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太史公自序〉節錄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ㄧˋ;戹困鄱ㄆㄛˊ、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23歲),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ㄑㄩㄥˊ、笮ㄗㄜˊ、昆明,還報命。是歲(36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而子遷適使反,見父於河洛之間。
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37歲),紬(音ㄔㄡ,動詞,綴集也,此作整理研究)史記石室金匱(國家藏書的地方)之書。五年,而當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諸神受紀。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48歲)。乃喟然而嘆曰:「是予之罪也夫!是予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 閱讀以上作品,並回答問題
一、請說明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對他的影響。
首先,司馬遷童年時,在家鄉過著一邊耕牧、一邊讀書的生活。司馬談對司馬遷的栽培是有計畫的。司馬談自己就「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受學於三大名師,所以他讓司馬遷跟隨孔安國學古文,跟隨董仲舒學《春秋》。在西漢一代,以學問和品德來說,都很難找出比這兩位更加傑出的人物。這是司馬談為兒子的教育所做的努力,從後來司馬遷的學術成就來看,這樣的教育是極為成功的。
其次,又花很多很多錢,全力支持他在二十歲之前遊歷四方,司馬遷這一次的足跡,遍及漢初的東、南疆域,皆是文明富庶、歷史淵源深厚的地方。壯遊讓司馬遷拓大視野,接觸各階層人物,更蒐集了許多歷史人物的事蹟傳說,加深了對歷史人物的理解,也豐富了史記的材料來源。
司馬遷特地到齊、魯兩國,希望看一看孔子在那裡留下了什麼樣的遺風,因為讀書不如親眼目睹。後來司馬遷就把他在孔子家鄉的見聞,寫在〈孔子世家〉的「太史公曰」中。
司馬談精通天文星曆、易經、黃老之學,擔任了三十年的太史令,積極搜集了許多史料,心存續寫《春秋》的宏願,他對司馬遷接續太史之職的期望,也促成《史記》的完成。
司馬談對司馬遷的思想、人格、治學態度,影響很大。
(二) 司馬遷何時開始他的壯遊?去了哪些地方?你認為司馬遷的壯遊,對他的影響為何?請用不同顏色的筆,標示他的路線,並且在以下文字所提到的地方,加註。
1.《史記.孔子世家》贊: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
2.《史記.孟嘗君傳》:吾嘗過薛,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3.《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4.王安石〈讀孟嘗君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三) 二十三歲的司馬遷,已經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經營邛、笮、昆明,歸來向朝廷復命。之後又參與封禪大典。二十三歲的你,希望把自己定位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