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

古典風華,現代視野

歷屆試題

歷屆試題

1.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A)「其母」指曾子之母 (B)曾子認為:即便是對待孩童也要遵守諾言 (C)從「女還,顧反為女殺彘」一句,可知嬰兒當為女嬰 (D)「曾子之妻之市」,前後兩個「之」的詞性、意義皆相同 (E)「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前後兩個「子」字所稱對象不同。〔95.學測〕

答案:(B)(E)

解析:(A)「其母」指曾子的太太、小孩的母親。(C)「女還,顧反為女殺彘」的「女」皆解釋為「汝」,即是第二人稱代名詞。(D)前一個「之」為介詞,的;後一個「之」為動詞,往。(E)前一個「子」指曾子之妻,後一個「子」指小孩子。

2.閱讀下列文字後作答:

「趙襄主學御於王於期,俄而與於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韓非子.喻老》)

文中以學習駕馭車馬為例,主要在闡明:

(A)快馬加鞭,進速致遠,才能成功         (B)時時競逐,有先後心,方能致勝                                                       (C)誘道爭遠,非先則後,無須計較     (D)調御自如,忘懷得失,始能致遠。 〔95.指考〕

答案:(D)

解析:王於期指出駕馭車馬最重要的是「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指責趙襄主「心先後皆在於臣」,也就是說駕馭車馬最重要的是全心都放在協調人與馬,如果一心只在乎跟自己競賽的人,自然無法專注,如此一來,又怎麼會勝呢?所以選(D)。

語譯:趙襄主王於期學習駕馭馬車的技術,學沒多久便跟於期競賽,襄主在賽程中,三度更換賽馬依然三次殿後。襄主抱怨地說:「你藏私,沒有盡全力教我馭馬車的技術。」於期回答說:「所有的技巧我傾囊相授,只是您在運用上出了問題。駕車最重要的是讓馬安心拉車,人與馬協調,而後才可以跑得又快又遠。國君您一旦落後,就使勁鞭打馬,急著趕上;一旦超越我,又頻頻回頭,怕我會趕上。其實在誘道爭遠的比賽之中,不是領先就是落後,但是您不論先後都將心意放在我的身上,怎麼可能協調好人與馬呢?這就是君王您之所以落後我的原因。」

3.先秦諸子的思想與文章各有其特色,請推斷下列敘述中的(甲)、(乙)、(丙)、(丁)各指何人?                                      (甲)強調民貴君輕,其文表現出氣勢浩然的風格。(乙)主張以嚴刑峻法治國,筆鋒峻峭犀利,論說透澈精闢。(丙)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善於運用排偶句法議論,邏輯周密。(丁)追求逍遙的世界,善於寓哲理於寓言之中,想像玄妙,說理高超。〔96.學測〕

(甲) (乙) (丙) (丁)
(A) 莊子 孟子 韓非子 荀子
(B) 孟子 韓非子 荀子 莊子
(C) 莊子 孟子 荀子 韓非子
(D) 孟子 韓非子 莊子 荀子

答案:(B)

解析:(甲)《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孟子最重要的民本思想。他曾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個氣造就了他散文浩然氣勢的風格。(乙)法家主張嚴刑峻法,韓非子之筆鋒,犀利峭刻。(丙)荀子主張性惡,要化性為善,就必須從教育與禮法雙管齊下。(丁)莊子主張與自然合一的「逍遙」境界,作品以奇想寓言著稱。

4.先秦諸子召開一場學術思想座談會,請依據甲、乙、丙三則發言內容,推斷依序應是何人的主張:                     (A)韓非子/孟子/老子 (B)孔子/荀子/老子 (C)韓非子/荀子/莊子 (D)孔子/孟子/莊子。〔97.指考〕

答案:(C)

解析:甲的主要論點在於「講求利害」、「賞善罰惡」,故知為法家韓非子。乙的主要論點在「向善靠後天努力」、「接受教育、從事學習」,故知為儒家荀子。丙的主要論點為「隨順本性」、「因任自然」、「快意遨遊」、「大化不言」,可知為莊子

5.下引各文句,據文意判斷其學派歸屬,排列順序正確的選項是:

甲、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乙、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丙、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奚仲、王爾:兩位古代巧匠〕

(A)道家/儒家/法家      (B)儒家/墨家/法家      (C)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墨家/道家〔98.指考〕

答案:(A)

解析:甲「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為道家。語出《莊子‧外篇‧天道》。乙「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為儒家。語出《孟子‧滕文公》下。丙「守法術」、「守規矩」,為法家。語出《韓非子‧用人》。

6.閱讀下列先秦諸子對於「聖人」的描述,推斷(甲)、(乙)、(丙)、(丁)依序應為哪一家所提出?

(甲)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乙)聖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丙)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丁)聖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於後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

(A)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B)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儒家 (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99.指考〕

答案:(A)

解析:以對先諸子思想的瞭解,再由關鍵詞判斷,即可推知正確答案。(甲)不為而成,為道家。出自《老子》第四十七章。(乙)法與時移,為法家主張。出自《韓非子‧心度》。(丙)由習「偽故」,生「禮義」,可知為荀子荀子儒家。出自《荀子‧性惡》。(丁)「尚同」為墨家主張,其他為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出自《墨子‧尚同》中。

7.以下每個選項皆含前後兩段引文,後文與前文觀點、意涵截然不同的選項是:

(A)《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黃宗羲〈原君〉: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

(B)《莊子》: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王羲之〈蘭亭集序〉: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C)《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司馬遷〈伯夷列傳〉: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D)《論語》: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荀子》: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E)《韓非子》: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至于暴秦,焚經書,殺儒士,設挾書之法,行是古之罪。〔100.指考〕

答案:(B)(C)(E)

解析:(A)皆指民貴君輕。(B)消除表面的相對觀念/生與死、長壽與夭折的相對情況是事實。(C)老天有眼,保佑好人/老天無眼,好人常受禍害。(D)皆指君子需注重學習,讓行為更臻美好。(E)法家提出的愚民政策,重法、反對學習古聖賢典籍/批評「暴」焚書、殺儒、反對古聖賢典籍。

8.閱讀下文,選出最適合填入     中的選項:齊桓公之時,晉客至,有司請禮,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優笑曰:「易哉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聞     。吾得仲父已難矣,得仲父之後,何為不易乎哉?」(《韓非子‧難二》) ﹝仲父:指管仲﹞

(A)我無為,而民自化 (B)君人者勞於索人,佚於使人 (C)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D)君尊則令行,官修則有常事,法制明則民畏刑。〔102.指考〕

答案:(B)

解析:本題須由情節(齊桓公三次要人問管仲),以及齊桓公的話(得管仲賢臣之難)判知,畫線部分當是言國君找賢才,與政事託付、信賴賢才的重要。(A)出自《道德經》,強調以無為治理百姓。(C)出自《論語‧為政》,主張統治者應以道德治理國家,政事自然上軌道。(D)出自商鞅《商君書》,言國君必須有尊嚴才能服眾。

語譯:齊桓公之時,有一位晉國人前來,屬下請問桓公接待的禮節為何,桓公說了三次「去問仲父管仲)」。旁邊的弄臣笑著說:「當國君真省力啊!第一次說『去問仲父』,第二次還是說『去問仲父』。」桓公說:「我聽人說當國君的要費力找賢才,(找到賢才之後)在使用人時就會省力。我找到仲父這樣的賢才已經很難了,得到仲父之後,為什麼不省力呢?」

9.語言和它所指稱的內容,可視為名和實的關係。下列有關先秦諸子名實關係的論述,依儒家、道家、法家、名家的順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甲)得意忘言(乙)正名定分(丙)循名責實(丁)白馬非馬

(A)(乙)(甲)(丙)(丁)       (B)(乙)(丁)(甲)(丙)       (C)(丙)(甲)(乙)(丁)       (D)(丙)(丁)(乙)(甲)。

〔104.指考〕

答案:(A)

解析:(甲)道家。根據《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主張言語只是表達道,既領略了道,便應解脫語言的限制。(乙)儒家。《論語.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儒家主張辨正名分,使名實相符。(丙)法家。《韓非子.定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家主張君王依據臣子的職位來要求他們切實完成工作。(丁)名家。《公孫龍子.白馬論》:「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馬」是指馬的「形態」,為「共相」;「白馬」特指馬的「顏色」,為「殊相」。二者指涉的對象不同,所以白馬不等於馬。名家藉語意邏輯表現對實體事物的周延定義。

10.依據下文,關於國君治術的敘述,適當的是:

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是以不言而善應,不約而善增。言已應則執其契,事已增則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得陳言而不當。是故明君之行賞也,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澤;其行罰也,畏乎如雷霆,神聖不能解也。故明君無偷賞,無赦罰。賞偷則功臣墮其業,赦罰則奸臣易為非。是故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疏賤必賞,近愛必誅,則疏賤者不怠,而近愛者不驕也。                                                          (《韓非子.主道》)

(A)不自操事、不自計慮,顯示法家的治術也重虛靜無為 (B)行時雨之賞、雷霆之罰,根於法家趨利避害的人性論  (C)因臣子之言而授其事、責其功,循名責實以施行賞罰 (D)嚴罰以防奸,偷賞以勵善,建構恩威並施的管理方法  (E)賞疏賤、誅近愛,令疏賤者自戒不驕,近愛勤勉不怠。                                                             〔107.指考〕

答案:(A)) (B) (C)

解析:(A)關鍵:「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B)人性趨利避害,人君以時雨之賞、雷霆之罰,能確實收效。趨利:希望能從中受益。避害:躲避禍害。關鍵:「明君之行賞也,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澤」、「其行罰也,畏乎如雷霆」。(C)「循名責實」是指依照其名分來責求其實質功績。關鍵:「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D)君主不會偷賞以勵善。關鍵:「明君無偷賞」。(E)令疏賤者勤勉不怠,近愛者自戒不驕。關鍵:「疏賤必賞,近愛必誅,則疏賤者不怠,而近愛者不驕也」

語譯:人君治理的方法,以虛靜謙退最為可貴。不自己操辦事務,而知道部屬的拙劣和智巧;不親自謀劃思慮,而明白部屬的行事會帶來的福與禍。因此,君王不必多說話、下指令,臣子就能善於回應、提出主張;不必約束臣下,臣子就能操辦更多職務。臣下所提出的主張,君主拿來作為憑證;臣子多操辦的事務,君主拿來作為檢驗。以此憑證與檢驗,作為賞罰產生的根據。所以臣子們陳述他們的主張,君王便依據他們的主張授予職務,再依據他們所操辦的職務要求功績。功績與他的職務相稱,職務與他的主張相稱,就給予獎賞;功績與他的職務不相稱,職務與他的主張不相稱,就誅殺。英明的君主所施行的方法中,臣子不應該陳述了主張而無法承擔。因此,英明的君主實施獎賞時,就像及時雨那樣溫潤,百姓都能從恩澤中受益;實施懲罰時,就像宏大而急發的雷聲一樣可怕,就算是神明也不能解救。因此,英明的君主不會隨便獎賞,不會任意赦免罪責。隨便獎賞,那麼功臣就會怠慢他的職務;赦免罪責,那麼奸臣容易為非作歹。因此,若確實有功勞,即使是疏遠卑賤之人也一定給予獎賞;若確實有罪過,即使是親近寵愛之人也一定給予懲罰。疏遠卑賤之人若有功必賞,親近寵愛之人若有過必罰,那麼疏遠卑賤之人就不會懈怠懶惰,親近寵愛之人就不會傲慢驕縱。

 

 

歷屆試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