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 辛意雲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 辛意雲

 

為政者最重要在「為政以德」,國家政治的領導執行原則,在這個前提底下,要能「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不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個「道」就是「導」,也發導音。「道之以德」,就是要引導人們逐漸走向能認識到人的善行和善意。

現代西方社會學、政治學,並不贊成政治得有這種目的。

以前我們跟老一代學的時候,他說,現代西方談教育,一定要價值中立,教育不能有善意的引導,一切要學生自己抉擇。這個也對,但你要是不告訴他這是好的、善的他如何去分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傳統中國國家大政,當以善為前提。要知道政治使大家活下去,固然是好,但還得要活得幸福。是以「道之以德」,而後「齊之以禮」。「齊之以禮」也就是「以禮齊之」,用禮來整齊端正人的行為、建立社會秩序。這樣百姓就能「有恥且格」,有恥,有羞恥心,自己不會去做壞事。「且格」,「且」是「而」,「格」是「正」,能行在正道上。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種為政治理的方式,是能就人心、人性人情的理解,制定制度與政策,引導人們逐漸走向生命自我覺醒的道路,知道真情,對社會生命有適當的關愛,一切都有適當的分寸,人們自然有羞恥心,能自我要求,走在 生命的正確道路上。

不然的話,就像一般「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很多還活著的老一輩,都會告訴我們說,其實日據時代,社會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我們如果深入去了解,是怎麼達成的?據說偷竊三次就處死,再不然就抓去做苦力。而當時對待流氓的方式,如我被記錄為流氓,我今天要來這裡,先得到戶籍地的派出所說,我現在要出發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還得登記時間。到達之後,還要到這裡的派出所報告,我現在到這裡,並登記時間。然後在規定的時間回去,也一定要再回戶籍地的派出所報告:我回來了。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用制度嚴格規範,然後再以刑法整齊之,使人民免於犯罪,但是心中沒有羞恥的覺識,就沒有羞恥的覺醒,沒有意識到這是作為一個人不該犯的行為。

今天有許多犯罪行為是起因於無禮的教導。有些事是政府官員不能做的,即使法律沒有規定,自己自律不做,這是禮。我小的時候就被教導「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才六、七歲就懂得避嫌,知避嫌也是知禮。

如作為一個教師,就得捨棄去夜店的嗜好,以免別人誤解。如果實在還有熱情,真想high一下,也都必須不去,都得捨棄。真能捨棄,那是一個自我的覺悟,不是靠規範,其實面對欲望,規範也是禁止不了的。

所以錢先生說,如果決心作為一個知識份子,有沒有自己的生活和個人生活裡的樂趣?特別是讀中國文史,讀下來,要不是談社會的關懷,就是有極高的社會水準,那份孤單,能不能承受?要隨時思考,要消化得了;然後建構出一個情有所鍾的生活方式,才能在正道上久長,也才能專注於學問。

所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人們會有羞恥的覺悟,能自我節制在傳統中國的政治制度中,或者國家政策裡,必須涵融人的一個生命覺醒的可能性。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個夢。

「中國」,也可說是中道之國,是展現傳統中國自古以來,以文化理想去完成的一個群體。「中國」的「中」是指中道,仁道也,生生之道也。

而中道者,也是人道,這指是的華夏禮樂文化,這是春秋時,從齊桓公到孔子所強調的。什麼是「華夏禮樂文化」?就是大家能互助合作的文化,而不是以掠奪的方式取得經濟利益。是以在當時就說:「入夷狄則夷狄之,入華夏則華夏之」,這是進一步打破血緣關係所建立的民族界線。也就是說:「即使是父子、兄弟,如有人以掠奪的方式為經濟生產方式,那就是夷狄了,不是一家人。即使不是父子、兄弟,是不同民族,但大家認同互助合作的華夏文化,那就是同一民族了。」所以《論語》裡面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這是說,即使華夏沒有了領導者,甚至幾乎是一個無政府狀態,都比「夷狄之有君」來得好,因為它不侵犯別人,願與人和平相處。

如果一個國家拚命提倡人道、人權,但在關鍵時刻卻總藉著人道、人權的名義,分化、侵略別的國家。他們對待許多國家,特別是有色人種國家,仍都是以對待殖民地人民的方式對待,毫無顧忌地掠奪、侵占物質,如此就是夷狄了。【節選自《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台灣商務印書館】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 辛意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