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關於《水滸傳》
一、「水滸」的意義
「水滸」的「滸」即水邊,「水滸」也是指水邊。詩經 王風 葛藟:「綿綿葛藟,在河之滸。」水滸傳的作者為什麼給這部書起這個書名呢?對此有幾種說法:
1.詩經中記載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在開創周王朝基業的過程中,曾路過漆、沮二水。宋江等人也是在水邊建立了自己的勢力,與宋王朝對立,起名「水滸」,有鼓吹農民革命的意思。
2.認為宋江等人棲身水泊,像姜太公在渭水之濱等待機會輔助周文王一樣,等候宋朝招安、為朝廷效勞。宋江等人不是賊人,水泊也是王土,故名「水滸」。
3.金聖嘆認為宋江等人是賊子、凶物,像扔在水邊的垃圾一樣,「水滸」英雄即水邊的垃圾。
4.認為「水滸」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它泛指水邊發生的種種故事。
二、《水滸傳》故事的演變與成書
1.最早研究水滸傳演變歷史的是胡適。
2.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宋江故事經歷了民間傳說—話本—雜劇—小說的演化。
3.水滸傳的成書大致經由三個階段:
(1)「街談巷語」傳播階段。(2)說書藝人對宋江故事的加工和再創作階段。(3)作家編撰成書階段。
三、《水滸傳》的內容主題
(一)官逼民反
(二)標榜忠義
一開始梁山泊只是「聚義堂」,可見「義」是開宗之旨,而後來加上「忠」字,實為小說作者以及水滸傳能為統治階級所容的一塊虛偽招牌。然而在「忠」字統領下的招安,給梁山泊帶來的只是滅亡。「義」成就了這些英雄好漢,讓他們聚在一起,而「忠」又讓其灰飛煙滅。因此整部水滸傳,始終昂揚地高舉著一面「義」的大旗。
四、施耐庵自序
人生三十而未娶,不應更娶;四十而未仕,不應更仕;五十不應為家;六十不應出遊。何以言之?用違其時,事易盡也。
朝日初出,蒼蒼涼涼,澡頭面,裹巾幘,進盤飧,嚼楊木(用嚼楊木洗牙齒),諸事甫畢,起問可中,中已久矣!中前如此,中後可知。一日如此,三萬六千日何有?以此思憂,竟何所得樂矣!
每怪人言,某甲於今若干歲。夫若干者,積而有之之謂。今其歲積在何許?可取而數之否?可見已往之吾悉已變滅。不寧(不只)如是,吾書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變滅,是以可痛也。(按此段有道家、佛家思想,以年歲為比喻,指一切都會變滅消失。)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談,其誰曰不然?然亦何曾多得?有時風寒,有時泥雨,有時臥病,有時不值。如是等時,真住牢獄矣!
舍下薄田不多,多種秫米,身(自己)不能飲,吾友來需飲也。舍下門臨大河,嘉樹有蔭,為吾友行立蹲坐處也。舍下執炊爨理盤槅者僅老婢四人;其餘凡畜童子,大小十有餘人,便於馳走迎送,傳接簡帖也。舍下童婢稍閒便課其縛帚織席:縛帚所以掃地,織席供吾友坐也。
吾友畢來當得十有六人。然而畢來之日為少;非甚風雨而盡不來之日亦少;大率日以六七人來為常矣。吾友來亦不便飲酒;欲飲則飲,欲止先止,各隨其心,不以酒為樂,以談為樂也。吾友談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遙傳聞為多,傳聞之言無實,無實即唐喪唾津(虛耗口舌)矣;亦不及人過失者,天下之人本無過失,不應吾詆誣之也;所發之言,不求驚人,人亦不驚,未嘗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際,世人多忙,未曾常聞也。
吾友既皆恬淡通闊之士,其所發明,四方可遇。然而每日言畢即休,無人記錄。有時亦思集成一書,用贈後人;而至今闕如者:名心既盡,其心多懶,一;微言求樂,著書心苦,二;身死之後,無能讀人,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四也。
是水滸傳七十一卷(即七十回本含楔子),則吾友散後,燈下戲墨為多;風雨甚,無人來之時半之。然而經營於心,久而成習,不必伸紙執筆,然後發揮;蓋薄暮籬落之下,五更臥被之中,垂首撚帶,睇目觀物之際,皆有所遇矣。
或若問言既已未嘗集為一書,云何獨有此傳?則豈非此傳,成之無名,不成無損,一;心閒試弄,舒卷自娛,二;無賢無愚,無不能讀,三;文章得失,小不足悔,四也?
嗚呼哀哉!吾生有涯,吾烏乎知後人之讀吾書者謂何!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讀之而樂,斯亦足耳。且未知吾之後身讀之謂何;亦未知吾之後身復得讀此書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五、《水滸傳》中的諺語、歇後語
(一)關於全書的
1.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2.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3.西廂誨淫,水滸誨盜。 4.沒有三兩三,不敢上梁山。 (二)有關梁山人物的 1.梁山兄弟—不打不成交。 2.梁山兄弟—不打不親。 3.梁山兄弟—越打越親。 (三)有關魯智深的 1.三拳打死鎮關西—痛快。 2.魯達出家—花和尚、無牽掛。 3.魯智深醉打山門—個個都怕。 4.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好大的力氣。 5.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夠義氣。 (四)有關林沖的 1.林沖上梁山—官逼民反 2.林沖到了野豬林—絕處逢生 3.林沖看守草料場—英雄無用武之地 |
(五)有關武松的
1.惡狗服粗棍,猛虎怕武松。 2.景陽岡上武松遇大蟲—不是虎死就是人傷。 3.老虎撲食—三股勁。 4.武松鬥殺西門慶—扔他出去。 (六)有關李逵的 1.李逵的板斧—逢人就砍。 2.李逵升堂判案—亂打一通。 3.李逵斷案—強者有理。 (七)有關潘金蓮的 1.當面活觀音,背後潘金蓮。 2.潘金蓮熬藥—暗地裡放毒。 3.潘金蓮給武松敬酒—不懷好意。 (八)其他 1.梁山的軍師—無用(吳用)。 2.林沖棒打洪教頭—專看你的破綻下手。 3.孫二娘開的店—進不得。 4.李鬼劫路—盜名欺世。 5.張順浪中鬥李逵—以長攻短 |
六、《水滸後傳》與《蕩寇志》
1.水滸後傳:明遺民陳忱(西元一五九○~一六七○年)作,全書共四十回,主角為李俊。內容為梁山泊倖存的梁山好漢及部分英雄後代的故事。宋江等人死後,他們因為官吏壓迫,再度起義,在面臨金軍入侵時,他們又奮勇抗金,幾經坎坷之後,他們不得不遠渡海外。全書寫李俊率領餘眾乘船到暹羅,自立為主之事。
2.蕩寇志:清人俞萬春作,又稱結水滸全傳或結水滸傳。全書緊接著水滸傳第七十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驚惡夢」的故事,從第七十一回到第一百四十回,共七十回,末附「結子」一回。在蕩寇志中,梁山眾人沒有受招安、平方臘,而是危害鄉里,終於被剷除。
七、集評
(一)明.金聖嘆評批《水滸傳》
1.
天下之文章,無有出水滸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無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學者誠能澄懷格物,發皇文章,豈不一代文物之林?然但能善讀水滸而已,為其人綽綽有餘也。水滸所敘,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夫以一手而畫數面,則將有兄弟之形;一口而吹數聲,斯不免再吷(小聲)也。施耐庵以一心所運,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無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長時間窮究事物的道理,突然有一天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斯以一筆而寫百千萬人,固不以為難也。……
夫固以為水滸之文精嚴,讀之即得讀一切書之法也。汝真能善得此法,而明年經業既畢,便以之遍讀天下之書,其易果如破竹也者,夫而後嘆施耐庵 水滸傳真為文章之總持。(節錄自水滸傳 序三)
2.
一部書七十回,可謂大鋪排,此一回,可謂大結束。讀之,正如千里群龍,一齊入海,更無絲毫未了之憾。笑煞羅貫中橫添狗尾,徒見其醜也。
或問:石碣天文,為是真有是事?為是宋江偽造?此痴人說夢之智也。作者亦只圖敘事既畢,重將一百八人姓名一一排列出來,為一部七十回書點睛結穴耳。蓋始之以石碣,終之以石碣者,是此書大開闔;為事則有七十回,為人則有一百單八者,是此書大眼節。若夫其事其人之為有為無,此固從來著書之家之所不計。而奈之何今之讀書者之唯此是求也? (節錄自水滸傳第七十回回評)
(二)清.張潮《幽夢影》
1.水滸傳是一部怒書,西遊記是一部悟書,金瓶梅是一部哀書。
2.閱水滸傳至魯達打鎮關西、武松打虎,因思人生必有一樁極快意事,方不枉在生一場。即不能有其事,亦須著得一種得意之書,庶幾無憾耳。如李太白有貴妃捧硯事,司馬相如有文君當壚事,嚴子陵有足加帝腹事,王之煥、王昌齡有旗亭(酒樓)畫壁事,王子安有順風過江作滕王閣序事之類。
(三)清.王國維《人間詞話》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四)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序〉
太史公曰:「說難、孤憤,聖賢發憤之作也。」……水滸傳者,發憤之所作也。……故有國者,不可以不讀,一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滸,而皆在於君側矣;賢宰相不可以不讀,一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滸,而皆在於朝廷矣;兵部掌軍國之樞,督府專閫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讀也。苟一日而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滸,而皆為干城心腹之選矣。否則,不在朝廷,不在君側,不在干城心腹,烏乎在?在水滸。此傳之所為發憤矣。若夫好事者資其譚柄,用兵者借其謀畫,要以各見所長,烏睹所謂忠義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