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快哉亭記〉課文深究

Posted By on 6 月 4, 2015 | 0 comments


〈黃州快哉亭記〉課文深究

一、西陵峽

三峽中的西陵峽從香溪河口起,到南津關止,全長六十六公里。如果單從數字來看,比巫峽長得多,但它實際上並不是一個首尾貫通的長峽,在廟河到南沱之間,還有一段長三十一公里的寬谷—廟南寬谷,將一個峽分為東西兩段。西陵峽西段包括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和崆嶺峽;東段有燈影峽和黃貓峽。

三峽以灘多水險著稱,而西陵峽尤甚。「西陵灘如竹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西陵峽六十餘公里的航道內,有大小險灘二十餘處,平均三公里就有一處。這些險灘,有的是兩岸山岩崩落而成;有的是上游來石沖積所致;有的是岸邊伸出的岩脈;有的是江底凸起的礁石。險灘處,水流如沸,泡漩翻滾,洶湧激蕩,驚險萬狀。然而近年來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在宜昌市)建成後,這些險灘大都深埋水底,航運條件大為改觀了。

 二、文武赤壁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李白〈赤壁歌送別或詠赤壁〉)

李白此詩中所詠周瑜破曹操的赤壁,位於湖北省 赤壁市(以前屬嘉魚縣,後改屬蒲圻縣,現又改名赤壁市)的長江南岸的赤壁山。為別於黃州 東坡 文赤壁,人們又稱赤壁市的赤壁為武赤壁或周郎赤壁。除文、武赤壁外,湖北境內被稱為赤壁的尚有多處,但都是人們為了附會典故而造出來的,不值得深究。

東坡赤壁位於黃州(今湖北省 黃岡市)城西北的長江之濱。這是一座紅褐色的石崖,形狀像個鼻子,故稱赤鼻山或赤鼻磯。又因它赤色崖石屹立如壁,因此又被稱為赤壁。蘇軾以前,這裡雖已有了若干建築,但人們只把它當成觀賞江景的場所。唐代的一些文人雖然也曾將它與三國時赤壁之戰的古戰場聯繫在一起,但畢竟名聲不大,只有當它與蘇軾連在一起時,才名聲大噪。

蘇軾於元豐五年(西元一○八二年)來到赤鼻磯,這時他已年近半百。想到年前朝廷與西夏作戰的失敗,想到年華的流逝,想到自己建功立業的雄心可能也將付之東流,蘇軾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嬌 赤壁懷古。這闋詞歌詠的是三國 赤壁之戰的英雄人物周瑜。赤壁之戰發生在湖北省 赤壁市,博學者蘇軾不會不知道。但詩歌是為了言情,並非為了考證。正如二賦堂的一副聯語所寫的:

勝跡別嘉魚,何須訂異箴訛,但借江山攄感慨;

豪情傳夢鶴,偶爾吟風嘯月,毋將賦詠概生平。

在赤壁懷古中,蘇軾無限嚮往著古代「風流人物」的功業,對自己想有所作為而又無可奈何的境況感到悲哀。

同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泛舟於赤鼻磯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二賦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後世的戲曲、繪畫、雕塑等都以其為題材,創作出可觀的佳作。清代 汪文熙曾說:「不是當年兩篇賦,如何赤壁在黃州。」

蘇軾在黃州的活動,給赤壁增添了無限風采。此後,遊覽題詠者日多。清人於是乾脆將黃州 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並沿襲至今。

東坡赤壁的建築物頗講究。小小石磯之上,建有一堂、一殿、二閣、六亭,顯得井井有條。它們的名稱,又多出自蘇軾的詩文。二賦亭源於前、後赤壁賦;酹江亭出於「一樽還酹江月」;坡仙亭取意於「羽化而登仙」;問鶴亭取意於「適有孤鶴,橫江而來」。這些建築物中保存著與蘇軾有關的文物,足可供雅好者細細賞玩。

現在你如果到黃州 快哉亭一遊,想一睹長江壯闊的波濤與勝景,你可能會大失所望,因為江水淤塞,江面已退後有一、二公里之遠,如今快哉亭前已成一座村落,不禁令人有一種滄海桑田、世事多變的感嘆。

三、孫權

孫權(西元一八二~二五二年),字仲謀,漢 長沙太守孫堅次子。性度弘朗,好俠養士。即位前,常隨兄孫策征戰。建安五年(西元二○○年)孫策死,繼任吳侯,據江東六郡。在張昭、周瑜等輔佐下,安撫將士百姓,穩定東吳局勢。建安十三年,與劉備聯合,在赤壁大敗曹操。繼又聯曹反蜀,殺劉備大將關羽,奪取荊州。最後居江東,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黃龍元年(西元二二九年),在武昌(今湖北省 鄂州市)稱帝,國號吳,旋遷都建業(今南京市)。

(一)生子當如孫仲謀

後人常用「生子當如孫仲謀」,比喻自己的兒子當像孫權那樣有所作為,其典故出自:

建安十八年(西元二一三年)正月,曹操出兵濡須(今安徽省 巢縣),孫權派水軍圍攻,捉三千餘人,溺水死者也有數千人。孫權令軍士數次挑戰,曹操堅守不肯出戰。孫權親自乘輕舟,從濡須口(今安徽省 無為縣)進入曹軍營寨前。曹軍將領以為是來挑戰的,想要出擊。曹操說:「這必是孫權來察看我軍形勢的。」下令軍中戒嚴,弓箭不得妄發。孫權離開五、六里後,又回頭擊鼓作樂。曹操見孫權舟船兵器整齊,軍伍肅靜,深有感觸地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即劉表)兒子若豚犬耳!」荊州牧劉表為東漢皇族,對當時軍閥混戰,採取觀望態度。劉表死後,其子劉琮軟弱無能,曹軍南下,不戰而降。所以曹操罵他為「豚犬」,意思是像豬狗一樣。孫權回營後,送短箋給曹操,上寫:「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另紙寫:「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對諸將說:「孫權不欺騙我。」遂撤軍北還。曹操那時已五十九歲,對那位比他小二十多歲的孫權,不但不敢等閒視之,而且還有惺惺相惜之意呢!

(二)手不釋卷

吳國將領呂蒙年輕時不愛讀書。有一次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掌管軍國大事,應該努力學習以增長才智。」呂蒙以軍中事務冗雜辯解,孫權說:「我哪裡是要你攻讀經書成為博士呀!不過應當瀏覽一些書籍,了解過去的歷史。你說事多,東漢 光武帝在指揮打仗、軍事繁忙時,還手不釋卷,堅持經常讀書。」「手不釋卷」典故即出於此。

(三)戲諸葛恪

諸葛恪是東吳的大臣,其父諸葛瑾,字子瑜,是諸葛亮的胞兄,臉形很長,如同驢臉。有一天孫權大會群臣,讓人牽來一隻驢子,檢視了一下驢臉,在上面寫了「諸葛子瑜」四字。諸葛恪知道孫權是藉此嘲弄其父,但他不以為忤,當場連忙跪下說:「請允許我加兩個字。」孫權同意了。諸葛恪拿起筆,在「諸葛子瑜」四字下面寫上了「之驢」二字。在場的諸位大臣狂笑不停,孫權欣賞諸葛恪的機智,便將這隻驢子賜給他。

四、周瑜

說到周瑜(西元一七五~二一○年),人們便自然會想起三國演義中那個氣量狹小,嫉賢妒能,被諸葛亮三氣而亡的形象來,

這實際上已將周瑜的形象扭曲了。

周瑜,字公瑾,廬江 舒縣(今安徽省 廬江市)人。他年輕英俊,風流倜儻,吳中人士都稱其為「周郎」。他精通音律,時有諺語曰:「曲有誤,周郎顧。」他在少年時即與孫策結成莫逆,其後又成連襟(兩人都娶了喬公的女兒)。孫策娶大喬,周瑜娶小喬。這位小喬夫人與周瑜一起南征北戰,戎馬倥傯,度過了十二年的恩愛生活。她死後,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後世文人歌詠周瑜的詩歌也每每詠及小喬,如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蘇軾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周瑜待人「性度恢廓」,老將程普自恃年長功高,屢屢凌侮周瑜,但周瑜每每「折節容下,終不與較」。終於使程普折服,感慨地說,和周公瑾相處,就像喝美酒一樣,在不知不覺之中就陶醉了。

更為難得的是周瑜的遠見卓識。赤壁之戰前,當孫吳集團面對沿江東下的幾十萬曹軍,惶惶不可終日,紛紛主張投降時,周瑜沉著冷靜地分析了曹軍的四個不利因素:北土未平、不諳舟楫、不習水土、馬無藁草,因此雖眾必敗。這番分析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孫吳統一戰線才得以形成。

到了赤壁與曹軍相遇之後,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軍因不習水土,大都生病,因將士暈船只好將戰船連環,讓其首尾相接。周瑜果斷地採納了老將黃蓋的詐降火攻計。據說黃蓋就是在今日的望江亭上,望見曹軍船隊連成一片而獻上此計的。他們駕著幾十艘裝滿薪草膏油的小船,借助風勢,衝入曹軍船隊。「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焰漲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

據說,大戰之時,「火燒烏林映赤壁」,烈焰將整個赤壁都映紅了。站在赤壁磯頭(即赤鼻磯)督戰的主帥周瑜,面對「檣櫓灰飛煙滅」的勝利場面,激情難抑,乘興寫下了「赤壁」二字,鐫刻於崖上。不過據後人考證,這兩個字是唐代人所刻,因為上面還有唐代 道教符文。

周瑜在壯年時代輕輕鬆鬆地指揮了赤壁之戰,難怪蘇軾感慨萬端地歌詠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生動刻劃出一個風流儒雅、指揮若定的壯年將領形象。

至於諸葛亮,他在赤壁之戰中,僅僅充當了一名配角。很多人以為諸葛亮年紀比周瑜大了許多,這種錯誤的印象可能是受三國演義與平劇的影響,因為小說與平劇中的諸葛亮都是一副老謀深算的樣子,而周瑜卻是一副英雄少年,雄姿英發的模樣。其實諸葛亮比周瑜小六歲,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僅僅二十八歲,可以說是初出茅廬的年輕軍師。諸葛亮與周瑜在此次戰役中是否合作得愉快,正史並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借東風」一事,純屬小說家附會,「三氣周瑜」也於史無稽。但三國演義七分真實,三分虛構的寫作體例卻使許多人迷惑。

依《三國志•周瑜傳》所記,後來周瑜從江陵回江東途中,病逝於巴丘,時年三十六,孫權為之素服舉哀。

 五、陸遜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八陣圖詩中詠諸葛亮功績說:「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末句「遺恨失吞吳」,是對蜀漢帝業不成的慨嘆。造成蜀漢失去「吞吳」之舉的關鍵人物,便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第四位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吳郡人陸遜(西元一八三~二四五年)。

陸遜有才,又有德,有古時祁奚舉賢不避仇的長者之風。會稽太守淳于式曾上書告發陸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陸遜進京見孫權,反稱讚淳于式是「佳吏」。孫權很奇怪,對陸遜說:「人家告你狀,你為何還稱讚他?」陸遜說:「淳于式告我,出於愛民之心,這正說明他是一個好官,我怎麼能反過來挾仇誣告他呢?」孫權非常欽佩,更加看重陸遜,將兄長孫策的女兒許配給他,倚為心腹。

西元二二一年,劉備稱帝。稱帝不久,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之地,親率大軍,東征孫權。起初劉備的軍隊,迅速攻下巫縣(今四川省 巫山縣)、秭歸(今湖北省 秭歸縣)。在猇亭(今湖北省 宜昌市)設下大本營,前鋒到達了夷道(今湖北省 宜都市),包圍了孫權姪子孫桓的軍隊。此時陸遜擔任吳軍的統帥,他採取以逸待勞的戰略,避開蜀軍鋒芒,退出山地,吳軍撤到猇亭,與蜀軍對峙六、七個月之久。蜀軍無法前進,也沒有決戰機會,劉備又錯誤地放棄了自己「水陸俱進」的優勢,捨水就陸,將水軍移到陸地,在山林中紮下連營。時天氣漸熱,蜀軍鬥志渙散,士氣低落。陸遜採取火攻,火燒蜀軍連營四十里。劉備大敗,率殘軍登上夷陵西北的馬鞍山據守,又被陸遜擊敗,險些成了孫桓的俘虜,最後劉備只帶少數人馬,乘黑夜突圍,逃歸白帝城(今四川省 奉節縣)。

因為這個戰役的勝利,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西元二二八年五月,曹魏大司馬曹休中吳 鄱陽太守周魴的詐降計,率十萬大軍入皖地。陸遜奉命率朱桓、全琮等截擊,在石亭(在今安徽省 懷寧縣、桐城縣間)大敗曹軍,斬獲萬計。陸遜凱旋,當他路過武昌時,孫權命令用自己的御蓋以覆陸遜。第二年,陸遜拜上大將軍、大都護,鎮守武昌(今湖北省 鄂州市)。

陸遜身為將帥不僅有著高超的軍事才能,同時有一整套治國安民的謀略。西元二四四年,陸遜入都代顧雍為丞相,孫權給以高度的評價。西元二四五年二月,正當陸遜為相施展治國才能時,由於捲入孫權兩子孫和、孫霸爭奪太子位的事件中,被孫權遣使責讓,陸遜氣憤交加,憂鬱而死,享年六十三歲。

 六、楚襄王

楚頃襄王為楚懷王太子時,其父被秦扣留不歸,楚大臣遂立其為王。即位當年,秦發兵攻楚,大敗楚軍。西元前二九一年,在秦的威逼下,復與秦結盟。次年,娶秦女。西元前二八五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會盟於宛(今河南省 南陽縣)。西元前二八四年,與秦、三晉、燕共伐齊,奪得淮北之地。西元前二八三年,又與秦會盟。時隔一年,又連諸侯合縱伐秦。西元前二八○年,秦敗楚軍,楚被迫割地求和,隨後,秦將白起連年伐楚,並於西元前二七八年,攻拔郢都,楚頃襄王逃至陳(今河南省 淮陽縣)。次年,秦又攻取楚三郡。其後,楚頃襄王雖收復部分土地,但國勢日下,危在旦夕。在位三十六年而卒。

(一)巫山雲雨

後人常用「巫山雲雨」、「陽臺雲雨」、「朝雲暮雨」、「為雲為雨」、「雲情雨意」等描寫男女之情,或喻變幻莫測。其典故的來源是:

楚頃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見高唐(楚國宮觀名)之上雲氣變幻。宋玉說那就是朝雲,並說道:「從前楚懷王曾遊高唐。疲倦之後,白晝休息做夢。夢見一美女對他說:『我是巫山神女,聽說你遊高唐,所以我來到這裡。我願和你結為夫妻。』楚懷王遂和她歡會。爾後,神女告辭,說:『我在巫山的南面,高峰之上。早晨為朝雲,傍晚為行雨。朝朝暮暮,都在陽臺之下。』早上,楚懷王果然看到了朝雲。於是為她立廟,號稱朝雲廟。」

【原典】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氣,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王曰:「何謂朝雲?」玉曰:「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宋玉〈高唐賦〉)

(二)曲高和寡

楚頃襄王問宋玉:「你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吧,為什麼大家都不滿意你呢?」宋玉答道:「是啊,大家是會不滿意我的。從前有一個人在國都唱歌。當他唱下里、巴人時,跟著他唱的有幾千人;當他唱陽阿、薤露時,附和的只有幾百人;當他唱陽春、白雪時,附和的只剩下幾十人了;當他唱更高雅的曲子時,能夠附和的只有幾個人了。很多人不滿意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啊!」

後人以「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難得,也表示深奧的言論或高雅的作品,能理解的人很少。「陽春白雪」喻高雅作品;「下里巴人」喻通俗作品也出自此典。

【原典】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 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 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三)亡羊補牢

莊辛不滿楚頃襄王沉溺聲色,不理政事而進諫,楚頃襄王不聽。後來,秦將白起攻破楚都,楚頃襄王出逃。於是,楚頃襄王命人召回離楚去趙的莊辛,向他請教挽救時局的辦法。莊辛說:「俗話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從前商湯和周文王都以百里之地爭得天下。如今你悔過自新,也能收復失地。」

後人用「亡羊補牢」比喻出了問題要設法補救,以免再生變故。

【原典】

莊辛謂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祅祥乎?」莊辛曰:「臣誠見其必然者也,非敢以為國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國必亡矣。臣請辟於趙,淹留以觀之。」莊辛去之趙,留五月,秦果舉鄢、郢、巫、上蔡、陳之地,襄王流揜於城陽。於是使人發騶,徵莊辛於趙。莊辛曰:「諾。」莊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為之奈何?」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戰國策.楚策》)

七、宋玉

宋玉生卒年不詳,戰國末期辭賦家,楚人。其生平只有在《漢書》、《韓詩外傳》、《昭明文選》、《襄陽耆舊記》、《水經注》等書中有零星記載,而且互相牴牾。《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再參照宋玉的作品所述,可知他活動在屈原之後,與唐勒、景差同時。其家甚貧,禦冬無衣裘,事楚襄王,但在政治上不敢像屈原那樣直諫。

宋玉的作品,最早據《漢書•藝文志》載,有十六篇。現今相傳為他所作的〈九辯〉、〈招魂〉,見於王逸《楚辭章句》;〈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五篇,見於蕭統《昭明文選》;〈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六篇,見於章樵《古文苑》;〈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三篇,見於明代 劉節《廣文選》。但這些作品,真偽相雜,可信而無異議的只有〈九辯〉一篇。招魂頗多爭議,一般認為是屈原所作。其他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篇,也有人認為不是宋玉所作,不過它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相當重要的。

〈九辯〉是一首長篇抒情詩,借悲秋來抒寫「貧士失職」的「不平」,並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現實的黑暗。詩人的感情是真摯的,但不像屈原那樣激烈和執著,情調相對有些低沉。詩中悲秋感懷的主題和藉景抒情的手法,對後代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漢武帝 秋風辭以下,如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秋思〉,〈夏侯湛的秋可哀〉、〈秋夕哀〉,江遒的〈詠秋〉,湛方生的〈秋夜詩〉,何瑾的〈悲秋夜〉等,都與九辯一脈相承。此後繼踵而作者也代不乏人。

〈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篇,以豐富的想像和鋪陳的手法來描繪女性的神情與體貌,在文學史上也產生了一定影響。這類作品可能淵源於離騷中上天求女的傳統,但多佚蕩的情思而少諷諭的意味。漢以後如漢武帝的李夫人賦、司馬相如的美人賦、曹植的〈洛神賦〉、謝靈運的〈江妃賦〉等,均由此發端;至南朝 梁、陳間,更演化為宮體、豔情詩的末流。風賦一篇,以「大王之雄風」與「庶人之雌風」作對比,寫為政者與百姓之間的生活差別,雖屬遊戲娛樂文章,但多少帶有一些諷諫意味,在寫法上對後代作家也有不少的啟發性。

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於細膩工致,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在楚辭與漢賦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人多以「屈 宋」並稱,可見宋玉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八、景差

景差生卒年不詳,戰國末期辭賦家。景差為楚王族三姓昭、屈、景中之一姓。裴駰 史記集解引徐廣說其名或作慶。班固 漢書 古今人表又說其名或作瑳。他後於屈原,與宋玉同時。據襄陽耆舊傳說,他是宋玉之友人,曾事楚襄王,任過大夫。與宋玉、唐勒齊名,在屈原的影響下,形成一個以辭賦見稱的文學流派。其作品早已亡佚,故漢書 藝文志未有著錄。僅見王逸《楚辭章句》收有大招一篇,或題屈原作,或題景差作。但後人多疑而不信。

⊙資料來源:翰林版高中國文教師手冊第二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