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歷屆試題
1.中國語文在表達數量時,為了修辭、音韻、節奏等需要,往往不直接道出,而使用拆數相乘的手法,如「五五之喪」,指守二十五個月的喪期,意即三年之喪。下列敘述,使用這種數量表示法的選項是:
(A)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
(B)「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
(C)年時「二八」新紅臉,宜笑宜歌羞更歛
(D)讀書一事,也必須有「一二」知己為伴,時常大家討論,纔能進益
(E)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89.推甄〕
2.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連用數字的表達意義方式,前後不同的選項是:
(A)「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兩三雞犬聲/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C)鬢毛「八九」已成霜,此際逢春只自傷/溪回山石間,蒼松立「四五」
(D)美人「二八」顏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非復「三五」少年日,把酒償春頰生紅。〔95.學測〕
3.下列文句「 」內文字的字音,依序與哪一選項文字的字音完全相同?
星期日中午,健民到餐廳點了清炒「莧」菜、糖醋「鯛」魚片這兩樣他最喜歡的菜。健民正吃得開心,沒想到一不留神,魚肉掉在褲子上,留下一片汙「漬」。儘管如此,他還是覺得美味的佳餚令人「吮」指回味。
(A)件/稠/眥/楯 (B)件/凋/嘖/允
(C)現/稠/嘖/允 (D)現/凋/眥/楯。〔96.學測〕
4.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裨」補闕漏(諸葛亮〈出師表〉)/侍「婢」羅列(杜光庭〈虬髯客傳〉)
(B)若「剟」刺狀(方孝孺〈指喻〉)/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屈原〈漁父〉)
(C)貧賤則「懾」於飢寒(曹丕《典論‧論文》)/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D)乃使人修「葺」南閤子(歸有光〈項脊軒志〉)/無「揖」讓拜跪禮(陳第〈東番記〉)。〔98.指考〕
5.對於因果關係的敘述,下列文句屬於「先果後因」的選項是:
(A)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B)(項脊)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C)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E)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99.學測〕
6.下列文句,敘述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的選項是:
(A)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B)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C)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D)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
(E)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99.指考〕
7.下列「 」中的字,讀音不同的選項是:
(A)「柴」火/「豺」狼/同「儕」
(B)「耆」老/「臍」帶/神「祇」
(C)信「箋」/鞍「韉」/「殲」滅
(D)軒「轅」/牆「垣」/罰「鍰」。〔100.學測〕
8.下列文句「 」中的數字,表示「幾分之幾」意思的選項是:
(A)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B)斬首十四級,捕虜「十一」人 (C)古者稅什一而民足,今「百一」而民不足 (D)天子、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聽治,其教至也 (E)會天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什」通「十」)。〔100.學測〕
9.下列引文,在言談中表現出斥責對方語氣的選項是:
(A)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B)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C)燭之武對秦伯:「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D)孟子對齊宣王:「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E)左光斗對史可法:「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100.指考〕
10.下列有關文化知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資治通鑑》為司馬光所撰,以人物傳記為主,屬於「紀傳體」
(B)〈項脊軒志〉的「志」即「記」,該篇重點在記錄書齋建造的原因及過程
(C)〈左忠毅公逸事〉中的「軼事」又稱「逸事」,多屬史傳沒有記載且不為人知之事
(D)《儒林外史》揭露儒林群相的醜態,是一部詳細記載中國科舉制度的重要史書
(E)《臺灣通史》起自隋代,終於割讓,是研究臺灣歷史的重要典籍。〔101.學測〕
11.下列各組文句,「 」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B)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願「假」東壁輝,餘光照貧女
(D)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E)「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101.學測〕
12.下列各組文句,「 」內字詞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 (B)傴僂「提攜」往來不絕者,滁人遊也/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 (C)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D)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E)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101指考〕
13.下列有關古代文化知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孔門四科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B)古人以二十歲為成年,一般貴族男女,於該年行冠禮
(C)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崩」,在古代為帝王過世的用語
(D)張岱〈西湖七月半〉:「杭人遊湖,巳出酉歸。」「巳出酉歸」,是指:天未亮即出門,傍晚才回家
(E)吳敬梓〈范進中舉〉:「范進進學回家,母親、妻子俱各歡喜。」「進學」,是指:范進經「童試」及格,考取秀才。〔102.學測〕
【解答】
1.答案:(B) (C)
解析:題幹「五五之喪」,《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A)十分之一。出自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B)農曆十五日。出自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C)十六歲。出自南朝 陳 江總〈東飛伯勞歌〉。(D)一、二個。出自清 曹雪芹《紅樓夢》。(E)「五六」指五、六個;「六七」指六、七個。出自《論語‧先進》。
2.答案:(C)
解析:(A)「什一」指十分之一的稅率。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全句指「採用十分之一的稅率,去除關市的徵斂,今年尚且無法做到。」/「百二」指百分之二。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全句指「百萬執戟戰士,即使秦國只有百分之二的兵力,也能以二萬敵百萬。」(B)「六七」意指六或七。出自楊萬里〈至節宿翁源縣與葉景小酌〉/「一二」指一或二。出自杜甫〈無家別〉。(C)「八九」意指八成或九成。出自宋 陸游〈春日雜賦〉/「四五」意指四棵或五棵。出自宋 蘇轍〈呂希道少卿松局圖〉。(D)「二八」意指十六歲。出自唐 顧況〈悲歌〉/「三五」意指十五歲。出自宋 黃庭堅〈戲答王定國題門〉。
3.答案:(D)
解析:莧,音ㄒㄧㄢˋ/鯛,音ㄉㄧㄠ/漬,音ㄗˋ/吮,音ㄕㄨㄣˇ。
4.答案:(A)
解析:(A)ㄅㄧˋ。(B)ㄉㄨㄛˊ/ㄔㄨㄛˋ。(C)ㄓㄜˊ/ㄋㄧㄝˋ。(D)ㄑㄧˋ/ㄧ。
5.答案:(B) (D)
解析:(A)「余時為桃花所戀」為因,「竟不忍去湖上」為果。出自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B)「軒凡四遭火,得不焚」為果,「殆有神護者」為因。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C)「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為因,「太守即遣人隨其往」為果。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D)「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為果,「馮諼之計也」為因。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E)本選項是判斷句,無因果關係。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
6.答案:(A) (B) (C)
解析:(A)袁宏道別具不同於世俗的審美觀,眷戀不可言傳的月景之美。出自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語譯:月光下的景色特別美得無法形容,花的嬌態、柳的柔情、山的姿容、水的情意,更另有一種趣味。(B)描寫項脊軒修葺後,月夜幽美之景,別有情趣,十分怡人。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語譯:在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照滿了半邊的牆,桂樹的影子錯落有致,風一吹來樹影搖動,優美動人。(C)先從視覺描寫煙霧消散,月光普照千里的靜謐之美,再從聽覺的漁歌互答,由景而人寫出人情和樂,最後「其喜洋洋者矣」顯出喜的情懷。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語譯:有時長空中的煙霧全部消散,明月照耀千里大地,月光照在浮動的水面,如同閃爍的金光,月影倒映在平靜的水中,有如下沉在水中的璧玉,漁歌互相答唱,真是樂趣無窮啊!(D)僅是描寫道士於月夜宴飲施展法術,並非敘述其人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語譯:於是道士就用筷子投向月中。看到一位美女,從月光中出來,起初身長還不滿一尺,到了地上,身形就跟一般人差不多高了。腰肢纖細,頸項秀麗,她輕盈地跳起了〈霓裳羽衣舞〉。(E)蘇軾藉著對蒼天的既問且訴,馳騁想像於天際月宮,因為對人世間的無可奈何,想乘風歸去,又擔心自己也忍受不了那種純淨的寒冷而又有所猶豫。並未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出自蘇軾〈水調歌頭〉。語譯:我舉起酒杯向上天詢問:這當空的明月究竟是何時開始有的呢?不曉得月中的宮殿,今夜是何年何月?我極想乘風歸去,可是又怕高高在上的玉宇瓊樓有著令人難以忍受的肅寒。
7.答案:(D)
解析:(A)「柴」火︰音ㄔㄞˊ。「豺」狼︰音ㄔㄞˊ。同「儕」︰音ㄔㄞˊ。同儕,平輩、同輩。(B)「耆」老︰音ㄑㄧˊ。耆老,老人,多指德高望重者。「臍」帶︰音ㄑㄧˊ。神「祇」︰音ㄑㄧˊ。(C)信「箋」︰音ㄐㄧㄢ。鞍「韉」︰音ㄐㄧㄢ。「殲」滅︰音ㄐㄧㄢ。(D)軒「轅」︰音ㄩㄢˊ。牆「垣」︰音ㄩㄢˊ。罰「鍰」︰音ㄏㄨㄢˊ。罰鍰,罰款。
8.答案:(C)(E)
解析:(A)「三五」意為「十五」,「四五」意為「二十」,都是相乘以得義。出自《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語譯:十五日晚,明月圓滿;二十日時月亮有缺。(B)「十一」意為「十一個人」。出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語譯:斬下十四個頭顱,捕獲俘虜了十一人。(C)「什一」意為「十分之一」,「百一」意為「百分之一」,都是「幾分之幾」的意思。出自《金史‧魏子平傳》。語譯:古時候對人民收稅的稅率是十分之一,而人民感覺富足;現在向人民課稅的稅率是百分之一,但人民卻感覺用度不足。(D)「十九」意為「十九歲」。出自《荀子‧大略篇》。語譯:天子、諸侯之子在十九歲時便行冠禮(比士人早一年以習事),行冠禮以後就可以治理政事,這是因為他們受到良好教育的緣故。(E)「什二三」意為「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出自《史記‧高祖本紀》。語譯:因逢天寒,有十分之二、三的士卒凍到手指都斷掉了。
9.答案:(B)(E)
解析:(A)關懷、憐惜的語氣。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語譯:我的孫兒,好久不見你的身影,為什麼整天一聲不響地在這裡,太像個女孩子呢?(B)出自《論語‧公冶長》。語譯:他像朽木一樣無法雕琢,像糞牆一樣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C)分析說明秦、晉間利害關係。出自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語譯:越過晉國而以遠地的鄭國作為領地,您知道是很難治理的。那又何必滅鄭國而來擴張晉國的領土呢?晉國國力增強了,而秦國的國力也就削弱了。(D)論述、說明語氣。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語譯:殘害仁德的人,叫做賊;而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種殘害仁義的人,就叫做獨夫。我只聽說過武王殺了一個叫做紂的獨夫,沒聽說過他是以臣弒君的。(E)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語譯:蠢材!這是什麼地方,你竟敢前來!國家大事,敗壞到這種地步,我已經完了!你又不顧生命、不明事理,冒險入獄,天下事還有誰能夠支撐呢?
10.答案:(C)(E)
解析:(A)《資治通鑑》屬於「編年體」。(B)〈項脊軒志〉重點不在記錄書齋建造的原因及過程,而是以項脊軒的興廢變遷為線索,透過家庭瑣事的敘述,表達出物在人亡的感慨;抒發對祖母、母親及妻子的深切懷念,並寄託深沉的身世之感與不凡的襟懷志節。(D)《儒林外史》是章回體小說,不是記載中國科舉制度的史書。
11.答案:(A)(C)
解析:(A)皆為遇到。出自諸葛亮〈出師表〉。語譯:後來遇著重大失敗,我在戰敗時接受任務/出自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語譯:又碰到有如古代接輿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這個今之陶淵明面前狂歌。(B)大概。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語譯:項脊軒一共遭遇過四次火災,卻能不被燒毀,大概是有神靈保護著它吧/此處的「殆」有兩個意義,一為疑惑,一為危殆。兩者皆可通,部編本《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取後一義。出自《論語‧為政》。語譯:光是讀書卻不去思考,便會沒有心得;光去思考卻不肯讀書,便會危疑不安。(C)皆為借、提供。出自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語譯:何況溫暖的春天用如煙似霧的美景來召喚我們,大自然又提供我們如錦似繡的風光/典出《列女傳》:「齊女徐吾者,齊東海上貧婦人也,與鄰婦李吾之屬,會燭相從夜績(按︰績,緝麻。把麻分成極纖微的絲,再用指頭捻績成細紗)。徐吾最貧而燭數不屬(按︰不屬,不能連續供應),李吾謂其屬曰:『徐吾燭數不屬,請無與夜。』徐吾曰:『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暗,損一人燭不為明,何愛東壁之餘光,不使貧女得蒙見愛之恩,長為妾役之事,使諸君常有惠施於妾,不亦可乎?』李吾莫能應,遂復與夜,終無後言。」依此,「假東壁輝」非「『借』東邊鄰居之光」,而是「提供原應照在東壁上的光」。出自李白〈陳情贈友人〉。語譯:希望提供原只會照在東邊牆壁上的燈光,用來照亮貧女。(D)堅決。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語譯:梁使往返三次,孟嘗君堅決地推辭,不肯前往任職/一定、必定。出自顧炎武〈廉恥〉。語譯:在眾人昏亂迷惑時,一定不會沒有獨自清醒的人啊!(E)庸愚。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語譯:蠢材!這是什麼地方,你竟敢前來/表反詰語氣,豈。出自韓愈〈師說〉。語譯:我要學習的是道理啊,何必知道他們出生比我早還是晚呢?
12.答案:(A) (C)
解析:(A)均指小小的。出自《韓詩外傳‧宋人與楚人平》/出自賈誼〈過秦論〉。(B)指小孩。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為動詞,由人扶持帶領而行。出自《禮記‧曲禮》上 。(C)均指第二次。出自《左傳‧曹劌論戰》/出自《論語‧公冶長》。(D)考慮可否而決定取捨。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斟,倒酒。酌,飲酒。斟酌借指飲酒。出自陶淵明〈移居〉。(E)背叛。出自司馬遷〈鴻門宴〉/增加與原數相等之數。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13.答案:(A) (C) (E)
解析:(B)冠禮,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的加冠之禮,表示其成人。選項中言「一般貴族男女」,不能包括女性,故此選項為非。(D)巳時,上午九時至十一時。酉時,十七時至十九時。張岱〈西湖七月半〉:「杭人遊湖,巳出酉歸。」「巳出酉歸」,選項中言「天未亮至傍晚」,「天未亮」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