日之衰 | 首段所寫衰頹景象 | 親身經歷 |
四、萬瓦如甃:
萬瓦,指鹽田底部的瓦磚。相傳鄭成功的諮議參軍陳永華認為當時平埔族製鹽技術不佳,所煎出的鹽品質苦澀。於是改革製鹽方法,在海邊築埕,然後在其上鋪碎瓦片,再引水到鹽池,經由日晒成瓦上的結晶鹽。鹽民將敲碎的瓦片以人工拼貼方式鋪設於地面,避免海鹽與泥土接觸,可提高海鹽的純淨度。拼貼的瓦片需緊密相連,還要時時維護更新,有的鹽民富有巧思,拼貼個人風格的鹽田。瓦盤鹽田呈現出馬賽克拼貼般的美麗藝術,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延續其晒鹽產業文化的精神,將鹽場復育,讓特殊的晒鹽景觀依然保留在北門永華村的海岸邊,現已成為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內最具特色的觀光景點。
五、古代學校與學官名稱補充如下:
(一) 學校
名稱 | 說明 |
校 | 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
庠 | 殷商學校的名稱。《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
序 | 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
國學 | 先秦學校分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
黌 | 古代的學校。《後漢書.仇覽傳》:「農事既畢,乃令弟子群居,還就黌學。」黌序、黌門、黌宮、黌校……都是古代學校的泛稱。 |
太學 | 古代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范曄《後漢書.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
鄉學 | 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
國子學 (監) |
即「太學」。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 |
書院 | 唐宋至明清出現的獨立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石鼓書院,以及河南商丘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
(二) 學官
名稱 | 說明 |
祭酒 | 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 |
博士 | 古代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 |
司業 | 學官名。為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副校長,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
學政 | 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 |
教授 | 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後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後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
助教 | 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
學官 | 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等,皆可統稱為學官。 |
六、以學校聚奴隸者也
光緒22年(1896AD),日人設立「日語傳習所」,教導臺灣人講日本語,一八九八年七月更頒布臺灣公學校令,確立「國語普及」的教育政策,以公學校做為推廣日語的主要機關,學生結業後可擔任基層官員或翻譯。作者批評此舉乃為聚集供日人使役的奴才。
肆、問題討論
一、第一段中,作者以哪些事例說明鹿港今昔之變?這些變化透露出什麼訊息?
昔盛(清領) | 今衰(日治) | |
街道 | 1.樓閣萬家
2.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 |
1.人煙猶是,而蕭條矣
2.邑里猶是,而泬寥矣 |
變化:繁華熱鬧→冷清空曠 | ||
地理 | 一水通津,出海之涘 | 海天蒼蒼、海水茫茫,去之五里,涸為鹽場 |
變化:航道暢行無阻,直通海洋→航道淤塞,港口無法直通海洋,航行之便漸失,改以晒鹽為業 | ||
貿易 | 估帆葉葉,潮汐下上,去來如龍,貨舶相望 | 無懋遷、無利涉 |
變化:商業發達→貿易凋零、經濟萎縮 |
二、作者言少時所目睹的鹿港「未至於斯之衰」,請說明那個時期的情況。
答:1.仍有竹筏千百艘,綑載貨品到海岸大船,進行商業貿易往來。
2.仍有數百家的商家、人口,依賴商業貿易往來,維持生計。
三、根據第二段所述,鹿港興盛的原因為何?請分就地理、人文的客觀狀況,以及其影響的結果分別說明。
答:作者分析鹿港興盛的原因有二:
原因 | 客觀狀況 | 影響的結果 |
地理位置優越 | 鹿港扼南北之中,其海口去閩南之泉州,僅隔一海峽而遙 | 1.閩南、浙、粵之貨,每由鹿港運輸而入。
2.臺北、臺南所需之貨,恆由鹿港輸出。 3.臺灣土產之輸於閩、粵者,亦靡不以鹿港為中樞。
說明:鹿港挾地利之便,發展為臺灣重要的商港。貨物進出量大,不但對外輸出臺灣土產,也是島內貨物運輸的集散地,繁盛的貿易因此活絡當地經濟發展。 |
↓
蓋藏既富 ↓ |
||
人文文教興盛 | 弦誦興焉 | 1.黌序之士相望於道。
2.春秋試之貢於京師、注名仕籍者,歲有其人。 說明: 1.因為物資豐盈,文教隨之興盛,鹿港人文薈萃,學子表現優異。
2.文教興盛,既是物資豐藏的結果,也是鹿港更加興茂的原因之一。 |
四、根據第二段所述,鹿港衰敗的原因有哪些?導致什麼結果?請分類說明。
答:作者分析鹿港衰敗的原因有四:
原因 | 作者提出的理由 | 結果 |
港口淤塞 | 是時鹿港通海之水已淺可涉 | 1.海艟之來,止泊於沖西。
2.昔之所謂「鹿港飛帆」者,已不概見。 3.綑載之往來,皆以竹筏運赴大艑。 說明:鹿港港口不斷淤積,海水變淺,大船無法進出,只能改以竹筏運輸貨物。 |
官員凶猛 | 迄於今版圖既易,海關之吏猛於虎豹 | 1.華貨之不來者有之。
2.牟販之夫多至破家。 3.閩貨之不能由南北來者,亦復不敢由鹿港來。 說明:日治之後施政錯誤,海關官員凶猛,加上嚴苛的關稅,華貨無利可圖,因而不再輸入,鹿港貿易停擺,經濟衰退,百姓破產。 |
關稅嚴苛 | ||
火車通車 | 外貨之來由南北而入,不復由鹿港而出。
說明:隨著縱貫鐵路通車,臺灣南北經濟重心轉移,因鐵路未經過鹿港,外貨不再由此轉口,逐漸失去經濟貿易轉運中樞的地位。 |
|
興築鹽田 | 鹽田之築,肇自近年。日本官吏固云欲以阜鹿民 | 1.民間之輸巨貲以供官府之收厚利。
2.阻水不行,山潦之來,鹿港人家半入洪浸。 3.屋廬之日就頹毀、人民之日即離散。 說明:官員利用興建鹽田斂財,吸取民間資金,鹽田並沒有使鹿港人民富足,反而破壞水土保持。讓鹿港淹水,大水毀壞房屋,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 |
五、對於鹿港景況的今昔變化,作者如何描寫?其心情為何?請依時間順序具體舉例分析說明。
答:
鹿港市況變化 | 作者心情 |
人煙猶是,而蕭條矣;邑里猶是,而泬寥矣。 | 望之黯然可傷。 |
余往年攜友乘桴游於海濱,是時新鹽田未興築、舊鹽田猶未竣工。 | 余亦無心至於隄下。臨海徘徊。 |
望街尾一隅而至安平鎮,則割臺後之飛甍鱗次數百家燬於丙申兵火者,今猶瓦礫成丘。 | 1.荒涼慘目。
2.猶幸市況凋零,為當道所不齒。 |
然而再經數年,則不可知之矣。 | 滄桑時之可怖心,類如此也。 |
屈指盛時所號萬家邑者,今裁三千家而已。 | 可勝慨哉。 |
從上表可知,鹿港市況從清領時期繁榮的「樓閣萬家,街衢對峙,有亭翼然」,改變為日治時期蕭索的「人煙猶是,而蕭條矣;邑里猶是,而泬寥矣」,對照鹿港昔日是「貿易中樞」的無限風光,此刻舉目所見蕭條之景,作者心中對家鄉衰敗的不捨與傷心更加深刻。
六、作者將鹿港的衰微歸咎於日本殖民統治不當,你是否認同這個說法?為什麼?(略)
七、你所居住城鄉的現今地景樣貌,跟你小時候有什麼不同?你喜歡這種改變嗎?為什麼?(略)
伍、文字形音義
形 | 音 | 義 | 例 | 形 | 音 | 義 | 例 | ||
衢 | ㄑㄩˊ | 四通八達的大路 | 通衢。 | 砥 | ㄉㄧˇ | 質地細緻、縝密的磨刀石 | 砥礪 | ||
衕 | ㄊㄨㄥˊ | 小巷道 | 衚衕。 | ||||||
銜 | ㄒㄧㄢˊ | 職稱 | 頭銜。 | 柢 | ㄉㄧˇ | 樹根 | 根深柢固 | ||
銜 | ㄒㄧㄢˊ | 控制馬匹的用具 | 轡銜。 | 抵 | ㄉㄧˇ | 到達 | 抵達 | ||
衙 | 一ㄚˊ | 辦公之處 | 衙門。 | 衝突、觸犯 | 抵觸 | ||||
街 | ㄐㄧㄝ | 泛指馬路 | 街道。 | 邸 | ㄉㄧˇ | 高級官員的住所 | 府邸 | ||
濡 | 沾濕 | 相濡以沫 | 祗 | ㄓ | 恭敬的 | 祗請尊安、令新婦祗謁 | |||
繻 | ㄖㄨˊ
ㄒㄩ |
出入關隘的布質信物 | 終軍棄繻 | 適、僅、只 |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祗相似 | ||||
蠕 | ㄖㄨˊ
ㄖㄨㄢˇ |
緩慢爬行 | 蠕動 | 祇 | ㄑㄧˊ | 地神 | 神祇 | ||
履 | ㄌㄩˇ | 鞋子 | 削足適履、履舄交錯 | ||||||
襦 | ㄖㄨˊ | 短襖 | 綺襦紈褲 | 穿鞋 | 不衫不履 | ||||
嚅 | ㄖㄨˊ | 有話想說又不敢說,吞吞吐吐的樣子 | 囁嚅 | 屨 | ㄐㄩˋ | 鞋子 | 納屨踵決 | ||
ㄖㄨˊ | 愀 | ㄑ一ㄠˇ | 容色改變貌 | 愀然 | |||||
艟 | ㄊㄨㄥˊ | 一種古代戰艦 | 海艟、艨艟 | 甃 | ㄓㄡˋ | 井壁 | 萬瓦如甃 | ||
瞳 | ㄊㄨㄥˊ | 眼珠 | 瞳孔 | 鍬 | ㄑ一ㄠ | 挖土器具 | 圓鍬 | ||
潼 | ㄊㄨㄥˊ | 地名 | 潼關 | 啾 | ㄐㄧㄡ | 鳥鳴聲 | 啁啾 | ||
橦 | ㄊㄨㄥˊ | 一種樹木 | 橦樹 | 揪 | ㄐㄧㄡ | 抓住 | 揪住 | ||
幢 | ㄔㄨㄤˊ | 搖曳貌 | 燈影幢幢 | 萩 | ㄑ一ㄡ | 蒿類植物 | |||
憧 | ㄔㄨㄥ | 嚮往貌 | 憧憬 | 扼 | ㄜˋ | 捉、握 | 扼腕 | ||
艑 | ㄅㄧㄢˋ | 船 | 艑船 | 據守、控制 | 扼守 | ||||
遍 | ㄅㄧㄢˋ | 形容到處都是 | 遍體鱗傷 | 厄 | 困窘的 | 厄運 | |||
扁 | ㄅㄧㄢˇ | 形狀寬而薄的 | 扁平 | 呃 | 形容雞叫的聲音 | 呃喔 | |||
篇 | ㄆㄧㄢ | 首尾完整的文章 | 篇章。 | 軛 | 車衡兩端扼住牛、馬等頸背上的曲木 | 車軛 | |||
翩 | ㄆㄧㄢ | 舉止灑脫的樣子 | 風度翩翩 | ||||||
偏 | ㄆㄧㄢ | 傾斜、不中正 | 偏心 | 潦 | ㄌㄠˋ | 通「澇」,雨多成災 | 山潦 | ||
蝙 | ㄅㄧㄢ | 動物名 | 蝙蝠 | ㄌ一ㄠˊ | 不得志 | 潦倒 | |||
竣 | ㄐㄩㄣˋ | 完畢 | 竣工 | 粗率、不仔細 | 潦草 | ||||
浚 | ㄐㄩㄣˋ | 疏通或挖深水道 | 疏浚泉源 | ㄌㄠˇ | 雨下很大貌 | 大雨潦降 | |||
峻 | ㄐㄩㄣˋ | 高的、陡峭 | 險峻 | 甍 | ㄇㄥˊ | 屋脊 | 飛甍 | ||
俊 | ㄐㄩㄣˋ | 容貌秀美 | 英俊 | 夢 | ㄇㄥˋ | 睡眠中的幻像 | 白日夢 | ||
駿 | ㄐㄩㄣˋ | 良馬 | 駿馬 | 懵 | ㄇㄥˇ | 糊塗、心裡不明白 | 懵懂(眼睛看不清楚) | ||
唆 | ㄙㄨㄛ | 指使、慫恿 | 教唆 | 瞢 | ㄇㄥˊ | 眼睛看不清貌 | 目光瞢然。 | ||
梭 | ㄙㄨㄛ | 織布時用來牽引橫線的器具 | 歲月如梭 | 榜 | ㄅㄤˇ | 貼在公共場所的通告 | 榜文 | ||
揭示錄取名單的公告 | 榜單 | ||||||||
逡 | ㄑㄩㄣ | 往復、循環、退 | 逡巡 | ㄅㄥˋ | 船 | 繫榜 | |||
形 | 義 | 例 | 船槳 | 吳地之榜 | |||||
去 | 距離 | 1. 去之五里,涸為鹽場。 | 鞭打、擊打 | 榜笞 | |||||
2. 其海口去閩南之泉州,僅隔一海峽而遙 | 使船前進 | 榜舟 | |||||||
形 | 義 | 例 | |||||||
3. 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 | 固 | 固然、雖然 | 昔之盛,固余所不見 | ||||||
還、尚 | 1. 然是時之竹筏,猶千百數也 | 堅決地 | 日本官吏固云欲以阜鹿民 | ||||||
2. 是時新鹽田未興築、舊鹽田
猶未竣工 |
本來 | 若夫銀鉤鐵畫,固屬難窺(張李德和〈畫菊自序〉) | |||||||
必定、一定 | 他人見問,固不言 | ||||||||
捨棄、罷黜 |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 | 因 | 因為、由於 | 且因是而阻水不行。 | |||||
猶 | 依然、依舊 | 1. 人煙猶是,而蕭條矣 | 乘、趁 | 余因停機教子之餘(張李德和〈畫菊自序〉) | |||||
2. 邑里猶是,而泬寥矣 | 憑藉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3. 則割臺後之飛甍鱗次數百
家燬於丙申兵火者,今猶瓦礫成丘,荒涼慘目也 |
通過、經由 | 因文靜見之可也 | |||||||
為 | 被 | 而其未至於斯之衰也,尚為余少時所目睹 | |||||||
向時估帆所出入者,時已淤為沙灘,為居民鋤作菜圃矣 | |||||||||
尚且 | 1.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 ||||||||
猶幸市況凋零,為當道所不齒 | |||||||||
2. 猶幸市況凋零,為當道所不齒 | 成為、變成 | 去之五里,涸為鹽場。 | |||||||
遲疑不決 | 猶豫不定。 | 向時估帆所出入者,時已淤為沙灘 | |||||||
懋 | 勤勉地 | 懋遷 | 驚顧之間,已復為箸 | ||||||
勸勉 | 懋勸 | 當作、作為 | 乃至臺灣土產之輸於閩、粵者,亦 | ||||||
盛大的 | 懋勛 | 靡不以鹿港為中樞 | |||||||
美麗 | 嗚呼懋哉 | 破裂闤闠,驅逐人家以為通衢 | |||||||
交易、買賣 | 懋易(通「貿」) |
陸、延伸閱讀
一、遊珠潭記/洪繻
臺灣多佳山水,而山與水交匯爭奇,於數百里深巖窙寥①之中,則斯地為尤勝焉。當余之未至於潭也,自二八水下火輪車②,乘輕車一路,沿濁水溪而望獅頭山,則峻嶺峨峨,渾流浩浩③,山在水上,水在山下也。車聲雷激,不轉瞬而陟夫草嶺。迴視嶺西,坑口觸口諸山,如在無底之壑,而濁溪惡浪,砉④自峰頭,則又水在山上,山在水下矣。循草嶺入集集之街,則眾山攢互之中,忽拓坡垞⑤平坦之地,縱橫廣袤,殆十餘里。人煙稠密,園林蔥倩,田疇畦隴,萬綠黏天。
南濁溪,北清溪,夾流遠近,朝看山色,夜聽泉聲。居民多農賈,百工蚩蚩⑥,不知其勝也。出集集之山,緣風空山之險,陟土地公案山之高,途中有所謂油車坑者。新城,山中城。山者,或懸溜千尋,或怪石萬狀,危崖壓頭,而濁溪走足下,澗瀑如積雪,溪聲如轟雷,其駭心目而動魂魄者,不能以言詞形容也。
迨脫險而近水裡坑,溪邊有釣客,坑裡有人家,神為一舒。而涉溪不百步,則嵯峨𡾰嵼⑦,當面而起者,土地公案山也。上山少半,得平坦一方,有田,有園,有澗者,曰二坪也。再上則輿夫傴僂,膝及頦矣。山徑黑蝶如錦,金蟬聲如銅絃,山花如繡,眾鳥如奏樂,峻險間有足怡情者。登山巔則有平土,廣四尋,袤過之,有土地公祠,峰頭有茅草,可遠眺迴視,所來山路人家,則又渺然雲壑之下,遠者如累黍,近者如魚鱗也。
山至此益高,屢上屢下,歷紅土徑十餘里,經田頭社而至輪龍嶺社。在山半有田二千畝,人家百戶,輪龍嶺亦有好人家。嶺半則見下方積水浸天,一白無際,四面青山繚繞,一水孤嶼,如拳在水中央,蓋郡志所謂珠潭,縣志所謂日月潭,國初藍鹿洲⑧所謂水沙連,彷彿桃源者,即此也耶!
窙寥:開闊的樣子。窙,音ㄒㄧㄠ。 火輪車:指火車。
浩浩:水流盛大的樣子。 砉:音ㄏㄨㄛˋ,迅疾的樣子。
垞:音ㄔㄚˊ,土丘。 蚩蚩:敦厚老實的樣子。蚩,音ㄔ。
𡾰嵼:音ㄐㄧㄢˇ ㄔㄢˇ,指山路曲折。 藍鹿洲:即藍鼎元,字鹿州。
語譯
臺灣有很多好山好水,而高山和流水交相匯聚,爭鬥奇景,在數百里的深山開闊處,珠潭是其中最美。當我還沒到達珠潭時,是先從二八水下火車,再一路乘輕便的車子,沿著濁水溪(前行)遠望獅頭山,山嶺險峻高聳,水流盛大,山峰在溪流上,溪流在山峰下。車聲隆隆如同打雷聲,一下子就爬上草嶺。回頭看著草嶺的西邊,坑口山、觸口山等山峰,彷彿在無底的山谷,而混濁的溪流,凶猛的波浪,瞬間自山峰落下,這時變成溪流在山峰上,山峰反而在溪流下面了。沿著草嶺進入集集的市街,看來是眾山峰與山峰聚合交錯時,忽然擴充出一塊山坡間平坦的土丘,南北東西四方,大概有十餘里。人口稠密,園林草木茂盛,田地隴界規劃齊整,一片翠綠彷彿與天相連。
南邊有濁水溪,北邊有清水溪,或遠或近夾繞著,早上觀賞山色,晚上聆聽泉聲。居民大多是農人或商人,各種工匠都敦厚老實,不曉得當地景物的美好。離開集集山區,沿著風空山的險要之處,爬上土地公案山的高處,途中有個名叫油車坑的地方。另有新城,是個山中的城鎮。這一帶的山峰,有從高處往下流注的小瀑布,長達千尋,也有怪石形狀萬千。頭上頂著的是高崖,腳下行走的是濁水溪急流,山澗瀑布有如積雪,溪流的聲音有如轟雷,讓人驚心駭目而魂魄不定,實在無法用言詞形容。
等到脫離險境,靠近水裡坑,看到溪邊有釣客,坑谷裡有人家,心神才為之舒緩。而涉過溪水不到百步,有座山山勢高峻山路曲折,迎面而立,這是土地公案山。踏上山路,還不到半山腰,有塊平坦的土地,有田畝,有園圃,有澗水,稱為二坪。再往上走,轎夫(吃力地)彎腰駝背,膝蓋都快碰著下巴了。山路上黑蝶像彩錦,金蟬的鳴叫聲有如銅製絲絃所彈奏的樂曲,花朵似刺繡,群鳥的叫聲像是演奏音樂,高峻危險的山間仍有足以使心情愉悅的妙音美景。登上山頂則有塊平坦的地方,東西向的距離三十二尺,南北向的距離超過它,其中有間土地公祠,山頂上有一座茅亭,可以遠眺景觀,也可環顧四周,一路上所經過的山路、人家,又在雲谷中,悠遠看不清楚,遠處的像連繫排列的黍粒(極為微小),較近的宛如魚鱗(依次相接)。
登山到這裡,山勢更高,多次上坡、下坡,經過十餘里長的紅土路,再經過田頭社而到達輪龍嶺社。在半山有田地二千畝,住家百戶,輪龍嶺也有不錯的住家。在半山腰上,可以看見下方積水映照著天空倒影,一片潔淨無邊,四周青山環繞,潭水中的孤島,猶如拳頭一樣,位在水中央,這大概就是郡志所說的珠潭,縣志所說的日月潭,本朝(清代)初期藍鼎元所說的水沙連,猶如桃花源的地方,就是這裡啊!
二、瓦窯村讀書記(丙戌葭月初五作)/ 洪 繻
歲在柔兆閹茂之夏,余名場落拓歸。出赤嵌城,逾茅港尾,信宿,百里程,而過諸羅城。東望玉山,白雲縹緲,在若有若無之間。旦而起,渡虎尾溪,次西螺街;大雨驟至,山潦瀰漫。而西螺之溪,故巨浸也,雨後暴漲,益不可涉。冒曙首途,則輿夫相約互助,以十人翹舉一筍輿,浮而過。是夕,抵鹿溪,眄睞鄉樹蓊蒼,屈指在行旅者,四閱昕夕矣。褦襶出門,則炎涼之氣逼人,予於是尋友人於十里外瓦窯村,寓焉。
初涉其境,農秧於田,牧笛於野,樵者傴僂而歌,漁者欸乃而唱。老翁曝背,童子嘻嘻。其人則古之人也。既入其鄉,桑麻半畝,雞犬無聲;屋繞樹而疏,樹藏鳥而噪。寥落數家之外,綠水一灣,荷映其漪,鴨浮其波,若不知有炎熱之候,其景則塵外之景也。早而起,鳥聲、竹聲與書聲相嘈雜,桔皐軋軋,耳之邊無凡音。晚而臥,月光漸上,竹柏影橫繞窗紗,蕉陰濃綠,流螢映帶,目之前無俗態。夕而避暑,脫巾林下,跣足科頭,清風徐拂,毛骨爽然,或披苔而坐,或枕石而眠。布棋地上,或呼朋對弈,當棋聲落處,時有落葉蕭蕭而下,胸之中無塵緣,其樂則我之樂也,然予因之有感矣!
予處海外,而中原之山水,無日不往來於予之胸中、目中也。大之若五嶽、五湖,無論已;其遠之小者若湘 衡之九面、武夷之九曲,予既不得而至;其近之奇者,若吾臺 珠潭水中之一嶼、燄山天外之九十九峰,旬日可至,而予亦不得而至。則此村中之樂,亦一時一隅之樂,而非予山水之樂也。然而予必待佳山水而後樂,則予又無時而樂也。今予擁百卷書、坐千竿竹中,竊意瓦窯村亦何異桃花源耶!
三、賣兒翁 / 洪 繻
男者奴,女者婢,田園稼穡生荊杞。
昨日催科到閭里,求生不生死不死。
老妻典盡禦寒衣,老農賣盡耕春耜。
今日家中已無餘,所未盡者惟有子。
欲別泣漣洏,欲往何處依?皤皤雙白髮,何日再生兒?
出門得溫飽,勝在家中飢。養子已無期,生子復幾時!
旁人聞之心骨悲,老翁吞聲前致辭:
「吾臺前日稱樂土,不知何人造嶮巇!
量盡田園增盡賦,地無膏腴民無脂。
人事天災一齊下,哀鴻嗷嗷何所之?
重以役胥如貙虎,削朘不得須臾遲。
我願君心光明燭,燭盡逃亡田家屋。
蜂蠆不得生其毒,民雖赬尾無魚肉。」
嗚呼!此語天地為之哭。
四、臺灣官府紀事 / 洪 繻
前車載囊橐,後車載妻孥。壯丁夾傍路,布地黃金鋪。
江山方鼎沸,官府爭首途。國事彼何知,鼠竄保頭顱。
何來庾吳郡,載去飛舳艫!始知朝廟上,多此誤國徒。
可憐海外民,日日望來蘇。去者已如鯽,在者亦猶駑。
行旌出郊野,阻截逢狗屠。千夫擁鍬鍤,一夫起嘯呼。
官長將焉往?進退局轅駒。轎有七寶笥,篋有一簞珠。
匍匐獻營壘,四出調兵符。護衛過城甸,勝似供軍需。
官守棄陷穽,生死脫崎嶇。海嶠三千里,誰能為負嵎?
五、洋兵行 / 洪 繻
鯨鯢出尾閭,黿鼉鳴海嶠。雨淫山鬼啼,風淒木精嘯。
殺氣干青霄,白日昏不照。三三五五群,佩銃橫劍鞘。
軍帽小筩圓,複帛雙股繞。鞾袖束緊身,時或長衣掉。
其黧而賤蠢,裸形露兩竅。嗚嗚滿街衢,酣醺一狂叫。
是為東洋人,但覺兵威耀。當其整隊行,兵氣肅無聲。
惟聞馬蹄鐵,郭郭來重輕。背負一餱囊,腰纏一革縢。
木箱駝礮子,稻草覆釜甑。礮車轉輪至,殷地時轟轟。
進退無金鼓,指點非旂旌。籠鵝又牽牛,路上掠犧牲。
入市索民舍,居房折戶閎。偶闖入人家,攜取兩手盈。
大者胠囊篋,小者及罍缾。俘殺非王意,將令失章程。
臺民不堪擾,或思願屬英。英夷豈吾類,轉劣倭文情。
倭人處處是,黃色白膚理。島居有婆孃,貌近中華美。
照影在圖中,纖纖裹素指。兵人攜在身,戲欲配漢子。
前朝有往來,最敬中邦士。今丁國勢衰,侮吾此為始。
禍胎誰養成?依稀傅相李。
六 兵火之後,舊時街衢但存瓦礫,感賦 / 洪 繻
驚天驀地起兵戎,閭左繁華瞬息空。
喧路鸛鵝同上蔡,失家雞犬異新豐。
蔓煙無復炊煙綠,燐火猶疑燹火紅。
舊日樓臺何處認?亂堆殘瓦夕陽中。
七、臺灣哀詞 / 洪 繻
魯仲千金恥帝秦,竟看時事化埃塵。
有懷蹈海鼇梁折,無淚填河蜃氣皴。
島嶼於今成糞壤,江山從此署遺民。
棼棼玉石崑岡火,換盡紅羊劫外人。(其三)
遠海遙天缺一環,舟膠水涸到蓬山。
果然雨碎長平瓦,信是風吹大散關。
駭浪驚濤號泣痛,殘霞斜照血痕殷。
扶餘不見虬髯客,故國雲容有赭顏。(其四)
八、洋關行 / 洪 繻
海風琅琅海水高,西油東布千百艘。載以寶筏三五篙,未到鹿門皆逋逃。關吏獰獰如鬼號,背上火槍腰鐵刀,下水挽筏牽上岸,充作公貨饒爾曹,商人瞠視兩眼如巨鼇。泣訴不可得,關吏瞋爾言囉嘈。吮爾皮血盬爾膏,東頭有虎千百牢。
九、滄海桑田 鹿港物換星移的地理宿命/心岱
因地利之便而興起
鹿港隔著臺灣海峽,遙遙與福建相望。比起臺灣南部的鹿耳門(安平)與後來才興起的北部八里夯(淡水),鹿港跟福建各港的直線距離最短,尤其,到閩南沿海各要港更為近。從鹿港出發,順利的話一天之內就可抵達。而且,鹿港位於臺灣中部,不只彰化平原的物產,就連南投、雲嘉平原的農產品也都能運來。所以,隨著清代漢人到臺灣中部開墾的越多,鹿港身為臺灣中部的交通樞紐與物資轉運中心,地位就越來越重要。
據說,清初康熙年間的鹿仔港原本是個廣闊水深的良港,它與南部的安平港共同守護著臺灣西岸。一直到乾隆中葉,中部彰化平原的其他兩個小海港:海豐、三林港都已淤積了,只有鹿港的港口狀況仍然良好。相較之下,鹿港的航運地位就越來越重要。再加上,大陸東南沿海各省人口稠密,糧產卻不足,相反地,還尚是殖民處女地的臺灣卻盛產稻米與蔗糖。於是,清廷就指定鹿港負責運送臺灣米到福建給軍隊做為糧食。這種米糧,就稱為「兵米」,也有人叫它做「官米」。
運送兵米到大陸,算是鹿港邁入巔峰的伏筆。雍正年間,沿著鹿港溪北岸已發展出一條專門服務兩岸貿易的市街了。清政府斥資在這條市街的西邊蓋了十六間大米倉,專門儲存從全臺運來,等著要送往大陸的兵米。鹿港商人掌握了轉運全臺稻米的利益,因而大發利市。後來,運兵米的差事,連民間商船都得「下海」兼差。哪隻船要載運多少兵米到福建、哪隻船該貼補多少紅包(「運腳銀」),全都由「鹿仔港同知」這個機關來統籌管理。
大約又過了半世紀。乾隆四十九年,鹿港正式成為貿易口岸(正口),與泉州的蚶江對渡,鹿港從此邁向繁華的巔峰。雖然,民間商船必須挪出部分的船艙來幫政府運官糧,可是,精明的鹿港商人仍能從中賺取豐厚的酬勞。商人們從臺灣各地搜購農產品,經由鹿港運銷到大陸。船隻回臺灣時,再順便買些大陸生產的日用品或木材石材等建材壓艙,馬上又將空空如也的船艙塞得滿滿的。這些「舶來品」在鹿港上岸之後,不但豐富了鹿港人的生活,也供應了鹿港週遭腹地:彰化臺中南投一帶的需求。鹿港有句俗諺:「頂到通宵,下到琅橋」。意指北從苗栗通宵南抵恆春,都是鹿港的商業腹地。實際上,就連淡水也設有專與鹿港貿易往來的鹿郊。
因地表隆起而沒落
三百多年前的鹿港,原本是個低溼的海口沖積平原。但是,現在的鹿港,地勢平均離海面也有十公尺,海岸線也西撤到兩、三公里以外。這是因為臺灣西海岸不斷隆起,再加上濁水溪出海口幾百年來泥沙持續堆積所致。
日積月累的海岸線變化,不但導致港口的泥沙堆積得越來越多。清末,濁水溪共有三次大氾濫,滾滾洪流夾帶大量泥沙衝向鹿港溪,更惡化了港口淤積的程度。港口消失了!清末,原來幾個港口的海灣,陸續淤積成為海埔新生地;海埔新生地在日據時代又轉換為鹽田;民國之後,鹽田變成稻田。而海岸線,仍然向西邊的慢慢撤退,留出一片又一片的泥灘。
至於小鎮本身呢,原本在南、北側各有一條東西向的河流通過。鹿港溪與洋子厝溪這兩條溪流,都是濁水溪沖積扇平原的支流,在清代還略具航運之效。鹿港最早的舊街,就是沿著鹿港溪出海口的北岸興建的,後來,鹿港溪淤積嚴重,大部分河道都已消失不見,殘餘的河道窄到甚至只需一步就可橫跨過去。日據時代末期,部分殘餘的鹿港溪就被統整成員林大排水溝的一部分。
鹿港從港口淤塞、失去兩岸通商優勢之後就慢慢走入下坡。日據時代以後,又因為遠離交通要道而淡出全臺灣的經濟舞臺。其實,日據初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興建縱貫鐵路,原本計畫要在鹿港設置海線與山線鐵路的交會點,只因當時鹿港的地方父老認為這樣會斬斷龍脈,大力反對而作罷。民國五十七年,民國政府要在中部選建港口,在鹿港與梧棲兩者之間,又因為鹿港淤積嚴重、海岸線太遠
而選擇了後者。……
滄海桑田見生機
不過,地面不斷隆起也不全是壞事。鹿港海邊三百年來持續隆起的海埔新生地,這些尚未完全脫離海岸線的泥灘,因富含礦物質等養分,是螺貝蝦蟹最佳的天然棲息地。鹿港各式的美味海產,就以這片泥灘做基礎。
早在清末道光末年,因為港口淤積狀況不樂觀,航運與貿易沒落,鹿港居民就紛紛加入原本以農漁民為主的「討散海」行列,到海邊捕捉各種魚蝦蟹蛤以增加收入。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鹿港居民還從泉州引進了插竹法來養蚵(又稱高架養蚵法)。牡蠣,從此成為鹿港海產大宗。
現在,鹿港北頭一帶的漁村居民仍以養殖牡蠣、採集蛤蜊維生。鎮外的萬頃沙灘遍插竹籬笆,就稱為「蠔圃」。這些蠔圃供應了鎮上各家海產店、小吃攤,做成各式可口的蚵仔煎、蚵仔湯。
日據時代,這些海埔新生地一度成為鹿港八景之一「鹽田飛雪」。其實,鹿港有鹽田,可追溯到清代末年,劉銘傳在鹿港設置鹽總館。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鼓勵民間開設鹽田,以增加生產。鹿港名人辜顯榮,就在北頭一帶的海邊開闢鹽田。後來,辜顯榮甚至因此而掌握全島食鹽專賣的業務。只不過,鹽田飛雪的風光沒持續多久。鹿港因為海岸淤淺速度過快,到了後來,甚至可從鹽田裡面抽出淡水。鹿港這些鹽田,早在中日戰爭之前就沒落了。
民國五十三年元旦,政府宣布裁撤鹽田,洗鹽改墾。第二年,三十公頃鹽田頓時變成稻田。昔日滄海,已是今日的稻田或蠔圃。自從清初之後的這三百年來,鹿港小鎮也跟著海岸地貌的大幅變化,一路展演著興衰變遷的故事。
十、東市場/鍾文音
迷宮
我喜歡市場,小時候和母親做生意就在市場,少女時初嚐零用錢花用的小資生活也在市集裡。每個人的感官都有一座流動的市場,充滿著氣味顏色,人聲喧囂,熱騰騰的活絡在記憶裡。
我喜歡東市場的晨光(為了它我願意早起)。
東市場的風景是在早上就開張的,一早的東市場完全被撐開的各種顏色的洋傘給覆蓋天空。蹲在地上守候的小販,與拖著購物籃的主婦們開始一早的斤斤計較與閒話家常。人如入無車之境,自在地穿越大街小巷,每個人都熟練地在各家攤販間採買與挑撿。市場氣味龐雜複沓,色彩繽紛,貨品如一整個季節或一畝田的象徵,整個世界敞開的都是五官,視覺與氣味,耳語與腳程如流動的饗宴。主婦們面對這樣的迷宮,也敞開錢包,在各種乾溼的攤位上挑選著貨物。
東市場是嘉義人的超級大廚房。
幾代的嘉義人,對東市場總有一定的感情,在這由幾條街組成的市集裡,無盡的流動饗宴在人潮裡竄動,高密度的市場空間,人們摩肩擦踵,很容易彼此感染彼此的生活氣味。甚至買氣,看著人特別多的攤子,也會好奇地想挨過去瞧瞧。
市場臺語常發音為菜市,上揚尾音意味著庶民性格。
東市場說也說不完,寫成一本書都不為過。
身世
東市場歷史身世變遷繁複:從縣衙門、辦事廳到市場的一路時代蛻變,是日治時期至今臺灣唯一保留下來的獨特木結構市場。
這座市場不僅祭廣大市民們的五臟六腑,更是作為祭天拜地的諸神喜愛的大市集。
一座市場撐起整座城市的集體胃囊。
環繞著市場的東門宮、城隍廟及雙忠廟……見證東市場與廟宇的祭祀共榮圈,東市場總也不老,它穿越兩次大地震、兩次大火災,至今仍有日治時代的遺痕,我爬上頂端眺望經過重修後的木造市場屋頂,真是氣派啊,顯現了市場的庶民之美與豪爽之氣。
嘉義人總是帶著嘆息與興奮交融的口吻說:「西市場已經沒了,散市了,所幸東市場還在,我們的記憶仍有落腳之地。」
滿街是人潮,人與摩托車並行在這攤販連結之市,眼明手俐的媽媽們更展現買菜的古老技藝:挑撿鮮貨、稱斤論兩、閒話家常……。
一千四百多攤的大市場,以氣味視覺鋪陳如迷宮般的大市集,光靠近入口就有刺激交感神經的快樂。舌蕾旋即開始分泌汁液,知悉裡面躲藏無數的美味與生活刻痕。
嘉義人非常愛它,它是童年嬉遊的大迷宮,它是訓練味蕾的美食天堂,它是生活必需品的採買場,它是展現嘉義人(自己人)的超大廚房……嘉義人總是深恐它有朝一日會面臨被消滅的命運。
我也愛它,它是凝結嘉義庶民百姓的生活史,也是最有活力最紛雜的感官場域。
眼耳鼻舌身意,五感在此萌發對撞。
東市場在清朝時是縣署府一個小市集而已,它銜接著南北重要道路。
為什麼會有東市市集?
還稱諸羅縣城時,東市場緊鄰城隍廟,當時縣官府裡的成員約有兩百多人,每個人的背後有一家子人,想像這樣人口就破千了,再加上到城隍廟拜拜的香客都鄰近於此,時間一久,人潮帶來了攤販,為了將攤販集中管理,因此有了市場。
東市場建於1914年,時值日治時代大正3年。將縣衙門拆除,採用大量檜木材料建了高挑的市場。東市場歷經地震、二戰轟炸與火災等損害,因而水泥等建物也加入了後來的建物裡,但即使材料變現代了,但東市場仍是嘉義市僅存最古老與保有傳統市集氣味的大市場。
以檜木搭建的古老挑高木建築區,現今裡面集結的是豬肉攤。要不是肉販的血水與肉皮高掛的話,會遺忘了這市集的攤位是用古色古香的檜木所打造的,若走道木屋瓦與木屋頂,都是古色古香,堪稱一絕。
胃的補給站
東市場往昔且扮演著旅人胃的補給站,許多旅客在前往阿里山時,會在此採買食品好在旅途時吃,以前是前往山上的食物中繼站,現在當然是每個嘉義人廚房的補給站。
在嘉義市,逛東市場,我最喜愛的居遊生活。
(鍾文音《甜蜜的亞熱帶:漫遊嘉義光影.東市場》,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出版)
柒、歷屆大考試題
1.下文所描寫的西螺柑特質,理解正確的選項是:
圍爐飲酒,對燭讀書。熱腸之際,燥吻之餘。嗽其清津,醉意能醒;吮其玉液,夢慵亦舒。幾回寒味,醰醲流甘之後;一座冷香,繚繞擘瓣之初。(洪繻〈西螺柑賦〉)
(A)驅寒生暖,宜共品嘗 (B)清熱醒酒,足資入藥 (C)滋味清芳,沁人心脾 (D)可製佳釀,吟詠助興。 【106指考】
答案:C
解析:
(A)由「熱腸」、「燥吻」、「寒味」、「冷香」可知西螺柑有「去燥熱」的偏涼特質,不能驅寒生暖
(B)文中只提及「醉意能醒」,未提及是否能入藥
(C)由「清津」、「流甘」、「冷香」等特質可知
(D)文中只提及飲酒讀書時可吃,未提及「可製佳釀」。
題幹語譯:
圍爐飲酒時可吃,對著燭光讀書時可吃。在胃腸暖熱之際,嘴脣乾燥之時可吃。吸吮西螺柑的清甜,能醒酒意;吸取它的汁液,也能紓解作夢後的慵懶。幾次在瀰漫醇厚甘甜味之後,繼續品嚐其寒味;剝開果瓣的時候,繚繞著滿座的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