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 / 黃炳南
鄉音無改1泉郊2在,滿地紅甎不見天3。昔日繁華誇二鹿4,港門今已變桑田。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載於《臺灣日日新報》,寫作時間為昭和8年(1933)。鹿港是臺灣與大陸之間,直線距離最短的港口。雍正元年(1723)彰化設縣之後,大量來自大陸與臺灣各地的人們,紛紛匯聚在此,使鹿港成為一個車馬絡繹的商貿大鎮。當時,巨賈富戶、會館商號崛起,為避免眾多商品受到天候的干擾,街道兩旁商家協同搭起亭蓋遮棚,中間開啟天窗採光,地上鋪設紅磚,形成狀如隧道,即極具特色的「不見天街」,這也成為鹿港歷史上商業顛峰的重要標誌。原本船務昌盛的港口,道光以後由於海岸淤沙以致逐漸沈寂,而不見天街在日治時期市區改正的政策下,也遭到了強制拆除,本詩正是對鹿港滄桑之變的慨嘆。
【注釋】
- 鄉音無改:鹿港地區居民大多為來自大陸沿海地區的移民,尤其以泉州籍居多。原鄉方言雖經百年而音韻腔調仍多保存,形成鹿港當地族群的一大特色。
- 泉郊:郊是指由多家商行所組成的貿易公會。鹿港全盛時期有著名的「八郊」——泉郊、廈郊、南郊、油郊、糖郊、布郊、染郊、郊。泉郊主要是與泉州地區貿易,商家眾多,勢力龐大,為八郊之首,被稱為「海濱領袖」。
- 滿地紅甎不見天:不見天長街長1公里,大約是在今日鹿港鎮中山路。日治時期以此種隧道式的街衢日光不入,通風不良,影響街民健康為由,計畫拆除。從昭和4年(1929)開始測量調查,至昭和9年(1934)完成市區改正。
- 二鹿:乾隆晚期,鹿港與福建蚶江正式設口開渡,從此展開貿易昌隆的黃金時期,成為全臺第二大城,因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鹿港 / 黃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