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概說

Posted By on 11 月 6, 2015 | 0 comments


《三禮》

一、《周禮》

(一)原稱《周官》,相傳為周公所作,內容係記錄國家的官職制度,屬於團體行為的具體規範。

(二)全書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冬官〉在漢時亡佚,以〈考工記〉補之),也就是把天、地、四時和六大官屬連繫起來,所設計的一套官制系統,但與周代實際官職不符。唐、宋官制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也是受六官的影響。

二、《儀禮》

(一)在漢代原稱《禮》,又稱《士禮》,內容係記錄古代的禮儀,屬於個人行為的具體規範。

(二)全書共十七篇,以關於「士」的禮儀項目最多,包括士的成年禮(士冠禮)、婚禮(士昏禮)、拜訪友人(士相見禮)、射箭比賽(鄉射禮)、喪禮(士喪禮)等的具體儀節。中國各朝代的典禮制度,大都以《儀禮》為依據,來制定成年禮、婚禮、喪禮等禮儀。

三、《禮記》

(一)「禮記」的內容與篇目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其成書年代及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據漢書 藝文志說是七十子後學者所記,由漢人戴聖編定,故又稱小戴禮記,以區別於戴德所編之大戴禮記。成書之說有二:

1.東漢 鄭玄 六藝論稱禮學家戴德及其姪戴聖各有所傳,德傳記八十五篇為大戴記,聖傳記四十九篇即禮記。

2.晉 陳邵 周禮論序則稱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戴聖又刪八十五篇為四十九篇,至東漢 馬融傳小戴之學,考諸家異同而禮記行世。

禮記是戰國至西漢初儒家學者關於禮儀的散篇論著匯編。西漢時立於學官的「五經」中,禮本指儀禮而言,禮記則是關於禮的「記」;唐代 孔穎達作五經正義,禮經改用禮記取代儀禮,從此禮記躍升為五經之一。禮記記述的範圍,為周、秦時期的典章、名物、制度,以及自天子之下各等級的冠、婚、喪、祭、燕、享、朝、聘等禮儀。禮記全書內容,大體可分為四方面:

1.有關禮學思想的論述,凡十一篇

禮運、學記、樂記、經解、哀公問、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儒行、大學。其中大多是廣為流傳的名篇。

(1)禮運論「大同」、「小康」、「亂世」的演變,闡述儒家的政治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儒家政治的最高境界。

(2)學記論教學原理,提出許多教育理念,如「親師」、「敬業」、「教學相長」。

(3)樂記論述音樂的內涵與作用,說明禮樂對社會人心的影響及教化功能。

(4)經解為詩、書、樂、易、禮、春秋六經作解題,說明深於「六經」之教者,才能得其益而無其失。

(5)中庸論儒家的人生哲學,闡釋中正平和的思想內涵,提出「至誠可以立天下大本」之「中」,行天下「達道」之「和」;君子「明善誠身」而「忠恕」,就可以「致中和」。

(6)大學論「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德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闡述儒家「為政以德」的政治哲學。

(7)其他各篇皆有託名孔子之語。

2.有關參通「儀禮」的解說,凡八篇

祭義、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這八篇可供讀儀禮時參考,分別解釋祭禮、冠禮、婚禮、鄉飲酒禮、射禮、燕禮(古代天子諸侯與群臣宴飲之禮。亦指古代敬老之禮)、聘禮、喪禮。

按 儀禮中未嘗涉及天子、諸侯之祭禮,止言卿、大夫、士之祭禮。而禮記中的祭義,綜述自天子、諸侯以下之祭禮,可知並非專釋儀禮之作。

3.有關古制禮俗的考記,凡二十五篇

曲禮(上、下)、王制、月令、禮器、文王世子、郊特牲、內則、玉藻、明堂位、喪服小記、大傳、少儀、雜記(上、下)、喪大記、祭法、祭統、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深衣、投壺。

(1)曲禮上下兩篇,記述日常起居、執事、待人、應物之禮。文中多格言,如:「敖(傲)不可長,欲不可從(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2)王制,記先王班爵、授祿、祭祀、養老、朝覲、巡狩、刑政、學校等典章制度。但內容與商、周禮制不全相符,與周禮也多不合。此篇反映西漢初改制之主張,為今文經學家言制度者所宗。

(3)雜記上下兩篇,記述諸侯以下喪、祭之禮,提出「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己〕倍焉,君子恥之」)之說。

(4)其他各篇,都是記古制禮俗而帶有考證性質的史料。

4.有關孔門諸事的雜記,凡五篇

檀弓(上、下)、曾子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這五篇記孔子及弟子、時人的雜事問答。如檀弓上、下兩篇,傳寫孔子提出「苛政猛於虎」等語,文中多有意義深長的故事。曾子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雖不及論語可靠,但仍有參考的價值。

5.總結

禮記是儒學匯編,包含相當豐富的儒家思想。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讀論語;研究戰國、秦、漢時期的儒家思想,不能不讀禮記。讀論語能夠看到儒家學派的確立;讀孟子、荀子、禮記能夠看到儒家學派的發展。禮記經東漢 鄭玄作注,開始擺脫其附庸地位,至唐代列入「五經」。從西漢到明、清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為何禮記越來越受重視,而儀禮越來越被漠視?因為儀禮記的是一大堆禮節、禮制,枯燥乏味,難讀難懂,又離現實生活較遠,社會的發展使它日漸喪失吸引力。而禮記不僅記載許多生活中實用性較大的儀節,而且詳盡地論述各種典禮的意義和制禮的精神,又透澈地宣揚儒家的禮治思想。歷史和現實的經驗使為政者越來越深切地體認到,以禮治主義為中心的儒家思想可用來維護政治秩序,從而獲得「長治久安」的施政方針。這就是禮記受到歷代王朝青睞,以至被推上經典地位的原因。

(二)「禮記」的注疏

歷代研究禮記的著作,主要有:東漢 鄭玄 禮記注、唐 孔穎達 禮記注疏、元 陳澔 禮記集說、清 朱彬 禮記訓纂、清 孫希旦 禮記集解等。今人較具代表性的著作有:王夢鷗 禮記校證及禮記今注今譯、周何 儒家的理想國—禮記等。

((一)、(二)參考資料:夏傳才著十三經概論,臺北 萬卷樓;劉松來著禮記漫談,臺北 頂淵文化)

(三)「禮記」的文學價值

禮記全書以散文撰成,某些篇章饒具文學價值。從散文藝術方面看,禮記中的論說文,如禮運、學記、樂記等篇的部分章節,雍容大雅,氣勢沛然,結構嚴整(如大同與小康);記敘類文章如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敘事小品,寫得形象生動,意味雋永。以檀弓為例,其中晉獻公殺世子申生一則,以簡練的文字傳達生活場面和人物心理,情景宛然,筆法多變;孔子過泰山側一則,形容苛政猛於虎,令人怵目驚心;齊大饑一則雖然只有八十餘字,卻把黔敖的倨傲,餓者「不食嗟來之食」,寫得活靈活現,其中還有服飾、神態、語氣的描繪,手法近於小說;孔子蚤作、美輪美奐等則,還加入詩歌或排比句,增益了文章的生動性和感情色彩。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四) 「三禮」比較

周禮

儀禮

禮記

作者

相傳周公所作 古文家言:周公作今文家言:孔子作 孔門後學及儒家學者(編者:戴聖)

別稱

漢稱「周官」 漢稱「禮」、「士禮」、「禮經」 漢稱「記」

篇數

六篇 十七篇 四十九篇

今古文

古文經 今文經 今文經

內容

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冬官已佚,由考工記代之 古代禮儀規範 哲理、政治、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性質

記載古代理想官制(中國最早一部職官政典) 記載禮儀之書 解釋儀禮之書

注釋

漢 鄭玄 注唐 賈公彥 疏 漢 鄭玄 注唐 賈公彥 疏 漢 鄭玄 注唐 孔穎達 正義

(五) 十三經沿革

先 秦

六 經

詩、書、易、儀禮、樂、春秋

西 漢

五 經

詩、書、易、儀禮、春秋(因為樂有名無實)

南朝 劉宋

十 經

詩、書、易、儀禮、禮記、周禮(後三者合稱「三禮」)

南朝 劉宋

十 經

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論語 孝經(合為一經)

唐 代

十二經

十經中論語、孝經分開,加上爾雅(唐文宗 開成石經)

南宋 光宗淳熙年間

十三經

六經:詩、書、易、儀禮、周禮、春秋三傳:左氏、公羊、穀梁(春秋經合於三傳中)四記:禮記、論語、孝經、爾雅

一子:孟子(最晚列入十三經者)(即開成石經十二部加上孟子一書)

附註:1.漢 五經:易、書、詩、儀禮、春秋2.唐 五經:易、書、詩、(小戴)禮記、春秋左氏傳

資料來源:翰林版教師手冊第三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