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遊六橋待月記〉文字形音義+時間語詞+歷屆試題

Posted By on 3 月 7, 2023 | 0 comments


一、形音義辨析

字形 字音 釋義
ㄌㄜˋ 帶嚼口的馬籠頭 鞍勒一具,馬十五匹(漢書.匈奴傳)
拉緊韁繩以止住 懸崖勒馬
強制、強迫 勒令歇業
ㄌㄜˋ 抑制、約束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 (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雕刻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陸游.夜泊水村)
ㄌㄟ 用繩索綑綁或套

牢之後,再拉緊

勒緊腰帶
ㄕㄨˇ 計算 不可遍數(司馬光.訓儉示康)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ㄕㄨˋ 方法 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荀子.勸學)
數目、數量 一曲紅綃不知數(白居易.琵琶行)
技藝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孟子.告子上)
ㄕㄨㄛˋ 屢次、多次、頻仍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司馬光訓儉示康)

石簣數為余言(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ㄘㄨˋ 細密的 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字形 釋義
往、到 有揚州刺史劉繇,與慈同郡,有書來喚,不敢不去

(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離開 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晚遊六橋待月記)
死亡 杜衙小姐去三年,待與招魂上九天(湯顯祖)牡丹亭)
距離 相去日已遠(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李白 蜀道難)

送、發出 去信、去電報
除掉 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夢溪筆談)
放棄 離形去知(莊子.大宗師)
失掉 大勢已去
過去的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表示事情的進行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 海棠)
鎔鑄金屬 冶金、冶鐵
從事鎔鑄的工匠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禮記.學記)
造就、培養 陶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君子之才(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
美麗 冶豔、妖冶

二、 用來表明時間的詞語

詞 語 時 刻 說 明
夜半 即子夜、半夜、三更,約晚上十一時至凌晨一時
昧旦 天將明未明之時
雞鳴、曉風殘月 公雞啼叫,指清晨破曉時,約上午四、五時
東方之既白 天已亮,太陽出來了,約上午五、六時
平旦 即平明、天亮、黎明,天剛亮的時候
日上三竿 太陽升起,離地已有三根竹竿高,約上午八、九時
亭午 即中午、正午,約上午十二時左右
未時 約下午一時至三時左右
晡時 申時。約當午後三時至五時。也作「餔時」
夕舂未下 傍晚時分,約下午五、六時

 

三、歷屆試題

1. 依據下文,關於「被動句」的敘述,適當的是:〔107.指考〕

現代漢語的被動句,常以「被」加在動詞前,如「被騙」;或是用「被」把施動者(動作的發出者)引出加於動詞前,如「被人騙」。文言的被動句,可將「見」加在動詞前,如〈漁父〉:「是以見放」;也可用「於」引出施動者,如〈赤壁賦〉:「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也可「見」和「於」兼用,如「蔡澤見逐於趙」,意謂蔡澤被趙國趕走。可見,「見」在動詞前只能表被動,若要引出施動者,動詞之後還需有「於」。此外,也可用「為」引出施動者後,再加上動詞,如「為天下笑」;或是將施動者省略,如「使身死而為刑戮」;也可「為」和「所」合成表被動,如〈晚遊六橋待月記〉:「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這種「為……所」式,也可將「為」後的施動者省略,如〈鴻門宴〉:「若屬皆且為所虜」。

(A)用「被」表被動,施動者的位置無論在動詞前或後皆可

(B)「見」和「為」表被動,都可直接將施動者加在動詞前

(C)文言被動如施動者出現在動詞後,可以用「於」字引出

(D)「為」後的施動者若省略,只能出現在「為……所」式

(E)「為」和「被」出現在被動句,施動者可出現也可省略

答案:(C) (E)

解析:

(A) 文中提到,可用「被」把施動者引出加於動詞前,如「被人騙」。可知施動者的位置在動詞前。

(B) 用「見」表被動時,不可直接將施動者加在動詞前,還需在動詞之後加上「於」。「為」則可直接將施動者加在動詞前。關鍵:「『見』在動詞前只能表被動,若要引出施動者,動詞之後還需有『於』」、「也可用『為』引出施動者後,再加上動詞」。

(C) 文中提到,可用「於」引出施動者,如「困於周郎」。故選項所述正確。

(D) 並非只能出現在「為……所」式。文中提到將施動者省略有二種情形,一是直接將「為」後的施動者省略,不必出現「所」字,如「使身死而為刑戮」;二是將「為」和「所」合成表被動,如「余時為桃花所戀」,而這種形式,也可將「為」後的施動者省略,如〈鴻門宴〉:「若屬皆且為所虜」。

(E)「為」和「被」出現在被動句,施動者可出現也可省略。「被人騙」、「為天下笑」是出現施動者「人」、「天下」。「被騙」、「使身死而為刑戮」、「若屬皆且為所虜」則是在「為」、「被」之後省略施動者。

 

2.~4.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4.題。                                    〔108.學測〕

文人達士,多喜言遊。遊未易言也,……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自非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余覽往昔諸名人遊記,驗諸目覩身經,知其皆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閩粵楚蜀滇黔,百蠻荒徼之區,皆往返再四。其行不從官道,但有名勝,輒迂迴屈曲以尋之;先審視山脈如何去來,水脈如何分合,既得大勢後,一丘一壑,支搜節討。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記文排日編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文。……故吾於霞客之遊,不服其闊遠,而服其精詳;於霞客之書,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實。……霞客果何所為?夫惟無所為而為,故志專;志專,故行獨;行獨,故去來自如,無所不達。意造物者不欲使山川靈異久祕不宣,故生斯人以揭露之耶?(潘耒〈徐霞客遊記序〉)

2. 依據上文,不符合作者想法的是:

(A)便遊、群遊與淺遊,屬嘗一臠披一節式的遊覽

(B)欣賞徐霞客的邊疆之記,更勝於他的中原之錄

(C)徐霞客按日期先後記錄,真實與精詳是其優點

(D)徐霞客以華藻曲筆狀寫情景,揭露造物的奇祕

答案:(D)

解析:

(A) 雖遊猶弗遊,確實有如「嘗一臠、披一節」而不能見全貌。關鍵:淺遊不奇,便遊不暢,群遊不久……雖遊猶弗遊……皆嘗一臠,披一節,略涉門庭,鮮窺閫奧。

(B) 關鍵:霞客之遊,在中州者無大過人;其奇絕者, ,百蠻荒徼之區。

(C) 關鍵:排日編次……服其精詳……多其真實。(D)並未以華藻曲筆狀寫情景。關鍵: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文。

 

3.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的是:

(A)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B)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C)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D)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答案:(C)

解析:題幹提示選項標準是「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意為自闢道路,不由人徑。

(A) 層層剝筍,寫出所見景物,無關路徑選擇。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語譯:沿山步行六七里,逐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那從兩座山峰之間奔流出來的泉水,就是釀泉。山路隨著山峰而曲折迴轉,有座亭子飛簷翹起像鳥兒展翅的樣子,高踞在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

(B) 寫西湖桃柳盛開、遊人如織,無關路徑選擇。出自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語譯:由斷橋蘇隄一帶,楊柳綠如煙,桃花紅似霧,連綿二十多里。遊人的歌聲與吹奏聲像風一般飄來,遊湖仕女的香汗如雨,衣飾華美的遊客,比隄岸邊的青草還要多。西湖景物豔麗到了極點!

(C)「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句,是自闢道路,符合題幹的選項標準。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語譯: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坐在法華寺西亭,遠望西山,才指著它覺得非常驚異。於是就叫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雜亂叢生的樹木,焚燒茂密的野草,一直到山頂才停止。

(D) 寫蘭亭雅集的靜態活動,無關路徑選擇。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語譯:三月初三,我們在會稽郡 山陰縣蘭亭集會,舉行祓禊的活動。眾多賢達人士全都來到,年輕和年長的都聚在一起。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嶺,茂盛的樹林,修長的竹子,還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波光映照,左右圍繞。

 

4. 某旅行社打算推出仿徐霞客行旅的套裝行程,下列文案最接近其行遊精神的是:

(A)一步一腳印走入隱世祕境,在人際交流中發現世界,盡嘗家與人情的味道

(B)沿縣道公路深入風景勝地,登高盡攬海天一色,文青族、背包客一網打盡

(C)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專業背包客帶您在田園裡與自我心靈對話

(D)專攻高端背包客,不走常規景點,壯遊千里探祕勝,在冒險中尋找自我肯定

答案:(D)

解析:徐霞客的旅遊是「其行不從官道」、「登不必有徑」,可見是不走常規景點,喜歡冒險,依此檢視以下選項︰

(A) 既強調「自非置身物外,棄絕百事,而孤行其意,雖遊猶弗遊也」,可見並不注重「人際交流」,此選項有誤。

(B)「沿縣道公路深入風景勝地」,不符「其行不從官道」的標準。

(C) 引文中並未提到「田園」遊覽,而是多走「百蠻荒徼之區」。

(D)「不走常規景點」符合「其行不從官道」,「探祕勝」符合「登不必有徑」的行遊精神。

譯注:  

知書能文與見識高超、不同於流俗的人,多喜歡談旅遊。可是旅遊是不容易談的,……淺嚐即止的旅遊沒有什麼奇特,只在方便處旅遊不會覺得暢快,一群人共遊不會長久,如果不是讓自己置身於超脫塵世之外的地方,放棄斷絕諸般世俗雜事,而只依自己的心意旅遊,那麼雖是去旅遊也像沒有旅遊一樣。我觀覽過去諸名人的遊記,察考他們的所見所聞、親身經歷,知道他們都像是在整鍋食物裡只嚐了一塊肉,在一本書中只披覽一個章節般,只是略微涉獵旅遊的門徑,很少能窺見掌握旅遊的奧妙(遊歷真正幽深的山林)。……徐霞客的旅遊,在中原地區的探索沒有超過常人之處;他最奇特絕妙的旅遊,在於福建廣東荊楚四川雲南貴州等各種蠻夷所居的荒遠邊域,都往返遊歷多次。他出遊不走官道大路,只要有名勝美景的地方,往往不惜走迂迴彎曲的路去尋找;出發前先審察山脈的走向如何,水流脈絡如何分岔、匯合,已經了解大致形勢之後,再針對目的地的一座座山陵、一道道溪谷,進行枝節細微處的詳細搜求與研究。登臨名勝美景不必有路可走,即使面對雜亂叢生的草木與茂密的竹林,沒有不穿越而過的。……他的遊記按日期先後編排次序,直接書寫景物情景,不曾刻意修飾文句,以精細描摹為能事。……因此我對於徐霞客的遊歷,不佩服他到過多麼廣闊遼遠的地方,而佩服他觀察記載的精準詳實;對於徐霞客的著作,不推崇他對景物有許多的談說辨析,而推崇他留下許多詳實珍貴的記載。……若問徐霞客的旅遊有什麼目的?正因他沒有其他的附加目的而只是單純地去遊歷,所以心志堅定專一;心志堅定專一,所以能一人獨行;能一人獨行,所以來去能隨心所欲,沒有到達不了的地方。我猜想大自然的創造者不想使山川的靈妙奇異被祕藏太久而不被人知,所以才降生徐霞客這個人來揭露大自然的神奇瑰麗吧?(徼,音ㄐㄧㄠˋ,小路。箐,音ㄑㄧㄢˋ,大陸 地區稱大竹林或樹木叢生的山谷為「箐」。)

 

5. 關於古典散文,下列敘述適當的是: 〔109.學測〕

(A)《左傳》擅於敘事及刻劃人物,尤其長於以應對辭令描繪人物性格、鋪陳故事發展,標誌著先秦時期敘事散文的高度成就

(B)先秦諸子散文富涵哲理,長於論辯。《孟子》善於運用譬喻和寓言來加強論述;《荀子》據題抒論,長於說理,皆是議論散文的出色之作

(C)《史記》的文筆雄奇雅健,後世奉為散文的典範,為魏晉時期文人的師法對象,曹丕《典論ž論文》中的「書論宜理」,即是以《史記》為代表

(D)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革新六朝文風,宋代歐陽脩、王安石、曾鞏、三蘇等人繼起,主張文道並重,成就斐然,後人譽為「唐宋八大家」

(E)晚明時期,篇幅短小、風格自由活潑、強調抒寫情性的小品文蔚為風潮,袁宏道即代表作家 之一

答案:(A)(B)(D)(E)

解析:

(C)「書論宜理」指說明事理的書論要條理清晰。書,文書、文牘。論,論事說理的文體。《史記》非書論類文本,所以曹丕《典論ž論文》中的「書論宜理」不會以《史記》為代表。另外, 時期流行駢文,說當時文人師法《史記》也不正確。

 

6. 關於下文對孤崖之花的描述及其寓意,敘述適當的是: 〔111.學測〕

行山道上,看見崖上一枝紅花,豔麗奪目,向路人迎笑。詳細一看,原來根生於石罅中,不禁嘆異。想宇宙萬類,應時生滅,然必盡其性。花樹開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謂道,有人看見與否,皆與花無涉。故置花熱鬧場中花亦開,甚至使生於孤崖頂上,無人過問花亦開。拂其性,禁之開花,則花死。有話要說必說之,乃人之本性,即使王廷廟廡,類已免開尊口,無話可說,仍會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嘯一聲;屈原明明要投汨羅,仍然要哀號太息。古人著書立說,皆率性之作。當經濟文章無補於世時,古人也會不甘寂寞,去著小說,自有不說不快之勢。這也是屬於孤崖一枝花之類。                                      (改寫自林語堂〈孤崖一枝花〉)

(A)花朵扎根於堅硬的石縫裡,故能避風躲雨,綻放光彩
(B)花朵之生滅既取決於栽植環境,也受到栽植方法影響
(C)花朵以其美麗引人目光,卻非為了迎合路人方始盛開
(D)花開喻指為社會奉獻的志意,孤崖喻指忘懷得失的人格
(E)花開喻指忠實展現自我,孤崖喻指不被他人理解的處境

答案:(C)(E)
解析:

(A) 從文中「行山道上,看見崖上一枝紅花,豔麗奪目,向路人迎笑。詳細一看,原來根生於石罅中,不禁嘆異」,作者所見紅花,扎根於堅硬的石縫裡,生長條件其實不佳,未能避風躲雨,卻仍能綻放光彩,故使作者嘆異。

(B) 從文中「想宇宙萬類,應時生滅,然必盡其性。花樹開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謂道,有人看見與否,皆與花無涉」可知。花朵之生滅取決於盡其性,與栽植環境、栽植方法無涉。

(D)、(E) 從文中「拂其性,禁之開花,則花死。有話要說必說之,乃人之本性……古人著書立說,皆率性之作。當經濟文章無補於世時,古人也會不甘寂寞,去著小說,自有不說不快之勢。這也是屬於孤崖一枝花之類」,可知花開喻指「忠實展現自我」(包括跑到山野向天高嘯、屈原哀號太息、著小說);孤崖喻指「不被他人理解的處境」(包括無法在王廷議論、屈原不被理解打算投江、經濟文章無補於世)。故(E)正確。而(D)花開與「為社會奉獻的志意」、孤崖與「忘懷得失的人格」皆無關。