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選文

Posted By on 11 月 6, 2015 | 0 comments


禮記選文

一、曾子易簀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

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

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禮記 檀弓上)

【語譯】

曾子臥病在床,病得很重。樂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在他的腳邊,一個童僕坐在牆角,拿著燭火。童僕說:「又漂亮、又光滑!這是大夫用的竹席嗎?」子春說:「別作聲!

曾子聽到了這句話,驚詫地說:「喔!」童僕說:「又漂亮、又光滑!這是大夫用的竹席嗎?」曾子說:「是的。這是季孫賞賜的。我生病沒能換掉它,元!扶我起來,換掉席子。」曾元說:「您病得很重了,不宜移動。希望捱到天亮了,我再來換掉它。」

曾子說:「你愛我還不如那小童呢!君子用德愛人,小人愛人是放縱寬容。我要求什麼呢?我能夠合乎禮而死去,就心滿意足了。」幾個人扶他起來,換掉席子,回到床上還沒躺好,就去世了。

【簡析】

曾子認為死在季孫所賜的大夫享用的竹席上是不合禮的,所以臨死前堅決換掉,充分反映曾子寧可守禮而死,不願苟且違禮以求生。

文章開始詳細介紹樂正子春、曾元、曾申及童子所坐的位置,甚至童子秉燭坐在牆角,這樣的具體狀態也寫了出來。那麼多人緊挨著病人環坐圍守,把曾子病情的嚴重,以及當時緊張的氣氛都描述得很具體生動。寫曾子醒悟到自己做了不合於禮的事,也描摹得非常傳神。當曾子聽到家童無意中說出自己所睡之席是「大夫之簀」時,便「瞿然曰:『呼!』」把曾子吃驚的神態,病中乏力的語氣維妙維肖地表達出來。曾子在讓兒子替他換掉席子時,說了兩句話:「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雖然沒有直接命令的語氣,但比直接命令的語氣還要強硬,從而反映出曾子恪守禮制,一絲不苟的精神。文章以小見大,於細微處見精神,從而顯示人物的性格。

二、杜蕢揚觶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鐘。杜蕢自外來,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降,趨而出。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太師也,不以詔,是以飲之也。」「爾飲調,何也?」曰:「調也,君之褻臣也,為一飲一食,亡君之疾。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觶。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無廢是爵也!」至于今,既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                              (禮記 檀弓下)

【語譯】

知悼子死了,還沒有下葬,晉平公就飲酒,師曠和李調作陪,敲鐘奏樂。這時宰夫杜蕢從外面進來,聽到鐘聲,問道:「他們在哪兒?」有人說:「在寢宮內。」杜蕢進入寢宮,走上石階,到了堂上。斟了一杯酒,說:「師曠喝了這杯酒。」再斟了一杯,說:「李調喝了這杯酒。」再斟了一杯,自己在堂上朝北跪下,一口喝乾,就起身下階,快步走了出去。晉平公喊他進來問道:「杜蕢,剛才你的用意可能是要開導我,所以我沒有先問你。你叫師曠喝酒是什麼意思?」杜蕢說:「平常遇到甲子和乙卯的不祥日子,國君尚且不奏樂。現在知悼子靈柩還放在堂上,這比子卯日更忌諱!師曠是樂官之長,他不把這意思告訴您,所以罰他喝酒。」晉平公又問:「你要李調喝酒又是什麼意思呢?」杜蕢說:「李調是您寵信的近臣,但為了自己貪圖吃喝,竟忘了君王違禮的過失。所以也要罰他喝酒。」晉平公說:「那麼,你喝酒又是什麼意思呢?」杜蕢說:「我不過是一個宰夫,不專心拿著刀子、勺子來供給飲食,竟敢參與使君王納諫和防止閒話的工作,所以也要罰我自己。」晉平公說:「我也有過失啊,你也倒一杯酒來罰我吧!」杜蕢洗了酒杯,舉著罰酒獻上。晉平公對侍從說:「如果我死後,一定不要丟掉這個酒杯。」所以到現在,每逢宴飲完畢,一定要舉起酒杯,就叫做「杜舉」。

【簡析】

本文記述春秋時晉國的宰夫杜蕢以巧妙的方式,諫阻晉平公在國家重臣喪事期間,仍恣意作樂的非禮行為。

這篇文章中杜蕢用欲擒故縱、旁敲側擊的手法,使晉平公欣然接納諫言。文章開始處處懸疑,中間則層層剝筍,意到筆收,且有回波蕩漾之妙。在作者筆下刻劃出杜蕢機智敏捷,深明大義,又富於詼諧幽默的形象。對比之下,師曠、李調,雖是近臣,但不知憂國憂君,一味順從晉平公,只求苟安的個性也表露無遺。而晉平公身為一國之君,沉迷逸樂的本性亦揭示得明明白白,但他能接受意見,善於改過,還算可貴。

不食嗟來食  禮記 檀弓下

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飢者而食之。有飢者蒙袂輯履,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語譯:齊國發生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了飯菜,等待飢民並且拿食物給他們吃。這時,有一個飢民,用衣袖遮著臉,拖著鞋子,迷迷糊糊(餓得頭昏眼花)地向前走來。黔敖左手端食物,右手拿湯,對他大聲喊道:「喂!來吃吧。」那個飢民抬起眼睛瞪著他,說:「我就是不願意吃這種沒禮貌的飯,才落到這種地步。」黔敖聽了連忙向他道歉,但他還是不肯吃,最後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情,就說:「沒有這樣的道理吧!別人大聲吆喝叫你來吃,當然可以離開不吃;但在道歉之後,也就可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