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試題精選–諫太宗十思疏

Posted By on 9 月 10, 2015 | 0 comments


歷屆試題精選
1.下列各組文句,「 」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不貪於財,不「苟」於利/「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B)闔門懸車,不「豫」政事/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C)攜朋挈儔,去故「就」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D)超然而上,「薄」乎雲霄,而不以為喜也/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 
(E)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夫上以至誠行之,而貴者知避上之所「惡」矣。〔94學測〕
答案:(C)(D)
解析:(A)行為苟且/如果。(B)參與/預先準備。(C)親近。(D)迫近。(E)音ㄨ,如何/厭惡。語譯:(A)不貪求財貨,也不藉苟且的行為得利(陸賈《新語‧慎微》)/假如不是真誠研讀《易經》的人,《易經》中的道理也不能憑空施行(《易經‧繫詞傳》下)。(B)闔上門扉高懸車馬,不再參與政事(《後漢書‧張儉傳》)/凡事只要預先準備就能成功,不預先準備就可能失敗(《中庸》第二十章)。(C)攜著朋友,帶著同伴,離開老地方往新的居所前行/遠望不像個國君,親近他也不覺得有什麼值得敬畏的特質(《孟子‧梁惠王》上)。(D)超然地向上升,直接逼近雲霄,但是也不覺得有什麼值得開心的(蘇轍〈御風辭〉)/今天傍晚,一張網就抓到魚,魚有著大的口,細小的鱗片,外形很像松江的鱸魚(蘇軾〈後赤壁賦〉)。(E)就像任用人,如果不懂得培養道德,又如何能夠分辨時不疑惑,評議時不徇私呢(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君上如果能夠真摯誠懇的行事,那麼尊貴的臣子就知道要避開君上所討厭的缺點。

2.古代漢語有一種用來表示「認為某(人、事、物)是……的」的用法,例如《戰國策.齊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句中的「美我」即是「認為我是美的」之意。下列文句「 」內文字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A)《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B)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C)《孟子‧盡心》: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D)司馬光〈訓儉示康〉: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96學測〕
答案:(C)
解析:意動用法,其動詞多半是由形容詞「轉品」而來,用於表心理活動,對於其賓語含有「認為」、「以為」的意思。 (A)愛、喜愛。音ㄏㄠˋ。為一般動詞。(B)使……安,為使動用法。主語並不施行這個動詞所代表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施行這個動作。(C)認為……小,為意動用法。(D)使……豐厚,為使動用法。

3.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聽寒「更」,聞雁遠,半夜蕭娘深院/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B)「俟」案子查明,本府回明了撫臺,仍舊還你/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C)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文靜素奇其人,一旦「聞」有客善相,遽致使延之 
(D)無何天寶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明兒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別抱怨 
(E)僕自到九江,已涉三載,形骸且健,方寸「甚」安/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97學測〕
答案:(B)(C)(E)
解析:(A)寒「更」,舊時把一夜分做五更,每到一更,巡夜者敲鑼擊梆以報時,此稱寒夜更聲/「更」坐,再坐下來,前後不同。(B)「俟」皆作等待。(C)「聞」皆作聽。(D)三「丁」,指成年男子/「丁」卯,丁是天干的第四位,前後不同。(E)「甚」皆作很、非常。
語譯:(A)半夜女子在深閨院落,聽寒夜更聲,雁子遠去。(語出孫光憲〈更漏子〉)/請不要推辭,再坐下來彈一曲,我將為你改寫創作〈琵琶行〉。(語出白居易〈琵琶行并序〉)(B)(語出劉鶚《老殘遊記》)/君子居心平正坦蕩以等待天命;小人行險以求非分之名利。(語出《中庸》)(C)(語出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劉文靜向來認為李世民很特殊,這時聽說有人善於看相,立刻請使者前去邀請。(語出杜光庭〈虬髯客傳〉)(D)不久天寶年間大量徵兵,一戶中有三個成年男子,就徵召一個去當兵。(語出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語出曹雪芹《紅樓夢》)(E)我自從來到九江之後,已經過了三年,身體還算健康,心靈也很平靜。(語出白居易〈與元微之書〉)/子房接受圯上老人贈送兵書,那件事很不尋常。(語出蘇軾〈留侯論〉)。

4.文學作品中,可運用層層遞進手法,來增加文意的層次感。下列屬於此種用法的選項是 
(A)天有情,天亦老;春有意,春須瘦;雲無心,雲也生愁 
(B)所謂老教授不過是新來的講師變成,講師曾是新刮臉的學生 
(C)地名可以忘記,地方不會忘記;地方可以忘記,事件不會忘記 
(D)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E)有些人是特別的善於講價;他有政治家的臉皮,外交家的嘴巴,殺人的膽量,釣魚的耐心。〔101學測〕
答案:(B)(C)
解析:把三個以上有深淺、先後、大小等層次關係的語句,依序加以排列,稱為層遞修辭法。(A)為排比修辭。所謂排比,指對於同一範圍、同一性質的意念,用兩個以上結構相似的句法來表達的一種修辭技巧。語出喬吉〈杜牧之詩酒揚州夢〉。(B)依「老教授→講師→學生」的層次排列。語出余光中〈或者所謂春天〉。(C)依「地名→地方→事件」的層次排列。語出王鼎鈞〈大氣遊虹〉。(D)為排比修辭。而前兩者為譬喻,藉以襯托出最後一句的主題。語出魏徵〈諫太宗十思疏〉。(E)為譬喻的修辭。語出梁實秋〈講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