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補充講義107.09
問題一:請閱讀課本作者欄及底下補充文章
(一) 請問書名為何叫做《儒林外史》?此書的主題為何?
(二) 作者吳敬梓化身為書中的哪個人物?你如何向別人描述他的一生?他堅持甚麼?抗拒甚麼?你對他的看法為何?
(三) 補充文章中提到幾個《儒林外史》人物,你印象最深的是誰?為甚麼?
(四) 胡屠戶、鄰居在范進中舉前後的言行對比
胡屠戶 |
中 舉 前 |
中 舉 後 |
將女兒嫁給范進 | 埋怨自己倒運,把女兒嫁了一個「窮鬼」,說范進連累他。 | 自誇一雙眼睛會認人,女兒到三十多歲還不把她嫁給富戶,而是嫁給范進這個老爺。 |
稱呼范進 | 罵范進是「現世寶」、「窮鬼」、「癩蝦蟆」、「不三不四」。(對范進輕蔑刻薄) | 尊稱范進為「賢婿老爺」、「賢婿」、「老爺」。 |
評論范進外貌 | 罵范進「尖嘴猴腮」,不像張府上的老爺方面大耳,叫他「撒泡尿自己照照」。 | 說范進品貌好,就是城裡張府、周府的老爺,也沒有他那樣夠體面的相貌。 |
評論范進文章才華 | 認為范進中秀才,全是因為主考官見他年老,憐憫他,施捨予他,並非他的文章好。 | 盛讚范進才學高,是天上的「文曲星」。 |
對范進的態度 | 當范進向胡屠戶借盤費想參加鄉試時,被他「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態度蠻橫、粗鄙、無禮。 | 胡屠戶在范進回府時低著頭,頻頻替他拉直衣裳後襟,態度恭敬。(顯現胡屠戶前倨後恭) |
贈與金錢 | 資助范進參加鄉試像把錢丟進水裡,令他「一家老小嗑西北風」。 | 提著七、八斤肉,四、五千錢,前往賀喜,還謙稱「些須幾個錢,不夠你賞人」。 |
鄰居 |
對范進家裡沒米煮飯,毫不關心、冷漠。 | 紛紛前來祝賀,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有背斗米來的,有捉兩隻雞來的。 |
壹、(一)中國小說的發展
緣起 |
1.「小說」一詞,始見於莊子 外物:「飾小說以干〔求取〕縣令〔懸令,高名〕,其於大達〔通達大道〕亦遠矣。」
2.漢書 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小官。稗,音ㄅㄞˋ〕,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是指九流十家中的「小說家」。 3.「小說」原指瑣碎淺薄的言論、小道理,與文學上的「小說」不同。 4.文學上的小說起源於古代的神話(現存資料最多而且較為完整的著作,就是【 山海經 】〔如: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等故事〕。另如:穆天子傳。 |
古典小說流變 |
1.記載先秦神話、傳說的代表:山海經、穆天子傳。
2.漢、魏、六朝,多零星記事的筆記小說。 3.唐傳奇已有完整結構。宋代出現白話小說:話本。元代以後章回小說產生。 4.四庫全書不收錄明 清章回小說。筆記小說(如:世說新語、搜神記)、傳奇(如:太平廣記),則錄於四庫全書「子部」。 |
六朝【 筆記 】小說 |
1.特色:雖名為小說,實皆零星記事,無完整之結構。為文言短篇小說。內容由「志怪」轉為「志人」,為一大進步。
2.種類:(1)神異鬼怪類(志怪小說):干寶 搜神記。(2)名人軼事類(志人小說):劉義慶【 世說新語 】。 |
唐代【 傳奇 】(小說) |
1.特色:文言短篇小說,已有完整的小說結構,代表文言短篇小說的成熟。多保存於宋代 李昉〔ㄈㄤˇ〕所輯太平廣記中。分為歷史、愛情、豪俠、神怪四類。
2.代表作品:白行簡 李娃傳、元稹 會真記(鶯鶯傳)、陳鴻 長恨歌傳、杜光庭 虬髯客傳、陳玄祐 離魂記、沈既濟 枕中記。 |
宋代【 話本 】(小說) |
1.特色:宋人小說以「話本」最出色,話本乃說書人之稿本,運用白話文的技巧開始成熟,是章回小說的鼻祖。
2.代表作品: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大宋宣和遺事。 |
元末明初【章回】小說 |
代表作品:
1.施耐庵 水滸傳,以當時白話口語寫成,屬「俠義」小說。 2.羅貫中〔施耐庵的學生〕三國演義,以淺顯文言文寫成,屬「歷史」小說。 |
明代 |
1.白話短篇小說:
(1)明代 馮夢龍輯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2)凌濛初作「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3)抱甕老人就「三言二拍」近二百篇小說中,選出40篇佳作,名為今古奇觀。 2.白話章回小說:如許仲琳 封神演義、吳承恩 西遊記。(皆屬「神魔」小說) 3.小說界四大奇書:施耐庵【 水滸傳 】、羅貫中【 三國演義 】、吳承恩【 西遊記 】、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 】。 |
清代 |
1.白話章回小說:以吳敬梓【 儒林外史 】(諷刺小說)、曹雪芹【 紅樓夢 】(人情〔言情〕小說)、劉鶚【 老殘遊記 】為代表。
2. 劉鶚【 老殘遊記 】與李寶嘉(字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曾樸 孽海花並稱為晚清四大【 譴責 】小說。 3.文言短篇小說:蒲松齡【 聊齋志異 】、袁枚 子不語。(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 4.翻譯小說:晚清 林紓大量以文言文翻譯外國小說,如:法國 小仲馬 茶花女。 |
※六才子書 |
清代 金聖嘆說法,提升小說、戲曲的地位,與「史、子、集」之著作並列。【 莊子 】(莊周著,子書)、 【 離騷 】(屈原著,騷體韻文)、【 史記 】(司馬遷著,史書)、【 杜詩 】(杜甫著,詩集、韻文)、【 水滸傳 】(施耐庵著,小說)、【 西廂記 】(王實甫著,元雜劇,韻文) |
※綜合整理 |
1. 第一部筆記志人小說:世說新語
2. 第一部揭發清官之惡的小說:老殘遊記 3. 出於作者創作,情節、結構完整細密,突破傳統大團圓結局,以悲劇收場。中外學者研究著作繁富,形成「紅學」的小說:【 紅樓夢 】 4. 最富盛名的的諷刺小說:【 儒林外史 】5. 不以話本及民間傳說為本,真正獨立創作而成的小說有:【 儒林外史 】、【 紅樓夢 】、【 老殘遊記 】 |
(二)重要小說卷頭詞或序
水滸傳 |
紛紛五代亂離間,一旦雲開復見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車書萬里舊江山。尋常巷陌陳羅綺,幾處樓臺奏管絃。天下太平無事日,鶯花無限日高眠。(邵雍) |
三國 演義 |
(1)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 臨江仙)(2)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第一回開始話語) |
西遊記 |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濛,開闢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需看西遊釋厄傳。(第一回開頭詩) |
聊齋志異 |
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聊齋自志) |
紅樓夢 |
(1)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石頭記緣起詩)(2)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彩石偈)(3)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夢,古今一夢盡荒唐。慢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紅樓夢序詩) |
儒林外史 |
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第一回開卷詞) |
老殘遊記 |
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自敘) |
(三)譴責小說╱諷刺小說
說明 |
作品 |
|
譴責小說 |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對譴責小說所下定義是:「揭發伏藏,顯其弊惡……命意在於匡世。」可知以暴露社會的黑暗面和種種弊端為主要內容,筆鋒犀利辛辣,鞭辟入裡者為譴責小說。 |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劉鶚 老殘遊記●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吳沃堯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曾樸 孽海花 |
諷刺小說 |
以貶抑現實的態度和諷刺的表現方法而獨標一幟的小說。魯迅分析:「此類小說,大抵設一庸人,極形其陋劣之態,借以襯托俊士,顯其才華,故往往大不近情……描寫時亦刻深,譏刺之切,或逾鋒刃。」 | 吳敬梓 儒林外史 |
貳、吳敬梓
一、家道中落,歷盡世態
1.出身於歷代顯宦之家,曾祖輩「兄弟五人,四成進士」。曾祖父吳國對為順治十五年(西元1658年)探花,六十年間吳敬梓家族中進士、舉人出身者達十四、五人。儒林外史中藉由郭鐵筆之口說出天長 杜府乃「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便是以吳敬梓之家族背景為藍圖。
2.父親吳雯延時,家道開始衰落。吳敬梓從小過繼給吳雯延長兄吳霖起(康熙二十五年拔貢)接受八股制藝的訓練,熟讀四書、五經,希望躋身仕途。吳雯延為侍奉寡母辭官,母逝,才謀求官職。吳霖起重節操、淡泊名利,為官清廉方正,甚至「捐貲破產,修學宮」。但為崇尚虛幻的社會所不容,不久丟官歸鄉,次年就過世。
3.13歲喪母,23歲父親因丟官抑鬱而死,近房弟兄乘虛而入,引發家產爭奪戰。吳敬梓看到原本道貌岸然、滿口孝悌慈愛的父執輩、叔伯兄弟,暴露出偽善與搢紳衣冠的庸俗,體認到現實社會的殘酷面。儒林外史中,在嚴貢生謀奪其弟嚴監生家產及五河縣人勢利薰心等篇章中,均可見出吳敬梓對這種人的辛辣諷刺。
二、學博才敏,屢試不第
1.吳敬梓自幼天資超群,詩賦援筆立成。雜覽經典要籍、稗官野史等禁書。23歲,遵從父命,進學當上秀才。五年後,參加滁州科考,遭到主考官責難和呵斥,雖被破格拔置第一,但認為他「文章大好人大怪」(金兩銘 和作)。同年秋天,參加鄉試,儘管他「落筆千言徒灑灑」,仍然飲恨落第,因此對科舉制度產生懷疑與不平。。
2.吳敬梓胸有大志,不喜歡枯燥無味、重重束縛的八股文,喜歡在被世俗鄙視為「雜學」的詩賦詞章上下功夫,這使他與社會的隔閡與日增加。此外,他親眼目睹無數士子為科舉求官而空耗一生的精力和時光,變成弱人、病人、無用之人:如親舅舅至死方與舉業訣別;從表兄金榘(ㄐㄩˇ),屢次落榜,這些體驗與見聞都成為他後來寫作儒林外史的素材。
三、散盡家產,吟詠抒懷
1.吳敬梓繼承父親遺留的二萬餘兩銀子,卻引來親戚覬覦,公然奪取其家產,再加上梓科名蹭蹬,備受輕視與冷落,因此蔑視金錢禮法,恣意揮霍,與歌伶倡優來往。儒林外史中,以吳敬梓自己的原型創出的人物杜少卿,便有類似的遭遇及個性。再加上他個性豪爽,遇貧即施,根據程晉芳所述,吳敬梓「至所施予又多以意氣出之,不擇其人」、「急朋友之急,不瑣瑣於周閉藏積」,不到十年,家產就花個淨盡。面對生活中的無奈及親族鄉里的譏諷,奴僕捲款逃走,吳敬梓也因「田廬盡賣,鄉里傳為子弟戒」,遂於三十三歲(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搬到南京,寓居秦淮河畔。
2.吳敬梓舉家遷到南京,在淮青橋附近購買秦淮水亭居住下來。水亭附近有不少六朝遺蹟,吳敬梓藉憑弔古人以抒懷抱,吟作頗多,漸漸進入南京的文人圈子。結交了許多意氣相投的學者、文士、詩人及畫家,如別號髯叟的王溯、芥子園畫譜編者之一的王著、具有開明思想的樊南仲、程廷祚、程魚門等,四方文士更推其為文壇盟主。儒林外史許多書中人物的原型,即取材自此時期所結交的學者文士。
四、指陳時弊,窮厄餘年
1.「寒花無冶姿,貧士無歡顏。嗟嗟吳敏軒,短褐不得完。家世盛華纓,落魄中南遷。偶遊淮海間,設帳依空園。颼颼窗紙響,槭槭庭樹喧。山鬼忽調笑,野狐來說禪。心驚不得寐,歸去澄江邊。白門三日雨,灶冷囊無錢。逝將乞食去,亦且賃舂焉。外史紀儒林,刻劃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程晉芳 勉行堂詩集卷二春帆集)
2.日子清苦,寫作不輟,攻擊時弊,成為文壇盟主。36歲時,安徽巡撫趙國麟舉薦他應「博學鴻詞」的徵辟,他託病未參加最後一關的廷試,此後,再不參加官方考試,且主動放棄秀才學籍。
3.「博學鴻詞」試前,吳敬梓尚未能忘懷舉業,致有「學書學劍,懊恨古人吾不見。株守殘編,落魄諸生十二年」的感嘆,「博學鴻詞」試後,他見到自己赴京參加廷試的族兄吳檠依然落第而歸、被薦入京的秀才李岑淼考完試後,竟暴病而亡,使吳敬梓對於舉業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在三十九歲生日作的內家嬌詞中慨嘆:「壯不如人,難求富貴;老之將至,羞夢公卿」,結尾總結時下了決心:「休說功名」。
4.程晉芳說吳敬梓:「獨嫉時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則尤嫉之」。
5.胡適 吳敬梓年譜:「吳敬梓是一個八股大家的曾孫,自己也在這裡面用過一番功夫來,經過許多考試,一旦大覺悟之後,方才把八股社會的真相醜態,窮形盡致的描寫出來。」
6.54歲初冬,在揚州和朋友聚會,忽傾囊中餘錢置酒菜茶點。微醉中吟誦張祜的縱遊淮南一詩:「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不久,送走詩人王又曾後上床睡覺,才睡片刻,忽然痰湧不絕,家人來不及急救,就已病逝,獨幼子守在床邊。朋友金兆燕為他料理後事,檢點遺物,除典當衣服的錢少許,一無所有,賴友人王又曾向兩淮鹽運盧見曾求助營葬之貲,由金兆燕將棺木從揚州由水路運回南京,安葬清涼山麓,一說在鳳臺門。
叁、儒林外史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儒林外史)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誠微詞之妙選,亦狙擊之辣手」,魯迅稱之為諷刺小說之「絕響」。
2.《儒林外史》序:「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此即儒林外史的創作主題
3.《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
(1)在文學上的貢獻有三:a.澈底擺脫說書對小說的影響,在文體和語言中,都具有文人獨創的鮮明特色;b.以知識分子的活動為題材,以寫實主義和富於創新的精神,開拓小說創作的新路;c.以「秉持公心,指摘時弊」的批判精神和「戚而能諧,婉而多諷」的藝術風格奠定諷刺小說的地位。
(2)結構藝術
魯迅:「全書無主幹,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像短制;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開端的楔子用王冕的故事,先闡明了作者愛憎的立場,達到了敷陳大義、隱括全文的目的,揭示主題「功名富貴」四字;最末又用四個市井的奇人(季遐年、王太、蓋寬、荊元)來作結束,似乎暗示著兩層意思:一是「儒林」中已沒有足以入「外史」的,故取市井中之賢者;二是這些自食其力者的人格,已遠較那一批「儒林」為高。
(3)儒林外史的諷刺手法有幾個特點:
a.善於結合諷刺對象的多面性與真實性:不加主觀評論,借用故事或他人之口,讓讀者自然發現作者的意向與愛憎。譬如寫胡屠戶的勢利,只需勾畫胡屠戶前倨後恭的神態,那一派勢利小人的性格也就昭然若揭。其次,作者既寫出人物可笑可鄙的一面,又寫出他們性格中的正面因素,做到了多面性和真實性的高度統一。
b.善於結合諷刺對象的喜劇性和悲劇性
周進的哭昏,范進的笑瘋,極富有喜劇性。然而,周進在貢院的大哭,其實是他坎坷中一切羞辱的傾瀉;范進的笑瘋,則是他那被失敗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來鬱結的怨憤和悲哀的總爆發。
c.善於運用對照手法
嚴貢生強圈別人的豬,戳破了他自己「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的謊言。
胡屠戶對范進的前倨後恭,前後對照,神情如畫,而諷刺的筆鋒也就隱藏在裡面了。
d.善於運用誇張手法
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喜極而瘋時,打了范進一下,便覺得巴掌隱隱作痛,再也彎不過來。這些細節的描寫,都突出了人物本質的某些特點。
肆、故事背景:關於周進與范進
周進本是個「苦讀了幾十年的書」,考到鬍子「花白」,連「秀才也不曾做得一個」的六十多歲老先生,寒酸落魄,只能當私塾教師,後來連教書的飯碗都丟掉。千種委屈鬱結心頭,所以見到貢院(科舉時代士子考試的場所)號板萬感俱發,「一頭撞在號板上」,繼則「放聲大哭」、「滿地打滾」,「直哭到口裡吐出鮮血」,在友人資助下捐了個監生應考,中舉之後,「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相與的,也來認相與」。後來不僅高中進士,而且陞了御史,擔任廣東學道。
周進當權後,想到自己吃苦甚久,唯恐「屈了真才,把卷子細細看過」,將范進的卷子連看三遍而認定是「天地間之至文」,圈點為第一名,是提拔范進的貴人。
周進因未中秀才不能參加鄉試而悲不自勝,頭撞號板,昏厥於地;范進因考中舉人而大喜過望,痰迷心竅,發狂失態。兩者異曲同工,范進未中舉的今天是周進的昨天,而周進享榮耀的今天正是范進所夢寐以求的明天。作者透過對此二人的塑造,充分表明在封建科舉制度下,讀書人沿著「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向上爬,爬上去的就出人頭地,榮耀無比;爬不上去的,則窮愁潦倒,草芥不如。
伍、科舉考試
一、明、清科舉制度簡表:
考試類別 |
童試 |
鄉試 (秋闈) |
會試 (春闈) |
殿試 |
考試地點 |
府、州、 縣 |
省城 |
京城 |
皇宮大殿 |
所獲資格 |
生員(秀才、相公、庠生) |
舉人 |
貢士 |
進士 |
成績最優者 |
案首 |
解元 |
會元 |
狀元 |
成績其次者 |
第一等稱「廩生(成績最優稱「案首」)第二等稱「增生」第三等稱「附生」 |
亞元 |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 |
二、八股文簡介
明、清兩代進士科以八股文取士,內容是鋪陳四書五經文義,代聖人立言,題目主要摘自四書,所論也要依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不許隨便發揮。體裁上,分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大結八部分,也稱「制藝」、「制義」、「時文」、「四書文」。
陸、課文討論
(一) 請問五十四歲的范進中舉之後會發瘋的原因為何?為何作者要故意寫他發瘋?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安排這樣的情節嗎?為甚麼?
(二) 胡屠戶的前後言行不一,請說明這些前後言行如何不一?背後的原因為何?可以甚麼成語形容之?這種寫法叫做甚麼?
(三) 范進為了博取功名參加考試,你也為了考上理想的大學孜孜矻矻,校請比較你的處境和范進的處境,有何異同?為甚麼?
(四)其他思考
1.胡屠戶口說「不知累了我多少」,其實他根本沒有照顧范家,從文中何處得知?
2.本段中,范進被胡屠戶罵得狗血噴頭後,有何反應?為何有此反應?
3.范進未中舉之前的家境狀況為何?
4.當鄰居通知范進中舉時,為什麼范進卻認為鄰居在騙他?
5.范進中舉後為什麼高興得舉止失常?試就其心理狀況加以分析說明。【問題討論一】
6.眾人商議出什麼方法來治療范進的瘋病?
7.胡屠戶在范進中秀才與中舉人時,各帶了什麼禮物來道賀?由此可反映出胡屠戶何種心態?
8.胡屠戶掌摑范進後的反應為何?
9.本段透過胡屠戶哪些具體的言語與行為,來呈現他對中舉後范進的奉承?
10.除了描寫范進發瘋之外,本文從何處可見出作者嘲諷范進那可憐亦復可笑的性格?
11.請簡述本文中作者筆下兩位女性—范進母親與妻子的特質。
12.試根據本文,簡述胡屠戶的人格特質。
13.小說中哪些情節用對比手法描繪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戶及鄰人不同的態度與表現?【問題討論二】
14.本文藉范進五十四歲中秀才一事,諷刺科舉時代士子熱衷功名的悲哀。武俠小說知名作家金庸八十高齡還到英國 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請對照此二事,說說你的看法。【問題討論三】
15.本文呈現科舉制度下的士子面貌與社會現象,你認為現今升學考試制度對學生有何影響?請說說你的看法。
柒、一義多詞
渾家 | 荊妻、糟糠、內人、娘子、家裡、女人、賤內。對妾的稱呼:側室、偏房、小星、如夫人、如君。 |
捌、形音義比較
捌、形音義比較
形/音 |
字 義 |
詞 例 |
|||||
腆 |
ㄒㄧㄢˇ
|
豐厚 | 不腆以贈子(郁離子 詬食) | ||||
善 | 倨傲鮮腆 | ||||||
不知羞恥的 | 腆顏向人,實非所樂(聊齋志異 聶小倩) | ||||||
凸出、挺起 | 腆著肚子(儒林外史 范進中舉) | ||||||
害羞的樣子 | 靦腆 | ||||||
見 |
ㄐㄧㄢˋ
|
代詞性助詞用(此指「我」) | 范進道:「岳父見教的是。」(儒林外史 范進中舉)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 陳情表) | ||||
被 |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 秋水)是以見放(屈原 漁父)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 | ||||||
看 | 漁父見而問之(屈原 漁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 歸園田居) | ||||||
ㄒㄧㄢˋ |
同「現」,顯露、顯出 | 圖窮匕見(比喻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 |||||
同「現」,炫耀、表現 | 善於自見(曹丕 典論 論文) | ||||||
踹 |
踩踏 | 一腳踹在塘裡 |
啐 |
表示鄙夷或憤怒的語氣、用力吐出 | 啐一口痰 | ||
用腳踢 | 踹了一腳 |
萃 |
聚集 | 人文薈萃 | |||
喘 |
急促地呼吸。 | 苟延殘喘。 |
悴 |
憂愁、瘦弱 | 憔悴 | ||
湍 |
水勢急速 | 湍急。 |
粹 |
人、物、事理的精華 | 國粹 | ||
揣 |
估量、忖度 | 揣測、揣摩 |
瘁 |
苦、勞累 | 鞠躬盡瘁 | ||
惴 |
憂懼 | 惴惴不安、惴慄 |
晬
|
小孩出生後滿一周歲 | 周晬(周歲) | ||
遄 |
迅速的 | 遄征、逸興遄飛 |
窣 |
形容細小的聲音ㄙㄨˋ | 窸窣作響 | ||
揖 |
音ㄧ,拱手行禮 | 作揖 |
緝 |
ㄑㄧˋ搜捕 | 緝捕、通緝 | ||
楫 |
ㄐㄧˊ划船用的槳 | 舟楫 |
葺 |
ㄑㄧˋ修補 | 修葺 | ||
輯 |
ㄐㄧˊ蒐錄後整理 | 編輯 |
茸 |
ㄖㄨㄥˊ毛多細柔的樣子 | 毛茸茸 | ||
嗑 |
ㄎㄜˋ |
說話、閒談 | 嗑牙 | ||||
用牙齒咬裂硬物 | 嗑瓜子兒 | ||||||
俗稱對毒品的吸食 | 嗑藥 | ||||||
ㄏㄜˊ |
喝 | 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儒林外史 范進中舉) | |||||
溘 |
ㄎㄜˋ |
忽然 | 溘然長逝 | ||||
磕 |
ㄎㄜ |
叩頭 | 磕頭 | ||||
碰撞 | 磕磕碰碰、磕撞 | ||||||
瞌 |
ㄎㄜ |
疲倦欲眠 | 打瞌睡 | ||||
闔 |
ㄏㄜˊ |
關閉 | 縱橫捭闔(指利用言語或其他手段去打動、分化、拉攏對方的情形。多用於政治和外交場合上)風雲開闔(風雲或散或聚,變幻不定。後喻局勢動盪變化) | ||||
總、全 | 闔第光臨 | ||||||
將 |
ㄐㄧㄤ |
取、拿 | 明日即將來射曹軍(羅貫中 用奇謀孔明借箭)有酒再將些來吃(施耐庵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 ||||
了 | 只聽得一片聲的鑼響,三匹馬闖將來(儒林外史范進中舉)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儒林外史 范進中舉) | ||||||
以、用 | 恩將仇報、將功折罪、將心比心 | ||||||
快要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 述而) | ||||||
則、那麼 | 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蘇轍 黃州快哉亭記) | ||||||
即使 | 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蘇轍 黃州快哉亭記) | ||||||
相 公 |
對宰相的尊稱 | 相公征關右,赫怒震天威,一舉滅獯虜,再舉服羌夷(王粲從軍五首之一) | |||||
對秀才的尊稱 | 如今不知因我積了什麼德,帶挈你中了個相公(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 ||||||
泛指官吏 | 今早宋江出去走了一遭,回來把我女兒殺了。老身結扭到縣前。這唐二又把宋江打奪了去。告相公做主(水滸傳22回) | ||||||
舊時對讀書人的敬稱 | 顧老相公家請的一位先生,姓周,官名叫做周進(儒林外史第二) | ||||||
舊時婦女對丈夫的敬稱 | 只此也要得一半價錢,極是便宜的。但我家相公不在,一時湊不出許多來,怎麼處(初刻拍案驚奇卷六) | ||||||
年輕姣美的男演員。亦指男妓 | 他們當著這班人,敢則不敢提小旦兩個字,都稱相公(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 |
柒、延伸閱讀: 冷眼與熱中──儒林與《儒林外史》/ 張輝誠,原載《聯合文學》2011.3
儒林這個詞,大約屬司馬遷《史記》一篇《儒林列傳》最具代表,指的是研究、實踐、傳承儒家經典與思想的眾多人物,這篇列傳從孔子七十弟子開始敘起,一路講到漢武帝朝的董仲舒(及子孫、弟子),「儒」者眾多猶如樹「林」一般。不過儒林這個詞,到了清初吳敬梓手中,寫成《儒林外史》,範圍就擴大許多,指的已經是所有讀書人,並且只說外史,因為正史所記重大的人物、事件、言論,它通通不談,只管談不起眼的人物、事件和言論,這些當然都進不了史官眉下,但卻讓小說家津津樂道、夸夸其談,並且願意細細編寫,主要原因就是這裡頭有太多意味深長的東西,值得慢慢說講與咀嚼。
讀中學時,不免讀到〈王冕的少年時代〉與〈范進中舉〉,這兩篇分別出自《儒林外史》第一回及第三回。倘若我們有機會再多閱讀一下,就會知道原來王冕並沒有因為能畫得幾筆沒骨花卉而逍遙終身,雖然他毫無作官意願,但卻老被各式官員徵聘當官,以至於一逃再逃,最後只得隱姓埋名隱居終老於會稽山中。至於范進中舉,開心到失心瘋被丈人胡屠戶打了一巴掌,痊癒之後,原來窮困到必須賣家中生蛋母雞的窘境不再,反倒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送店房,也有來投身為僕的,好容易搬到人家送的新屋內,范進的老媽媽小心叮嚀僕人:「不要弄壞了別人東西!」僕人回答她:「這都是你老人家的!」老人家笑道:「我家怎的有這些東西?」僕人又跟她說:「怎麼不是?連我們這些人都是你老太太家的!」老媽媽聽了,把細瓷碗蓋和銀鑲的杯盤,逐一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這都是我的了!」然後往後一倒。──居然登時樂死了。這些許多情節,中學課本礙於篇幅,都沒能添入,真是可惜之至,因為這些地方都滋味的不得了。
說到滋味,有個人便很值得提一提,匡迥,字超人,他從第十五回(下半回)出場,一路擔任主角到第二十回(上半回)下場,整整五回,在前十五回奔來跑去串上串下的眾多人物中算是份量頗重的腳色,因為像范進這樣特出形象的人也不過才佔一回半。匡超人究竟是個怎樣角色?原來他先因家寒無力讀書,跟著賣柴友客到杭州城記賬,友客消折本錢,他也回家不得,流落在杭州拆字維生,遇上八股時文選家(類似今日參考書作者)馬靜資助,得以返回溫州府樂清縣故里,侍奉雙親,盡心盡力,人稱孝子。但這個孝子一有機會混進「名士」、「舉業」與「官場」場中淌了一趟水,竟在名利場內完全扭曲其樸實善良本性,成為一個惹人厭的壞蛋。原來匡迥在故鄉取得秀才後,重回杭州遇上杭州名士,學會寫詩,也裝起名士模樣(藉以貪名),為了糊口也下海操選時文(藉以謀利),更因友人潘保正之故,假造文書、擔任槍手冒名頂替考試,大賺黑心錢;又在東窗事發後慌忙逃往京城避難,其後因宗師推薦考取內廷教習,卻隱瞞已婚身分再娶了宗師的外甥女。至此已經完全不是當初孝親謙和的匡孝子,反而成了一個自大又忘恩負義的負心漢,因為但凡曾經助過他一臂之力的人,他已經一概翻眼不認。他的漫天狂語在書中是很醒目的兩處段子,頭一處是吹噓誇說自己內廷教習有多麼風光、派頭,所教學生又是怎樣家世顯赫,事實當然不是如此,這也算了;第二處吹牛自己的時文選集是如何暢銷,牛皮吹的忒大卻處處破綻,匡超人是這樣吹的:「我的文名也夠了。自從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書、行書、名家的稿子,還有《四書講書》、《五經講書》、《古文選本》──家裏有個帳,共是九十五本。弟選的文章,每一回出,書店定要賣掉一萬部。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北直的客人,都爭著買,只愁買不到手。還有個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經翻刻過三副板。不瞞二位先生說,此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書案上,香火蠟燭,供著『先儒匡子之神位』。」事實上,匡超人時文選集不過兩三本,也未曾寫過四書五經相關的書,更不可能賣上一萬本,胡吹亂吹,更沒知識到給自個兒安上了人死後才會派上的「先儒」名諱,其貧乏淺薄的自大嘴臉便可想而知。匡超人之所以變成如此,固然與馬靜在無意中灌輸匡超人的觀念:「就是生意不好,奉養不周,也不必介意,總以作舉業為主。人生世上,除了這事,就沒有第二件可以出頭。……。只是有本事進了學,中了舉人、進士,即刻就榮宗耀祖。」也就是說人生一切皆以舉業為重,啥事都可以不用理睬,當然也就造就了他偏差的人生觀,而這種偏差的人生觀恰恰正是吳敬梓藉此要嘲諷當時一切以舉業為重的眾多士子。
牛浦郎,則是另一個值得說說的人物,他出現在二十回底,直到二十四回上半下場,喜歡讀點書,但慣於扯謊、偷人錢財,有回偷了詩人牛布衣的兩本遺集,發現牛布衣詩稿酬酢交往的都是當朝顯貴,遂自想:「可見只要會做兩句詩,並不要進學中舉,就可以同以同這些老爺們往來,何等榮耀!」他便將自己改名牛布衣,將詩集佔為己有,冒充名士,也開始吹起牛皮生涯。牛浦郎還沒大吹特吹之前,倒是先遇上了自稱大詩人更會吹噓的牛瑤(字玉圃,這也難怪作者安排他們都姓牛)收為姪孫。這牛瑤帶著牛浦郎,一路炫耀,卻處處出醜,比方說在大觀樓遇上一個戴方巾的人(明代讀書人才帶方巾),牛瑤便向牛浦郎說:「這是我二十年拜盟的老弟兄,常在大衙門裡共事的王義安老先生,快來叩見!」又對王義安說:「我和你還是那年在齊大老爺衙門裡相別,直到而今。」王義安道:「哪個齊大老爺?」牛瑤道:「便是做九門提督的了。」王義安道:「齊大老爺待我兩個人,是沒得說的了!」倆人正講得天花亂墜,只見兩個戴方巾的秀才走來,一眼看見王義安,一個道:「這不是豐家巷婊子家掌櫃的烏龜王義安?」另一個道:「怎麼不是他?他怎敢戴方巾在這裡胡鬧!」走上前,不由分說,扯掉方巾,劈臉就是一個大嘴巴,打的烏龜跪在地下磕頭如搗蒜。這時候讀者方才領悟,原來這牛瑤會的不是什麼大衙門共事的人物,竟是個王八烏龜,牛皮吹得也忒漫天膨脹了。後來牛浦郎設了小圈套讓牛瑤跳進去,牛瑤受財主羞辱,結實把牛浦郎剝盡衣裳,拿繩子綑綁,臭打了一頓。牛浦郎被人救起時,還不忘扯謊吹噓:「我是蕪湖縣的一個秀才(其實並無功名),因安東縣董老爺請我去作館(請的人是真的牛布衣,並非他),路上遇見強盜,把我的衣裳行李,都打劫去了,只饒的一命在此(其實是自作自受)。」牛浦郎學人走的途徑是名士的路,貪名好名,只期望能倚仗功名之人,藉此驕人傲人罷了。
再有一個人也值得說說,出現在二十四回到二十六回,鮑文卿,是名戲子,明代屬賤民,但他一切作為比起任何人都來得知節守份、有情有意,他敬重受參劾的向鼎知縣,特地在按察使主子面前求情,只為了從小便習唱向知縣所做曲子,直誇他是大才子大名士。向知縣後來得以逃過彈劾,得知內情後,特地封了五百兩銀子要謝他,鮑文卿卻一釐也不肯接受。此後向知縣高昇,半途再次相遇,特邀入衙相伴,衙門裡的倆個書辦得知兩人交情便極其奉承,請他關說幾句案情,便奉上五佰兩。舉「口」之勞這麼好康的事,猜猜鮑文卿是怎麼答著,他說:「我是個老戲子,乃下賤之人,蒙太老爺抬舉,叫到衙門里來,我是何等之人,敢在太老爺跟前說情?我若是歡喜銀子,當年在安東縣曾賞過我五百兩銀子,我不敢受?我怎肯瞞著太老爺拿這項錢?況且他若有理,斷不肯拿出幾百兩銀子來尋情。若是准了這一邊的情,就要叫那邊受屈,豈不喪了陰德?依我的意思,不但我不敢管,連二位老爹也不必管他。自古道,『公門裡好修行』,你們伏侍太老爺,凡事不可壞了太老爺清名,也要各人保著自己的身家性命。」幾句話說得兩個書辦毛骨悚然。結果鮑文卿在衙中一年多,竟然未嘗說過半字人情。這樣人物對比書中其他各式各樣官場人物、讀書士子、皂囉衙吏,但凡有機會可以上下其手、瞞天過海、暗渡陳倉者,無不想盡辦法扮神弄鬼、塗抹裝飾,以中飽私囊、大賺一筆。一個賤民階級能做到有所不為,就很能對比那些無所不為、斯文掃地的狼狽了。
第三十一回末出現的杜儀(字少卿),則是全書最重要的關鍵人物,如果我們對照清人程晉芳〈吳敬梓傳〉,裡頭說吳敬梓是「稍長,補學官弟子員。襲父祖業,有二萬餘金,素不習治生,性復豪上,遇貧即施,偕文士輩往還,傾酒歌呼,窮日夜,不數年而產盡矣。」完全就是杜儀的翻版,也就是說吳敬梓把自己寫進了《儒林外史》,他和杜儀都慷慨豪爽,樂於助人,左右遠近皆來打秋風、刮錢財,他們也不甚計較,終至弄盡家產,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他們才華洋溢,又具秀才身分,卻終身不應鄉舉、不赴科考,並且疾恨時文士如讎敵。讀書人頗以他們為戒,桌上寫著「不可學天長(縣)杜儀」。就在大家都替他們惋惜,有的還勸說:「老弟,你這些上好的基業,可惜棄了!你一個做大老官的人,而今賣文為活,怎麼弄的慣?」杜儀,不,是吳敬梓,這樣回答:「我而今在這裡,有山水朋友之樂,倒也住慣了。不瞞您說,我愚弟也無甚麼嗜好,夫妻們帶著幾個兒子,布衣蔬食,心裡淡然。」真是好一個心裡淡然!因為唯有心裡淡然,才能真正「冷眼」看穿了功名場中、富貴域內的各種「熱中」人情樣貌,也才能真正看清各種扭曲人性光怪陸離的變態,才能看透功名富貴的起滅無定、轉瞬一空的無常,當然,也就能看盡幾百年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桎梏下的種種士子醜態與官場惡貌。
這樣我們才能知道,明清兩代八股科舉的制度之下,儒林這個詞的集體象徵,已經不是傳習儒家經典的儒者,更不是詩文涵養時代的名士,儒林已經被科舉輾壓得不成人樣,他們像罐頭裡的魚,擠得醜態百出、寒愴不堪,如果想要當一個完整、健康的人,也只有離開制度、離開功名富貴,像王冕、杜儀、吳敬梓一樣,即使如此,看似瀟灑,但其中仍有大悲哀存在,因為真正儒者是「邦有道,榖;邦無道,穀,恥也」,治世出仕,亂世隱遯,但讀書人選擇不走向功名,可偏偏時代又不是亂世,他們究竟抗拒著什麼,不過就是一個晉升的制度,而那個制度,恰恰就是一處扭曲人性的漩渦。
他們最終選擇離開漩渦,但大多數人並沒有,他們無法抗拒、不願抗拒,甚至心甘情願跳入其中,因為如此,前者冷眼,後者熱中,所以就有了《儒林外史》。
國學小常識
《儒林外史》的主題是什麼?據清乾隆元年閑齋老人(學者多認為此人就是吳敬梓)的序:「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可知全書乃環繞「功名富貴」而寫,功名富貴的獵取捷徑卻是透過「舉業」,明朝禮部議定取士之法是:三年一科,用五經、四書、八股文。吳氏在書中透過王冕一語道破這個制度的問題:「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王冕這段話,指出經書的核心問題,經書除了拿來研究、考試之外,最重要的是拿來修身治國平天下,但八股文卻讓經學只墮落成文字之間的安排、推敲與講究。
名篇摘錄
對於舉業一往情深,執迷不已的人,首推馬靜,他分析歷代舉業發展史,非常有趣:「舉業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時候,那時用『言揚行舉』做官;故孔子只講得個『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這便是孔子的舉業。講到戰國時,以遊說做官;所以孟子歷說齊梁,這便是孟子的舉業。到漢朝用『賢良方正』開科;所以公孫弘、董仲舒,舉賢良方正,這便是漢人的舉業。到唐朝用詩賦取士;他們若講孔孟的話,就沒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會作幾句詩,這便是唐人的舉業。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學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講理學,這便是宋人的舉業。到本朝用文章取士,這是極好的法則。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何也?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哪個給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馬靜這段話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只在乎能否當官,完全不在乎考些什麼,換句話說,他根本不思考制度本身的問題,他只在乎制度能夠得到的好處,這也正是他和杜少卿(或者說是吳敬梓)最大的差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